兰史钩沉——柳街兰花研讨小组回忆

幽芳斋 罗春昱

<h3>王才友先生</h3> <h3>张杰忠先生</h3> <h3>徐正忠先生</h3> <h3>柳街兰协首任会长徐正忠参加兰事活动</h3> <h3>徐正忠书“柳街兰花研讨小组”</h3> <h3><br></h3><h3><br></h3><h3>“兰花之乡”都江堰市柳街镇有着悠久的兰花玩赏传统。乡贤中的清代咸丰年间举人刘石渠、清末同盟会成员王兴培等,都有爱兰雅兴。民国时期柳街兰花开山匠(兰花采集者旧称)张杰忠在四川兰花界名闻一时。<br></h3><h3>39年前中国兰花市场还没现在这样火,懂得兰花的人还没现在这样多,兰花市场处于复苏起步阶段。1980年,在中国四川柳街小乡就有一群兰花爱好者自发成立了柳街兰花研讨小组,学习兰文化、兰花鉴赏知识等。它的成立,为柳街兰花历史谱写了新篇章,将柳街兰花再次发扬光大。</h3><h3>四川兰花外贸出口业务起于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停顿,改革开放后,再次兴起。1979年,成都外贸公司在都江堰安龙乡建兰花基地,专门收购兰花,用于出口日本,当时1苗银杆素的收购价为5元,价值较高,这个情况引起了邻乡柳街乡爱兰者的重视,敏锐的柳街人发现了商机,决心在兰花生意上大干一场。当时正处于文革结束时期,兰文化断代,许多人兰花知识匮乏,人们迫切需要用兰花知识武装头脑。在这个背景下,1980年下半年,由柳街资深兰家王才友、张杰忠、徐正忠等三人倡议发起成立柳街兰花研讨小组,小组名称由王才友命名,活动地点由柳街粮食仓库主任周乐兴提供,设在柳街粮食仓库会议室内。这个组织承担起了改革开放后柳街乡最早的兰花知识培训、兰花市场信息交流任务,为新时期柳街兰花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h3><h3>研讨小组先后由两位重量级的老师举办了两场专业性极强的兰花知识讲座。</h3><h3>一场由王才友授课,主讲兰文化理论,题目是《中国兰文化历史》。王才友出身于兰花世家,并精通中国文史,对兰文化造诣很高。年轻时就读于四川大学政法系,毕业后进入当时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任秘书,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入四川省主席邓锡侯公馆,目睹了解公馆内栽植的高档兰花。解放后回乡务农,文革结束后,被招入柳街中学任语文教师,1981年任灌县政协文史委员,并参与编修《灌县志》,担任其中《社会民俗卷》、《杂记卷》主编。他利用丰富的学识,讲述了孔子爱兰,赋予兰花“王者香"的历史,古代江南文人赏兰史,以及近代四川达官贵人、文人赏兰史,讲解了兰花高洁典雅的文化特征。他的讲解十分生动,“江南五岭多才子,常出运筹帷幄之人。塞北人爱吃大蒜,多出悲歌慷慨之士。江南盛产兰花,受兰文化熏陶,孕育了世代江南文人。”描述了兰花与才子之间的关系,这是他在授课中一个精采片断。通过王才友的授课,传播了兰文化知识,使人们对“什么是兰花?兰文化有何影响?”等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h3><h3>另一场由张杰忠授课,主讲兰花选育和经营实践,课题是《四川兰花分布状况及市场价格》。张杰忠生于清朝末年,12岁时就拜师于同乡兰花老开山匠周松廷,后自成一家,专业从事兰花采集和销售工作,足迹遍及川西产兰区,他在当时川内最大兰花市场——成都青羊宫花市的名气极大,兰花采集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中止,前后长达40余年,是民国时期川西知名的兰花开山匠、职业兰家。张杰忠在授课中传授了他的长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介绍了四川春兰、春剑、送春、夏蕙的特点、分布状况、鉴赏要点,以及各品系兰花间的价格对比情况,使大家对四川兰花有了更深的了解。</h3><h3>通过王才友、张杰忠二位老师的授课,传播了兰花专业知识,培养了一批兰花专业人材,为兰花之乡柳街的兰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h3>兰家徐正忠在张杰忠的影响下,从上世纪60年代起爱上了兰花,他在研讨小组中担任召集人的角色,尽心尽力做好了相应的组织和后勤工作,为研讨小组活动的开展作出了贡献。</h3><h3>柳街兰花研讨小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较早的一个民间兰花组织。它的产生,是四川兰花的一个亮点,也是新时期方兴未艾的中国兰花事业的缩影之一。</h3><h3>它前后存在了两年时间。</h3><h3><br></h3><h3>附录:研讨小组基本情况。</h3><h3>成员共13人,他们分别是:柳街中学教师王才友,老一辈兰花采集人——“开山匠”张杰忠,兰家徐正忠、苏银安、吴生兰,乡政府退休老领导郑晓廷、石玉群、齐少修,8大队书记王福林,原同盟会成员王兴培的小儿子王子清,柳街粮库主任周乐兴,粮库原主任刘海凡。还有一位待考证。研讨小组成员平均年龄55岁,年龄最大的是张杰忠,时年76岁,年龄最小的为徐正忠,时年40岁。以上人员现在大多已经作古,至今只剩徐正忠、吴生兰等两位先生健在。</h3><h3><br></h3><h3>(资料提供:徐正忠先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