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原型同顺天府张氏家族研究】

觉正缘WSSZH

<p class="ql-block">【红楼梦原型最新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石破天惊悟红楼梦原型</p><p class="ql-block">郑州晚报2018.08.09</p><p class="ql-block">《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四大巨著之首,我们研究40年来,发现《红楼梦》故事原型为金末元初河北保定顺天总督府:大元太师汝南忠武王、荣禄大夫、镇国上将军拔督(蒙语英雄)、蔡国公张柔和其联襟(副将乔维忠、元好问、毛伯朋、毛正卿、贾辅等亲戚朋友)女婿郝经和何伯祥、家事,张柔原中华人文始祖是轩辕黄帝五子夜观天象发明弓箭和九天玄女指导战胜嗤尤立功赐姓张名挥公封地墓葬清河,黄帝联合炎帝各个部落在保定徐水釜山画龙合符龙图腾,从此中华民族成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其八十世大汉留侯张公讳良后裔范阳郡张公讳华、张公讳浩、张公讳宇、传承大唐燕国公张公讳说后代范阳顺天张柔曾祖父张公讳溱、祖父张公讳辛、父亲张公讳福宽都是传承喜信奉儒释道古老中华优秀文化尚武崇儒家风,日夜读诵大乘经典不倦,乐善好施,不堕家谱家规家训,祖父张辛继承祖德财力雄厚,解贫济困,行善积德,父亲张福宽继承祖德招贤纳士,聘请国学大师和武术家教授五子张柔等国学文化,张柔幼小文武双全,侠肝义胆好打报不平,侠义豪杰,张柔师从真觉禅师、邱处机蔡真人学习儒释道堪舆九天玄女天书兵法,教导要敬天爱民,救护儒士保护书籍,辅助太祖铁木真统一天下,子孙后代将相如莲,中华从唐末以后开始分裂五代十国夏宋辽金三百多年割拒战乱局面,由于辽国灭契丹国,金国再灭辽国,保定属北方多国争战之地,张柔劝说父亲拿出钱来招兵买马,组织族人和乡里成立义勇顺天张家军,保护百姓,金国皇帝加封张柔为定兴县令,青沧州御使、中都留守经略使、昭毅大将军、骠骑将军,1213年成吉思汗为父复仇帅领蒙古大军闯入紫荆关把燕京和保定屠城毁灭成费虚,张柔和蒙古人战于狼牙山下马失前蹄被俘,张柔宁死不屈,成吉思汗绑架其父母和族人威胁,张柔为尽孝道被迫降蒙,成吉思汗爱惜张柔忠臣良将,加封张柔为都元帅镇国上将军拔都(蒙语英雄之意),张柔拜邱处机高徒玉清观主持蔡真人为师,蔡真人传授张柔密而不传之天书,并且告诉张柔金国和南宋腐败透顶,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飞,气术已尽,你要敬天悲民,善待百姓,保家维国,迎接新君成吉思汗雄才伟略,帮助他统一世界,建立元朝大帝国,张柔想起师父的话觉得缘分已到,时机成熟,施展才能保家为国的时候来到,张柔英勇挽强,百战百胜,威镇河溯,在1227年张柔为蒙元汉化发愿出资营建规划设计保州城寺院十五座、道观十一座、城隍庙、风雨雷电山川祭祀天地坛、孔子庙、刘关张三关帝庙几十座,张柔娶四位夫人各建园林,根据元朝翰林院学士元好问著作《顺天府张柔营建保州城记》记载:</p><p class="ql-block">东方为寿香园,李氏夫人居住,</p><p class="ql-block">北方为春香园,靖氏夫人居住,</p><p class="ql-block">南方为雪香园(现今古莲花池公园)马氏夫人居住,育张弘略和张弘范,</p><p class="ql-block">西方种香园为毛氏夫人居住,主持府内和张柔军需物资供应,毛氏夫人妹嫁给乔维忠。另妹嫁给元朝大学士元好问,</p><p class="ql-block">张柔育育十二子十女:长子为张弘福、张弘禄、张弘寿、张弘基、裕贤公张弘道育张金字君宝号三丰迁奉天府辽东、</p><p class="ql-block">张弘彦(从师郝经莱州淄博万户昭毅将军)、</p><p class="ql-block">张弘规(从师郝经,保州大名等路万户昭毅大将军)、</p><p class="ql-block">张弘略(为保州江西河南等路万户平章政事,推忠佐理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溢忠毅,元大都北京城宫城总管)、</p><p class="ql-block">张弘范(忽必烈皇帝加封为溢忠烈、太师、淮阳献武王、齐国公、上柱国、推忠孝节翊保国功臣、镇国上将拔督统一天下成为开国元勋、</p><p class="ql-block">张弘正(昭毅大将军先锋官)、</p><p class="ql-block">张弘庆(在元大都北京城宫城为人质东宫副督使)、</p><p class="ql-block">张弘毅为元大都西宫副督使(墓葬在陕西省),</p><p class="ql-block">张柔经常带铁佛寺参禅遇到了九岁郝经跟随父母从陵川逃难来到了顺天府保州城,郝经以砍柴为生孝敬父母,张柔特别感动把他们接到府邸雪香园今莲花池万卷楼内读书,郝经如获至宝,勤奋学习,张柔鼓励郝经说:我继承祖德到处收集保存儒释道优秀文化经典万卷,就是培养向你们这样儒学生,你要把所有经典背诵储存心中,将来必有大用,我会把你们介绍给皇帝咱们共同推进蒙元汉化,后来郝经教授张柔诸子国学经典文化,其中:张弘彦、张弘规、张弘道、张弘略、张弘范、张弘正、张弘庆、张弘毅最为优秀,张弘略为保州路万户,安徽毫州万户,河南平章政事,昭毅大将军,1266年跟随父亲张柔奉旨帅领几十万大军规划设计建筑元大都北京城宫城元明园等判行工程部总管,父亲张柔卒于1269年,张弘略终于在1276年建成元大都北京城宫城,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大都会,忽必烈皇帝加封张弘略为江西道宣尉使主管烧制御窑官窑民窑青花瓷器销售中亚欧大陆开辟元朝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张柔第九子张弘范忽必烈皇帝加封为镇国上将蒙古国汉军都元帅拔都(民族英雄),忽必烈皇帝把玉妹乌兰公主赐婚于张弘范,由于张弘范经过多名大学士培养成文武双全诗词歌赋的通奇才,忽必烈皇帝钦定《四库全书》收录张弘范诗词歌赋120首,为乌兰公主男伴女装帮助保护张弘范统一中华民族而写的木兰诗30首。</p><p class="ql-block">张弘范智勇双全,口才能言善辩,劝说腐败透顶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飞的南宋将领们,知识悟者方为俊杰,终于都弃暗投明归属张弘范帐下,张弘范谨用两万兵力击败腐败末落南宋的二十万败军,终于统一中华民族建立元朝大帝国,结束了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五代皇帝未统一中国的梦想。张弘范因积老成疾,南方潮湿水土不复而染病,忽必烈皇帝命令玉医日夜治疗无果,张弘范把苗氏夫人和乌兰公主及儿子张珪叫到身边,把忽必烈皇帝赐授的上方宝剑和铠甲弓箭交给张珪,你要相唯父一样报孝国家,上苍交给我统一中华民族大业已经完成,我该走了,交待完后张弘范端坐在太师椅上,在乐声中安祥往生。</p><p class="ql-block">忽必烈皇帝加封张弘范为淮阳王、太师、齐国公、毅同三司、上柱国、推忠孝节翊保国功臣,溢忠烈。</p><p class="ql-block">张弘范独子张珪后来任河南平章政事,镇国上将,辅佐六位皇帝登基,三次官拜丞相之置,在1328年张柔第四代曾孙张景武张景鲁张景丞张景元张景哲五子被奸臣乜帖涅超家所暗害,元文帝在上都回来听说后,把奸臣乜帖涅判决死刑,并且归环张氏家族财产,第二次是在1360年红巾军造反闯入保州顺天府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焚毁保州城张柔府邸四大园林万卷楼书籍,寺院道观孔庙等。</p><p class="ql-block">所以说《红楼楼》原型是保定顺天府是张家府邸私人宅院是国鼎级家族,为营建保州城和元大都北京城及统一中华民族建立元朝大帝国做出巨大贡献,而非曹家,我们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原作者及其所写的曹家产生过怀疑,并对专家提出的在《红楼梦》之前曾有一部《石头记》或《风月宝鉴》的观点产生了浓厚兴趣。经探究,豁然开朗,发现《红楼梦》原诸张高明地进行过暗示,其所写的是元明时期的张柔家史,而非曹家。</p><p class="ql-block">第三回曾提起与贾雨村一同被参的朝廷官员张如圭,第二十九回写到贾母停歇铁槛寺,里面的张道士是荣国公的“替身”,这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荣国公”姓张而不姓贾。此外,做皇商生意的薛蟠却听从他的管家张德辉,有红学家说,薛蟠的“皇商”身份隐指他的“皇上”身份,那么,书中所写的管家(宰相或权臣)应该是姓张的家族。</p><p class="ql-block">我们开始在历史中寻找“张氏荣国公”的人物原型,发现明史中确有一人,即明初投降朱元璋的元朝将官,后成为朱棣夺取天下的功勋大将——河南祥符人张玉,他被明成祖朱棣封为“荣国公”,他的儿子张辅因平定安南之乱被封为“英国公”。张玉之女、张辅之妹是朱棣的贵妃,张辅之女又是下代皇帝的贵妃。这些都在明史中有明确记载,与贾家形象十分吻合。</p><p class="ql-block">读元史又发现元朝宰相张珪家族的历史与《红楼梦》中贾家也很相像。张珪之父张弘范是元朝大帝国镇国开国功臣。张珪之祖父张柔亦是元朝汝南王、太师、蔡国公、荣禄大夫、镇国上将开国元勋,武功盖世,且曾祖父张溱读诵儒释道大乘经典不倦,乐善好施,财力雄厚,解贫济困,行善积德,广结善缘,祖父张辛和父亲张福宽继承祖德注重儿孙儒释道优秀文化教育,在马氏夫人居住地古莲花池万卷楼是元朝最大的藏书家。这与《红楼梦》中“累世簪缨”的贾家何其相似。前文提到的《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张如圭”是不是就是元朝的“张圭”呢?(《红楼梦》第二回表述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姓林名海,字如海。那么,张如圭不即是张圭么?)</p><p class="ql-block">元朝“天历之变”中,张家惨遭大难,张珪的五个儿子被奸臣暗害,几年被抄家两次,这与《红楼梦》中两次查抄大观园何其相似!说到大观园,根据书中描写,贾家十分懂得堪舆风水宫殿园林建造,而元史记载,元朝的大都(北京的故宫和圆明园等工程)就是由张柔张弘略家族奉旨规划设计主持建造的。有专家考证,大观园就是北京的圆明园,而圆明园也是在元明北京园林的基础上建造的,更巧的是,据中牟土墙村张氏记载,明代的荣国公张玉便是元朝张珪后裔。因家庭变故,张珪晚年居住在他曾经做官的开封府,成为祥符和中牟土墙村张氏的始祖。如今,中牟土墙村的张氏祖坟中仍立着大元兵部尚书张圭的墓碑、牌坊和高大的无字碑。</p><p class="ql-block">在荣国公张玉之后,又有明朝一代廉吏名臣南京户部尚书张孟男(张孟男的姑父是明朝万历初年的首辅宰相高拱,他的家乡新郑与中牟县毗邻)。张孟男之子张民表(字林宗)更是明末中州名士和文坛领袖,著名诗人、书画家、藏书家,被民间誉为“神笔”。张林宗与通许县人明朝陕西巡抚王顺行是儿女亲家,与崇祯年间的刑部尚书刘之凤又是同窗好友。他与明末清初的著名官吏学者后来隐居北京西山著述的“退谷先生”孙承泽是忘年交,孙承泽崇祯八年到十一年任河南祥符令。清初著名文坛领袖名士周亮工则是他的门生。孙承泽、周亮工与《红楼梦》的神秘关系早已为红学爱好者所关注。种种巧合,使我更加坚信《红楼梦》隐写的就是张柔家祖事,该书最早的作者就是明末中州名士张民表,孙承泽与周亮工或参与过书稿的修订。细细考究,与中牟存在千丝万缕联系,深入研究历史、地方志及张民表其人后,更加发现《红楼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张民表和其张圭家乡中牟、开封、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红楼梦》中十分重要的水月庵就在中牟,水月庵的主持澹如禅师是张民表的好友,张民表应邀为水月庵写下了《创建水月庵记》和《水月庵命名记》,还为水月庵题写了匾额。再如,馒头庵的得名很可能来自于张民表给弟子周亮工的书札(书札云“……记得前修有言:‘只管嚷嚷作甚磨,20年后,各各有一土馒头在’)。再如,《红楼梦》中开始写的灵河或许就是中牟的贾鲁河(贾鲁反意真灵),大荒山的原型就是中牟“八景之一”的牟山,青埂峰则是中牟明清时代的名胜青峰岭……中牟旧志中记载~贾鲁河和青峰岭的环境与《红楼梦》中灵河岸边和青埂峰下的环境,《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与中牟明清时期名胜南湖蒲芦亭、泰山庙、岱玉庙等处的环境也十分相似。《红楼梦》第50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写李纨制一灯谜“一池青草草何名,”史湘云猜的谜底就是“蒲芦也”,这其实写的就是中牟南湖的蒲芦亭,这里曾是张民表与中州名士饮酒赋诗的地方。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发认为《红楼梦》的原作者不是曹雪芹,所写也不是曹家事,更不是曹雪芹的自述传。试问,在重大线索上,曹家的身世与《红楼梦》中的贾家有几分相似?曹家最兴盛时也就是江南织造,其品级地位与权势根本无法与《红楼梦》中的贾家相比。这样的怀疑并非否定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系和其贡献。事实很可能就是书中第一回所说的,《红楼梦》前身或原稿通过某种渠道流落到曹雪芹手中,曹雪芹为书中的故事和感人文笔所吸引,联系到有相似的自身家世,引起强烈的思想感情共鸣,于是以“悼红轩”命名自己的书斋,读红楼,赏红楼、批红楼、删改红楼,糅和自己的家世和感情形成后来的《红楼梦》。但红学的主流研究者、所谓的专家权威把这看成是曹雪芹的“春秋笔法”,不予重视。其实,有不少红学研究者都相信曹雪芹在第一回所说的话,提出了《红楼梦》之前有一部红楼原书的观点。</p><p class="ql-block">至于红楼初稿如何流落于曹雪芹之手,这一点也不难考证,至少有两种可能:其一,曹雪芹之祖(父)曹寅的启蒙老师是周亮工,周亮工及其儿子两代人与曹家保持了良好关系(扬州百姓为周亮工重修祠堂时曹寅回忆儿时受到周氏教育,深情撰写碑文)。而周亮工又是张民表的弟子。如果周亮工抄录过一部老师的著作副本,就很有可能流传到曹家;其二,有确切文字证明,张民表忘年交祥符县令孙承泽曾在张民表府上抄走了张柔家族秘而不示人的书稿二十帙,张民表去世后孙承泽意欲刊印,因朝廷更迭而未果。孙承泽晚年隐居北京西山,如孙承泽抄走的张氏原书稿是《红楼梦》,再给有居住西山的曹雪芹整理,</p><p class="ql-block">其实,张民表本人的身世和性情经历也与贾宝玉十分相似,他以举人功名终,不曾入仕,这与其父其先祖的地位相比,可谓不肖。其儒、释、道三教合一,也与贾宝玉很相似。更加巧合的是,明清文人的笔记中记载他17岁时曾死而复生,这与贾宝玉被害的情形也尤为相符。还有《红楼梦》中甄士隐的遭变出家,最后成为贾雨村邂逅的高士,也许就是张圭遭变故后移居中牟的曲折放映,等等。更有意思和巧合的是,《红楼梦》中有甄(真)贾(假)两个宝玉,而元代历史上也有两个张圭。红学专家认为甄贾宝玉实为一体,《元史》中的张珪与中牟土墙张氏始祖张圭是否为一个人,也曾困惑着张氏族人和元史专家。近年,经中牟土墙村张圭后裔的寻祖和专家研究,元史中的勋臣河北定兴县的张珪与中牟土墙村张氏始祖张圭确是同一人。假如《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张民表的话,他是不是用这种真假混一之法,告诉后人张圭家族灾变和两个张圭实为一人的历史真相呢。这些重要观点,每个展开都是一篇学术论文或大块文章,而这些论文合成一册就会成为一部《红楼梦》学笔记,一部石破天惊的中国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郑州晚报 祖孙三人封国公 土墙张氏受尊崇 ——中牟县三官庙乡土墙村张氏家族的传奇故事 土墙村位于中牟县城南30公里处,三官庙东南6公里,省道120南侧,2700多口人,总面积6000亩,耕地面积3000多亩。该村在中牟县名气颇大,主要是因为元代张氏一门祖孙三人,同一朝代前后为官,同爵封国公之荣的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据不完全统计,自元朝,经明、清、民国至今700年间,涌现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进士及诗人作家多人。从土墙村播出30多个分支(村),繁衍人口数万,堪称中牟张姓第一大家。 中牟时报 马沂峰 通讯员 张振礼 张彦亭 文/图 土墙张氏多 寺庙传香火 5月25日上午,在张云旺、娄继周、蔡纪中等人的陪同下,记者从县城出发,驾车驶向三官庙乡土墙村。 据明代正德十年志和张民表天启六年志记载,元代张姓建村,名土墙村。民国初期筑寨,称土墙寨。其寨为椭圆形,东西110丈,南北125丈,主街十字交叉,又分北街、南街。自1980年后,村内人口快速增长,先后迁出寨外四周1000余人。 村庄西南约500米处,据传宋朝时建一座庞大寺院,约50亩,名曰千佛寺,1952年被拆毁。2005年,本村张木献倡议筹建了前后大殿,农历九月初九传统古会,延续至今。村内主街西头建有财神庙,相传为明朝修建。南街寨外古火神庙,主街寨东200米处建有古土地庙。 元朝无字碑 坟茔留传奇 张氏家族墓在土墙村北200米处,建于元朝,原宗谱记载面积540亩,坐北向南,地势后高前低,三面环绕土岗,形似簸箕,中间南北走向,两条土埂自然形成东、中、西三个茔区。现墓地东西长330米,南北宽 413米,面积185亩。 行至坟茔前,但见茔门高大宏伟,深色碧瓦,门楼上书“大元故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封清河郡侯谥简肃公茔”22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茔内松柏参天蔽日,花草藤蔓茂盛,碑石林立。 墓冢数量繁多,元代中书平章政事、封蔡国公张珪为其祖父、父立碑。碑一残高1.53米,宽0.63米,中大夫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兼经筵尚师简书碑文:“大元赠亚中大夫河南府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张公之墓”,款署“元统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顺大夫崇禧总管孝孙珪立”;碑二残高1.63米,宽0.64米,中大夫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兼经筵尚师简书碑文:“大元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张公之墓”,款署“元统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顺大夫崇禧总管孝孙珪立”。张珪1341年卒,由子鹏翼将其葬入祖茔并立碑,翰林待制吴炳书碑文:“大元故太中大夫岳州路总管赠嘉议大夫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简肃张公神道”,款署“至正六年十二月男将仕利用监架阁库管勾鹏翼建”。 明代石碑一通,下部对称有两圆形穿孔,碑宽2.3米,高0.36米,碑文:“元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清河郡清河郡侯谥简肃张公茔”,右侧款署“大明嘉靖三十年十月吉日文林郎周府审理副六世孙祭祖重修”,左侧款署“正治上乡南京兵部尚书八世孙孟男于万历二十七年八月吉日重修九世孙民表”。清代石碑一通,碑高1.44米,宽0.5米。碑文:“故孝廉林宗张公配和氏合葬墓”,清圭田碑志,残高2.02米,宽0.76米,部分缺少,字迹清晰。墓前石像已毁,现存元代石旗杆1根和明、清代石香炉3鼎。 据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牟县知名文化学者娄继周老师介绍,关于张氏宗族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组的身份及祖籍一直存有异议,中牟土墙张氏续谱理事会历经5年时间,据史查典,以《元史》、《明史》、《定兴县志》、《中牟县志》、张氏祖茔现存墓碑及出土文物为佐证,多次实地考察,探讨论证,编纂《土墙张氏春秋》一书。 中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党支部书记蔡纪中介绍说,张氏家族墓的发现,为研究张柔、张弘范、张珪、张孟男、张民表等历史名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元朝建筑的石羊、石狮、石旗杆、文武翁仲、三座茔门等,分别于1958年、1967年两次遭劫被毁,树木被伐,碑石及文物惨遭破坏,石器雕塑也被盗一空,一片荒凉。二十三世孙张富钦发起并主持张氏众族捐资200多万元,于2010年春至2014年秋,重新修建祖茔,不仅恢复了原貌,还新建凉亭两座,茔门两座,望柱两根,树世族碑,铺水泥路,大量植树。 坟内张珪墓前遗留一通大型无字碑,长3米,宽1.07米,经郑州市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元朝遗物,全国罕见。据推测,立无字碑原因有二:其一,张柔、张弘范、张珪祖孙三代身为汉人,为蒙古人领兵打仗灭了金,又灭了汉人政权南宋,并做了元朝大官,唯恐遭后人唾骂;其二,张珪死后,元朝皇权争斗,爆发了“天历之变”,殃及张珪世家惨遭杀戮,逃生者隐名异乡,不敢在碑上留下把柄。 祖孙三尚书 后人多英才 张氏一世张柔(1190年~1268年),字德刚,河北定兴河内人。元代名将,自幼善骑射,以豪侠著称,身经大小百余战,战功卓著。率兵首先攻陷金都汴梁(开封),灭金,官至河北东西路都元帅,营建保州。后加荣禄大夫,行工部事,负责大规模建北京城,封蔡国公。二世张弘范(1238年~1281年),字仲畴,张柔第九子。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可谓文武双全。历任镇国上将军,蒙汉军统帅,亲领兵灭了南宋,实现了全中国的大统一,建立了元朝,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三世张珪(1264年~1341年),字均玉,任河南平章期间,迁居中牟县城南街,卒于中牟。历任镇国上将军,元朝建立后任兵部尚书,又由武阶登文阶,任中收平章政事和大司徒,成为辅佐重臣,封蔡国公。 十一世张孟男(1534年~1607年),字元嗣,明朝著名清廉之官和才子。31岁时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南京工部尚书、南京户部尚书等职。幼年聪敏,有胆识。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勤于政事,政绩卓著。去世之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保。《咏户部尚书张孟男》云:“幼孤从叔父,发奋读圣经。三十及进士,入仕步步升。耿直不攀附,无怨埋心声。磊落执政事,光明身影正。千里识骏马,皇恩见忠诚。赐予掌户部,寒暑伴青灯。廉洁严律己,两袖满清风。独能担重任,语出众人听。临终写奏章,忧国忧民生。身后帝王泪,太子太保封。” 十二世张民表(1570年~1642年),字林宗,举人、诗人、书画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州名士。民表少年聪明,过目不忘。15岁中秀才,22岁在河南乡试中举。家藏万卷书,终日研读,尤擅诗文书画,当时有“神笔张林宗”之称,许多官僚豪绅以获得他的书画为荣,有《原圃集》传世。曾隐居嵩山,常去嵩阳书院和少林寺。天启四年(1624年),中牟县东北池家坟(今小李庄)建水月庵,中牟知县段耀然请他做命名碑记,并题写“水月庵”匾额。天启六年,他又受邀编纂了第三部《中牟县志》。《咏张民表》赞曰:“落墨行云神助攻,中州诗坛一明星。南湖荡舟邀客醉,撰写县志对孤灯。满门弟子诲不倦,名士布衣伴清风。身溺黄水御敌恨,传颂忠心孝廉公。” 二十世张振祥,曾任民国中牟县银行行长。二十一世张云旺,河南省秘书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郑州市酒类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本氏族续谱期间捐资150余万元修建坟茔。 1939~1947年,张氏二十一世张凤阁创办豫剧社,自任班主,后由其叔张振祥代替。该剧社常在中牟县南农村及尉氏、长葛、新郑一带演出。1947年,该社解散。祖籍尉氏县唐庄村的唐喜成来社搭班演出,时年25岁,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之时,在豫剧社的经历与磨炼,为其功成名就和豫剧的发扬光大奠定了良好基础,最终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创立了豫剧唐派艺术。</p> <p class="ql-block">书法、碑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代先贤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张氏祖茔碑刻的资料整理成文,公之于众,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以保护,体现这些珍贵的碑刻书法作品应有的文物资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一 张珪书法事迹考略 张珪(1263—1327年),字公端,自号潜庵,易州定兴(今河北保定定兴)人。元大德三年(1299)拜江南行台御史,延祐二年(1315)拜中书平章政事,封蔡国公。为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其书法端重严劲,腕力尤健,卒年65岁。他是元代名臣,其祖父张柔、父张弘范,皆为元朝开国功臣。张珪本人亦事迹卓著,曾参加对宋战争。历任南台侍御史、浙西廉访使、南台中丞、御史中丞、中书平章等职,武、仁、英、泰定朝长期以要职居中央,政治事件大多亲历。有《题山谷松风阁》诗:“阁上松来风有声,高人胸次洒然清。当时诗笔今犹在,抚卷重看眼倍明。” 此类题跋又称“诗题”或“诗词跋”,它与论书诗并无二致,只是书于他人或自己撰作的诗词、散文之后,表达题跋者的感想和评价。有能力在黄山谷作品中题跋者,其学养、诗词和书法定当出类拔萃。赵郡侯董元墓碑于元泰定四年(1327)九月,由礼部尚书董讷为其祖父所立,不仅造型奇特,且正侧两面碑文,并由元曲大家张养浩撰文,蔡国公张珪撰额并书丹。(注1)元张思字神道碑《元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清河郡侯张公神道碑》,由其孙中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张毅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所立,翰林直学士奉训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曹元用撰文;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郭贯(注2)撰额;光禄大夫蔡国公知经筵事张珪书丹。正文楷书,碑拓尺寸244.5x93cm,计26行、行54字。(注3)以上两通碑刻的书写及合作人的声望足以佐证张珪的书法水平不同凡响。《游春图》卷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这件事也充分证明了张珪当时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惜其书名为政望所掩。 记张珪一生事迹者,有《元 史 · 张珪传》,叙事稍显简略,叙述最详者为《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公墓志铭》(张珪墓志铭)。该墓志铭为虞集撰,五千余言。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崇仁(今属江西)人,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工真、行、草、篆,皆圆婉而有法度。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 梈 、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张珪去世后,“先事三日,使其孙旭属太史虞集书墓志铭 ” ,张珪卒于泰定四年(1327)十二月而葬于次年二月。之所以等待三个月才下葬,可能是因为要等五个儿子尤其是长子返家。(注4)四子景元当时为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后升为河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身在汴梁(今河南开封)。</p><p class="ql-block">三 其他有关碑刻 张柔墓位于河北满城县西北7.5公里岗头村月明山下,依山傍水,地势高峻。有“ 头枕九龙(墓地北边是九龙山);足蹬八宝(南边是八宝嘴山);左揽日光(东边岗头村内有日光庵);右抱明月(西边是月明寺);腰系银茶玉带(南边有漕河)”之说,其墓地与其子张宏略、张弘规墓合葬处形成墓群。张柔墓前有元翰林学士王磬撰文、书丹的神道碑。张弘略墓神道碑高约4米,立于赑屃之上,额篆“元故参知政事张公神道碑铭”,碑顶盘龙两条,雕工细腻、栩栩如生。正文较长,布满碑石阴阳两面,上部文字尚清晰可读,下部已残损不堪。(注9)张弘略墓神道碑由翰林学士朝请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姚燧撰文;翰林直学士朝列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刘赓书丹;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郝采麟撰额。姚燧(1238—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人,是元代的一位大儒,元史有传。刘赓(1248—1328年),字熙载,河北威县人,曾从师翰林学士王磐。郝采麟其父郝经(1223—1275年),山西陵川人,翰林侍读学士。被元世祖派往南宋谈判,结果被拘十六年之久,南宋崩溃之际被放回。他的忠节感动了元朝廷,遂“官其子采麟奉训大夫、知林州。后赠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 据《定兴县志》记载:张弘范神道碑,额篆“大元故银青光禄大夫平章政事武烈张公神道之碑”,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王磬奉敕撰并书;光禄大夫平章军国重事监修国史耶律铸篆额;至元十八年八月十七日夫人赵氏男昭勇大将军管领保定等路军马万户珪立石。耶律铸(1221—1285),字成仲,元初名臣,耶律楚材之子,官至中书左丞相。张弘范墓志铭,翰林待制李谦撰文、书丹;都元帅府经历李处巽篆盖;石匠秦德刊刻。志石为汉白玉质,志盖已佚。志石长97、宽84、厚15cm。志文首题为:“故镇国将军江东道宣慰使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公墓志铭并序”,57行,行50字,全文2440字,楷书。(注10) 结语 公元1279年蒙古人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大元王朝。元世祖忽必烈虽然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主张以武力治理天下。但是,自他入主中原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于是,学习汉族文化,笼络文人、士大夫,以逐渐走向“文治”的道路。到了仁宗、英宗时代,表现的非常强烈。特别是文宗,他十分喜爱书画,其兴趣之浓可与昔年唐太宗相比。任宗建立了专门鉴藏书画的机构奎章阁,请侍臣为他鉴定书画。汉族知识分子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多少感到压抑不适,更加倾心民族文化。这样,书法艺术非但没有凋零,而是继续滚滚向前发展。赵孟頫是元代享有盛誉的一代宗师,在他的“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的思想影响下,继承传统是这个时期的主流。一反宋人奇险的书风,强调学晋人,追求匀净平顺的新书风。同时,著名的书家像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邓文原、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吴炳、张雨等等,无不留心古迹,恪守古法为准则,形成了圆润、飘逸、遒美的唯美书风。(注11)元中后期书坛形成举世皆学赵的局面,孕育着书法的危机。少数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奋起挣脱这种局面,远学魏晋使书法复归险峻。代表人物有冯子振、杨维桢,被称之为书坛怪杰。(注12) 元代书法家张珪,官居要职,且诗书并佳。因其特殊地位,所交往俱为当时显宦及著名书法家。因此,其书法风格应受当时书风影响。不仅本人为当时名流之碑刻书丹、篆额,其家族墓碑刻自然为当时名家所撰书。因各种原因所致,惜其家族墓碑刻大部分佚失。据张氏后人所说,其祖茔內原存石马、石羊及翁仲等造像,数年前被人夜半所盗,甚为可惜。因此,现存数件元代碑刻更为珍贵,其中,尚师简的楷书、吴炳的隶书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是研究元代书法的实物资料。由于元代国祚较短,历史人物传略较简,以致后人对前人的了解比较片面。比如张珪,因其政绩突出,其书法因为小道便被人为淡化,使后人不能较全面了解其人生经历及文化涵养。通过对张珪家族墓碑刻的考证研究,以巩固张珪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及其家族墓碑刻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价值。以引起有关人士和部门的重视,取得后续研讨和具体的保护措施。 注释: 1 张少英博客文献《2012柏乡历史文化展》。 2 郭贯(1249—1331),字安道,元代清苑县(今河北保定)人。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集贤大学士,追封蔡国公,谥文宪。 精于篆籀 , 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 3 《典藏台湾》,资料中注明:原件刻立地点为河南郑州。网络文献。 4 马晓林《&lt;张珪墓志铭&gt;文本流传研究》。网络文献。 5 邓剡(1232—1303),字光荐,号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为文天祥门友,以诗名世。历任宗正寺簿、秘书丞、礼部侍郎兼学士院。有《中斋集》、《东海集》、《续宋书》、《中斋词》。 6 《百度百科》张弘范词条。网络文献。 7 郎亚南《文臣张柔:奠基古城800年深厚底蕴》 《保定晚报》2014年1月27日。 8 韩倩《淮源庙碑》2012年1月。网络文献。 9 景三郎《访元将张柔墓》2004年2月6日。网络文献。 10 《百度百科》张弘范词条。网络文献。 11 马晋甫《通俗清新铁崖体 矫杰横发廉夫书》。网络文献。 12 李氏网“全球历史文化论坛”《元代艺术史 · 元代艺术概述》。网络文献。</p><p class="ql-block">黄陵庙前江水碧:</p> <p class="ql-block">张林宗十代孙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厅内拜祭 一幅明末的肖像画,何以让他的孙辈在美术馆展厅祭拜 2017年9月23日,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凌利中受邀在北京画院2017年会上做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无款《张林宗肖像》作者考为例析清初遗民书画特点”的主题发言,通过卷后诸多题跋与其它文献的梳理,为世人挖出了这幅画背后重要的历史细节,寻找出了张林宗的行状及肖像画的作者。让人叹奇的是,这一肖像画与像主九世孙的形象之间居然仍有惊奇的相似性,让人不得不惊叹于遗传的力量。 当你正在美术馆赏画,却突然看到一个小伙子双手合十,对着一幅画像虔诚地行祭拜礼,你一定会好奇,画里这个人是谁?祭拜的这个人和画像是什么关系?如果这是祖先像,怎么跑到美术馆来了?这幅画又是谁画的?画像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 这幅画像,为上海博物馆珍藏的无款《张林宗肖像》,现在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这个小伙子正是像主人的十代孙。 2017年9月23日,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凌利中先生受邀在北京画院年会上做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无款《张林宗肖像》作者考为例析清初遗民书画特点”的主题发言,通过卷后诸多题跋与其它文献的梳理,为世人挖出了这幅画背后重要的历史细节,寻找出了张林宗的行状及肖像画的作者。 张民表(1570年—1642年),字林宗,一字武仲,河南中牟县人。 张林宗少年时就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博学多才,藏书万卷,不仅嗜好古文,擅长书法,有“神笔”之称,还任侠好客,倜傥豪放,在当时被称为“天中三君子”。虽有真才实学,但是张林宗的科举之路走得异常艰辛,与文徵明类似,1591年中举后,曾参加过十次会试,可惜没有考中,一生布衣。 当然,怀才不遇的高士在明末不乏其人,张林宗却因气节而成为比较特殊的一个。 张氏一门忠烈,张林宗的父亲张孟男是明代的忠臣,官居户部尚书,性格耿直,曾因不趋附张居正而受朝廷嘉奖晋升,张林宗虽未步入仕途,但胸怀家国天下。 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打汴梁,围城5个多月,张林宗以布衣之身助守汴梁,为守军出谋划策,顽强抵抗。为了拿下汴梁城,李自成引黄河水灌城,城破,近800里的百姓遇难,40余万军民不幸溺亡。在漫天黄水中,张林宗原本抱着父亲的牌位和自己的诗文书籍登上了木筏,却因为不停救水中百姓,木筏不堪其重而沉入水中,张林宗与两个儿子、众多门人也溺水殉难,只有他年仅11岁的小儿子被浮木所救,被周亮工的弟弟收留并抚养成人。 这段历史,被周亮工写在了这张肖像画的题跋中。周亮工是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张林宗的入室弟子,跟他学习了十几年的诗文,也是这张肖像画的发起人。 凌先生在一些文献和传世书画中找到了对这幅肖像画的相关记载。比如如王士祯(1634年—1711年)《陇蜀余闻》有所提及;故宫博物院藏曾鲸(1568年—1650)、黄仲元《葛一龙像图》卷后晚清伍怡堂就摘录了王士祯的相关文字,因为卷后有张林宗行书题跋;大英博物馆藏陈洪绶等诸家《赠周亮工书画合册》中,黄澍明确提到了1650年在周亮工那里观赏这幅肖像画并作题跋的事。 张林宗慷慨就义的气节在明末清初的士林间广为传颂,备受时人敬仰,从册中孙承泽、方以智、顾梦游等20多位文人名士的题跋中,也可见一斑。只可惜,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鲜有人记得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又有谁记得这个可敬的忠烈之士。</p> <p class="ql-block">解读 《红楼梦》里的研究!</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23日 </p><p class="ql-block"> 思想无非是讲一个空和中道,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一种洞察力,是一种堪破。 讲《金刚经》,光讲一些空的思想和理论,大家听起来有些乏味,感到枯燥和空洞,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说,今天,我讲一下<<红楼梦>>里的佛教文化和思想,帮助大家理解经文。</p><p class="ql-block"> 四大皆空,他不是什么也没有,佛教的思想是入世的事业,出世的精神。在俗我们要养家湖口,就要有自己的事业,干工作就要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所谓,干什么吆喝什么,该挣的钱一定要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行;但是,要有出世的精神作指导,不要被工作所累,不要被生活所困,更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人生在世,开心第一。用一种平淡的心态来处理你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不被恩怨情仇所缠,不被是是非非所扰,淡定从容乐观为人。</p><p class="ql-block"> 以空为主流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一个出世思想,即空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出家,是不是为情所困?不是。也不是出于他的一时冲动,更不是他对生活的无奈,而是悟透人生哲理后的自然归宿,是作者渗透在整部书中的思想体现。</p><p class="ql-block"> 贫苦人家但求食饱衣暖,富裕之后还想金玉奢华。贾府上上下下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那些千金公子又是何种感受?且看:大小姐贾元春尊为皇妃,地位显赫,她的美貌也远远超过黛玉和宝钗.她回家省亲时,心里许多话都说不出来,个中辛酸也只有自己知道,"只管呜咽对泣",她的最后遗言是,"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二小姐贾迎春,贵为小姐被人摆布,作不得自己的主,却"只为阴阳数不同,"而"终日乱纷纷"。三小姐贾探春,刚强一辈子,最后远嫁海南岛。她说:"外头看着我们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恼。"因而认定"自古穷富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四小姐贾惜春的命运是"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而这四位小姐的名字里的"元、迎、探、惜"音合"原应叹息"这是曹雪芹在给人物起名子时,匠心独具,暗合天机之处。就这四个女人写尽了天下女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林黛玉住的潇湘馆是贾府豪宅中首屈一指的院落,可谓最宽敞,最豪华的房子,但是,她一生闷闷不乐,始终"愁绪满怀无释处。"薛宝钗看上去雍容大度,心里也是"怅望西风抱闷思。"作为手中有权的女管家王熙凤,聪明伶俐,八面玲珑,她什么也不缺,却贪财算计,尖酸刻薄,贪得无厌,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反误了轻轻性命。</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中写了三十多个梦,最长的梦是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这回书中有"宝玉在梦中"、"春梦随云散"、"大梦归"、"一梦遥"、"赴黄梁"、"幻情深"、"梦里功名"、悠悠三更梦"、"水中月...镜中花."、"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但是,不管多少个梦,不外一梦,皆如一梦。因此,《红楼梦》里有多少梦?就一个梦。人这一生,空空一梦。不觉悟是生活在梦里,觉悟后方知梦醒。</p><p class="ql-block"> 人生岁月增中减,悟了方知岁是年。年轻时,人人盼过年,年老以后怕过年,过一年少一年的光阴,过一年离死亡又近了一年。浮生若梦梦难醒,原本南柯一梦中。人人如是,自古皆然谁也无法改变。</p><p class="ql-block">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少了下一句,直到最后一回,即第一百二十回书中,才把下一句写出来,"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全书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可谓独具匠心,妙趣横生环环相扣,精妙绝伦。</p><p class="ql-block"> 曹公红楼一梦,直睡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书中有"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芒鞋破钵随缘化....".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风雨人生一场梦,几世修得在佛前.....宝玉在<<咏红梅>>的诗中有"...寻春问腊到蓬莱...衣上犹沾佛院苔。"在<<参禅偈>>中有"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可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出家时,天降大雪。他说:"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怎么才算干净?无我才算干净。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尽人间繁华,最后写了一句一片干净,尽归虚无。整个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众生相,但最终为空,空不是没有,而是悟出人生的真谛,即无我。这个空是觉悟。</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是一部沉积了深厚社会生活层面,沉积了丰富社会文化层面的巨著。在这样一部巨著里,佛教的痕迹如此深刻,可见,在<<红楼梦>>里反映的时代,所刻划的场景中,佛教文化之普遍,之深远。这也说明曹雪芹崇佛思想渗透在整部书中,他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写了一部幻化情缘,写成了一部千古不化的佛教经典。他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也为传扬佛教文化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保定府方志记载:张柔是金元朝名将</p><p class="ql-block">时代:金元代,祖营地址:保定市满城区大册营镇岗头村西</p><p class="ql-block">张柔墓南距城区约7.5公里,位于大册营岗头村西。墓地地势高峻背依伏岭前绕沙河。有翰林学士王盘撰写的神道碑和蔡公张柔碑等。</p><p class="ql-block">张柔(1189-1268),定兴河内里人,系金元时期名将,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晋封为蔡国公,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六月卒,张柔其八子任:参知政事,张弘略和夫人(张氏、李氏)俱葬于此。墓前有神道,并立有神道碑、石柱、石人、石羊、石虎、石碑楼等。此为张柔家族墓,占地175000平米,曾出土四大名窑瓷器,1982年7月23日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张柔封官后曾率军驻扎于满城,后迁移保定(现保定市),并复建保定城,建寺庙和为四位夫人各建圆林居住,张柔曾在岗头村营建宅第。曾资助修建明月寺和尼姑奄及舍利双塔。</p><p class="ql-block">张柔墓地现保存高大封土墓4座,神道碑2通,是元代时代规模庞大,保存较完整的墓葬群,较好地保存了历史遗迹和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满城历史悠久,商周时已有先民村落,战国时为“燕北赵南”之地,西汉时属中山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北平县,东晋后,北魏兴起,北齐、北周相继立国,县治归属变动频繁,先析出永宁,次分置永乐,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乐名满城,从此,满城县名始见于史。据史书记载,满城,唐天宝年间以前称北平县,北平县是西汉时右丞相张苍的封侯地,西汉早期因张苍助刘邦平叛燕国(现北京市)国王藏荼有功,封张苍为北平候是张柔祖上。</p><p class="ql-block">张柔墓始建于元代早期,张柔(1189—1268),神道碑由其子弘略,建立于1277年,张柔墓之坟台、角柱由其子弘范筑立于1278年,后由其孙张珪重修于1327年,张柔卒于至元五年(1268)六月二十五日,下葬、立碑、造置石像生、修筑坟台、立角柱等活动陆续进行了十年之久,至1278年,张柔墓地的附属设施修筑完毕。</p><p class="ql-block">张柔之子张弘略(1235—1295)卒于元贞元年,弘略夫人花氏(1244—1341)卒于至正元年。均葬于此,弘略神道碑立于大德四年(1300)。墓地当时称张家峪,解放以前又称“王子坟”,民国初年,张柔墓前的碑刻、石兽都比较完好,解放后此地曾进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墓地破坏较严重,石牌楼、石香炉被砸毁,石像生被埋入地下,神路,墓封土部分被毁。</p><p class="ql-block">1985年以前未设文物管理机构,只有县文化馆代管。1985年成立文物管理所,聘请业余文物保护员进行日常维护,文管所进行日常安全检查。1982年该墓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受到很好的保护。1977年岗头村在距离墓西100米处建新庄,现已发展成有百户人家的规模。沿此往西山脚下是市保单位月明寺双塔。</p><p class="ql-block">据史载,张柔(1189—1268)字德刚,定兴河内村人,少倜傥不羁,善骑射,称其豪侠气节,初官定兴令,累迁至昭毅大将军,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晋封蔡国公。至元五年(1268年)六月卒,享年79岁。张柔镇守保定时,曾经开辟城池、通商惠工,使保定发展为“燕南一大都会”。</p><p class="ql-block">1976年以前张柔墓曾被原河北省人委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省政府将张柔墓重新公布为第二批省保单位,2004年4月,河北省文物局确定推荐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柔墓被列入推荐名单,张柔墓由满城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管理。</p><p class="ql-block">张柔墓概况描述</p><p class="ql-block">张柔墓位于满城区大册营镇岗头小村东的岗头山西南坳,北面为苍松矗立的八里山,南面为漕河,西面为宋元时期的址月明寺遗址,东面有岗头村,文革前有著名的日光庵道观和高45米的砖塔,文革中被人炸毁。当地人称张柔墓所占位置为“头枕九龙沟,脚蹬八宝嘴,腰缠玉带(漕河)”,是一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据发表的研究资料记载,张柔父子对建筑,风水颇有研究。碑文记载张柔父孑、张宏略张弘范曾规划建设安徽亳州、保定城和元大都故宫和圆明园(现北京城)建设,曾任工程监督,深得当时皇帝忽必烈的器重。从发掘后的张弘略墓中的建设情况也得到证实,整个墓葬设计紧密、规整、讲究美观、实用。如砖雕装饰讲究力学结构,青砖磨缝等都是元代匠人的上上作。体现在方方面面,细微之处,都可看出是一个不俗之作。墓地地表有方形覆斗式封土四座,其中两座封土尚存神道碑及部分石像生。依其排列位置,自北向南分别编者按号为M1、M2、M3、M4。由神道碑显示,M1为张柔墓,M3为其第八子张弘略墓,M2为张弘略夫人墓,M4为无名墓,四墓均为南向。张柔墓四角立有石柱,(为石灰岩)墓前立有神道碑及石虎、石羊等。张弘略墓前立有神道碑及石虎、石羊、石翁仲等,材质均为汉白玉。</p><p class="ql-block">M1,位次最北、最东。地表由封土、坟台、角柱、神道碑、石象生、望柱等组成。封土,边长21.5米,高约6米,方形坟台,原宽度、阶数不明。角柱,坟台之上,于封土四角所立方形石柱,仅露上半部分。东南与西南两柱正南刻有题记,将文字全部清出后,进行了传拓。推定四角柱原露高2米左右,它们标明了封土的四至。神道碑,立在神道北端正中,坟台的前部,碑身前倾,碑帽缺失,碑座及碑身下部已埋入土中。碑身表面风化,毁损严重,文字已大半不存。清理覆土至龟趺背纹,发现碑之下部两侧残破,清出的碑面风化,损毁程度同于上部。碑身尺寸:宽1.32米,厚0.34米,高3.23米.碑南30米以外的神道两侧存有石羊、石虎各3件,牡右牝左相对置,其间弃有砸断的石虎头1件,故可证原有石虎4件,石羊亦应有4件。参照M3可知石羊之北原有石舍人、石侍卫各两件,又据当地老人回忆,神道南端原有石望柱一对,现均已佚。石羊,均为跪卧式。最完整的一个为西排南邻石虎者,尖唇善目,双角曲卷于耳后,盘尾肥硕,雕琢精细。长1.80米,高1.10米。石虎,均为蹲踞式,雌雄无显著区分,头部明显前倾,胸部丰硕,重心垂线在前肢处。雄虎较雌虎更为浑憨。高分别为1.20米,1.30米。现存石羊、虎对称排列在神道中心线两侧,量得排距7.7米,件距7.6米,故可知此6件尚在原位.因此,张柔墓神道的宽道自然明了,即当在7.30米—7.60米之间,约合元时的二丈三尺.M2,位于M1西南40米。此墓之神道碑、石象生等俱已不存,封土底径13.30—14米,残高约3米。M3,位于M1之南偏西、M2之东偏南,北距M1 20米,西距M2 15米。封土保存较好,神道碑甚为高大,此外尚残存石人四躯,石羊一件。封土,边长18——18.5米,高约5米。神道碑,置立于封土前8.5米的神道西侧,系由龟趺及碑体两石组成.龟趺长3.25,高1.95,宽1.55,下连石衤亲 厚度不祥.碑首与碑身为一石分刻,碑首高1.95,碑身高3.25,宽1.53,厚0.42米,通高6.05米.碑首四螭交盘,其鳞、爪、角、牙、须、目凑刀一丝不苟,造型生动传神。除个别文字被凿毁、龟首部分残缺外,此碑保存基本完整,风化亦轻。文、书、刻制均称得上是宋元碑刻中的上品。</p><p class="ql-block">石舍人、石侍卫、石羊,封土前13米以南神道两侧的石人均被拉倒砸坏,石羊仅剩一件,亦已无头。计东排的石舍人两件,石羊一件。西排仅石侍卫两躯。石舍人:均已无头,身穿拽左衽长袍。北面的一件仰身,可见三缕长须之下,双手持笏于胸前。南面的一件俯身,腰束嵌花大带。残高分别为1.80、1.70米。</p><p class="ql-block">右侍卫:胸部以上、膝部对下俱不存,其一俯身,所著甲、衤夸依然可识。</p><p class="ql-block">由现状观察,石象生的原有件数及排列方式均同于M1。M4在M2西南15米处,边长12米、高约1米,封土破坏严重。地表无封土墓有三座,第一座位于张柔墓西侧10米处,第二座位于张弘略夫人花氏墓西北侧8米处,第三座位于无名墓西南侧10余米处,三墓均为南向。墓地南端东西两侧原有下马碑、望柱等。</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评定】</p><p class="ql-block">1、张柔墓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元代墓葬群,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p><p class="ql-block">张柔,字德刚,元代,定兴河内里人,他是金、元时期起自布衣,靠征战被元代蒙古皇帝忽必烈所器重,生前曾被封汝南王、蔡国公,并曾主持重建已废多年的保定城和安徽亳州,后督建元大都北京城。他与史天泽、董俊、李治等是忽必烈推行蒙古人汉化的主要倡导者,后者几人的墓葬从资料来看多已毁。唯独此墓地可看出元代贵族墓地的严整和气势。张柔的后人功勋卓著,名位显赫,九子张宏范也是元朝开国功臣,孙张圭曾任一代丞相(都葬于祖茔地定兴河内,墓早年被盗,现已夷为平地)。他们在元史上都有传记。</p><p class="ql-block">张柔之碑由翰林学士王磐奉旨撰文。碑文除首题“大元故蔡国张公神道碑铭”、书篆人名衔、立碑人。</p> <p class="ql-block">都元帅张柔收藏释道儒书藉万卷弘扬汉传文化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元代名臣,镇国上将军拔督(蒙语英雄)张柔开国名将,藏书家</p><p class="ql-block">张柔曾祖父张溱、祖父张辛、父亲张福宽都传承日夜读诵大乘儒释道经典不倦,传承尚武崇儒家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积德行善为本,解贫济困、乐善好施家财万灌招贤纳士为张柔聘请文臣武将培养文武双全猛将,任都元帅,广征南北,所向披靡。张柔带领贾辅率领毛正卿、苑德重建保州城(今保定)引一亩泉入保定城,1236年张柔家宅内古莲花池又建成万卷楼,在蒙古入主中原的情况下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立下功劳。</p><p class="ql-block">承传释道儒文化建设建寺院孔庙等</p><p class="ql-block">征战之余,搜集了不少图籍秘录,藏书不下数万卷。于太宗八年(1236)在保定府内,建有藏书楼为“万卷楼”,堪称元代藏书最多最丰富之地。聘请学者郝经,到其府上“万卷楼”中的“中和堂”执教数年,学者郝经在《陵川文集》中载有《万卷楼记》一篇:“万卷楼顺天府古莲花池藏书之所也。故南北之书皆入侯府不啻万卷焉。始储于室,室则盈;储于堂,堂则溢,作楼藏之”。“而为之第别而为九,六经则居于上上,尊经也,传注则居上中,诸子则居上下;历代史居中上,杂传居中中,诸儒史论居中下,先正文集及诸著述居上下,百家众流、阴阳图籍、山经地志、方技术数则居下中,法书名画则居下下”。“私家之藏,几逾秘监,故张侯之书甲天下”。郝经读尽其所藏之书,成为元代的著名学者之一。张柔所建的“万卷楼”和张柔氏原藏万卷之书,虽经多年战乱,藏书几聚几散,为后来“莲池书院”的成立提供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万卷楼在府治南(即在今莲花池内),都元帅张柔建,以经传子史百家法书名画为九等,置其上,又邀致郝经筑堂楼侧以居之,经有记。”这就说明了万卷楼的建造典籍内容和管理情况。金元朝名将张柔建保定府之际,蒙古忽必烈入侵紫荆关,金国王弃国卷城南逃,张柔帅领兵将敌抗,战于狼牙山下,由于马失前蹄被服,忽必烈綑绑张柔父母和张氏宗亲千人进行威胁,张柔尽孝为保护父母上千族人生命无耐而降元,蒙古忽必烈复恢张柔都元帅之职,深受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张柔而重用贾辅,为其副帅,在祁州行使元帅府事。毁于战火的保州(今保定)复建后,张柔在其保定府古莲花池建藏书楼,名为万卷楼。万卷楼建筑设计十分精良,竟能经历1289年那场强烈大地震而无毁。《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说:“元的武臣也多有藏书,”且举张柔为证,并且张柔家藏书绝非秘而不宣,而是为人所用。大诗人元好问为不使“一代之迹泯而不传”,闻知《金国实录》在张柔家,就远道赶来,长住保州,一面勤奋阅读,采摭所闻,留下百余万字记录,后《金史》纂修多本于此;一面写下了《顺天府张柔营建记》等,成为研究保定城建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p><p class="ql-block">保定古代藏书楼主要为官府所设,宋代以后私家藏书楼迅速发展。此外,寺观和书院藏书也很普遍。但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起了一定作用。保定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追溯藏书史,则可由元初(1236年)张柔在莲池建立的。至今已有750余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1227年,蒙古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在废墟上重建了保州。张柔家藏书皆万卷”。1232年,奉调伐金,随速不台围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守将降,张柔独至史馆运走《金实录》和秘府医书;又访耆旧望族,护送北归。1234年正月,从塔察儿攻克蔡州,金亡于战俘中遇状元王鹗,将他接回保州礼养。1236年,便在雪香园(今莲池)北邻,他的宅第里建起了万卷楼,珍藏其从各地收集的遗书。家境贫寒的郝经,从陵川(今山西陵川县)徒居顺天(今保定市),“昼则负薪米为养,夜则读书。居五年,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郝经,元代文学家,字伯常,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冶市)人。金亡后,移居顺天(冶所在今河北保定市市区旧城),被守帅张柔、贾辅所赏识,宴请为上宾,曾为张柔的古莲花池藏书楼作《万卷楼记》。藏书为他所博览。元代学者郝经撰写《万卷楼记》对万卷楼有详明记载。这里是张弘柔家的藏释道儒经之所,副帅贾辅爱书,“故南北之书皆入侯府,不啻数万卷焉,始储于室,室则盈;储于堂,堂则溢。乃作楼藏之。楼既成,尽以卷帙置其上,而为之第,别而为九”。九类分上、中、下三种,上上为经书,上中为后传,上下为诸子;中上为史,中中为杂传纪,中下为诸侯史话;下上为先正,集及诸侯著述,下中为百家众流、阴阳图籍、山经地志、方史数术,下下则是法书名画。郝经曾盛赞“贾侯之书甲天下”。楼成后在楼侧筑“中和堂”一座,聘著名学者郝经来此居住、阅览、讲经。</p><p class="ql-block">郝经曾以优美的文笔写下了千百年来让人向往、追求的一段文字:“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嘎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美哉至甚。郝经曾在古莲花池居住过,所以,它描写的正是保定的古莲花池。万卷楼建成于南宋端平三年,即1236年。郝经来到中和堂是南宋淳佑三年,即1243年。撰写《万卷楼记》为淳佑四年,即1244年。从见诸正史的片断记载中,已足见金末元初保定图书事业对华北地区文化的传播,人才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今天的保定图书馆就是由金末元初的万卷楼演变而来的,可以说,保定的图书事业是和古城重建几乎同时起步的。(赵鹏)</p><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p><p class="ql-block">贾辅,字元德,祁州蒲阴人。金贞祐初,领乡兵,以功授蒲阴尉。寻擢为令。时土豪王知领祁州,贪婪为民害,州人逐之,推辅为刺史,行台即授辅宣武将军、祁州刺史。辅保境息民,众安之。迁浚州防御使,仍知祁州,武仙守真定,潜兵袭之,辅挺身来降,诏以辅为万户张柔之副,仍领祁州事。张柔开都元帅府于满城,辅行元帅事于祁,号南府。从张柔定山东,属战有功,迁左副元帅。柔开府于保州,复以辅副之。柔将兵在外,辅居守,事无巨细,一决于辅。辅莅泣政严明,千里之外肃然。金亡,有朝士五十余人流徙境内,辅厚为资给,由是士论归之。丞相耶律楚材遗书称美,且赠以诗,奏辅兼行台事。辅力辞,乃以其子文备为千户,佩金符,以辅商处行台事,领顺天等路如故,亦佩金符。宪宗四年,入勤和林,帝欲以政事御之,已辅疾甚,是年卒,年六十三。帝闻,惊悼曰:“吾方欲用之,天遽夺去耶!”赙厩马五匹,俾舆归以葬。六子,文备最知名。</p><p class="ql-block">《《新元史》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元朝《张柔营建顺天府记》保定文化名人系列——保定府古莲花池万卷楼国学书院继承弘扬传播保护优秀文化奠基人-汝南王蔡国公都元帅镇国将军开国元勋张柔文化传承至今八百年</p><p class="ql-block">2006-08-10 </p><p class="ql-block">开国元勋张柔简介(生于1190~卒1268)</p><p class="ql-block">金国、元朝镇国开国元勋将军张柔字德刚是保定顺天府定兴县河内人。高祖传承曾祖父张溱喜佛读诵大承经典,祖父张辛信奉古老优秀文化乐善好施,解贫济困,有求必应,广结善缘,父亲张福宽继承祖业弘扬汉传释道儒文化聘请上百文臣、武将、武术家大学士培育子孙后代,不墯家训家规,张柔幼小文武双全,韬武略精通,招兵买马,20岁左右投身大金国,加封名军都元帅之职,屡有升迁。1218年降蒙古军闯入紫荊关,张柔帅领军队和族人进行抗元入侵,在狼牙山马失前蹄被俘,成吉思汗绑架其父母和几千族人进行威胁,张柔为尽孝道,保护父母上千族人生命被迫降蒙,成吉思汗为其官复原职,镇守保定满城。1227年移镇保州。当时保州因战乱,已是一片废墟十五年之久,张柔对保州城重新营建,规划设宫城园林寺院、道观、孔庙、万卷楼书院、市井,营建民居,修建城垣,并引一亩泉水护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涝防旱,修莲花池,建万卷楼书院,迁庙学,利交通,利农商工,改善生产条件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使保州城得以复兴,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奠定了保定旧城的基础。1241年保州升为顺天府,张柔被成吉思汗赐御衣、名马。元世祖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命令由张柔主持设计规划营建大都宫城(今北京旧内皇城前身)。辞官后封荣禄大夫,太师,镇国将军,安肃公,晋封蔡国公。卒后葬于保定市满城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柔重建保州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兴定二年、蒙古太祖十三年 (1218 年 ),金将张柔投降蒙古后屡立战功,蒙古太祖二十一年 (1226 年 ) 十二月,成吉思汗授张柔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蒙古太祖二十二年 (1227年)张柔用生命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蒙古人屠城毁灭寺院道观孔庙恶习,改用古老汉传释道儒文化统,成吉思汗采纳张柔建言,改国号为大元朝,修定金史、元史,成功统一中亚欧洲大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当时保州城仍是一片废墟。张柔命令副帅贾辅、大名府毛正卿、保州布里社 ( 今清苑七里店 ) 苑德主持重建保州城。这次重建经过了一番精心的规划,尤其注意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城区的水体环境保护。城内建筑风水布局沿袭传统优秀文化、南北棋盘式格局。修建保定总督府直隶公署,私人园林古莲花池,规划设计苑景居城市中心,寺、观、庙宇国学书院,点缀全城,城南为兵营,官衙、府第、居民区严格区划。城垣及城区内建筑布局因地势而宜,适应自然,作为划分街坊的道路朝向与磁北方向向东南偏斜 22 度,大致平行府河走向。以东、西大街为横轴线,以南、北大街错位相对为纵轴线构成城内主要交通线,城内中心制高点建有高 26 米的大慈阁。四周城墙为夯土筑成,城周 11 里。对城区水体环境的注意和对水的功能的应用是一大特色。疏浚一亩、鸡距二泉故河道,引河水入护城河,同时在西城凿水道引水入城,不仅改善了城中的水质,而且也美化了城市的环境,据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载,当时水面占城区面积的十分之四,有柳塘、西溪、南湖、北潭、云锦口等城中湖泊,在水中构建亭榭,在城东、南、西、北建有寿春、香雪、种香、芳润等园林,又在城内 外建四座水磨,水从北水门而出,可灌溉城外稻田。又在城西南的一亩泉河上 10 里一起闸,既便利航运,又利于灌溉。河水注入护城河,使河水深而阔,成为护卫城市的一道屏障。河道、水面之间有桥梁相通,有“七十二桥”之说,有名的桥即有 10 座。城内在各处点缀修复或新建庙宇、道观、神祠 39 处,并建有谯楼四座。居民分散在四关。这次重建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使保州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历经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无太大的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府邸四园史话(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序言:尤文远先生,保定地域文化的大家,主编《保定市志》及保定地域文化书籍数量众多。先生八十七岁高龄,记忆清晰,是保定历史的活字典。尤老每天笔耕不息,坚持十个小时的读书写作时间。和先生畅谈,收获颇丰,近期会逐渐推出尤老的作品,八十七的老先生抽烟,看书,写作,小酌,真是一种梦寐以求的境界,太行人家的选择,由着自己的内心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文人保定府通判冯维敏纂明隆庆《保定府志》载,保定府顺天府为都元帅镇国将军张柔营建住处,大元都司原为平章所居。明大宁都司署即以后清直隶总督署址。张柔之子张弘略、张弘范及其孙张珪,皆为平章。大宁都司及所属断事司和司狱址的范围,西至今永华大街,东至商场街,南至今裕华路,北至清直隶总督署四堂以南,为张柔四位夫人之四园。系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后建成。北日润芳,东日寿春,南日雪香,西日种香。四园位置,西部为宋金时期的故城基。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称:“为北衙(指西大街),为南宅,宅候所居。”“至则别第(住宅),悉然为楼,因保塞故堞而为之。”东部为北宋《满城县抱阳山重修宝教院相公堂碑》载之佛教禅宗之奉袛院,金末毁后未重建,成为张柔之住宅区。张柔四个夫人居园的位置,按其进入张府的时间顺序,李夫人为原配夫人居北园---润芳园。靖夫人是靖安民之亲属。金中都留守兼中都路节度使苗道润被贾瑀杀害,何伯祥(后为张柔甥女婿)将苗道润之印鉴、虎符交靖安民(后封易水公),袭苗道润元帅职。靖安民被害后,河伯祥携印鉴、虎符及靖安民亲属投奔张柔,张柔纳靖氏为妻,驻东园---寿春园。其后,纳马氏为夫人,即平章张弘略、张弘范之母,居南园---雪香园。最后纳乔维忠妻毛氏之姊毛善行为妻,居西园---种香园。著名文人郝经,曾在张柔府任教师七年,为毛氏写墓志亦云毛氏居西园种香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明时代的保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夫人善行为大名府临清名门大户,其妹嫁张柔副帅乔维忠,又将其女嫁乔维忠之子。著名文人元好问之妻毛氏与毛夫人为同宗,并长其一辈,故元好问称毛夫人之女为婊妹。毛夫人入张府后,不仅主持张府内部事务,还摄政顺天路,顺天路由张柔副帅贾辅主持,但军政大计则请毛夫人决定。节日,毛夫人主持宴会,请顺天路军政要员赴宴。毛夫人筹措军粮、军款和军用物资,支援前方作战的张柔,成为张柔的“后勤部长”。张柔和毛夫人信奉道教。拜江月真人蔡湛然为师。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朝廷遣官试僧道,蔡真人至顺天军(今保定)染病,毛夫人请医生诊治,服侍周到,蔡真人病逝后,张柔和夫人毛善行为当其树《湛然江月超尘瑞应之碑》。20世纪90年代,在满城岗头村蔡真人墓挖掘出此碑,解开了800余年来江月真人封号之谜。省、府、县志均称张柔向朝廷推荐封蔡真人为湛然江月之号。张柔及夫人毛氏为蔡真人立的碑文称,首次推荐蔡湛然为真人者为中都留守兼中都路节度使苗道润,因战争交通受阻未接到诏书。苗道润遇害后,靖安民元帅于兴定三年(1219年)向金宣宗推荐赐真人之号,逾明年收到金宣宗诏书赐湛然江月真人之号。2013年我们出版的《保定道教文化志》进行了订正。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毛夫人逝世,葬于保州城东关护城河东侧之原柏陵城遗址,即今保定市第一文化宫址。郝经为其撰墓志,挽幛云:“雍容二十四城春,叶赞元戎做虎臣。家法自传王令尹,风流复见谢夫人。种香忽去花辞树,秋日娥岑镜掩尘。最苦七年门下客(指在张府教书七年),不能执绋在江滨。《临州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朝末,保定两次遭兵祸。第一次是元文宗元年(1328年),泰定帝卒,燕铁木耳于大都(今北京)立图贴睦耳为小皇帝。上都诸王忽剌台等于十月率军入紫荆关,守关军溃,南赴保定,大肆剽掠。同知保定略事阿拉沙与原平章政事张珪之子武昌万户张景武(张柔曾孙)率众持械击死数百溃军。蒙古首领乜先揑率军至保定杀死阿拉沙和张景武兄弟五人,并掠其家资财。第二次是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以田丰为首的红巾军攻陷保定。元朝派司农事乐元臣至田丰营劝降被杀。元军攻田丰红巾军,红巾军在撤离保定时,大肆焚掠,衙署、官员府邸、寺庙、公共建筑物、文物古迹付之一炬。明《重修城隍庙记》载:“元运终,庙毁于兵。”张柔、贾辅、乔维忠等府邸等,成为一片废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初,在张柔府邸废墟建保定府署。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行都司改大宁都司,由北平(今北京)迁保定,占用保定府署,保定府另在被焚毁的崇严寺遗址新建府署(今天主教堂与保定商场间)。清康熙八年(1669年),废大宁都司,由城守营参将署移入原大宁都司址。雍正八年(1370年),参将署迁西大街,直隶总督署由西大街迁此。民国初,废直隶总督,直隶省会由保定迁天津。其后该址先后为直隶督军署,川粤湘赣经略使署,直鲁豫巡阅使署,国民三军司令部,奉系张学良部第三、四方面军司令部、保定行营,河北省政府等驻此。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办事处、保定绥靖公署和河北省政府驻地。保定解放后,先后为冀中行署,河北省政府驻地。1958年河北省会迁天津,保定专员公署迁此。文化大革命时期,保定市革命委员会和中共保定市委机关驻此。1979年,市革命委员会迁东风西路。1988年,直隶总督署由国务院命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中共保定市委亦迁东风路,于此建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筹备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记日伪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军占领,次日,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部驻此。10月,日军攻陷石家庄,第一军司令部迁石家庄。太原保卫战结束后,日本第五师团司令部进驻,1938年1月,第五师团迁青岛。新建的110师团司令部进驻,11O师团司令部迁石家庄后,133旅团司令部驻此伪河北省公署由天津迁保定驻此。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河北省政府解散。</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三大家,儒家(治世)、释迦(治心,;众生平等皆有觉性、皆堪作觉悟者、万法唯心造郅十法界)、道学(治身长寿)三家的学说,其中是解脱生死、解脱六道轮回丶不生不灭、十方世界任意往生、最究竟圆满平等的一家。在《红楼梦》中,长期被人疏忽的中心内容正是关于佛家修行的突出描写。请看书的开头谈到作品的缘起时,便浓墨重彩写到了一僧一道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坐于当年女娲氏补天时弃下的一块大石边高谈快论,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之事,打动那块灵性已通的石头凡心,口吐人言,一再要求僧道携入人世享受享受。于是一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那大石顿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袖了此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此便是贾宝玉出生时衔玉而生的那块“通灵宝玉”。后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峰下经过,见有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遂与这块石头谈起话来,将石上“实录”抄回,问世传奇。此即是“通灵玉”在人世间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带回的“不敢稍加穿凿”的“金陵十二钗”闺阁传奇。——亦即是张民表字:林宗所作《石头记》——后世曹雪芹改编流传时更名为《红楼梦》的内容的来历。那两个僧道亦曾在书中数度出现,显示灵验。最早见到的恐怕就是林黛玉及其父母、家人,那时她三岁,来了一个癞头和尚,预报了她一生的命运。那是从黛玉口中叙出的,算是间接登场。其次当是甄士隐,先是一僧一道,也是向他报告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厄运和不久元宵节的火灾;第二次是疯跛道人来说《好了歌》,后顿随出家。后面的是柳湘莲在庙中碰上道人破迷悟道。与贾府有关的是:一次跛足道人来送《风月宝鉴》轨戒贾瑞;一次贾宝玉、王熙凤叔嫂遭赵姨娘、马道婆用邪术暗算,后事都准备好了,一个癞和尚同一个跛道士从天而降来取“为声色货利所迷”的通灵宝玉持诵救助。在《红楼梦》的布局结构。</p><p class="ql-block"> 现在再看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红楼梦》中的表述。</p><p class="ql-block">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因贾母问及念何书,黛玉答道:“刚念了《四书》。”贾宝玉出场时问及林黛玉说“无字”,便道送与“‘颦颦’二字极妙”。探春笑说“只怕又是杜撰”。宝玉笑道:“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太多呢。”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角色,是曹雪芹倾心歌颂的理想人物,他俩都读诵、领悟儒家的经典,作品的倾向性已见端倪。</p><p class="ql-block"> 在《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一回书中,由袭人口里转述得悉,宝玉说过:“除了‘明明德’外就没书了,都是前人混编纂出来的。”《四书》《五经》中儒家的重要典籍《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乃古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所谓“三纲”,“明明德”是第一纲,可见其地位所在。时至今日,对于人们修身养性、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仍有迫切的、重大的指导意义。贾宝玉独独首肯,可见好眼力,识见非凡,此人果然有来历。</p><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三回写到贾宝玉预备父亲贾政盘考,整理所读之书,能背的有《学》、《庸》、二《论》(即《论语》),《孟子》生疏,《左传》、《国策》、《公羊》、《谷梁》、汉、唐等文,虽随看随忘,未曾下过苦工,但还是愿读的;惟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说“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请听,他比我们今天的不少人士高明,能够辩清是非,严格区分精华与糟粕。用八股时文取士,即令贤明如唐太宗,也是为了笼络天下士人都入他的彀中,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非待说得,贾宝玉有超前意识,不受蒙蔽。时人不免诘问:八股考试,现今也难取代!那是另外的讨论范围,在此殊难展开。</p><p class="ql-block">贾宝玉是称道儒家学说的。他和麝月说笑涉及松柏,说:“松柏不敢比,连孔夫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呢。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害臊的才拿他混比呢。”很清楚,孔夫子推崇松柏,是以松柏之后凋比喻处于浊世而能保持自身的节操,处于封建末世的贾宝玉有同感,故而发生共鸣。</p><p class="ql-block"> 贾探春、薛宝钗、李纨三人在大观园代理家政、实行改革时的办公“议事厅”,匾额即是“补仁谕德”,儒家风范。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爱民”。其重要特点,乃是除旧布新,与时俱进,有一股朝气。在此,我们不妨和读者君子一起来读《大学》的一段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怎么样?是不是一股革新的春风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儒家的开局者、万代师表孔夫子提倡的以孝道为根本的“仁”的学说,《红楼梦》中也有反映。且说薛宝钗的叔伯妹妹薛宝琴初次进贾府祠堂观看,一一看到五间正厅时,眼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御笔写道是:“慎终追远”。此是《大学》作者、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夫子的高足弟子曾子所言。出处在《论语·学而》篇。按照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解说,“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原因,“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有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南怀瑾先生的这个见地是独特的,深刻的。但是同孝道也无矛盾,一个大孝之子,他的为人处事一定是谨慎的,决不会不考虑结果。薛宝琴看到的这块匾额旁边的一副对联即书着: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宁荣。讲的即为行孝者的慎重立身处世。</p><p class="ql-block"> 在《红楼梦》中,年节谜语,结社做诗,乃至聚乐的酒会上,也都用到《四书》、《五经》里的成语之类。</p><p class="ql-block"> 在第五十二回,薛宝琴还讲到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做诗填词。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到国外。薛宝琴在《红楼梦》中是倍受青睐、众人注目的正面形象,貌美,聪慧,博闻广识,跟着父亲走遍四山五岳,又有国学基础和很好的文化修养,真真国女孩子的故事从她口中叙出,曹雪芹是深感自豪的。确凿无疑,《红楼梦》推崇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传世至宝。</p><p class="ql-block"> 开头我讲了,《红楼梦》被人疏忽的中心内容,正是佛家关于修行的突出描写,《四书》、《五经》与其有何相关?要知道,《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主要经典,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而历来的高僧大德又都称颂儒家学说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儒家学说和大乘佛法一脉相承,学好儒家学说是修行大乘佛法的前期工程,最好准备。首先要在世间做最好的人,才能修行究竟圆满最高的法。</p><p class="ql-block"> 请看,贾宝玉正在读庄子《南华经》的外篇《胠箧》一则,认真为其写续篇,后又因听戏文而参悟禅机,受到黛玉等人嘲笑。黛玉对宝玉说:“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来,还未尽善。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他们从道学谈到了佛学,在认识上可说相当透彻,并非泛泛空谈,悟道的学术气氛很浓;自然,那还是在家众的理论探讨,远不是真正佛教徒的出世修行,究竟证果。但对未来贾宝玉的正式出家,的确作了意想不到的然而恰恰也是思想上的预期准备。不必说,在构思上,此乃著书的作家,于不动声色处,便为后面情节的重大发展,埋下了关键的伏笔。</p><p class="ql-block"> 至此,必须强调指出,《红楼梦》中突出描写出家的内容,绝非以上说教所能济事。一部杰出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它的深刻、奥妙的思想,一定是通过独一无二的、令人怕案叫绝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体现的。《红楼梦》的核心主角贾宝玉,他来到世上后的行为举止,一言一动,是不是符合佛家修行的总的路向,只有让我们大家一起去考核作品描写的实际,方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平等是佛家修行的重要标准之一</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作者的行文,尤其在写贾宝玉的时候,常用讥诮之词表达他所要肯定的方面。譬如叙述尚在孩提之间的宝玉,说“他天性所禀,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兄弟皆如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显然,此处世间目光短视、心胸狭隘的凡夫俗子看待的所谓“愚拙偏僻”,正是高尚纯真的天性,把家亲眷属看得如同自身同体一般没有区别,真正难能可贵。佛教说“众生平等”,的确是贾宝玉身上为人处世的突出优点。</p><p class="ql-block"> 社会上的一般规矩:凡做兄弟的怕哥哥,贾府亦然。独宝玉是不要人怕的。他想着:“兄弟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譬如对贾环,“我是正出,他是庶出”,更要宽容些才是。书上在此接着写他的心理活动:“只是父亲、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遗训,不敢违忤,所以兄弟间亦不过尽其大概就罢了,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之表率。”是以贾环等都不甚怕他,只因怕贾母不依,才只得让他三分。这里宝玉重要的平等思想是:不要依长依势压人,彼此皆应自觉和睦相处,自尊自爱,不生事端,清净和平。他认为应当尊卑平等,正庶平等。他这个突出的优点,却被世俗之见者讥讽为没有男儿刚性,实在可叹可悲!</p><p class="ql-block"> 细心照顾关怀同辈的姐妹,随处可见。即令是生活细节上,也入微关心到了。喏,宝玉至黛玉房中,看到史湘云睡着后,膀子“撂在被外,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膀疼了。’一面说着,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 多么细腻!多么亲切!多么温存!至于关爱疼顾黛玉,自更不必说了。</p><p class="ql-block"> 不仅对远近的亲戚,就是对下人、生人,也是同例。袭人回家,宝玉去探访,看到她的那个两姨姐姐“实在好的很”,正配生在像贾府那样的深宅大院里,“没的我们这宗浊物倒生在这里!”内心深处为贫寒、卑贱者设想,溢于言表,一无贵公子养尊处优之骄。</p><p class="ql-block"> 主张男女平等,特别要多关心女儿,是贾宝玉身上的浓重特点。薛宝琴来到贾府,受到老祖宗贾母的额外厚爱。探春对宝玉开玩笑说:“老太太有了这个好孙女儿,就忘了你这孙子了。”宝玉笑道:“这倒不妨,原该多疼女孩儿些是正理。”</p><p class="ql-block"> 凡《红楼梦》的读者无人不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清爽”,是贾宝玉的处世名言。随时随地,全副身心地关心女儿,因钦慕而保护那种纯净无染的少女洁净之心,这就是贾宝玉思想、行为的核心所在。“甘为诸丫头充役”,在书中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看,袭人病了,又被李嬷嬷因输了钱来寻丫头出气恼了,宝玉连忙忍气吞声安慰她仍旧睡下出汗。又见她汤烧火热,自己守着她,歪在旁边劝说:“只养病,别想那些没要紧的事。”一时杂使的老婆子端了二和药来,宝玉见袭人才有点汗儿,便不叫她起来,自己端着给她就枕上吃了,即令小丫鬟们铺炕,看着她去了簪环躺下,才去上屋里跟着贾母吃饭。何等体贴入微!从贾母处回来,见袭人朦胧睡去,无事可做,便对丫鬟麝月说:“早起你说头上痒痒,……我替你蓖头罢。”麝月同意,将文具镜匣搬来,卸去钗鐶,打开头发,宝玉拿了篦子替她篦。简直是兄妹或姐弟之间的亲密关系,哪有主仆之分的影儿!越剧《红楼梦》将此一节移来为晴雯画眉,一样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体贴关心下人的事无法尽述。芳官受了干娘的气,因晴雯、袭人说她“不省事”、“也太可恶些”;宝玉为她辩护说:“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失亲少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指芳官干娘),又作践他!如何使得!” 晴雯病了,医生一请再请,亲自查验、调整处方,亲自熬药服侍。又向凤姐讨洋药进一步根除病痛。贾宝玉的心肠很软,哪怕是丫头间开玩笑,例如寒冬深夜麝月出了屋门,晴雯跟去要吓她,他便马上喊道:“晴雯出来了!” 袭人的母亲病重、病过,她回家后,宝玉又吩咐麝月打点些东西,叫个老嬷嬷去看她,劝她少哭。 对于上了年纪的仆人,他叮嘱麝月等要多体谅,这些和气送东西的老婆子不容易:“你们是明白人,担待他们是粗夯可怜的人就完了。”</p><p class="ql-block">活人不用说了,对于受冤屈死的丫头,贾宝玉更是念念不忘。金钏儿投井枉死后,他除了屡屡向玉钏儿陪小心外,终于找了一个机会,一身纯素,同焙茗主仆二人,骑马悄悄出门、出城,来到郊外水仙庵,选择后园中井台上焚香,含泪施礼祭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研究(二)</p><p class="ql-block"> 不必再引,即看以上例举,已经尽够,贾宝玉随处随时,设身处地,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下人,确确实实是菩萨心肠!</p><p class="ql-block"> 忘我代过 救苦救难</p><p class="ql-block"> 在《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一回中,贾宝玉从王夫人屋中来到大观园蔷薇架对面,因听见有哽噎之声,便隔花细听细望,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别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地流泪。原来那女孩子是在一个接着一个地画“蔷”字,一连画了几十个。宝玉不觉看痴了,想道:“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才这么个样儿。外面他既是这个样儿,心里还不知怎么熬煎呢!看他的摸样儿,这么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呢?——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心里想着,忽然凉风过处,飒飒地落下一阵雨来。宝玉看那女孩子头上往下滴水,把衣裳顿时湿了,想道:“这是下雨了,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身上都湿了。”被惊醒了的女孩子因雨中回头看不真切,只觉脸面俊秀,以为是个丫头,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话提醒了宝玉,“嗳喲”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看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理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没得说了,这个情景,只能表明他单顾别人,全然忘我。此事日后还被人用作取笑。</p><p class="ql-block">贾宝玉被人作为笑料的痴呆状别有精彩的一幕!话说在《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一回书中,正在吃饭的贾宝玉只顾同傅家派来的两个婆子谈话,手里端着汤的玉钏儿也只管听得入迷,两个人的眼睛都看着来人,不想宝玉伸猛了手去要汤,将碗撞翻,汤泼到他手上。玉钏儿倒不曾烫着,吓了一跳;烫了手的宝玉反不觉得,只问玉钏儿不止:“烫了哪里了?疼不疼?”傅家的两个婆子告辞出来后笑说个不停:“怪道有人说他们家的宝玉是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果然竟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疼不疼,这可不是呆了吗!</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看来,人世间“为声色货利所迷”的凡夫俗子都是些颠倒梦想,不明是非。上面那两个老婆子即为一例。贾宝玉的高尚思想,感人德行,竟被她们嗤之以鼻,贬得一文不值!</p><p class="ql-block"> 保护弱势群体,更是贾宝玉的又一希世道行。 演小旦的药官死了,搭档同台做戏的小生藕官哭得死去活来,在大观园中烧纸纪念,被巡园的老婆子撞见,拉了要去报告,吓得不肯同去。宝玉忙为她遮掩道:“他并没烧纸,原是林姑娘叫他烧那烂字纸,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那婆子因从未烧完的残纸中找出证据,仍要将藕官拉走。宝玉忙拉藕官,又用拄杖隔开那婆子的手,说道:“你只管拿了去,实告诉你,我这夜做了个梦,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钱,不可叫本房人烧,另叫生人替烧,我的病就好的快了,所以我请了白钱,巴巴的烦他来替我烧了。我今日才能起来,偏你又看见了!这回子又不好了,都是你冲了!还要告他去?——藕官,你只管见他们去,就依着这话说!”吓得那婆子反而丢下纸钱,陪笑央告宝玉:“我原不知道,若回太太,我这人岂不完了?”宝玉对婆子说:“你也不许再回,我便不说。”将一场对藕官来说是不小的苦难化为乌有。贾宝玉确实是慈悲的菩萨,随机应变,为纯朴的小丫头驱除了凶险。过后他又向芳官问清了情缘,嘱咐说:“以后断不可烧纸,逢时按节,只备一炉香,一心虔诚,就能感应了。我那案上只设着一个炉,我有心事,不论日期,时常焚香……只在敬心,不在虚名。以后快叫他不可再烧纸了。”于此可见贾宝玉做事的智慧,精细,稳妥,又圆了人家的心愿。“一心虔诚,就能感应”“只在敬心,不在虚名”是符合佛教的精神的。佛教开导人以至诚心修清净心便能够道交感应,悟道证果。</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代人受过,最是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平儿因为贾琏淫乱败德,反而蒙冤受屈遭打,宝玉深为同情。他劝慰平儿说:“好姐姐,别伤心,我替他两个赔个不是罢。”平儿笑道:“与你什么相干?”宝玉笑道:“我们弟兄姐妹都一样。他们得罪了人,我替他赔个不是,也是应该的。”宝玉素日因平儿是贾琏的爱妾,又是凤姐儿的心腹,故不肯和她厮近,因不能尽心,也常为恨事。平儿素昔只闻人说宝玉专能和女孩们接交,今见他这般心中也暗暗地想着:“果然话不虚传,色色想的周到。” </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这还只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算不得希奇事儿,那么他为处心积虑要害他的赵姨娘、贾环刻意受过,平息风波,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称奇道绝了。王夫人上房内少了玫瑰露、茯苓霜,一时查无着落。林之孝家的因和柳家的不睦,巡园时正碰见柳家的女孩子柳五儿在园内,便起疑心,在与柳家的不满者的唆使下,来至柳家的掌持的厨房搜抄,恰好搜出露瓶和一包茯苓霜。天缘巧合,人赃齐获。其实柳五儿是完全冤枉的,玫瑰露是宝玉给芳官的,芳官又转送给了柳五儿;茯苓霜乃是柳五儿的舅舅给她的。王夫人房中少的东西,全是赵姨娘谋及丫鬟彩云偷出来给贾环的。清楚原委后,宝玉先后将这两桩事全拦了下来,使得柳五儿可以不蒙冤孽,也可以免除伤害探春,致生烦恼。这使彩云非常过意不去,要去认帐。宝玉笑着开导她说:“彩云姐姐果然是个正经人。如今也不用你应,我只说我悄悄的偷的吓你们玩,如今闹出事来,我原该承认。我只求姐姐们以后省些事,大家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必须看到,贾宝玉在平息这场风波中的水平真不简单,胸量大,境界高,完全是大菩萨的慈悲心肠。在你死我活的嫡庶之争中,赵姨娘和贾环总欲置宝玉于死地而后快。在《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一回书中,我们看到赵姨娘对王熙凤恨得牙根痒痒,对宝玉虽无仇恨,但除掉了宝玉也可以使贾环有出头之日,故而央求马道婆施巫术谋害,许与银两,告知宝、凤年庚,马便回去作法。果然有效。宝玉、凤姐顿时病发,叔嫂二人都拿刀弄杖,寻死觅活,闹得天翻地覆。百般医治无效,三日光景,病人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将后事齐治备下了。贾母、王夫人、贾琏、平儿、袭人等哭得死去活来。书中写道:“只有赵姨娘外面假作忧愁,心中称愿。”至第四日早,宝玉忽睁开眼向贾母说道:“从今已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打发我走罢。”贾母听见这话,如同摘了心肝一般。赵姨娘怎么样?我们将她在旁边假惺惺劝贾母的话全部照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省他受些苦;只管舍不得,这口气不断,他在那里,也受罪不安——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了个狗血喷头。便于对照,在此把贾母骂她的话也照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意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作梦!他死了,我只合你们要命!都是你们平日调唆着,逼他念书写字,把胆唬破了,见了他老子就像个“避猫鼠儿”一样。都不是你们这起小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他,你们就随了心了!——我饶那一个?看看,嫡庶之争的矛盾有多么尖锐:一点不假,你死我活!</p><p class="ql-block"> 在那种明争暗斗、拼命一般的矛盾旋涡中,贾宝玉想超然而无法如愿。正出、庶出,他毫不在意,根本不管。尽管如此,他还是避免不了突如其来的加害。就在上面那场遭暗算的前几日,宝玉自外面吃多了酒回来,躺在王夫人身后炕上和彩霞谈笑,素日原恨宝玉的贾环,心上越发按不下这口气,因一沉思,计上心来,故作失手,将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烛,向宝玉脸上只一推;只听 “嗳喲”的一声,宝玉已经满脸是油,左边脸上起了一溜燎泡。这可吓坏了王夫人,忙给敷上了“败毒散”。</p><p class="ql-block"> 你道宝玉怎么样?他若无其事地说:“有些疼,还不妨事。明日老太太问,只说我自己汤的就是了。”是的,遇事退让,不生枝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家太平,这就是贾宝玉和平主义的人生观。</p><p class="ql-block"> 菩萨修行的“六波罗蜜”之一是“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巴利语的音译,汉译作“度”,到唐代则译为“到彼岸”,其本意为完全、绝对完满。亦即是修行的完成。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忍辱负重,毫无怨恨。</p><p class="ql-block"> 这儿,贾宝玉显然有这种献身精神 。</p><p class="ql-block"> 你看,他被贾环推倒的烛油烫了,哪怕就算是失手吧,一般人至少要说几句的,宝玉作为贾环的哥哥,理所当然,也要批评责怪,以利今后做人做事的谨慎。但是他为什么不说?</p><p class="ql-block"> 之前,他已经目睹生母王夫人大发雷霆之怒,将赵姨娘喊来严词训斥、痛骂,若于此种情形之下,他对贾环再说什么即使是好意叮咛的良言,也不能起到好的作用,以达心愿,反而是火上浇油,效果适得其反。“此时无声胜有声”,宝玉对此采取缄口不言之策,和解说:“明日老太太问,只说我自己烫的就是了。”他熟悉太太王夫人是信佛的,那么,“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是很好吗?这对他母亲的修行,也是很有益的启示呀。何况加上正庶矛盾,盘根错节,王夫人极端瞧不起赵姨娘,不说都是无风三尺浪,平地起风波,能说吗?还在未说之前,凤姐因见宝玉烫了,三步两步上炕去替宝玉收拾着,一面说:“这老三还是这么‘毛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台盘!——赵姨娘平时也该教导教导他。”那实际上是吊起王夫人的火来;果然如此,上面说了,王夫人遂叫过赵姨娘一顿辱骂。尚然,宝玉把退让、解气的话说过之后,凤姐还是说:“就说自己烫的,也要骂人不小心,横竖有一场气生。”宝玉何等聪明,早就把这一切听在耳内,看在眼里,“冤家宜解不宜结”,慈悲为怀;次日,宝玉见了贾母,自己承认是自己烫的,着意遮瞒了此事,贾母还是免不得又把跟从的人骂了一通。若不瞒过,可想而知,不知风有多大,浪有多高!宝玉善解各方人意,始终以柔软、谅解的胸怀,能自己承担起来的,坚定地自己承担起来,万不可再伤及他人。“礼之用,和为贵”,体现圣人的风范,他是真正菩萨心肠,高人哪,是不是贾宝玉一点不知道赵姨娘、贾环无孔不入地要伤他、害他?恐怕不能那样绝对化。赵姨娘要伤、要害宝玉,出于嫡庶之争的客观形势,出于考虑她自己母子的前途,不是主观上有刻骨仇恨。贾环除了嫡庶矛盾,还有是对宝玉优越地位的嫉妒。宝玉对此不在意、不计较倒是真的;若说没察觉,恐非持平之论。赵姨娘的为人,水平的低下,胸襟的狭小,被嫉妒心所驱使的不平衡心理;贾环做人格调的下劣之类,宝玉是看到的,察知的。赵姨娘联络丫头彩云偷王夫人上房的东西,不是明明白白揭露到宝玉的面前的吗?他为了化解矛盾,不是有意遮瞒、袒护的吗?所以宝玉是清楚的。此其一。其二,上面他亲闻亲睹王夫人、王熙凤对赵姨娘、贾环的讨厌、敌视,但他仍然不仅在言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刻意为冤家代过,岂非说明他处世哲学不同俗人吗?</p><p class="ql-block"> 还有,更在《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书中,宝玉当面听到袭人向来探视的宝钗说出,他在临祸之时,有贾环向贾政进的一套添枝加叶的恶言。贾环的原话是这样的:“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那么宝玉自此会不会恨起赵姨娘、贾环了呢?至少,我们在书中没有直接读到,相反,宝玉利用自己优越的地位设想周全地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们瞒过、作保护,并且连同护持了一系列贾府的仆从,倒是历历在目,生动感人。贾宝玉的智慧和纯真的天性,决非肉眼凡胎、世俗尘愚所能识得。</p><p class="ql-block">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书中,因闻子兴说宝玉“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还有许多字迹”,贾雨村就称叹道:“果然奇异!只怕此人的来历不小!”又因冷子兴非议其抓周时“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而罕然厉色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的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贾雨村确有些“读书识事”的功底同鬼聪明,故而每上贾府,我们从宝玉厌恶的口中得悉,总要点名见他。 不错,贾宝玉的心量、境界,确非常人所识。世间常人,大多有势利、图利之心。宝玉却是一概不沾边的,他要护持的只是那颗纯真的洁净之心,如莲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他深明宇宙万物同体同根之理。</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必要叙述一段他珍惜物命的超人之言。因晴雯被撵遭害,他痛心地说:“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道有坏事,果然应在他身上。”只因袭人反驳,他遂感叹着说出一大篇异乎寻常的话来:“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有情有理的东西,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像孔子庙前桧树,坟前的蓍草,诸葛祠前的柏树,岳武穆坟前的松树,这都是堂堂正大之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他就枯干了;世治,他就茂盛了,</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的研究(三)</p><p class="ql-block">凡千年枯了又生的几次。这不是应兆么?若是小题目比,就像杨太真沈香亭的木芍药,端正楼的相思树,王昭君坟上的长青草,难道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也是应着人生的。”</p><p class="ql-block"> 照经讲,人同宇宙万物乃一体,人世有吉凶祸福,大自然都有征兆,贾宝玉讲的就是这个宇宙的真相真理。正如癞和尚所言“为声色货利所迷”的世间凡夫俗子哪里懂得明了?是以贾府“现有希世之宝”而不知道自己用来救难除灾。所以呀,难怪敷家的两个婆子觉得宝玉很是“可笑”:“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一点刚性儿也没有……” 敷家的婆子听人传言,任意渲染夸张,无疑已失其真;但是于此亦见贾宝玉珍爱天地万物,确切不虚。所幸当今的人类已经开始悟到人同大自然是一体,因而想方设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慷慨大方,而又决不暴殄天物。</p><p class="ql-block"> 且听敷家两个婆子的评价,说他“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都是好的;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都不管了。”这便是世俗之见,不识菩萨真面。“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都是好的”,世间万物,原该珍惜,随意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语); “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都不管了”,不是糟蹋,乃为要紧济人、助人,计较多少,心便不纯。</p><p class="ql-block"> 因而贾宝玉的待人、处事,无人理解。连小厮兴儿都随口揶揄。但从兴儿的话中恰好见出宝玉心胸阔大,没人可及。兴儿说,“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 作家于本书开头的《西江月》词中便明白写道“那管世人诽谤!”</p><p class="ql-block"> 在佛家讲,来毁谤者,是前世欠他的,现今来讨债,是帮助欠债者消业,应当感谢。是以宝玉的心量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了。</p><p class="ql-block"> “那管世人诽谤”,正说明贾宝玉离开世俗的“无明”越来越远,靠着圣人的标准愈来愈近,是以不为所动,不予更改,我行我素,矢志不移,此系定力所在智慧所在,他在光明中行事以身布道。贾宝玉最终出家的根据在此。</p><p class="ql-block"> 世人无端毁谤他,但他不随便冤枉一个人。因宝钗问及他遭打原故,袭人便将从焙茗处听来的系薛蟠所说的话告知,宝玉当即制止:“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你们别混猜度。”他总是替人着想,一则怕宝钗不快,二则,他于对他有恨意的怨亲都极尽遮挡代过之能事,何况于薛蟠,又系道听途说之词,哪能容得无端造此口业?贾宝玉,真乃是应世而现、救苦救难的菩萨! 质本洁来还洁去</p><p class="ql-block"> 这是林黛玉《葬花词》中的名言,也是贾宝玉的处世哲学。作家写此书的缘起时,叙到女娲氏补天之时弃下一块石头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未用,因经锻炼,已通灵性,后乞僧人携入红尘历练若数年后,又回到了原处:“质本洁来还洁去”,石头仍归本来面目。此石像征的便是贾宝玉。此时他证果涅槃了,脱离了生死轮回的无常,得以不生不灭,永享真乐。写其入世是为了启示“无明行”中的世人觉醒悟道。所以贾宝玉衔玉而生来到人间,耳闻目睹凡世凡人无穷无尽的污秽、不堪之事。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用堂皇的纬幕围裹起来的里面,竟是那样地耻于入目,丑陋阴森。是以他厌离而决计出家。此即为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刻于大石之上的《红楼梦》的内容。贾宝玉就是《红楼梦》一书内容的亲历者,大石之上所刻的就是他入世修行悟道的启示录。</p><p class="ql-block"> 在《红楼梦》中,作家写宝玉来到人间,亲闻亲历尘世有八大苦难: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无阴盛苦。既是如此之苦,做人的准则,自当为解救众生苦难。</p><p class="ql-block"> 经典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说:“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他批评那些“文死谏”、“武死战”不是“邀忠烈之名”,就是“疏谋少略”,都是“浊气一涌”,“白送了性命”。他依圣人之道申述说:“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的大义。” 是的,孔子、孟子对于那些不施仁政、不行王道的君主,晓以利害后不听,便当告退上路。《孟子》的书中一再说,谏官的意见不被采纳,即行辞职。孟子义愤填膺地指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摔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因此他即毫不容情地宣告:对于那些能征惯战者应受最重的刑罚,游说诸侯合纵连横的人受次一等的刑罚,而那些迫使百姓开辟荒原、刮尽地力以增加霸主们赋税的人,也该受更次一等的刑罚。</p><p class="ql-block"> 当官的目的全然是为了行道。如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就是榜样。行孝的最高典范虞舜,如做天子妨碍他行孝道,他是宁愿连天下都不要,而去尽孝。深得孔子真传的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之道是行仁道的根本。行道,是当官的前提、目的和归宿。是以贾宝玉所言,是合于圣人传述的君臣之道的要旨的。劝说国君推行王道,以尧舜的仁义之道使天下归心,达到统一:这就是圣人告知的符合天意人心的大道——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君臣大义之所在。万不得已,一旦义勇出战,其意图亦只为“解倒悬”,除掉暴虐于百姓的独夫民贼而已。此所谓商汤、文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者也。</p><p class="ql-block"> 是故贾宝玉来到人间,于世无求,与世无争,只讲利人,不图自取。你看他甘心为诸丫头充役,代人受过,在姐妹们中间过一天是一天,自在自乐。平等,利他,达到自利的乐趣,这就是他的人生观、生死观。</p><p class="ql-block"> “在姐妹们中间过一天是一天”,那样的人生观积极吗?那是因为迫不得已,才是如此。贾宝玉处在封建末世,当官已经不能行道,他与当世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是由于不能合作, 根源在此。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三月,兼理相事,社会大治;但当把持国政的季孙氏接受齐国意在颠覆鲁国政权的阴谋贿赂之时,君主任之,便毅然离开大司寇之职兼相事的位置,忍痛告别远走。“不为稻粮谋”,不能拿天下、国事的原则做交易。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尧舜之道不能推行。孔子无奈但是超然地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贾宝玉尽己之力解人难处,过一天是一天,是合圣人之道的。“过一天是一天”是一种耍脱的处世态度,意在不为无明、浑浊的尘世染污。无奈日月如梭,人生易老只能直面不得回避。</p><p class="ql-block"> 这儿,让我们引录原书两段有代表性的描写,来看贾宝玉的感叹。</p><p class="ql-block">其一,宝玉因寻和黛玉共葬桃花的去处,兜着落花,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不想在山坡上听到有呜咽之声,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又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呢?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何姓?——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p><p class="ql-block"> 其二,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在世俗人看来是无边乐事,是人类希望所在。是的,传宗接代,乃人生大事,不可或缺。请看贾宝玉的感受。因“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惹起宝玉怕黛玉离去而病了一场,多时未到园中走动,不想是日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发如银,红颜似缟。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这就是说,上面两段所录的内容无疑是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人生于世,人自己是作不了自己的主的。人生八苦,孰能左右?人事变迁,何可摆布?一切都是无常,人在六道轮回中,生死不定,去向不明,苦海无边。此乃人道的真相,只想在人道做人的人,无法更改。六道轮回是客观存在,不是神话,美国的学者、科学家早做了大量的实验,出版了好多大部头著作,证明人有前世,而今生对于前世来说,就是来世,三世之说成立。无疑,这只是探讨人生、宇宙秘奥的起步。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究竟圆满地告诉给了人类。这,你可以去研读佛经,便可得到彻底明白的解答。</p><p class="ql-block"> 人们或许会想,既然人有前世、今生、来世,生生世世无穷无尽,那就在人世做人吧,也不差!要知道六道轮回极其可怕,万难得个人身,再到人世,谈何容易!这辈子完了,大都在恶道中无边无际地煎熬!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都很自私贪婪,多想享受享福,极少惜福修福,造业甚多,下堕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贾宝玉不恋人世,荣华富贵,根本不想不要,即令人世看作人生目的的身体这个臭皮囊,他也常常说,可以随时献出,化作灰,化作烟,化作风,不留痕迹。他不忌讳死,不怕死,“只要死的好”!这正是佛家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那样看来,人生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只能很消极了?上面已经议及,不是的。既然人身难得,人生也就极其可贵,关键在于要取最有意义的积极人生观。你看生在封建末世的贾宝玉,不能当官行道,就在下层平民中,以平等待人的风范,救苦救难行世,何等高尚!</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少人觉得,贾宝玉因为没有出路,与世不合,心情苦闷,出言吐语,都是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哪有一点积极用世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真人面目,确难看破。我们不是叙述过了,宝玉在读道家庄子的书呢,韬光养晦,是道家风范。历史上不少高人雅士即是如此行事。心情苦闷,确系实情,封建末世,无有前途。那就造就了他冷眼旁观、不合作的用世态度。既如此,他就似乎让人觉得麻木不仁,无所作为。直至下人,全都感到他可有可无。仿佛是一个废物!如是,自然不须说得,当世者也就弃置一旁不问。这正是贾宝玉掩盖自己、脱离麻烦的妙法!他不愿意与世同流合污,造下恶业!他的老子贾政,欲做清官,结果在官场上寸步难行。封建末世了,想做清官,纯是妄想。末世当官,等同行恶。贾宝玉有慧眼,故能看破,放下,不为所迷。他厌离了污浊的末世,进入了真实修行的佛道。他平等待人,救苦救难,他的境界、层次即在上升,待超过三界,达到罗汉以上位次,便可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自在自主了。这是佛家最究竟圆满的做人哲学,最终永远离苦得乐。</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常说的化成灰,化成烟,化成风,不留痕迹,乃是向空的层次的提升。空就是清净,就是佛菩萨的境界。“质本洁来还洁去”,洁,是即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净,是即空,是即人的本来面目。贾宝玉出家修行,正为归还人的本来面目,真正崇高,——在世时是真正的人,出世后是不凡的圣人!</p><p class="ql-block"> 试解几点可能有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被我夸得很美,朋友们也许会问:他不肯读书,有何可取?这个疑问,其实已经澄清过了。第一,他不反对读《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他所讨厌的只是那些作敲门砖用的时文八股,不合圣人之旨,仅仅为投机官场,动机目的,丑陋丑恶。第二,他的国学基础实是不低,纯熟地用于待人处事之中,已和自己的思想行为融合为一,平等待人,救苦救难,是儒家的同时也是佛家的理念。指陈史事现实之弊,透辟透彻,入木三分,是圣人观念的自如运用。很有文化文学修养,尤在诗词方面,即令贾政,也不得不暗暗佩服。第三,以道家的精神处世避世,除黛玉、宝钗、惜春外,瞒过其他所有人眼目,确实有超等智慧。</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或许又问:贾宝玉在女儿们中鬼混,且一点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都没有,好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男权社会,尤在封建末世,污浊无比;相形之下,未婚少女,纯净单一,心灵美丽。算是一方净土。另外更深的意义,是为避开尤其末世当政者的视线,给人“没出息”的印象。这用的是道家之术。再说男子汉的阳刚之气,若指的是大大咧咧、夸夸其谈、粗率武断,那历史上的多少骚人墨客,均要贬入下三流去了。有胸怀,有目光,才是阳刚之气的本义。</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抑或还说:贾宝玉行为不端,很不干净,还是小孩子的年龄,就有儿女之事! </p><p class="ql-block"> 宝玉来到人间,有了这个肉身,也有欲望,这是世俗之人极难除去的大烦恼之一。此乃后天的染污。人原本是清净的。——那块像征人本来面目的通灵宝玉即是。是以在贾宝玉遭到暗害、命在旦夕之时,特来消灾除难解救的癞和尚对贾政说:通灵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p> <p class="ql-block">四,凡千年枯了又生的几次。这不是应兆么?若是小题目比,就像杨太真沈香亭的木芍药,端正楼的相思树,王昭君坟上的长青草,难道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也是应着人生的。”照佛家讲,人同宇宙万物乃一体,人世有吉凶祸福,大自然都有征兆,贾宝玉讲的就是这个宇宙的真相真理。正如癞和尚所言“为声色货利所迷”的世间凡夫俗子哪里懂得明了?是以贾府“现有希世之宝”而不知道自己用来救难除灾。所以呀,难怪敷家的两个婆子觉得宝玉很是“可笑”:“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一点刚性儿也没有……”敷家的婆子听人传言,任意渲染夸张,无疑已失其真;但是于此亦见贾宝玉珍爱天地万物,确切不虚。所幸当今的人类已经开始悟到人同大自然是一体,因而想方设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慷慨大方,而又决不暴殄天物。</p><p class="ql-block"> 且听敷家两个婆子的评价,说他“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都是好的;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都不管了。”这便是世俗之见,不识菩萨真面。 “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都是好的”,世间万物,原该珍惜,随意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语); “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都不管了”,不是糟蹋,乃为要紧济人、助人,计较多少,心便不纯。</p><p class="ql-block"> 因而贾宝玉的待人、处事,无人理解。连小厮兴儿都随口揶揄。但从兴儿的话中恰好见出宝玉心胸阔大,没人可及。兴儿说,“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p><p class="ql-block"> 作家于本书开头的《西江月》词中便明白写道:“那管世人诽谤!”</p><p class="ql-block"> 在佛家讲,来毁谤者,是前世欠他的,现今来讨债,是帮助欠债者消业,应当感谢。是以宝玉的心量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了。</p><p class="ql-block"> “那管世人诽谤”,正说明贾宝玉离开世俗的“无明”越来越远,靠着圣人的标准愈来愈近,是以不为所动,不予更改,我行我素,矢志不移,此系定力所在,智慧所在他在光明中行事,以身布道贾宝玉最终出家的根据在此。</p><p class="ql-block"> 世人无端毁谤他,但他不随便冤枉一个人。因宝钗问及他遭打原故,袭人便将从焙茗处听来的系薛蟠所说的话告知,宝玉当即制止:“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你们别混猜度。”他总是替人着想,一则怕宝钗不快,二则,他于对他有恨意的怨亲都极尽遮挡代过之能事,何况于薛蟠,又系道听途说之词,哪能容得无端造此口业?贾宝玉,真乃是应世而现、救苦救难的菩萨! </p><p class="ql-block"> 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是林黛玉《葬花词》中的名言,也是贾宝玉的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 作家写此书的缘起时,叙到女娲氏补天之时弃下一块石头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未用,因经锻炼,已通灵性,后乞僧人携入红尘历练若数年后,又回到了原处:“质本洁来还洁去”,石头仍归本来面目。此石像征的便是贾宝玉。此时他证果涅槃了,脱离了生死轮回的无常,得以不生不灭,永享真乐。写其入世是为了启示“无明行”中的世人觉醒悟道。所以贾宝玉衔玉而生来到人间,耳闻目睹凡世凡人无穷无尽的污秽、不堪之事。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用堂皇的纬幕围裹起来的里面,竟是那样地耻于入目,丑陋阴森。是以他厌离而决计出家。此即为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刻于大石之上的《红楼梦》的内容。贾宝玉就是《红楼梦》一书内容的亲历者,大石之上所刻的就是他入世修行悟道的启示录。</p><p class="ql-block"> 在《红楼梦》中,作家写宝玉来到人间,亲闻亲历尘世有八大苦难: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无阴盛苦。既是如此之苦,做人的准则,自当为解救众生苦难。</p><p class="ql-block"> 佛教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说:“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他批评那些“文死谏”、“武死战”不是“邀忠烈之名”,就是“疏谋少略”,都是“浊气一涌”,“白送了性命”。他依圣人之道申述说:“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的大义。” 是的,孔子、孟子对于那些不施仁政、不行王道的君主,晓以利害后不听,便当告退上路。《孟子》的书中一再说,谏官的意见不被采纳,即行辞职。孟子义愤填膺地指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摔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因此他即毫不容情地宣告:对于那些能征惯战者应受最重的刑罚,游说诸侯合纵连横的人受次一等的刑罚,而那些迫使百姓开辟荒原、刮尽地力以增加霸主们赋税的人,也该受更次一等的刑罚。当官的目的全然是为了行道。如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就是榜样。行孝的最高典范虞舜,如做天子妨碍他行孝道,他是宁愿连天下都不要,而去尽孝。深得孔子真传的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之道是行仁道的根本。行道,是当官的前提、目的和归宿。</p><p class="ql-block">是以贾宝玉所言,是合于圣人传述的君臣之道的要旨的。劝说国君推行王道,以尧舜的仁义之道使天下归心,达到统一:这就是圣人告知的符合天意人心的大道——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君臣大义之所在。万不得已,一旦义勇出战,其意图亦只为“解倒悬”,除掉暴虐于百姓的独夫民贼而已。此所谓商汤、文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者也。</p><p class="ql-block"> 是故贾宝玉来到人间,于世无求,与世无争,只讲利人,不图自取。你看他甘心为诸丫头充役,代人受过,在姐妹们中间过一天是一天,自在自乐。平等,利他,达到自利的乐趣,这就是他的人生观、生死观。</p><p class="ql-block"> “在姐妹们中间过一天是一天”,那样的人生观积极吗?那是因为迫不得已,才是如此。贾宝玉处在封建末世,当官已经不能行道,他与当世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是由于不能合作, 根源在此。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三月,兼理相事,社会大治;但当把持国政的季孙氏接受齐国意在颠覆鲁国政权的阴谋贿赂之时,君主任之,便毅然离开大司寇之职兼相事的位置,忍痛告别远走。“不为稻粮谋”,不能拿天下、国事的原则做交易。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尧舜之道不能推行。孔子无奈但是超然地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贾宝玉尽己之力解人难处,过一天是一天,是合圣人之道的。“过一天是一天”是一种耍脱的处世态度,意在不为无明、浑浊的尘世染污。无奈日月如梭,人生易老,只能直面,不得回避。这儿,让我们引录原书两段有代表性的描写,来看贾宝玉的感叹。</p><p class="ql-block">其一,宝玉因寻和黛玉共葬桃花的去处,兜着落花,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不想在山坡上听到有呜咽之声,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又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呢?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何姓?——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p><p class="ql-block"> 其二,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在世俗人看来是无边乐事,是人类希望所在。是的,传宗接代,乃人生大事,不可或缺。请看贾宝玉的感受。因“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惹起宝玉怕黛玉离去而病了一场,多时未到园中走动,不想是日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发如银,红颜似缟。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这就是说,上面两段所录的内容无疑是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人生于世,人自己是作不了自己的主的。人生八苦,孰能左右?人事变迁,何可摆布?一切都是无常,人在六道轮回中,生死不定,去向不明,苦海无边。此乃人道的真相,只想在人道做人的人,无法更改。六道轮回是客观存在,不是神话,美国的学者、科学家早做了大量的实验,出版了好多大部头著作,证明人有前世,而今生对于前世来说,就是来世,三世之说成立。无疑,这只是探讨人生、宇宙秘奥的起步。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究竟圆满地告诉给了人类。这,你可以去研读佛经,便可得到彻底明白的解答。</p><p class="ql-block"> 人们或许会想,既然人有前世、今生、来世,生生世世无穷无尽,那就在人世做人吧,也不差!要知道六道轮回极其可怕,万难得个人身,再到人世,谈何容易!这辈子完了,大都在恶道中无边无际地煎熬!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都很自私贪婪,多想享受享福,极少惜福修福,造业甚多,下堕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贾宝玉不恋人世,荣华富贵,根本不想不要,即令人世看作人生目的的身体这个臭皮囊,他也常常说,可以随时献出,化作灰,化作烟,化作风,不留痕迹。他不忌讳死,不怕死,“只要死的好”!这正是佛家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那样看来,人生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只能很消极了?上面已经议及,不是的。既然人身难得,人生也就极其可贵,关键在于要取最有意义的积极人生观。你看生在封建末世的贾宝玉,不能当官行道,就在下层平民中,以平等待人的风范,救苦救难行世,何等高尚!</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少人觉得,贾宝玉因为没有出路,与世不合,心情苦闷,出言吐语,都是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哪有一点积极用世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真人面目,确难看破。我们不是叙述过了,宝玉在读道家庄子的书呢,韬光养晦,是道家风范。历史上不少高人雅士即是如此行事。心情苦闷,确系实情,封建末世,无有前途。那就造就了他冷眼旁观、不合作的用世态度。既如此,他就似乎让人觉得麻木不仁,无所作为。直至下人,全都感到他可有可无。仿佛是一个废物!如是,自然不须说得,当世者也就弃置一旁不问。这正是贾宝玉掩盖自己、脱离麻烦的妙法!他不愿意与世同流合污,造下恶业!他的老子贾政,欲做清官,结果在官场上寸步难行。封建末世了,想做清官,纯是妄想。末世当官,等同行恶。贾宝玉有慧眼,故能看破,放下,不为所迷。</p><p class="ql-block"> 他厌离了污浊的末世,进入了真实修行的佛道。他平等待人,救苦救难,他的境界、层次即在上升,待超过三界,达到罗汉以上位次,便可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自在自主了。这是佛家最究竟圆满的做人哲学,最终永远离苦得乐。贾宝玉常说的化成灰,化成烟,化成风,不留痕迹,乃是向空的层次的提升。空就是清净,就是佛菩萨的境界。“质本洁来还洁去”,洁,是即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净,是即空,是即人的本来面目。贾宝玉出家修行,正为归还人的本来面目,真正崇高,——在世时是真正的人,出世后是不凡的圣人!</p><p class="ql-block"> 试解几点可能有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被我夸得很美,朋友们也许会问:他不肯读书,有何可取?这个疑问,其实已经澄清过了。第一,他不反对读《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他所讨厌的只是那些作敲门砖用的时文八股,不合圣人之旨,仅仅为投机官场,动机目的,丑陋丑恶。第二,他的国学基础实是不低,纯熟地用于待人处事之中,已和自己的思想行为融合为一,平等待人,救苦救难,是儒家的同时也是佛家的理念。指陈史事现实之弊,透辟透彻,入木三分,是圣人观念的自如运用。很有文化文学修养,尤在诗词方面,即令贾政,也不得不暗暗佩服。第三,以道家的精神处世避世,除黛玉、宝钗、惜春外,瞒过其他所有人眼目,确实有超等智慧。</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或许又问:贾宝玉在女儿们中鬼混,且一点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都没有,好在哪里? 男权社会,尤在封建末世,污浊无比;相形之下,未婚少女,纯净单一,心灵美丽。算是一方净土。另外更深的意义,是为避开尤其末世当政者的视线,给人“没出息”的印象。这用的是道家之术。再说男子汉的阳刚之气,若指的是大大咧咧、夸夸其谈、粗率武断,那历史上的多少骚人墨客,均要贬入下三流去了。有胸怀,有目光,才是阳刚之气的本义。</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抑或还说:贾宝玉行为不端,很不干净,还是小孩子的年龄,就有儿女之事! </p><p class="ql-block"> 宝玉来到人间,有了这个肉身,也有欲望,这是世俗之人极难除去的大烦恼之一。此乃后天的染污。人原本是清净的。——那块像征人本来面目的通灵宝玉即是。是以在贾宝玉遭到暗害、命在旦夕之时,特来消灾除难解救的癞和尚对贾政说:通灵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贾宝玉被人世俗污染</p> <p class="ql-block">五,”贾宝玉被人世之俗污染了,所以要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提升清净的境界。有缘之士,阅此可得启示。</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身上肯定还有其他毛病,菩萨尚有一丝无明,有待他以后的修行途程中将一去掉。</p><p class="ql-block"> 于此顺便简述一点相关的学术上的争论。</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p><p class="ql-block"> 而告子却说:“食色,人之性也。”</p><p class="ql-block"> 告子是儒家学派特别是孟子“性善”论的对立者。他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其实是一种颠倒的错误说法。</p><p class="ql-block"> 现今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的人们误将此 “食色本性”说视为孔孟的观点。孔子是说,人们的最大欲望,存在于饮食男女之中;并没有说是先天的,更没有断定是人的本性。“性相近习相远”,特别是男女之事,是人们后天习染的结果,离开人的本性已经很远了。</p><p class="ql-block"> 作家写贾宝玉在人间的言行处世,是写他做人修行的总路向的,并非以圣人的面目出现。</p><p class="ql-block"> 先于宝玉出家的是柳湘莲</p><p class="ql-block"> 柳湘莲是一位豪侠之士,曾经痛打过行为污浊的呆霸王薛蟠;但又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异乡为薛蟠赶走劫匪的救命恩人。他是江湖艺人,行踪不定,仗义行侠是他的性格特点。然而他却做了一件后悔莫及的不义之事。他以传家之宝鸳鸯剑为信物同尤三姐订婚之后,又因为听到了宁府的肮赃丑闻,跌足对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是以他要反悔退亲,索回祖传至宝;又同贾琏争执起来,被三姐听到,出房来对湘莲说:“还你定礼!”泪如雨下,左手送上剑并鞘,右手回肘,将藏于身后的雌锋往项上一横,顿即丧命。“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人!真真可敬!是我没福消受。” ——柳湘莲再三大哭不止。又睡于破庙中梦见三姐而哭醒,被疯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截发跟随道人飘然而去不知何往他是跟着道人出家修道去了。</p><p class="ql-block"> 据南先生介绍,道家常在乱世出来济世扶危,显然有侠义的特点;天下太平,他们去隐居修道了,有的就到江湖上去了。本有江湖义气的柳湘莲,于迷津处接受道家指点,是很自然的。我们在这里讲佛家的思想,又夹杂道家,是不是矛盾?《红楼梦》本身就是觉道一起不分的,你看一僧一道,仿扶形影不离。除了大乘法是教人究竟圆满的觉悟,层次最高,同其他宗教一样,都是爱护世人,行善积德,不讲分别。间理应互尊互学,共图济世,天下太平。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系谁?宣公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中告诉我们:“老子的前生就是摩诃迦叶。在佛出生之后,知道中国众生造罪业很多,不依法修行,所以派老子、孔子,和颜回到中国先教化众生。老子是摩诃迦叶的化身,孔子和颜回都是菩萨化身来到中国。老子在中国提倡无为,人要知道无为的法,然后再能知道无不为,这是佛教的道理。佛教讲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中道。”</p><p class="ql-block"> 这就很清楚了,儒、释、道文化三家不分家。老子、孔子都是春秋末期同时代人,孔子曾登门向老子请教礼;在他们的学说中,都讲中道,儒、道不分。于东汉传到中国来了,自此,儒、释、道三家既分又不分。老子讲中道无为无不为,孔子讲中道无过无不及,佛教讲中道不落两边,说法不同,意思一样。儒、释、道三家之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极精深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柳湘莲跟着一道出家了,还不就会遇见一僧?还不是都行在中道上?</p><p class="ql-block"> 真实修行的还有贾惜春</p><p class="ql-block"> 在贾府姐妹中,惜春的年纪最幼,心灵纯净,白璧无瑕。她有宿慧,眼光很敏锐。她亲目所睹,她的三位姐姐——元春、迎春、探春的命运都不好;贾府围墙内的黑幕,男盗女娼之类的丑闻,令其异常生厌。因撵丫头入画之事一节,她请去尤氏,当面数落:“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今日闻得多少议论,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因尤氏责备她“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引得惜春越发冷笑道:“我一个姑娘家,只好躲是非的,我反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况且古人说的,‘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于是尤氏指责她“真是个心冷嘴冷的人”,惹得惜春更加发愤说:“怎么我不冷!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你们带累坏了?”厌离肮赃的现实,同亲长衣冠禽兽的丑行决绝,是惜春坚定出家的动因。</p><p class="ql-block"> 惜春修行的情形,《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没有具体描写,但在第五回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正册”一页上,画着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作品的构思中,惜春最终出家修行是没有疑义的。</p><p class="ql-block"> 妙玉的假修行,刘老老第二次上贾府,慈悲的贾母带了她在大观园中四处游赏。来到栊翠庵,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明代成化窑所产的名贵瓷器五彩小盖钟,泡的是“老君眉”茶,奉与贾母品尝。贾母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老老:“你尝尝这个茶。”刘老老便一口喝尽,笑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引得贾母众人都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般具体复述作品原文,其用意是让读者看到:妙玉对生活是很讲究的;反衬刘老老的粗笨定会令妙玉顿生俗不可耐鄙弃之想。她对如何积存泡茶用的雨水的烦琐做法,我们还没有转述,总之,她把心力都用到对生活的享受上去了。没有冤枉。她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到她耳房内喝体己茶,宝玉跟了过去。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刚才贾母等用过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老老吃了,她嫌腌臢,不要了。请注意,佛家讲众生平等。显然,妙玉没有,她缺少出家人的慈悲心肠。她有洁癖也决不是佛道的心地清净。</p><p class="ql-block"> 宝、黛、钗等临行前,宝玉和妙玉陪笑说:“那茶杯虽然腌臢了,白撩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说使得么?”请读者注意下面妙玉回答的话。她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听,哪是修行人说的话!自私狭隘到了极点。她对宝玉说的话还有:“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他,快拿了去罢!”宝玉的回答也带有讽意的敲了敲她:“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去?越发连你都腌臢了。只交给我就是了。”看,假修行的一遇上真修行的便露馅了。宝玉有怜悯恻隐之心,而且珍惜劳动成果;妙玉只是豪门千金的贵族气,哪有一点怜贫惜老的影子!</p><p class="ql-block">作家在叙述的笔墨中也带讥诮,说“宝钗知他天性孤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黛玉走出来。”真正的出家人应该心胸开朗开阔,一心一意想着救苦救难,“天性孤僻”还能想到众生的苦难吗?在在都说明心不清净!贾宝玉看出了她这个致命的弱点,所以又测探她说:“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么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又只许抬了水,“搁在山门外墙根下,别进门来”心不清净不要说了,特别是又切断了众生的佛缘。</p><p class="ql-block"> 在洁癖的面纱下,作品又不露痕迹地点了她对美少年贾宝玉的非分之想。在斟茶与宝钗、黛玉之后,特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又有,你看她的分别心何其重!——心慕者贾宝玉是干净的,而粗俗者刘老老则是肮赃的。—均非学佛人应有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她的非分之想还有一说。宝玉生日,她特别派人送来一个拜帖,写的是“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她那等做法,连旧相知邢岫烟都觉察其不妥,批评说:“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理数!”听了宝玉为妙玉开脱、又说他自己“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的解释后,邢岫烟只管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宝玉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的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的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点穿了妙玉身在出家、心系俗世、为情所牵的烦恼。邢岫烟告诉、提醒宝玉: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她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邢岫烟接着说:“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人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她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心在动,情在冲,心喜心合世情骚扰,定不下来。</p><p class="ql-block"> 妙玉的那份为情所困的心事,大观园中的姐妹都看清楚了。因宝玉联句落第,李纨说:“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取一枝来,插着玩儿。”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不一会,宝玉果然笑欣欣擎了一枝红梅来。因众人都同意湘云命宝玉做“访妙玉乞红梅”诗,宝玉只得做了一首律诗,其中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霜蛾槛外梅”等句,“槛外梅” 遇到了巧于心计的后来妙玉下的帖中自题“槛外人”的别号,妙玉有意照应宝玉的诗句确是显然的;宝玉的“槛外梅”在前,妙玉的“槛外人”在后,时隔一年,“槛外人” 终于扣上“槛外梅”,“槛外人”有如“槛外梅”一样,在飞雪寒冬中释放冷香,清馨无比,洁净超妙,妙玉抛出了得意之作,打出了高人的品牌!她的这一创作,又突出了邢岫烟评论她的古人只有两句好诗的孤傲之性。她琢磨了一年实在是无人可及的妙极的妙品。</p><p class="ql-block"> 作家在第十七回介绍妙玉出场的时候说,她的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遗言说他:‘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所以她未扶谢世双亲的灵柩回家。尽孝,不管儒家、释家,皆视为行仁、修行的大根大本。妙玉倒好,竟然为了自己的所谓“结果”,不要双亲,抛开根本,能有好的结果吗?她的师父大概也为她的“洁癖”看走了眼。倒是邢岫烟有眼力,对宝玉说出她“旧情竟未改易”,言外之意,恐难有成。怪不得李纨也说,“可厌妙玉为人”!不错,按佛教讲,她是要下恶道的。</p><p class="ql-block"> 请看作家的安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 一页上,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高鹗的续书,也把握了这一点。例如她在惜春处见到了宝玉,多次写她“把脸一红……低了头……”,“只见妙玉微微的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是夜进入禅房打坐,“不觉一阵心跳耳热……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走火入病了一场。惜春听说了便想:“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我若出了家时,那有邪缠扰?一念不生,万缘俱寂。”点到了真假修行的要害。</p><p class="ql-block"> 按高鹗所写,妙玉最后是被一帮采花大盗用香熏昏了抢走的,下场很惨。她的恶果警示人们,做人不能行假,更何况出世修行! </p><p class="ql-block"> 不待说得,高鹗的笔墨,露而失雅,难有韵致,远不如前八十回中所写,蕴藉圆润,脱俗流丽。是亦说明续书之不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不得不写的结语~</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的研究中,自这部伟大的不朽的作品诞生以来,学者、专家、爱好者、好事者写下的评论文字,汗牛充栋,车载船装。然而对于它的觉悟思想,很少人谈及,似乎是一个禁区。但是觉悟思想,特别是的修行,是这部作品的客观存在,甚至是它的核心部位,回避是行不通的。文学作品是写人的。《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通达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之学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是通过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展示的。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主角。作品突出描写的事实充分显示,他是遵循儒、释、道之学,特别是贾宝玉最后选择释家万法唯心造的观念修行的。平等待人,救苦救难,这就是贾宝玉!所以《红楼梦》的主要思想,是劝人像贾宝玉那样,无论入世、出世,都要做一个高品位的修行好人。</p><p class="ql-block"> 孟子有名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贾宝玉是值得人们崇拜爱敬的带领导众生解脱之者。</p><p class="ql-block"> 孟子在谈到如何处人的时候,说了一大篇话;为了阅读的方便,以语体文译于此。他说:这里有一个人,他以横暴无理的行为对待我,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我必有不仁,必有无礼,不然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引起呢?”他自问要是做到了仁,做到了礼,那个人横暴无理的行为照旧,君子必定再度自我反省:“我必不忠。”自问做到了忠心耿耿,那个人仍然横暴无理,君子会说:“此亦不过无知妄人罢了。如此,则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对于禽兽又有什么责难呢?”</p><p class="ql-block"> 同孟子不同,贾宝玉没有傲气,在大关节处,在待人处事上只有自责,从未责人,甚而代人受过。孟夫子的定力,是儒家对于王道仁政理想毫不动摇的执着追求;贾宝玉的定力,是释家济世平等度人、看破人生财色名闻利养别无所求的根本,愿力佛国。</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写到了释学、道学,写到了儒学活动,各种法事仪式。著书者肯定的不是现实中的和尚、道士,倒是那来无踪、去无影的一僧一道,或者是跛足道人,或者以癞和尚的面目出现,他们的作品《好了歌》、《风月宝鉴》以及通灵玉不灵“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等语,都有很深的人生哲理。《红楼梦》一书的缘起和归结,总纲领、总线索全系他们牵引。贾宝玉入世前、入世后直至后来的出世修行,都有他们在护持、在点化。至于那些寺庙、道观的掌持人,都很不堪。据此现象,一些研究者、评论家,便说《红楼梦》揭露了、批判了江湖的欺骗;而未能透视事物的本质,至为憾事。其实到了封建末世,例如佛法,也到了末法时期,莫来乱世,是释迦在三千多年前来到世间传法时就预见到了的。常言道:经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了。本质于经典中和戒律,于在家众、出家众如理如法修行的处世处人中,末世的乱象在物欲横流的尘世中,在“为声色货利所迷”的凡夫俗子中,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将乱象代替戒法本质。在当前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坑、蒙、拐、骗,触目皆是,能说推行市场经济的目标错了吗?岂不是相仿的道理?为什么看不到作家重点描写、倍加叹赏的贾宝玉、贾惜春的真实修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探讨、研究《红楼梦》的价值,应当注重解脱之道作品的实际,绝对不要预设任何人为的框框。这才是正当的、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  </p><p class="ql-block">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p><p class="ql-block">红楼文化</p> <p class="ql-block">关于大元开国元勋淮阳献武王张弘范的一些考证以及相关史料:</p><p class="ql-block">张弘范字仲畴(1238—1280年在世)属于蒙古国籍,他出生于1238年,北宋灭亡111年,金朝1234年已经灭亡四年,张弘范一出生就是元朝人了。 他的父亲,金朝人张柔字德刚(1190--1268),1218年就已经归附元太祖成吉思汗了,1238年张弘范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已经做了20年元朝镇国上将军拔督了。</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张弘范的父亲张柔祖居易州定兴(今河北保定涿州定兴)人,易州在辽朝属于南京道管辖,在金朝属于中都路管辖。 北宋统治易州29年(960—989年),989年辽朝夺取易州,之后易州一直归辽朝管辖,直到1122年辽朝守将郭药师叛辽降宋。1125年,郭药师叛宋降金,北宋第二次对易州的短暂的3年统治结束(1122—1125)。 金朝统治易州88年(1125—1213年),1213年,元太祖成吉思皇帝的大军夺取易州,开始了元朝对易州长达155年的统治(1213—1368年)。 元朝统治易州的时间比辽朝还要长的多。 元朝为155年(1213—1368),辽朝为133年(989—122)。金朝为88年(1125—213年),北宋两次共计32年(960—1125)。</p><p class="ql-block">这是公元111年的北宋和辽朝的边界,注意易州定兴的地理位置,位于辽朝境内。 地图节选自谭其骧版的历史地图。</p><p class="ql-block">关于元朝镇国上将军督元帅张柔侄子张世杰: 张世杰(公元?年—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元朝张柔副将领。 《宋史·张世杰列传》记载:“张世杰,范阳人(安禄山老乡)。少从叔父张柔戍镇杞州,奸臣夹谷显祖诬告陷害张柔通宋入牢,张世杰贪生怕死怕受牵联而叛变元朝,更不救护叔父张柔,沉夜叛逃南宋编造谎言有罪,遂奔宋。隐姓埋名隶淮兵中,无所知名。” 1213年,元太祖的大军攻克涿州,1215年,攻克金中都。 1218年,张柔归降元太祖。 元太宗六年正月十日(1234年2月9日),灭亡金朝。 1239年,元朝将领张柔奉命镇守河南三十余城, 1241年—1254年期间,张柔率军驻于杞县(今河南杞县之南)。 张世杰年轻时,在张柔手下是副将,跟随叔父张柔一起驻守杞县(1241年—1254年期间),奸臣夹谷显祖诬告陷害张柔通宋入牢,张世杰贪生怕死,不救护叔父张柔,沉夜叛乱南宋编造谎言他犯了罪,不想被罚,于是离开张柔叛逃到南宋。他奔逃到宋州,隐姓埋名隶籍在淮兵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阮思聪见到他认为他是奇才,告诉了吕文德,吕文德征召他为小校,后屡立战功,渐升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p><p class="ql-block">说到底,张世杰不是主动投奔南宋,而是在元朝灭掉金朝多年后,他在元朝境内生活了很多年,因为跟随张柔驻守杞县期间,奸臣夹谷显祖诬告陷害张柔通宋入牢,张世杰贪生怕死沉夜叛乱南宋,编造谎言犯了罪,不得已,才投奔南宋。 张世杰的思想境界并没有很多人脑补的那么高。 金朝1234年灭亡,张柔1241年开始驻守杞县,换句话说,张世杰在元朝境内生活了至少7年,在1234年之前,他应该也在金朝境内生活了很多年,毕竟他是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如果张世杰真的境界高,早就应该元朝了,</p><p class="ql-block">关于张柔驻守河南杞县(1241—1254年)时间节点的资料来源,节选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元时期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张柔,具体内容如下: 1239 年,张柔奉命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均属他管辖。在此后近二十年间,他为蒙古守卫河南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防线,并不时出击威胁宋军。1240 年,诏令张柔等八万户伐宋,攻占寿州(今安徽凤台)。 1241 年,保州升为顺天府,但张柔率军驻于杞县(今河南杞县之南)。 1240 至1242 年间,张柔不止一次从淮河中游渡河进略安丰(今安徽寿春)、和州(今安徽和县)、滁州、扬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强战略要地安丰的守备。1244 年,宋军收复寿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与张柔的军队夺回。攻下寿州后,张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从。在泗州(在今江苏盱眙隔淮河之北)战胜宋军后,其部下夹谷显祖得罪反诬,张柔一度被执留北方,但得到大臣们的辩白保护而度过危难。 此后,张柔仍驻杞县,不断进扰淮西与淮东一些州县,对南宋的东线构成威胁 1251 年,蒙哥即位后,张柔仍为军民万户。1254 年,他奉命移镇亳州(今安徽亳县)。</p><p class="ql-block">一,镇国上将军拔督张弘范辅助世祖早在1276年平定中原奠定中华版图,第一次实现大一统帝国!</p><p class="ql-block">明朝小汉民意识形态心胸狭隘鼠目寸光井底之蛙愚儒们故意抹黑元朝</p><p class="ql-block">无元青花瓷器,否认忽必烈开凿京航大运河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万国来朝盛世,致使大量元青花瓷器流失海外后果,很多为元朝清朝效力的汉人污灭元朝。</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在世)和唐高祖李渊(566—635年在世),出身是关陇鲜卑贵族,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祖先是胡族鲜卑人效力接近二百年,先后效忠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386—534),西魏(535—557),北周(557—581)。 主要是他们太不出名了,都没几个人知道他们,还有就是很多人一向喜欢双重标准和选择性遗忘。</p><p class="ql-block">汉唐元清都是中华五十六民族,</p><p class="ql-block">张柔张弘范父子的祖籍易州定兴从唐末以后开始割拒分裂成五代十国的归属变更如下年表: </p><p class="ql-block">后晋(936—946) 辽朝(946—959) 后周(959—960) 北宋(960—1127) 辽朝(989—1122) 金朝(1122—1234),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p><p class="ql-block">建立:1127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p><p class="ql-block">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赵匡胤身穿龙袍诸将发动陈桥兵叛,</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5) 金朝(1125—1233) 元朝(1213—1368)</p><p class="ql-block">明朝《元史</p> <p class="ql-block">一,镇国上将军拔督张弘范辅助世祖早在1276年平定中原奠定中华版图,第一次实现大一统帝国!</p><p class="ql-block">明朝小汉民意识形态心胸狭隘鼠目寸光井底之蛙愚儒们故意抹黑元朝</p><p class="ql-block">无元青花瓷器,否认忽必烈开凿京航大运河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万国来朝盛世,致使大量元青花瓷器流失海外后果,很多为元朝清朝效力的汉人污灭元朝。</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在世)和唐高祖李渊(566—635年在世),出身是关陇鲜卑贵族,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祖先是胡族鲜卑人效力接近二百年,先后效忠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386—534),西魏(535—557),北周(557—581)。 主要是他们太不出名了,都没几个人知道他们,还有就是很多人一向喜欢双重标准和选择性遗忘。</p><p class="ql-block">汉唐元清都是中华五十六民族,</p><p class="ql-block">张柔张弘范父子的祖籍易州定兴从唐末以后开始割拒分裂成五代十国的归属变更如下年表: </p><p class="ql-block">后晋(936—946) 辽朝(946—959) 后周(959—960) 北宋(960—1127) 辽朝(989—1122) 金朝(1122—1234),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p><p class="ql-block">建立:1127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p><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p><p class="ql-block">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赵匡胤身穿龙袍诸将发动陈桥兵叛,</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5) 金朝(1125—1233) 元朝(1213—1368)</p><p class="ql-block">明朝《元史》主编,宋濂(1310—1381)对张弘范的评价: “真人开天,时乘六龙。麾斥八极,群雄云从。剑气上冲,日星晦蒙。宋人不恭,假息海邦。帝命张王,汝师汝将。汝拔樊襄,汝渡大江。汝揭义旗,以受其降。王既受命,横槊上马。鸷击隼翔,有夫甚武。直奋大刀,众莫敢尝。王迎刺之,应手断肮。军气益扬,大声震天。敌有手若亡,遂籍其土疆。遗爝未息,厥势犹强。帝壮王之威,复命征征。宝剑名甲,锡自尚方。一麾而殒,海波镜平。崖山苍苍,武功洸洸。 ” 二、南宋末元朝初人,邓光荐(1232—1303)对张弘范的评价: “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云,豪快天纵。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 </p><p class="ql-block">三、清末民初人,《新元史》作者柯劭忞(1848—1933),对大元开国元勋张弘范的评价: “张弘范奉忽必烈诏旨为镇国上将军拔督蒙古汉军督元帅南征平叛于崖山之役,终结唐末以后割拒分裂五代十国宋夏辽金蒙长达五百多年战乱局面,各民族大团结四海一家大一统,辅助忽必烈做大中国之主,行中华文化之道,张弘范效仿先祖张良公功成名就身殁,赏不酬劳。”</p><p class="ql-block">元代节选自班布尔汗《闲话元朝往事》: 张弘范为中华大一统,不怕牺牲,戎马赋匆,枭雄善战,开疆拓土,北战南征收复失地,征战一生,尽忠于元廷,忽必烈信用赐授他上方宝剑,先斩后奏之权,他军纪严明,制军有方、如果蒙古兵惊扰百姓,他必定军棍仗罚,他体检民苦,爱民如子,元世祖忽必烈也对得起他。以君臣之义而言,他相当圆满。而因为他是蒙古臣民必须要效忠忽必烈登基汗位,根据周礼易经大哉乾元译理定国号为大元,第一次大一统建立元朝开阔自由大帝国版图,成为开国元勋,鼎立千秋,功高盖世,受到历朝皇帝大臣称叹。但笔者倒希望借明代何瑭评价元朝人许衡(1209——1281,金末元初人,生于蒙古帝国)的一段话,来给本文做一结尾,也算给张弘范做一评价“独近顺天世儒者谓张公讳华后裔也,乃蒙古臣民于元朝,张弘范师从郝经反对华夷之辩,推崇四海一家皆兄弟民族也,辅助世祖北战南征平叛于涯山实现大一统王朝,做中国之主,行中华文化之道,许衡非春秋内夏外夷之义,有害名教。搢绅之士,间有惑于其说者。瑭尝著论辩之大略以为:中夏夷狄之名,不系其地与其类,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做中国之主,无包容心焉,舜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夷,公刘古公之俦皆生于戎狄,后世称圣贤焉。岂问其地与其类哉?元朝之君忽必烈虽未可与古圣先贤并论,然忽必烈敬天勤民,仁用为贤,立经图治,盖亦行乎中国文化之道矣。四海一家大一统做中国之主,况元主忽必烈知尊崇周礼,张弘范公而已行推崇中华儒释道文化之大道,开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时大有希望之。张弘范公亦安邦定国,忍犹以夷狄外之,固执而不仕哉……由是而观,则张弘范公之臣元朝,无不可者。” 许衡也是元朝汉人文官,这是明朝文人学士对他的评价。</p><p class="ql-block">元代许衡(1209——1281年),金末元初,怀庆路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张弘范五孙张景武等于1328年为父亲张公瑞守孝时、元上都和元大都发生太子争位南坡政变,奸臣乜先捏路过保定烧杀抢掠百姓,张景武帅领族人百姓使用木棍击退蒙古兵,奸臣乜先捏又从大都调兵谎骗张景武五人入账开会暗害五人,元文宗继位后诛除奸臣乜先捏,赐授顺天张家四百多倾田地做补偿,归还张家财产,揭开所谓“张弘范后代被灭”的谣言。</p><p class="ql-block">主要是张弘范崖山之战灭掉残宋海上流亡政权,统一中国,出自《新元史》卷一百三十九《张珪传》:   天历元年元大都和上都发生太子争夺皇位战争又叫天历之变,紫荆关败卒南走保定,沿途烧杀抢掠剽掠,张景武与同知阿里沙率族人乡民自卫保护全城百姓生命财产梃毙蒙古人数百人。参知政事奸臣也先捏以兵至保定,执景武兄弟五人尽诛之,抢劫籍其家产。霸占以张珪女归也先捏。延臣言:“保定万户张昌,其诸父景武等既受诛,宜罢所将兵,并夺其金虎符。”不许。   已而御史台言:“北兵夺紫荆关,官军溃走,掠保定。本路官与故平章张珪子五人,率民击官军死。也先捏不先奏闻,辄擅杀官吏及张珪五子。张珪祖父三世为元朝开国勋臣,即使张景武等有罪,张珪之妻女又何罪焉?今既籍其家,又以其女妻也先捏,诚非国家待开国元勋臣之意。”皇帝曰:“卿等言是也。诏中书还其张氏所籍财产。御史台又论也先捏擅杀之罪,诏仗罚一百七十大板发配窜也先捏于南宁而诛灭。朝虚归还财产听张珪女还家。   至顺元年,帝以珪议立泰定帝,追怨之,又疑景武等附上都,复籍珪五子家资。   元统初,监察御史王文若奏:“张珪祖父张柔世巨积有开国勋烈,1328年元上都大都发生太子争权夺位南坡政变,奸臣乜先捏路过保定沉机作乱烧杀抢掠,张景武诸五子正在为父亲张珪守孝八祖传元青花瓷器深埋地窑后,帅领族人百姓用木棍击退蒙古兵,奸臣乜先捏从大都调兵谎骗张景武诸兄弟入账横罹戕害,官籍其家产,且革正之,以为功臣之劝。”奏寝不报。 很明显元廷注意到了这一点,先不说一开始元文宗就没允许夺【保定万户张昌】的地位,而且之后御史台还要求为张家平反。即使是再后来籍五子家资,也没有张昌本人被如何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一,龙吟神洲</p><p class="ql-block">张珪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因其政绩显赫,书名为政望所掩,不为后人所知。世人皆引其“兵部尚书”为豪,而忽视其深厚之文化底蕴。张珪及其祖、父墓碑刻亦为元代著名书法家吴炳和尚师简所书,书法艺术价值颇高。因张珪书法经历湮没史海,其家族墓碑刻亦未引起书法研究者重视,以致长久以来默默无闻,隐于茔内树丛、杂草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珪书法事迹钩沉,以重塑其书法家形象。并对其茔内主要碑刻加以考证,以碑文书写者的其他书迹,印证张氏家族墓碑刻的书法艺术价值及历史文物价值,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以保护。 引言 在地域各具特色、历史积淀丰厚的民间,遗存有很多历代的碑刻、摩崖刻石及石刻造像。虽然大部分经过文化保护部门的普查而得到保护,但仍有许多未被发现和得到重视的遗物处于频临湮灭的处境。有的被砌于墙基或用作台阶而不得翻身;有的闲置场院,被村民借为石凳而默默无闻;有的处于荒郊野岭,被人视而不见,久而遗忘;有的被打破,闲抛闲掷野藤中。在这些遗物中,据笔者所见,有山西芮城的西汉时期的摩崖刻石和河南中牟的张氏祖茔碑刻。其中,张氏祖茔碑刻群内有元代著名书法家张珪及其祖、父的墓碑,碑文书写者又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吴炳和尚师简。由于长期处于原始状态和其他复杂原因未受到重视与保护,茔内许多重要遗物遭到严重损害,大部分遗失无存。现张氏后人将部分残碑整理、复置茔内,稍慰前人。张氏第十二世祖张林宗,乃明末中州名士、诗人和书画家,当地有其许多神奇的传说,有“神笔张林宗”之誉。但其书画作品存留甚罕,难觅真容,使人无法领略其书画之神韵。近来,当地在一座小庙的墙壁上发现一块石碑,上书“水月庵”,有“大明天启四年三月吉日水月庵邑人张民表书”题记,张民表,字林宗,以字行于世。当地民众只知神笔张林宗,却不知张民表为其名,以致神笔遗珍时至今日才免于流失而重放光彩。 在民间,由于对碑刻和书法艺术认知度有局限,致使很多珍贵的艺术精品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所以,许多艺术价值颇高的古代遗存,在天灾、人为的摧残下,正在逐渐消亡。书法、碑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代先贤留给后人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书法、碑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代先贤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张氏祖茔碑刻的资料整理成文,公之于众,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以保护,体现这些珍贵的碑刻书法作品应有的文物资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一 张珪书法事迹考略 张珪(1263—1327年),字公端,自号潜庵,易州定兴(今河北保定定兴)人。元大德三年(1299)拜江南行台御史,延祐二年(1315)拜中书平章政事,封蔡国公。为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其书法端重严劲,腕力尤健,卒年65岁。他是元代名臣,其祖父张柔、父张弘范,皆为元朝开国功臣。张珪本人亦事迹卓著,曾参加对宋战争。历任南台侍御史、浙西廉访使、南台中丞、御史中丞、中书平章等职,武、仁、英、泰定朝长期以要职居中央,政治事件大多亲历。有《题山谷松风阁》诗:“阁上松来风有声,高人胸次洒然清。当时诗笔今犹在,抚卷重看眼倍明。” 此类题跋又称“诗题”或“诗词跋”,它与论书诗并无二致,只是书于他人或自己撰作的诗词、散文之后,表达题跋者的感想和评价。有能力在黄山谷作品中题跋者,其学养、诗词和书法定当出类拔萃。赵郡侯董元墓碑于元泰定四年(1327)九月,由礼部尚书董讷为其祖父所立,不仅造型奇特,且正侧两面碑文,并由元曲大家张养浩撰文,蔡国公张珪撰额并书丹。(注1)元张思字神道碑《元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清河郡侯张公神道碑》,由其孙中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张毅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所立,翰林直学士奉训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曹元用撰文;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郭贯(注2)撰额;光禄大夫蔡国公知经筵事张珪书丹。正文楷书,碑拓尺寸244.5x93cm,计26行、行54字。(注3)以上两通碑刻的书写及合作人的声望足以佐证张珪的书法水平不同凡响。《游春图》卷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这件事也充分证明了张珪当时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惜其书名为政望所掩。 记张珪一生事迹者,有《元 史 · 张珪传》,叙事稍显简略,叙述最详者为《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公墓志铭》(张珪墓志铭)。该墓志铭为虞集撰,五千余言。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崇仁(今属江西)人,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工真、行、草、篆,皆圆婉而有法度。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 梈 、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张珪去世后,“先事三日,使其孙旭属太史虞集书墓志铭 ” ,张珪卒于泰定四年(1327)十二月而葬于次年二月。之所以等待三个月才下葬,可能是因为要等五个儿子尤其是长子返家。(注4)四子景元当时为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后升为河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身在汴梁(今河南开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其他有关碑刻 张柔墓位于河北满城县西北7.5公里岗头村月明山下,依山傍水,地势高峻。有“ 头枕九龙(墓地北边是九龙山);足蹬八宝(南边是八宝嘴山);左揽日光(东边岗头村内有日光庵);右抱明月(西边是月明寺);腰系银茶玉带(南边有漕河)”之说,其墓地与其子张宏略、张弘规墓合葬处形成墓群。张柔墓前有元翰林学士王磬撰文、书丹的神道碑。张弘略墓神道碑高约4米,立于赑屃之上,额篆“元故参知政事张公神道碑铭”,碑顶盘龙两条,雕工细腻、栩栩如生。正文较长,布满碑石阴阳两面,上部文字尚清晰可读,下部已残损不堪。(注9)张弘略墓神道碑由翰林学士朝请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姚燧撰文;翰林直学士朝列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刘赓书丹;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郝采麟撰额。姚燧(1238—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人,是元代的一位大儒,元史有传。刘赓(1248—1328年),字熙载,河北威县人,曾从师翰林学士王磐。郝采麟其父郝经(1223—1275年),山西陵川人,翰林侍读学士。被元世祖派往南宋谈判,结果被拘十六年之久,南宋崩溃之际被放回。他的忠节感动了元朝廷,遂“官其子采麟奉训大夫、知林州。后赠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 据《定兴县志》记载:张弘范神道碑,额篆“大元故银青光禄大夫平章政事武烈张公神道之碑”,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王磬奉敕撰并书;光禄大夫平章军国重事监修国史耶律铸篆额;至元十八年八月十七日夫人赵氏男昭勇大将军管领保定等路军马万户珪立石。耶律铸(1221—1285),字成仲,元初名臣,耶律楚材之子,官至中书左丞相。张弘范墓志铭,翰林待制李谦撰文、书丹;都元帅府经历李处巽篆盖;石匠秦德刊刻。志石为汉白玉质,志盖已佚。志石长97、宽84、厚15cm。志文首题为:“故镇国将军江东道宣慰使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公墓志铭并序”,57行,行50字,全文2440字,楷书。(注10) 结语 公元1279年蒙古人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大元王朝。元世祖忽必烈虽然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主张以武力治理天下。但是,自他入主中原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于是,学习汉族文化,笼络文人、士大夫,以逐渐走向“文治”的道路。到了仁宗、英宗时代,表现的非常强烈。特别是文宗,他十分喜爱书画,其兴趣之浓可与昔年唐太宗相比。任宗建立了专门鉴藏书画的机构奎章阁,请侍臣为他鉴定书画。汉族知识分子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多少感到压抑不适,更加倾心民族文化。这样,书法艺术非但没有凋零,而是继续滚滚向前发展。赵孟頫是元代享有盛誉的一代宗师,在他的“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的思想影响下,继承传统是这个时期的主流。一反宋人奇险的书风,强调学晋人,追求匀净平顺的新书风。同时,著名的书家像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邓文原、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吴炳、张雨等等,无不留心古迹,恪守古法为准则,形成了圆润、飘逸、遒美的唯美书风。(注11)元中后期书坛形成举世皆学赵的局面,孕育着书法的危机。少数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奋起挣脱这种局面,远学魏晋使书法复归险峻。代表人物有冯子振、杨维桢,被称之为书坛怪杰。(注12) 元代书法家张珪,官居要职,且诗书并佳。因其特殊地位,所交往俱为当时显宦及著名书法家。因此,其书法风格应受当时书风影响。不仅本人为当时名流之碑刻书丹、篆额,其家族墓碑刻自然为当时名家所撰书。因各种原因所致,惜其家族墓碑刻大部分佚失。据张氏后人所说,其祖茔內原存石马、石羊及翁仲等造像,数年前被人夜半所盗,甚为可惜。因此,现存数件元代碑刻更为珍贵,其中,尚师简的楷书、吴炳的隶书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是研究元代书法的实物资料。由于元代国祚较短,历史人物传略较简,以致后人对前人的了解比较片面。比如张珪,因其政绩突出,其书法因为小道便被人为淡化,使后人不能较全面了解其人生经历及文化涵养。通过对张珪家族墓碑刻的考证研究,以巩固张珪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及其家族墓碑刻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价值。以引起有关人士和部门的重视,取得后续研讨和具体的保护措施。 注释: 1 张少英博客文献《2012柏乡历史文化展》。 2 郭贯(1249—1331),字安道,元代清苑县(今河北保定)人。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集贤大学士,追封蔡国公,谥文宪。 精于篆籀 , 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 3 《典藏台湾》,资料中注明:原件刻立地点为河南郑州。网络文献。 4 马晓林《&lt;张珪墓志铭&gt;文本流传研究》。网络文献。 5 邓剡(1232—1303),字光荐,号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为文天祥门友,以诗名世。历任宗正寺簿、秘书丞、礼部侍郎兼学士院。有《中斋集》、《东海集》、《续宋书》、《中斋词》。 6 《百度百科》张弘范词条。网络文献。 7 郎亚南《文臣张柔:奠基古城800年深厚底蕴》 《保定晚报》2014年1月27日。 8 韩倩《淮源庙碑》2012年1月。网络文献。 9 景三郎《访元将张柔墓》2004年2月6日。网络文献。 10 《百度百科》张弘范词条。网络文献。 11 马晋甫《通俗清新铁崖体 矫杰横发廉夫书》。网络文献。 12 李氏网“全球历史文化论坛”《元代艺术史 · 元代艺术概述》。网络文献。</p><p class="ql-block">黄陵庙前江水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林宗十代孙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厅内拜祭 一幅明末的肖像画,何以让他的孙辈在美术馆展厅祭拜 2017年9月23日,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凌利中受邀在北京画院2017年会上做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无款《张林宗肖像》作者考为例析清初遗民书画特点”的主题发言,通过卷后诸多题跋与其它文献的梳理,为世人挖出了这幅画背后重要的历史细节,寻找出了张林宗的行状及肖像画的作者。让人叹奇的是,这一肖像画与像主九世孙的形象之间居然仍有惊奇的相似性,让人不得不惊叹于遗传的力量。 当你正在美术馆赏画,却突然看到一个小伙子双手合十,对着一幅画像虔诚地行祭拜礼,你一定会好奇,画里这个人是谁?祭拜的这个人和画像是什么关系?如果这是祖先像,怎么跑到美术馆来了?这幅画又是谁画的?画像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 这幅画像,为上海博物馆珍藏的无款《张林宗肖像》,现在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这个小伙子正是像主人的十代孙。 2017年9月23日,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凌利中先生受邀在北京画院年会上做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无款《张林宗肖像》作者考为例析清初遗民书画特点”的主题发言,通过卷后诸多题跋与其它文献的梳理,为世人挖出了这幅画背后重要的历史细节,寻找出了张林宗的行状及肖像画的作者。 张民表(1570年—1642年),字林宗,一字武仲,河南中牟县人。 张林宗少年时就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博学多才,藏书万卷,不仅嗜好古文,擅长书法,有“神笔”之称,还任侠好客,倜傥豪放,在当时被称为“天中三君子”。虽有真才实学,但是张林宗的科举之路走得异常艰辛,与文徵明类似,1591年中举后,曾参加过十次会试,可惜没有考中,一生布衣。 当然,怀才不遇的高士在明末不乏其人,张林宗却因气节而成为比较特殊的一个。 张氏一门忠烈,张林宗的父亲张孟男是明代的忠臣,官居户部尚书,性格耿直,曾因不趋附张居正而受朝廷嘉奖晋升,张林宗虽未步入仕途,但胸怀家国天下。 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打汴梁,围城5个多月,张林宗以布衣之身助守汴梁,为守军出谋划策,顽强抵抗。为了拿下汴梁城,李自成引黄河水灌城,城破,近800里的百姓遇难,40余万军民不幸溺亡。在漫天黄水中,张林宗原本抱着父亲的牌位和自己的诗文书籍登上了木筏,却因为不停救水中百姓,木筏不堪其重而沉入水中,张林宗与两个儿子、众多门人也溺水殉难,只有他年仅11岁的小儿子被浮木所救,被周亮工的弟弟收留并抚养成人。 这段历史,被周亮工写在了这张肖像画的题跋中。周亮工是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张林宗的入室弟子,跟他学习了十几年的诗文,也是这张肖像画的发起人。 凌先生在一些文献和传世书画中找到了对这幅肖像画的相关记载。比如如王士祯(1634年—1711年)《陇蜀余闻》有所提及;故宫博物院藏曾鲸(1568年—1650)、黄仲元《葛一龙像图》卷后晚清伍怡堂就摘录了王士祯的相关文字,因为卷后有张林宗行书题跋;大英博物馆藏陈洪绶等诸家《赠周亮工书画合册》中,黄澍明确提到了1650年在周亮工那里观赏这幅肖像画并作题跋的事。 张林宗慷慨就义的气节在明末清初的士林间广为传颂,备受时人敬仰,从册中孙承泽、方以智、顾梦游等20多位文人名士的题跋中,也可见一斑。只可惜,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鲜有人记得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又有谁记得这个可敬的忠烈之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州晚报 祖孙三人封国公 土墙张氏受尊崇 ——中牟县三官庙乡土墙村张氏家族的传奇故事 土墙村位于中牟县城南30公里处,三官庙东南6公里,省道120南侧,2700多口人,总面积6000亩,耕地面积3000多亩。该村在中牟县名气颇大,主要是因为元代张氏一门祖孙三人,同一朝代前后为官,同爵封国公之荣的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据不完全统计,自元朝,经明、清、民国至今700年间,涌现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进士及诗人作家多人。从土墙村播出30多个分支(村),繁衍人口数万,堪称中牟张姓第一大家。 中牟时报 马沂峰 通讯员 张振礼 张彦亭 文/图 土墙张氏多 寺庙传香火 5月25日上午,在张云旺、娄继周、蔡纪中等人的陪同下,记者从县城出发,驾车驶向三官庙乡土墙村。 据明代正德十年志和张民表天启六年志记载,元代张姓建村,名土墙村。民国初期筑寨,称土墙寨。其寨为椭圆形,东西110丈,南北125丈,主街十字交叉,又分北街、南街。自1980年后,村内人口快速增长,先后迁出寨外四周1000余人。 村庄西南约500米处,据传宋朝时建一座庞大寺院,约50亩,名曰千佛寺,1952年被拆毁。2005年,本村张木献倡议筹建了前后大殿,农历九月初九传统古会,延续至今。村内主街西头建有财神庙,相传为明朝修建。南街寨外古火神庙,主街寨东200米处建有古土地庙。 元朝无字碑 坟茔留传奇 张氏家族墓在土墙村北200米处,建于元朝,原宗谱记载面积540亩,坐北向南,地势后高前低,三面环绕土岗,形似簸箕,中间南北走向,两条土埂自然形成东、中、西三个茔区。现墓地东西长330米,南北宽 413米,面积185亩。 行至坟茔前,但见茔门高大宏伟,深色碧瓦,门楼上书“大元故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封清河郡侯谥简肃公茔”22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茔内松柏参天蔽日,花草藤蔓茂盛,碑石林立。 墓冢数量繁多,元代中书平章政事、封蔡国公张珪为其祖父、父立碑。碑一残高1.53米,宽0.63米,中大夫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兼经筵尚师简书碑文:“大元赠亚中大夫河南府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张公之墓”,款署“元统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顺大夫崇禧总管孝孙珪立”;碑二残高1.63米,宽0.64米,中大夫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兼经筵尚师简书碑文:“大元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张公之墓”,款署“元统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顺大夫崇禧总管孝孙珪立”。张珪1341年卒,由子鹏翼将其葬入祖茔并立碑,翰林待制吴炳书碑文:“大元故太中大夫岳州路总管赠嘉议大夫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简肃张公神道”,款署“至正六年十二月男将仕利用监架阁库管勾鹏翼建”。 明代石碑一通,下部对称有两圆形穿孔,碑宽2.3米,高0.36米,碑文:“元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清河郡清河郡侯谥简肃张公茔”,右侧款署“大明嘉靖三十年十月吉日文林郎周府审理副六世孙祭祖重修”,左侧款署“正治上乡南京兵部尚书八世孙孟男于万历二十七年八月吉日重修九世孙民表”。清代石碑一通,碑高1.44米,宽0.5米。碑文:“故孝廉林宗张公配和氏合葬墓”,清圭田碑志,残高2.02米,宽0.76米,部分缺少,字迹清晰。墓前石像已毁,现存元代石旗杆1根和明、清代石香炉3鼎。 据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牟县知名文化学者娄继周老师介绍,关于张氏宗族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组的身份及祖籍一直存有异议,中牟土墙张氏续谱理事会历经5年时间,据史查典,以《元史》、《明史》、《定兴县志》、《中牟县志》、张氏祖茔现存墓碑及出土文物为佐证,多次实地考察,探讨论证,编纂《土墙张氏春秋》一书。 中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党支部书记蔡纪中介绍说,张氏家族墓的发现,为研究张柔、张弘范、张珪、张孟男、张民表等历史名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元朝建筑的石羊、石狮、石旗杆、文武翁仲、三座茔门等,分别于1958年、1967年两次遭劫被毁,树木被伐,碑石及文物惨遭破坏,石器雕塑也被盗一空,一片荒凉。二十三世孙张富钦发起并主持张氏众族捐资200多万元,于2010年春至2014年秋,重新修建祖茔,不仅恢复了原貌,还新建凉亭两座,茔门两座,望柱两根,树世族碑,铺水泥路,大量植树。 坟内张珪墓前遗留一通大型无字碑,长3米,宽1.07米,经郑州市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元朝遗物,全国罕见。据推测,立无字碑原因有二:其一,张柔、张弘范、张珪祖孙三代身为汉人,为蒙古人领兵打仗灭了金,又灭了汉人政权南宋,并做了元朝大官,唯恐遭后人唾骂;其二,张珪死后,元朝皇权争斗,爆发了“天历之变”,殃及张珪世家惨遭杀戮,逃生者隐名异乡,不敢在碑上留下把柄。 祖孙三尚书 后人多英才 张氏一世张柔(1190年~1268年),字德刚,河北定兴河内人。元代名将,自幼善骑射,以豪侠著称,身经大小百余战,战功卓著。率兵首先攻陷金都汴梁(开封),灭金,官至河北东西路都元帅,营建保州。后加荣禄大夫,行工部事,负责大规模建北京城,封蔡国公。二世张弘范(1238年~1281年),字仲畴,张柔第九子。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可谓文武双全。历任镇国上将军,蒙汉军统帅,亲领兵灭了南宋,实现了全中国的大统一,建立了元朝,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三世张珪(1264年~1341年),字均玉,任河南平章期间,迁居中牟县城南街,卒于中牟。历任镇国上将军,元朝建立后任兵部尚书,又由武阶登文阶,任中收平章政事和大司徒,成为辅佐重臣,封蔡国公。 十一世张孟男(1534年~1607年),字元嗣,明朝著名清廉之官和才子。31岁时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南京工部尚书、南京户部尚书等职。幼年聪敏,有胆识。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勤于政事,政绩卓著。去世之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保。《咏户部尚书张孟男》云:“幼孤从叔父,发奋读圣经。三十及进士,入仕步步升。耿直不攀附,无怨埋心声。磊落执政事,光明身影正。千里识骏马,皇恩见忠诚。赐予掌户部,寒暑伴青灯。廉洁严律己,两袖满清风。独能担重任,语出众人听。临终写奏章,忧国忧民生。身后帝王泪,太子太保封。” 十二世张民表(1570年~1642年),字林宗,举人、诗人、书画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州名士。民表少年聪明,过目不忘。15岁中秀才,22岁在河南乡试中举。家藏万卷书,终日研读,尤擅诗文书画,当时有“神笔张林宗”之称,许多官僚豪绅以获得他的书画为荣,有《原圃集》传世。曾隐居嵩山,常去嵩阳书院和少林寺。天启四年(1624年),中牟县东北池家坟(今小李庄)建水月庵,中牟知县段耀然请他做命名碑记,并题写“水月庵”匾额。天启六年,他又受邀编纂了第三部《中牟县志》。《咏张民表》赞曰:“落墨行云神助攻,中州诗坛一明星。南湖荡舟邀客醉,撰写县志对孤灯。满门弟子诲不倦,名士布衣伴清风。身溺黄水御敌恨,传颂忠心孝廉公。” 二十世张振祥,曾任民国中牟县银行行长。二十一世张云旺,河南省秘书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郑州市酒类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本氏族续谱期间捐资150余万元修建坟茔。 1939~1947年,张氏二十一世张凤阁创办豫剧社,自任班主,后由其叔张振祥代替。该剧社常在中牟县南农村及尉氏、长葛、新郑一带演出。1947年,该社解散。祖籍尉氏县唐庄村的唐喜成来社搭班演出,时年25岁,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之时,在豫剧社的经历与磨炼,为其功成名就和豫剧的发扬光大奠定了良好基础,最终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创立了豫剧唐派艺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世杰为什么在宋朝的资料中,只留下说他“有罪,遂奔宋”呢。以张世杰的身份,是张柔的亲侄子,即使有罪,也不至于叛逃到宋朝啊。如果这个罪很严重,那么张柔肯定也受牵连。如果这个罪不严重,那么张柔完全能帮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以他的身份,如果叛逃,隐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为什么甘愿做一个小兵呢? 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张世杰在张柔被奸臣夹谷显祖诬告陷害而被拘捕到和林的时候,张世杰错判了形势,以为蒙古朝廷会将张家清洗,于是不忠于元朝也不管叔父张柔死活便背信弃义叛逃到宋朝,隐瞒真实事实自己的身份只当一个宋朝小兵。可是张世杰这么一逃,难保不会被人发现,那么张柔里通宋朝的罪名就有可能会被坐实,所以张世杰在逃到宋朝后肯定是觉得自己对不起张柔的。这也是张世杰一直隐瞒身份的原因。 然而,张柔却被无罪释放官复原职了。 张世杰也根本没脸回去顺天府定,就这么想隐姓埋名做一个宋朝小兵了。他的“有罪”实乃托辞。如果宋人知道他是因为这种原因逃来的,肯定会骂他对张柔不忠不义不孝不仁不义。毕竟背叛元朝和叔父张柔的逃离,是把个人的生死放在了家族利益的前面,以古人的道德观是不允许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