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我们的母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副本)

美友1503178

<h1><b><font color="#010101">  难忘的地方,难忘的时光,难忘的脸庞,难忘的事情,难忘的声音,难忘的影像……… 难忘的我们的母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切………………<br /> 七年三班乐山以此文敬献予全体师生:<br /></font></b><b><font color="#010101">那时,进了这个天津大学或相邻的南开大学校门,向前一直走约一公里,有一所学校,那就是我们的母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由我校老三届十年级徐琳大姐的父亲,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中教授五十年代设计的天津大学行政楼(九楼),屹立在湖边,现已成为天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那时房顶栖息着一群野生的鸽子,时而一同飞起 ,那扑打翅膀发出的合声,清晰可闻。</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看下图,哇 ! 这是南大的主楼,我们都叫它‘’十二层楼‘’。那时它是天津市最高的楼,攀登至外面楼顶上,成为附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情。电梯只能到达第七层楼,再向上至第十二层亭子间地面,要爬四层悬空的铁架梯,向下一眼可看到底儿,让你不敢往下看;爬到亭子间地面后,需再攀爬一个四、五米高,一人宽的搭在天窗口的破旧竹梯子,人登上梯后,那竹梯子摇摇晃晃,加之最后一层四面皆是玻璃窗户,可见蓝天白云,感觉像是悬在高空中,竹梯子吱吱作响,似乎要折断,心里扑咚扑咚猛跳,好刺激呀 !<br> 终于钻出亭顶的天窗到达外面亭顶上了,亭顶四周向下倾斜,胆小的会倚靠着五角星灯杆或坐或站着,胆最大的是坐下或蹲着蹭到房顶边缘处,坐在那,将双腿垂下去,挥手向下高喊:乌拉 !乌拉 ! 我上来了 !<br>  在楼顶上向远处望去,天津大学一览无余,一村、二村是火柴盒大小的绿色小方块,各个湖面是白色的小矩形……一阵阵春风吹拂过脸庞,真爽呀 !<br></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南大主楼在图书馆湖中的倒影,美不胜收 ! ☺<br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我校校牌。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左侧为原校徽,右侧为我校"感念师恩,情忆母校"公益活动组委会去年(十一月八日)特制并赠予校友的纪念校徽。<br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是某校友的小学毕业证书,此时附小试行五年制,该生一九五九年入学,一九六四年小学毕业。<br /> 学校红色圆印章下面的蓝色小字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是天南大附中中学部教学楼</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为天南大附中小学部西侧鸟瞰,攝于今年4月7日。附小围墙西面是南开大学的家属新村"南新丁", 至于为什么叫‘’南新丁‘’, 笔者问过许多长辈或校友,皆无人知晓。远处几株高大松树后面,中学部的大楼隐约可见。</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为天南大附小小礼堂,小学的大型文体活动多在此处举办,如文艺汇演,乒乓球比赛等,礼堂北侧是舞台,其左侧有小门通向礼堂西侧几间教室的走廊。我还记得王崇岭同学,吴学禄同学,李光红同学,章福龙同学等十二名男女同学在台上站成一排,欢快地跳着"快乐的啰嗦‘’舞蹈的英姿,伴奏乐是: Sou Sou 咪, Sou Sou 咪 ,咪 Sou Sou Dou 咪 ruai , Dou Ruai 啦 ,啦 ruai dou 啦 , dou dou 啦……</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是附小小礼堂西侧的平房教室,至少有四间。"文革"中教室被当时的军宣队改成了关押所谓牛鬼蛇神的牢房("牛棚"),教室窗户被木板封得死死的,是用大钉子穿过厚木板,钉入窗框。此处主要关押老师中的被认为"罪行最严重的""牛鬼蛇神"。据说有些学生因为进过天大、南大院里的"军事设施"地下防空洞,或男生误进了大学教学楼中的女厕所,都曾在这里被关押过,"文革‘’中践踏法律,私设公堂,草菅人命,由此可见一斑。</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是今年4月7日所攝,为小学部五年级(1964年毕业)的教室,是在原址上落地翻盖的。这排平房自东至西共安排了八个班,我们五年一班在最东头的金角位置,教室是南北走向的,黑板在北侧。东、南两侧有窗户,门在西侧。我们的班主任是陈玮伟老师,是教语文课的。 下图中已是耳顺之年的两名原五年六班.五年七班同学正在找寻当年自己班教室的位置。</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我们敬爱的杨斌校长。 <br /> "文革"前,杨校长为学校呕心沥血 ,"文革"中惨遭迫害,九死一生 ; "文革"后,他不计前嫌, 励精图治, 为附中的恢复重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杨校长将永远活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 !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是天南大联合员工子弟小学(附中小学部的前身)汪义贞校长的照片,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汪校长总是笑容可掬,我们会永远记住她那慈祥的笑容!</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们的老前辈的老师们:</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那时,老师们多年轻呀 ! 女老师端庄美丽,男老师帅气英俊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黄浣校长主持南大员工子弟小学毕业暨少年儿童入队典礼。(由王兰珍同学供稿)。</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照片中站在五星红旗下,面对孩子们的是我们敬爱的黄浣老师,她当时是南开大学员工子弟小学的校长,也是任课教师。她领导筹建了小学的少年先锋队组织,并担任第一任少先队辅导员。天南大联合员工子弟小校成立后,黄浣老师任校长,后来担任天南大附中教导主任。 </font></b><br /></h1><h1><b><font color="#010101"> 看见照片,耳边响起了童声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声音: </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 ,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领袖--毛… 泽… 东 ! ‘’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天南大附中小学部同学与马连老师在一起。<br /> 据马老师回忆该照片攝于一九六一年夏天,由宜晶同学的父亲攝影。由振宇同学供稿。<br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是去年我们去看望陈玮伟老师,耄耋之年的陈老师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侃侃而谈,声音还像当年一样宏亮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五年一班的同班同学(七年级五个班的代表)与他(她)们的数学启蒙老师――朱金凤老师合影。(攝于2015.11.8)</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我们敬爱的马鸣鸾老师,林景英老师,刘欣兰老师,张世瑜老师,赵鸿文老师,我们会永远感念师恩 !<br /> 此图片攝于1995年校庆时,地点是最后一学期(1965/1966学年第二学期)上课的原教室。</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此照片去年攝于林老师家中</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右侧:我们初二时的班主任并讲授《物理》的张世瑜老师(2015.11.8攝于天大42斋)</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面两张是在杨柳青农场劳动呢,应是六六年之前的,由巩亚楠同学供稿。<br /> 记得每天去劳动要走很远,是排着二列纵队去上、下工,下工一边走一边唱,至少得唱完三四首歌才能回到住地,印象最深的歌是《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的红花<br />映彩霞,………35635,65312,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一、二、三、四 ! ‘’ 声音宏亮,可看见路旁稻田水沟边的野生螃蟹被吓得仓惶逃回洞中。<br /> 住地是一个很大的二层的尖顶大房子, 好像全年级同学都住那里,男同学住楼下,睡通铺。女同学住楼上,要通过一个狭窄的三米 多高木梯子爬上去。班主任张世瑜师住在通铺的紧靠楼梯处,或是怕女生上梯时摔着,或是充当"警卫",张老师真负责呀 !<br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br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攝于1968年左右,门厅上方写着大标语: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br /></font></b><b><font color="#010101"> 门厅右侧挂的牌子上写的黑字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附中革命委员会。</font></b><b><font color="#010101"><br /> 从一九六六年六月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不久,大多数同学都响应"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 "的号召参加了某个组织,不参加组织也不去学校的当时被称之为"逍遥派"。<br /> 从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6日粉碎万恶的"四人帮",长达十年四个月的时间,是学校大多数人人生历程中的最最苦难的岁月,尤其是那些蒙受不白之冤,惨遭迫害,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严重伤害的教师、干部及一些学生,其次就是其父母受到迫害而被株连的学生(一些同学的父亲或母亲被迫害致死,人亡家破),那时是度日如年,苦不堪言………</font></b></h1> <h1><b>下面照片是我们敬爱的张培才老师讲课时的英姿。<br></b><b> "wg"中张老师曾获莫须有的罪名,被关押在前述小礼堂西侧的"牛棚"中,有一天他在厕所看到了躺在地上,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所谓叛国集团"首犯"的崔树林学长,张老师大喊:快来救人!………… 我认为"叛国集团"案,是那个年代附中最大的冤案!错案!制造此案的决定者及直接打人者应受到法律的严惩!</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 已经停课了😟,七年三班部分女同学在本班教室里制作毛主席塑像。</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面的两张图都是将要下乡时照的。从1968年开始,附中的同学开始"被分配"而各奔东西了,有扛枪的,有留城当工人的,但大多数都被送去修理地球了。我们年级的同学都在未成年时(十六、七岁)成为了职业劳动者,大多数同学从此失去了系统地接受高中及大学教育的机会。 </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别信像片上写着的豪言壮语,那是照像馆写上的,那时都是写此类口号式的东西,如有张知青下乡前的集体照上写着"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放眼世界,壮志凌云 ! "更能忽悠 ! 😱 </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其实真正满怀激情上山下乡的没有几个人,大多数人应都不愿意去,谁愿意离开家呀;有些低年级的是不知下乡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一次到津郊帮着夏收秋收呢,到底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呀!若大家知道这一销户口再返回津门或重回课堂就比上天还难了, 那谁也就不走了 !</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那时由于响应上面号召,每个家庭孩子较多且生育间隔较近,赶上都是老三届的就要一齐下乡了。一家两个,仨个孩子下乡的情况很多,我家仨个,分别到山西平陆、河北阜城、河北元氏插队。父亲有时给我们写信就用蓝垫纸一次复写三封,当然名字处先空着,最后再填上名字和写上有针对性的嘱咐。😢 </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left;"><b>下面照片是附中老三届的校友,各年级的都有,最小的十五周岁,攝于天大九楼,拍照时间应是1968年十二月中旬以前,从当年年底到转年,照片上除了所谓"四不送"的,都下乡了,片中有几个校友,我至今也未再见到过。😯(此照片由罗宜晶同学提供)</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阜城县砖门公社后砖门大队的两名知青,右侧知青担任赤脚医生,后面是她们的住房。</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左三为我的同班同学。可以说她已与当地农民们同化了,笔者不告诉您,您辨别不出来吧。</font></b></h1> <h1><b>下面照片是在阜城县照像馆拍攝的,片中有两名知青,其中一名是北京知青,由黑龙江兵团转来,到底阜城县离北京近呀,阜城离天津卫仅4百里地,但总体很穷,1975年时,我村户里没有通电,还在点煤油灯,现在仍是贫困县。😩</b></h1> <h1><b>  下图是我校在内蒙古通辽市(现称)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原称公社)敖宝营子村插队的同学们,其中有亲姐弟,亲兄妹,亲兄弟,亲姊妹的多家,有多家三个孩子都在这一个村;有的家,在津的父母身边已经没有儿女了,三个孩子全到这村当"公社社员"了,唉………。😢 </b></h1><h1><b> (照片由振宇,孜敏,崇岭同学供稿)</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面三张照片是我们的一些男生校友,虽然衣着俭朴划一,但风华正茂,英俊潇洒 ! 六、七十年代男生穿的衣服样式叫军便服,有四个口袋及两个口袋的,多为蓝色或绿色的,面料是"涤卡"的,很厚实。多数男生最爱穿的还是真的军装,头上最爱戴真的军帽,以此为荣。</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 应征入伍的同学们(由剑锋同学供稿):</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从1972至1979年,绝大多数同学都离开了农村,参军的同学也都复员了,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br /> 下面照片中的同学,有一人因家庭困难留城当了工人,有两人曾服兵役,其余的都插队去了,我们这些工农兵,每个人都有一段坎坷磨难的经历……</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是我班同学、班群主向阳同学为去年我班12月13日大聚会而精心制作的:一张张稚嫩淳朴的脸庞,让每个人瞬间穿越到了五十多年前在附中或附小的美好时空…………</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图:去年12月13日班里聚会时同学们带来了下乡时及"文革"中用过的一些物品,有《毛泽东选集》,《鲁迅语录集》(南大卫东出版社印制),小提琴(在南市委托店40元咬牙买下),毛毯、梅花牌运动裤,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粗瓷水杯,随身铝制仿军用水壶,铝饭盒、汗渍斑斑的背心、干电池手电筒,布腰带、蓝布单帽,加长加厚的棉手套,长毛绒棉衣领,还有天津市革委会赠给每个知青的笔记本,红封皮上金光灿灿的字为“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毛泽东”😟</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花絮:下图是我班一女生今天特意到南大十二层楼的第八层至第十二层铁架子梯的入口处拍攝的,再向上铁架子梯的构造应是一样的,只是四周墙体上皆为窗户,是透亮的。<br /> 请各位注意的是梯子年逾花甲,锈蚀严重,现已不能使用,并且有数道门锁,根本无法攀爬。请年轻人切勿模仿笔者当年的危险之举,切切 ! !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衷心感谢《美篇》工作团队提供的可制作声、图、文俱佳之作品的软件 ! <br /> 致 <br /> 礼! <br /> 乐山(LZL ) <br /> 2016.5.1<br /><br /><br /><br /><br /></font></b></h1>

下图

同学

附中

老师

天津大学

照片

攝于

天南

我们

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