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前身为“清华学堂”,因水木清华而得名。今年是建校一百零八周年,也是我们毕业五十周年。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我们又回到魂牵梦萦的母校,寻觅昔日的足迹。</h3> <h3>二校门是清华的标志<br></h3> <h3>清华学堂是清华的摇篮<br></h3> <h3>清华园底蕴深厚、大师云集</h3><h3>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格,</h3><h3></h3><h3>到民国的闻一多、朱自清__</h3><h3>再到文革前以梁思成为首的“一百零八将”都是清华的定海神针。</h3> <h3>清华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br></h3> <h3>在大礼堂我们6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聆听了蒋南翔校长和马约翰先生的讲话。年逾八十的马老鹤发童颜、精神奕奕,不用话筒宣讲清华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理念。<br></h3><h3><br></h3> <h3>我们在图书馆抢座自习。清华的学生是没有固定的自习教室。清华强调学生对课余时间有完全的支配权,但我们却自觉在图书馆、教室复习功课。</h3> <h3>我们在体育馆上体育课和游泳课。体育课我曾选修“舢舨”,水上训练是在颐和园的昆明湖进行。<br></h3> <h3>我们在科学馆做“普通物理”实验,最有趣的是在这里学会了拍照、冲洗和放大。<br></h3> <h3>我们在化学馆上“普通化学”。自认为化学与“电”专业关联少,是我最不认真学习的学科。</h3> <h3>我们在阶梯教室上“高等数学”。3个系的400位大一学生一起上课,那时不用话筒,真难为老师了。现在阶梯教室翻建一新。<br></h3> <h3>我们在第二教学楼上过多门课程。“材料力学”我得了一百分,是唯一得满分的学科。<br></h3><h3><br></h3> <h3>二院教室遗址,我们在此上小课和自习。如今已拆除,改建成花园。<br></h3> <h3>西主楼,电机系的系馆。我们在此学习专业课和实验。</h3> <h3>朱镕基总理、黄菊副总理皆为电机系学长</h3> <p class="ql-block">曾生活住宿五年多的十一号楼已拆除重建。</p><p class="ql-block">新十一号楼比旧楼漂亮多了,住宿条件也大为改善。</p><p class="ql-block">只是宿舍楼内再也不需要公用的缝纫机了,那年月有多抢手。我就是在那里缝补衣服,学会使用缝纫机。</p> <h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深入百年清华血脉的体育精神。自打迈入清华的校门它就镌刻在我们每个清华学子心中。</h3> <h3>巨幅口号高高挂在大操场上</h3><h3>想当年每天下午四点后都在此跑圈、锻炼</h3> <h3>新标语“无体育,不清华”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清华</h3> <h3>校庆日举办马约翰运动会,盛大开幕式现场。</h3> <h3>当毕业五十周年校友方队,身着红色运动衣,迈着矫健步伐通过主席台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br></h3> <h3>因为现在可以向母校汇报,我们兑现了当年的诺言。</h3> <h3>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学长致敬!</h3> <h3>清华的文艺社团也是顶尖的</h3> <h3>电机系党委书记于歆杰与我班同学座谈介绍电机系发展前景</h3> <h3>在此我们度过了
二千个黑夜白昼
在此我们飞扬了
青春热血
在此我们留下了
成长足迹
在此我们播撒了
理想、希望和抱负<br></h3> <h3>谨此纪念清华大学毕业五十周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