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又来!首先让我感受到圆明园中春意的是那用心装饰过的、处处体现着年味的景观,而不再是每年拿千篇一律、令人感觉敷衍了事的彩灯和假花。置身其中,脑海里只有一句话:春节来了,春天到了!我把下面这第一张照片起名为幸福大道。 其次才是那宣示春天回归的第一枝迎春。不同于以往那浓烈的一大丛、一大片,我这次拍到的却是这样素雅的迎春。顺便说一句,迎春花期超长,现在园子里还有花开呢。 然后是娇艳的桃花、杏花、樱花…… 再然后就是几天出差回来后,扑面而来的花的海洋。 花海之中除了纵横交错、争奇斗妍之外,也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托、彼此映衬。 见惯了下面第一张满眼的姹紫嫣红、五彩斑斓,会震撼于第二张那突然扑入眼帘的一树火红。 隔岸观花不似隔岸观火,前者是惜远,后者是喜远。但即使是隔岸远观,其花与树层层叠叠的渲染效果也非常的强烈,活脱脱一幅秀美的山水画。 春天里圆明园的花是拍不完的,这厢谢了,那厢又开。此花盛期未过、彼花初蕊已绽。只能挑一些以前关注不多的花来作为代表,譬如桐花。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桐花刚开时,蕊是淡黄色的,子房原本也基本上是淡黄色的,但稍后会变成暗红色。之后绿色的胚珠就会慢慢地长出来,而此时花瓣不再挺直,明显向后弯曲,众星捧月般隆重地推出饱满的果实。 还有漂亮的紫藤,以前还真没注意过它是要挣脱了层层精心的保护和羁绊后才能尽情绽放的。而且紫藤之紫,最终也是要经历一个由深到浅的漫长过程。 对于北京来说,春雨贵如油。经历了罕见雨水的洗礼和滋润之后的花朵,就又是一番景象了。 春天的蓝天白云,“组团”出来不很常见。尽管赶不上秋天的恣意磅礴,但细看也别有情致。 乌云满天时探头向水中一望,发现那辽阔天空中密布着的乌云,居然全部落入了这小小的一池春水之中。想必是天堂里的画家们,为圆明园的美景所吸引,专门到此洗笔吧。那湖水中倒映着的乌云,像极了水墨晕染。于是,我给下面这两张照片起名为洗笔池。 春天的傍晚是美好的:夕阳既非冬日的苍白无力,亦不似夏天的暑热逼人。感觉非常惬意。 再说说圆明园的明星—黑天鹅家族,这里展示的是其中的两个小家庭。看着小家伙们一天天地长大,操心的家长要开始教它们展翅飞翔的本事了。可惜这帮毛茸茸的小家伙们还太小、太散漫、太贪玩。一有机会就偷懒,总喜欢自顾自地玩耍,完全体会不出家长们的苦心。 想比较来说,这个黑天鹅的小家庭就纪律严明得多了。看得出来,家长非常有权威! 这几个月小家伙们长大一些后,画风变成了这样。因为爸爸妈妈又忙着去孵“小Baby”去了,所以由哥哥带着它们训练飞翔。小家伙们虽然体型长大了很多,但显然翅膀还不够长、不够硬、远不够有力。于是就有了下面搞笑的一幕。很不好意思,因为这个场景太难得了,我光顾凑近了拍照,结果一不留神把自己手的影子拍了进去(图四右下角)。当然这也说明了我是能清楚“听见”、也能大致“明白”它们之间对话内容的。按照片的顺序,对白是这样的: 我先抻抻翅膀! 爸爸妈妈把你们交给我了,你们必须听我的。现在练习飞翔,目标湖对岸。预备……哎!那个谁,听见了没有,是飞,不许游泳! <p> 听我口令,预备……飞!</p><p> 慢着,大哥!我翅膀没劲儿,飞不过去,我看这次还是先游过去吧。</p> 你回来!要不我告诉咱爸妈啦!你给我回来,听见了没有? 算了,不管他俩了,咱们自己练。爸爸妈妈会表扬我们的。现在开始!一二三! 二二三! 这些照片拍摄后不久,我在园子里惊奇地看到了“牧鹅游人”:几个成人护着这几个小家伙,摇摇摆摆地往另一处水域走去。听一位“牧人”说:小家伙们太可怜了,爹妈飞过来要赶它们走,不仅用翅膀扇,还用嘴啄。可怜它们还飞不起来、逃不掉,只能四散躲避……目送几位热心的牧人携鹅远去,我却在想:在这世代遗传的驱赶幼鹅的“残暴”天性中,除了自私的领地意识之外,会不会也隐藏着逼迫下一代尽早自立的良好愿望呢?这一课早晚得补上啊!<br> 园子里的喜鹊还是一如既往、肆无忌惮地在园中各处高声鸣叫;但也随时保持着警惕,不让行人靠得过近。每每欲近距离拍照而不可得时,我都会非常羡慕那些手持“长枪短炮”的专业人士。下面第一张俏喜鹊立枝头,景好、寓意也好。只可惜太远、灰喜鹊体型又小,不太容易找得到。第二张是于水边顾影自怜的黑喜鹊,被我不小心惊起、有个背影算是聊胜于无吧。<br> 我是在三月初才发现,圆明园最早开的花是应该一进圆明园南门处路边的两株腊梅。我在圆明园走了这么久,这才是第一次看到,说明园子里还是有不少盲区啊。<br> 这两株腊梅,一东一西,一大一小。东面那株高大的腊梅树,花心是绛红色的,开得浓烈张扬;而西面这株矮小的腊梅树,花心却是淡黄色的,非常雅致清新。来,请先看看照片。<br> 对比一下,是不是感觉差别很大?腊梅花香清冽,且西面这株高冷的腊梅、其花香略胜于东面那株,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不是个特例。<br> 以前我随拍时是不太注意光的运用的,但在给腊梅拍照时,却无意中发现了光对于突出腊梅花瓣的质感所起到的衬托作用、那种薄如蝉翼的透光感,确实给照片增加了不少味道。<br> 网上说蜡梅先于梅花两月开放,它是一年中隆冬时节来访的花中“寒客”,也是来年岁首最早报春的花之使者,有“一枝春信”的美誉和“早梅”、“冬梅”的别称。其斗霜傲雪、凌寒怒放的品格,使历代文人雅士从不吝惜优美的文辞和笔墨对它赞美。有人咏之“色轻花更艳,体弱香自永”,有人赞之“冰姿梦里慕姚黄,滴蜡凝酥别样妆”。<br> 据说蜡梅因与梅花一样在冬春时节盛放,且都是先花后叶、有香气,因而被称作梅。但园林专家认为虽然同称作“梅”,但两者在植物分类学上关系疏远:前者为蜡梅科蜡梅属,而后者为蔷薇科李属。蔷薇科拥有庞大的家族,梅花与同属蔷薇科的樱花、李花、桃花的关系,显然比跟蜡梅亲近得多,花形、花色也更接近。据考证:大约到了宋以后,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区分蜡梅与梅花的。<br> 老实说,上面这些知识对我来说直接意义不大,但下面这两张照片,却给我上了一课。以前看到文学作品中描写人有病在身、健康状况不佳时,总爱用脸色腊黄来形容。因为腊梅花期很长,我见惯了下面第一张这类的照片、看到那些圆润还能嗅到一缕缕幽香的腊梅,总感觉这种比喻不够形象、不太准确。直到有一天,面对第二张这样枯萎了的、再没有生命的光泽、温度和香气的、香消玉殒的腊梅,我才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腊黄,古人诚不我欺也!<br> 我年初开始用华为Mate 20,电池给力,拍摄质量好,没的说!但有关Mate 20,我有一件事没弄明白,想问问看了这篇文章的朋友,有谁知道答案。请先看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拍于三月的一个早上,当时手机聚焦时显示为“秋天红叶”场景。我本来也没多想,觉得手机场景识别错误有点可笑。但跟朋友分享此照片时、被问到为什么会有秋天的味道,这让我有点含糊:当时手机的提示是仅供参考、还是有AI在进行照片分类学习、甚至有AI在做照片效果的加强?是不是我用手机所拍的这些照片,已不再是我所见(眼之所见)所感(心之所思),而都是AI二次加工后的产物?<br> 如果是最后一种答案,则思之甚惑、也甚恐!有朋友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吗?在此提前谢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