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端午将至粽飘香,如今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但儿时的星星点点就象是在昨天……</h3><h3> 一一题记</h3> <h3> 清晨,菜市场传来了小贩卖粽叶的阵阵吆喝声,我才知道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就要来临了。</h3> <h3> 印象中的端午节,母亲都会买来一些粽叶,放在清水中刷洗干净之后,还要放在烧柴做饭用的灶台铁锅中,加满水,用大火将其烧开。</h3> <h3> 这样经过高温蒸煮出来的粽叶,将会退出原有的翠绿色变成棕黄色,随着母亲从锅中捞起放在盆中的瞬间,粽叶那特有的清香,弥漫在空中,扑鼻而来,深深刺激着我们的味蕾。</h3> <h3> 母亲接着便开始忙碌起来,用她那灵巧麻利的双手,把事先浸泡好的糯米滤干水,填塞进粽叶,娴熟的翻折几下,一个三角、四角(波勒树叶,两个对折扣在一起长方形)的粽子,就这样包好了,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包粽子可是一个技术活,包不好,糯米溢出,不但外观不雅观,也容易跑了粽子的香味。母亲包的粽子棱角分明,个头均匀,并且添的米馅恰到好处,蒸熟后也不会变形漏米。 </h3> <h3> 家乡的粽子以包纯糯米的较多,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据说能放好几天 ,或许与那个年代家家户户还没有冰箱的缘故。母亲之所以把粽子包成各种形状,除了美观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好区分每种形状粽子里的料馅,里面有豌豆,花生、蜜枣、板栗等,多数都是自家地里种植出来纯天然的东西。</h3> <h3> 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母亲将包好的粽子摆放在锅里,添满水,盖上锅盖,点燃柴火煮起来,煮粽子是一个慢过程,母亲守在灶边,不断地往灶里填柴,开锅后还要用文火慢慢煮几小时,不然粽子会夹生。母亲会在粽子快要煮熟了的时候,将洗干净了的鸡蛋放进锅里的四周,这样煮出来的鸡蛋,吃起来会有一种粽叶和糯米特有的清香。</h3> <h3> 端午的早上,粽子煮熟后,母亲也不会忘了让我们给左邻右舍送几个粽子去。那时候,村里的民风很淳朴,家家户户相互送粽子,将舌尖上的美味与大家分享,礼尚往来中交融着浓浓的乡亲情意与美好祝福。</h3> <h3> 端午里除了吃粽子,在我们当地也有一个重要的风俗:讲究的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的这一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采割一些还带有露水的艾草最好,用于插在自家的门框上,以防蚊虫,“怯恶辟邪”。</h3> <h3> 母亲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清晨会<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用艾草煮水,让我们用它洗一把脸,说是可以让我们一个夏天里避蚊虫,除邪气。究竟是否有此功效,无从考证,却是我们童年过端午节的必须仪式。</span></h3> <h3> 岁月荏苒。如今,又是一年端午节,母亲却已经离我而去十几个年头,我将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包制的粽子。童年的端午节,是母亲给了我儿时那最温馨的时光,让我们骄傲而又自信的度过了清贫但又幸福的童年。</h3> <h3> 如今的城市里,门上插艾草的风俗,已渐远行了。每年的端午里,我至今还延续着在门口两侧插艾草的习俗,这也是我抚慰乡愁的一种寄托,让我想起母亲亲手包的粽子,还有那故乡的味道。</h3> <h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3><h3>图片:来源于网络</h3><h3>文:雪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