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我镜头中的猛禽

秋月

<h3>  猛禽是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涵盖了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品种。在生物系统中,猛禽个体数量较其他类群少,但是却处于生物链的顶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h3><h3> 一般地说猛禽有两大类:一类是隼形类,如老鹰、秃鹫等;另一类是鸮形类,如猫头鹰等。鸮形类是鸟纲下的一目,为夜行猛禽。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盘状,双目位于面盘的前方,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得它们的头部与猫及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另一类隼形类包括鸮形类以外的所有白天活动的猛禽。隼形类猛禽多为单独行动,它们飞翔能力极强,也是视力最好的动物之一。</h3><h3> 下面就把我拍到的猛禽按照类别整理出来,让它们对号入座吧!</h3><h3> (第一类)鸮形类</h3><h3> (1) 雕鸮:俗名大猫头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型猛禽,体长约70厘米。雕鸮是分布非常广泛的物种,在中国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以下三张照片分别拍摄于河北、东北。有夜间拍摄、有雪天拍摄,还有一张拍摄于美丽的金秋大地。</h3> <h3>  (2) 领角鸮:小型鸮类,体长20—27厘米。外形和红角鸮非常相似。</h3> <h3>  (3)斑头鸺鹠:小型鸮类,体长20—26厘米。是鵂鹠中个体最大者。面盘不明显,无耳羽簇。鸺鹠为留鸟,大多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经常在白天活动或觅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捕捉小鸟和大型昆虫。</h3> <h3>  (4)纵纹腹小鸮:猫头鹰家族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之一,体长仅20厘米左右。</h3><h3> 下面几张照片拍的是把家安在明代烽火台遗址上的纵纹腹小鸮一家。第一张照片最上面一排,最左边那个洞里就是他们的家。下面两张照片是宝宝们在洞中翘首以盼爸爸妈妈为它们带回美食呢!</h3> <h3>  (5)乌林鸮:属大型鸮类,体长56—65厘米,头大,无耳羽簇,面盘显著,呈圆形,淡灰色。其上有同心的暗色圆环和新月形白斑。乌林鸮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真阔叶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外,常单独行动,飞翔迅速无声。</h3> <h3>  (6)长尾林鸮:俗名猫头鹰、夜猫子,是中大型夜行性猛禽。体长45—54厘米,头部较圆,没有耳羽簇,面盘显著为灰白色。长尾林鸮又叫东方乌拉山鸮,体型比乌林鸮稍小,也算是大体格的猛禽了。在中国五种林鸮中体形居第二位。它的尾羽较长(所以叫长尾林鸮)。</h3> <h3>  (7)冬日草原精灵——雪鸮 雪鸮属于体形较大的鸮类,体长约为50—71厘米。由于该物种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因而通体几乎纯白色。雪鸮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无其他鸮类常见的耳状羽簇。</h3><h3> 与很多鸮类不同的是,雪鸮在很多地域属于昼行性鸟类,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偶尔也在黄昏后捕猎。它们的飞行姿态平稳有力,俯冲力量强,而升空速度也很快。它们能进行短程贴地飞行,并会不时降落在地面或杆上停息。</h3> <h3>  (8)鹰鸮:偶尔闯进皇家园林颐和园的猛禽。</h3> <h3>  (9)长耳鸮:几次拍它总因树杈遮挡没有拍好,凑合留个纪念版吧!</h3> <h3>  (10)东方角鸮:在中国是体形最小的常见鸮形目猛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纯夜行性的小型角鸮,白天睡觉,晚上觅食活动。双翅展合有力,飞行迅速,夜间能在林间无声地穿梭。</h3> <h3>  (第二类)隼形类:</h3><h3> (1)草原霸主——金雕:金雕属于鹰科,大型猛禽,体长76—102厘米,翼展达2.3米,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著名。</h3><h3> </h3> <h3>  (2)草原雕:属于大型猛禽,体长70—80厘米,翼展160—200厘米,体重2400—3800克,体形比金雕略小。如果拿草原雕和金雕相比,到底谁是王者?对于人类来说,似乎更偏爱金雕。金雕凭借两米多长的翼展,锋利的爪子和喙,以及高超的飞行技巧,俨然就是空中霸主,足以应对一切来犯之敌。其实,论个头,论飞行技巧,论捕猎能力,草原雕和金雕不相上下,即使有差距也是微不足道的。</h3> <h3>  (3)白尾海雕:是鹰科海雕属的大型猛禽,体长84—91 厘米。成鸟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颈羽色较淡;嘴、脚黄色,尾羽为纯白色。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h3> <h3>  (4)虎头海雕:是“海雕属”中最大型的成员,也是最大的猛禽之一。因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因而得名。虎头海雕体形硕大,是现实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6.8公斤,体长86—108公分,翼展203到250公分。它们锐利的双眼、强而准确的爪以及威猛有力的喙,都呈现鲜艳的橘黄色,无论凌腾高空,或是停歇于枝头,都展现出王者的不凡气度与神气!只可惜我们这次运气不好,没有拍到近距离的虎头海雕,因而从我的照片中不大能看出它的王者气度,很遗憾!</h3><h3> 下面的照片中第一张是远在一两百米之外的虎头海雕。后两张照片是它和白尾海雕空中争斗的场景。</h3> <h3>  (5)红隼:前两年在南海子公园二期拍到的红隼是我拍到的第一种隼形类猛禽,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h3> <h3>  (6)游隼:游隼是体形比较大的隼类,体长38 —50厘米,翼展95 —11 0厘米,寿命16年。游隼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安哥拉的国鸟。</h3> <h3>  (7)猎隼:季候鸟,大型猛禽。主要以鸟类和小型动物为食。分布广泛,中国和中欧、北非、印度北部、蒙古常见。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h3> <h3>  (8)阿尔泰隼: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湖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h3><h3> 阿尔泰隼是中型猛禽,但比猎隼体型略大,体长50—59厘米。</h3><h3> 阿尔泰隼从前也曾被认为是猎隼的一个亚种。</h3> <h3> (9)阿穆尔隼:是隼科隼属的鸟类,又称东方红脚隼。体长约31厘米,体灰色。腿、腹部及臀棕色。</h3><h3> 此鸟我只在野鸭湖远远的拍到过电线版,算是做个记录吧!</h3> <h3>  (10)世界上最小的猛禽——白腿小隼:隼科小隼属的鸟类。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白腿小隼又名小隼,虽然其体型只有麻雀大小,却性情凶猛,常常把体形大它几倍的鸟类擒于爪下。</h3> <h3>  (11)苍鹰:中小型猛禽。体长可达60厘米,翼展1.3米。苍鹰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见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寒带森林。</h3><h3> 苍鹰由于其卓越的生存能力和拼搏精神,一直为人们所喜爱。</h3> <h3>  (12)毛脚鵟:中型猛禽。又名雪白豹、毛足鵟,因丰厚的羽毛覆盖脚趾而得名,是罕见的冬候鸟及候鸟。体重650—1000克。</h3><h3> 去年冬季在北京昌平拍的毛脚鵟是我拍到的第一种鵟。</h3> <h3>  最后再补充一种“雀中猛禽”——伯劳:严格说伯劳不属于猛禽,只有隼形目和鸮形目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猛禽。伯劳属于雀形目,捕捉昆虫和爬行类,偶尔也捕食小型鸟类,给人感觉比较凶猛才被人们称为“雀中猛禽”(这一点我也是才得知的)</h3><h3> 以往拍过几种伯劳,而且一直是把它当做猛禽来拍的,所以还想把它们附在最后。其中有红尾伯劳、牛头伯劳、棕背伯劳,由于分辨不太清楚,就把它们放到一起吧,反正同属于“雀中猛禽”</h3> <h3> 2019年五一节做</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