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约旦之旅

醉麻花

<h3>现代化的机场,浓浓的当地元素,耳目一新。</h3><h3></h3> <h3>大概10小时的飞机,上午10点左右所有入关手续搞定,到特拉维夫(Tel Aviv)开始游玩,它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由特拉维夫和雅法(Yafa)两座城组成。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一座现代犹太城市;雅法是最古老的港口城市之一,已经具有4000多年历史,经历过火与血的洗礼,这里的每个建筑、每个角落都散发出别样的艺术风情。</h3> <h3>中午尝试了以色列著名的鹰嘴豆泥,挺香的,稍微有点腻。</h3> <h3>为了拍摄日出日落,住在离特拉维夫30公里的海滨小镇内坦亚(Netanya)。遗憾的是天气不好,只拍到一张稍纵即逝的耶稣光。</h3> <h3>早上在海边散步,基本上都是当地人在晨跑或者遛狗。空气清新,环境优美。</h3> <h3>天公不作美,尽管没有欣赏到日出日落,但湛蓝的天空与海水融为一体,蓝得心醉,连猫咪都不想回家。</h3> <h3>5月2号前往特拉维夫继续游玩,十点整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的警报响起,此时,不论是在城市、海边、或是高速公路上,所有的车辆立即停车,在凄厉的空袭警报声中,为几十年前的大屠杀中的死难者,静立默哀一分钟。</h3> <h3>特拉维夫老火车站。建于1892年,是往返于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第一条铁路线。火车站的样式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建造时的以色列古神庙建筑风格,但火车站场及周围库房已被改造为画廊,艺术馆,礼品等商店及咖啡馆和餐厅,形成一个艺术氛围较浓的文化创意园。部分保留的铁轨和几节旧式列车厢,都是为了给园区的创意和设计氛围带来一些有关历史脉络的厚重感。</h3> <h3>从老火车站往罗斯柴耳德大街走过去,就会穿过特拉维夫最早兴建的社区Neve Tzedek,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八八七年,部分犹太人为逃避雅法高昂的房价而在此处开始建造新的住房和社区。现在已经成了特拉维夫最有文化情调和艺术氛围的街道和社区的一部分。</h3> <h3>罗斯柴尓德大街。特拉维夫现代与历史的地标中心。然而今天吸引我们的,不是街区里被定为世界遗产的现代主义建筑鼻祖包豪斯风格的住宅群,不是驻扎着Facebook,Wix,Soluto等高科技公司的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不是特拉维夫的第一座市政厅,不是以色列独立宣言宣读之所,也不是满街新潮的俊男靓女和高档的商肆林立,而是围聚在第一市长雕像前,那一群为参加犹太大屠杀纪念活动而来的,虽然全副武装荷枪实弹,却充满了友好与善意的一张张青春与俊朗的军人的笑脸。</h3> <h3>第二顿午餐,在雅法老城的名叫老人与海的海边餐厅(网红店),一坐下22道沙拉免费赠送,热情似火,一询问每人最低消费50谢克尔(与人民币汇率大概1.9),主菜量大,中国人都吃不了,餐后红茶和以色列油果子也不错。而服务员小哥一次性全收12人餐具的精彩表演,令人啧啧称奇。</h3><h3></h3> <h3>海法(Haifa),以色列第三大城市,是巴哈伊教的圣地,有以色列最大的海港,有世界八大奇迹——巴哈伊空中花园。花园依山而建,背靠有“上帝之山”盛名的卡梅尔山麓,迎面吹来地中海温暖、湿润的海风,以金色穹顶的主建筑为中心发散,形成19 级巨大的平台式阶梯,自山脚至山顶绵延千米,美丽而神秘。</h3><h3></h3><h3><br></h3> <h3>凯撒利亚引水渠,是二千年前希律王修建的,将六公里外的泉水引至当时地中海最发达城市凯撒利亚的引水系统。如今海中的部分早已消失不见,陆地上的部分也大多被流沙掩埋,但剩余下来的残垣断壁依然还是能够让人感受到当年深受罗马和希腊风格影响的希律帝国的恢宏气势。</h3><h3></h3> <h3>阿卡古城,以色列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中十字军的遗址可以追溯到1104到1291年,保留完好,生动地再现了中世纪耶路撒冷十字军王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结构。</h3><h3></h3> <h3>Grottos,蓝洞,位于以色列的最北部、与黎巴嫩交界处的罗什哈尼克拉(Rosh Hanikra)。整个洞穴由白垩岩冲刷而成,蔚蓝色的暗河流淌其中。由于外明内暗,洞穴里的海水在碧绿与幽蓝间渐变,宛如蓝绿宝石一样熠熠生辉。</h3><h3></h3> <h3>蓝洞所在地下除了地中海的蓝眼睛,本来有一条当年英国人修建的通火车的地下隧道,可以直连非洲与亚洲。然而以色列建国之初为防止黎巴嫩通过这条隧道攻击而将其炸毁。如今两国边境一墙之隔,虽然此地到贝鲁特的距离比到耶路撒冷还近,但中间已隔着还有观察员身份的联合国部队。普通民众想要互通往来已经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了。</h3><h3></h3> <h3>晚上住在海发Market Hotel,酒店位于市场的10楼,刚进市场的时候心里很别扭,乱糟糟的,感觉特别不爽,进了房间,来了一个180°的大反转,270°城市夜景,蓝天白云,吃一碗红烧牛肉面,心情超爽。</h3> <h3>天使报喜堂,曾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是拿撒勒城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为纪念圣母马利亚接受加百利天使报告她圣灵感孕的喜讯而得名。耶稣是在拿撒勒长大,他的少年时期在此度过。因而拿撒勒堪称耶稣的故乡,同耶路撒冷、伯利恒一起,都是世界各地基督教徒向往的圣地。</h3> <h3>五饼二鱼堂,太巴列。相传耶稣在此地传道时曾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并且还有剩余。为了纪念耶稣的这个神迹,兴建了一个拜占庭式教堂。后来毁于战火,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土了当时拜占庭风格的精美的马赛克地板等遗迹,并于一九八二年对教堂进行了重建。如今祭坛下的石头,据说就是当年神迹发生之处。</h3> <h3></h3><h3>八福堂,建筑平面呈八边形,每面墙有不同颜色的彩色玻璃窗,象征八福。因为耶稣曾在此登山训众,传讲“山中宝训”,圣训的第一部分内容即是论八福,故而得名。耶稣向世人指出八种人是有福的。这八种人分别为虚心的、哀恸的、温柔的、渴求慕义的、怜恤的、清心寡欲的、使人和睦的,以及为正义而受逼迫的。</h3> <h3>加利利海亦称太巴列湖(LakeTiberias),是地球上最低的淡水湖,世界第二低湖泊(仅次于咸水湖死海)。耶稣一开始就是在这里传道的,耶稣复活后又回到湖区,还帮助他的忠实大弟子彼得网获153条鱼,所以传说加利利湖里有153种鱼。其中有一种鱼叫“彼得鱼”,其实就是罗非鱼。</h3><h3></h3> <h3>彼得献心堂。教堂内的一块大岩石,名为“基督之桌”,相传耶稣就是在这张桌子上与门徒们一起用餐。耶稣当年被捕后,作为耶稣大弟子的彼得在敌人面前三次不敢承认自己认识耶稣。尽管如此,耶稣在被杀三天后复活时,还是显现在这个弟子面前,对彼得说:“你喂养我的羊” 。也就是耶稣原谅了彼得的过错,要他担负起基督教领袖的重任。眼见耶稣在自己的面前显现,彼得知道这是耶稣对自己的信任,他勇敢地答应了。这就是彼得献心堂名称的由来。</h3> <h3>戈兰高地,在一天的朝圣之路中,遇到的不是欢快喜庆的婚礼节庆,就是安宁祥和的唱诗诵经,突然之间就无缝切换到布满战壕地洞,铁网碉堡的金戈杀伐之地,其突兀之感等同于在钢筋水泥的坑道射孔中感慨蓝天白云下的田园和雪山是如何风景如画。不过对矛盾的人来说,花与刺,爱与仇,敌与友,枪炮与玫瑰,服从与反抗,温顺如羊与欺虐似虎,看似遥不可及的两面,哪一样又不是只隔着薄薄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呢?</h3><h3></h3> <h3>中午在湖边的St Peter餐厅来了顿正宗的彼得鱼,就着老干妈、辣椒面、萝卜柑,味道超赞👍大家看出来了吗?五饼二鱼。</h3> <h3>第五天,离开以色列的提比利亚到约旦。途经耶稣受洗的约旦河。</h3> <h3>过边境前参观了以色列的贝特谢安古城遗址(BET SH'AN NATIONAL PARK),拥有以色列境內规模最大的古罗马与拜占庭時期的马赛克遗迹。其历史背景也相当复杂,先后有埃及、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人与奧斯曼帝国等统治此地。</h3> <h3>进入约旦午餐时与老板夫人及女儿合影,非常热情和友好。</h3> <h3>对于世界上十多亿穆斯林教徒来说,斋月绝对是一年中期望值最高的一个节日了,因为斋月是一年当中最圣洁的一月,是伟大、喜庆、吉祥和尊贵的月份 。我们到了约旦🇯🇴就遇到了如此重大节日的第一天。在斋月期间,穆斯林教徒从日出(4:30)到日落(19:30)期间是不吃不喝的,下午6点的街道已经空无一人。</h3> <h3>杰拉什古城(Jerash),约旦北部城市。其中石板街道平坦悠长,柱廊林立两侧,神殿屹立山顶,还有壮观的剧场,开阔的广场,浴室和喷泉等。始建于希腊统治时期,有许多罗马统治时期的古迹。杰拉什不但是约旦保存最好的古罗马城市,也是世界上保护最好的古罗马城市之一,有着“中东庞贝”和“罗马之罗马”的美誉。</h3> <h3>马达巴(Madaba),约旦著名的马赛克之城。有着3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马赛克品种最多的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约翰教堂中地面上镶贴的马赛克中东地图,它包含了最古老的现存圣地巴勒斯坦及周边地区的原始样貌,尤其是耶路撒冷。</h3> <h3>在素胚上构图,描线,上色,随后由工匠根据图案面积大小和复杂程度决定马赛一克用料大小,用钳子剪取类似底版颜色的长条型石块部分,经修磨后用镊子夹到相应部位,尽管马达巴马赛克画作要求的工艺并不复杂,却极其耗时耗工。</h3> <h3>尼泊山(Mount Nebo)。摩西升天之处。摩西在基督教中是仅次于上帝和耶稣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使者之一。站在山顶上向西眺望,死海、约旦河谷尽收眼底。如果天气晴朗,还可以看到耶路撒冷的圆顶教堂和历史名城伯利恒。山上除了教堂中的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镶嵌画,还有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十诫》和摩西权杖的纪念雕塑。</h3> <h3>城堡山是整个安曼的制高点,城堡区内可以同时找到罗马时期的赫拉克勒斯神庙,拜占庭时期的东正教堂和阿拉伯帝国倭马亚时期的清真寺的古遗址。站在观景平台上,可以看见对面连绵不绝密密麻麻的安曼老城区。</h3> <h3>克拉克(Karak)城堡始建于公元105年,由罗马人建立,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在此基础上扩建,使其成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十字军驻守卡拉克的统治者雷诺经常袭击和掠夺经过的商队,两次与萨拉丁签订协议又将协议撕毁。1187年萨拉丁率军攻克城堡,并处死了背信弃义的雷诺,控制了克拉克城堡。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方派陆军情报官“阿拉伯的劳伦斯”到阿拉伯半岛,组织阿拉伯突击队抵抗入侵的土耳其人并屡建奇功,卡拉克城堡曾是劳伦斯的一个指挥中心。</h3><h3><br></h3> <h3>绍巴克(Shoubak)城堡。矗立在一片荒凉偏远的风景之中,尽管不如卡拉克城堡保存完整及名气响亮,但其实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它的地位甚至还超过卡拉克城堡,是十字军国王鲍德温一世建于1115年,并在其后经受住了萨拉丁军队的多次进攻。</h3> <h3>瓦迪穆萨,围绕佩特拉而逐渐兴起的城镇。日落群山之后,佩特拉的入口,即在几公里外河谷的底部。</h3> <h3>在这群山拥抱的穆萨谷地之间,坐落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举世闻名的佩特拉古城(Petra)。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中东最壮观的古迹,整个约旦的灵魂。有着“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之美誉。佩特拉是因为建于岩石之间,所以便称它为“石头城”,又因周围的岩石基色为粉红色,世人又称它为“玫瑰城”。古城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伊斯兰帝国统治,因此也留下了各种风格的建筑遗迹。</h3> <h3>佩特拉西克峡谷蛇道。陡峭嶙峋又纹理美妙的红色砂岩石壁,狭窄处仅余一隙透进阳光与天空,相似的地质地貌在羚羊谷似乎都有印象,然而蹄声阵阵敲击在罗马人铺就的青石板路面上,发出回荡在峡谷里久久不曾散去的回音如此清脆,却是唯此一处的。</h3> <h3>佩特拉之夜,星光、沙漠、神殿、烛火,笛声,神奇而迷离,令人难忘。</h3> <h3>“瓦迪拉姆”的阿拉伯语意为“酒红色的沙漠”,是约旦最壮观的沙漠景观。因科学家论断这里的环境地貌酷似月球,又称“月亮谷”。奇山与沙漠的奇妙结合,令瓦迪拉姆成为拍摄火星场景的最佳场所。坐着皮卡车、骑着骆驼,穿越阳光亲吻的沙漠。</h3> <h3>《火星救援》网红帐篷酒店。位于瓦迪拉姆沙漠。</h3> <h3>帐篷酒店的晚餐,神秘而惊喜,铲开沙堆,沙漠里挖出宝藏,热乎乎的烤羊肉,鸡肉胡萝卜土豆,太美味了。</h3> <h3>沙漠白天热晕,晚上刺骨寒风呜呜吹着,穿上毛衣秋裤都无法抵抗寒冷,只有披着床上的被子才稍微热乎一点,幸好冷有所得。</h3> <h3>阳光是最大的一颗星星,苏醒在被红色群山包围着的红色的瓦迪拉姆沙漠之中。</h3> <h3>红海城市伊兰特。红海是蓝色的,伊兰特是白色的,海边沙滩是肉色的。</h3> <h3>马萨达,由犹太王希律建造,这座壮观的东罗马式堡垒,曾是希律王的行宫。其底部的营地,防御工事及进攻坡道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罗马围城系统。对于以色列犹太人来说,马萨达更象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罗马人摧毁圣城耶路撒冷后,一路追赶犹太人余部至马萨达,并最终通过进攻坡道攻破了比死海高出五百多米的城堡。但守城的九百多名犹太人最终选择了全体自杀也不愿投降。</h3> <h3>死海初见,碧蓝如洗。期待明天的亲密接触。</h3> <h3>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30米。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有“世界的肚脐”之称。死海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为一般海水的8.6倍,致使水中没有生物存活,甚至连死海沿岸的陆地上也很少有生物。这也是人们给它起名叫死海的原因之一。人躺在水面不动可以漂浮起来,本来的湖水是蓝色的,人太多把水都搅浑了。</h3> <h3>基布玆(Kibbutz),以色列的一种混合共产主义和锡安主义的思想建立的乌托邦社区。社区里的人没有私有财产,工作没有工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今晚我们住的是一个基布兹社区的酒店,酒店收入是归所有社区人员所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践,是从俄罗斯来到以色列的很多犹太人开始的,他们来到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死海附近等开垦荒地,建立家园,将沙漠变成绿洲。</h3> <h3>ElN GEDⅠ基布玆。炎热死海边荒芜的盐域滩地以及更高处的石灰岩地,被几百人组成的合作公社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改造成为绿洲成茵,百花盛开的拥有各个国家植物的大花园。生活在安宁与美丽的植物园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十六岁就离开富殷旳美国家庭到犹太祖父的故乡来寻找人生意义,并嫁给了拥有古铜色皮肤的Yehuda,最后拥有八个子女四十几个曾孙的七十多岁的老太太Daniela,最有发言权。</h3> <h3>约旦河西岸,矗立着一堵绵延数百公里的隔离墙,见证着巴以之间的战乱与纷争。自从2005年起,班克斯就开始将隔离墙当作画布,他创作了大量讽刺性的涂鸦作品,提醒人们注意巴以冲突:梳着辫子的女孩被全副武装的士兵搜身,穿着防弹背心的鸽子…</h3> <h3>牧羊人野地教堂(Shepherd FieId Church),位于巴勒斯坦小城Bayt Sahur。和伯利恒一样,小城也是位于约旦河西岸的A区,行政和军事都是由巴勒斯坦政府管理的地区。该区域车牌为白色,进入该区域需经过由隔离墙防护的边卡。参观时适逢来自加拿大的一队香港口音的基督徒,领队神父以宏亮的嗓音高唱对主的赞歌,浑厚的回音在教堂漂亮的放射状穹顶下萦绕良久。</h3> <h3>圣诞教堂(The Church Of Nativity),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传统认为耶稣诞生于此地。全世界二十多亿基督徒心目中最重要的三座基督教堂分别是拿撒勒的报喜堂,伯利恒的圣诞教堂以及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分别对应着耶稣基督的预产,出生和死亡,而马槽,正是传说中耶稣的降生之处。</h3> <h3>巴勒斯坦,在隔离墙的这一边,和隔离墙那一边,生活也好象没有多少的不同,完全没有印象中被播报的那些剑拔弩张的紧张与不安,而且游人如织。</h3> <h3>站在橄榄山顶向西遥瞰,耶路撒冷老城及圆顶清真寺、圣墓教堂都异常清晰。这座有四千年历史的老城,拥有对基督教最重要的圣地圣墓教堂,有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宵之地,因而成为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圣地的圆顶清真寺,也有一贯就看作是他们的祖先起源以及宗教中心被顶礼膜拜与思慕回归的犹太民族。三教奉一城为圣地,使得耶路撒冷在全世界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邦国兴亡,宗教纷争,民族混战,使它在历史上被攻占的次数多达三十七次。纷扰纠结的局部争执,直到今天依然不能完全平息。</h3> <h3>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位于橄榄山,正对着耶路撒冷老城。教堂形状似一颗泪珠。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时候,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测其将来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当众哀哭。</h3> <h3>客西马尼园和万国教堂,客西马尼园是古老的制作橄榄油的地方,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和门徒在这里进行祈祷,被犹大出卖并被罗马军队抓捕。万国教堂由16个国家捐资建造。</h3> <h3>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圣墓教堂,耶稣在这里被钉上十字架,三个小时之后死去,被安放在故墓里。这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三个教堂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报喜堂和圣诞教堂。每天,众多基督徒来到这里,排队等候抚摸亲吻圣迹。</h3> <h3>当年耶稣在古罗马被判死刑后,也是在巡抚比拉多的命令下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了这条路,一路上停留了十四次,这十四处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这段记载耶稣最后受难被杀的史实,让基督徒感受到耶稣为他们受难时的痛苦。</h3> <h3>圣殿山是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宗教圣地。 圣殿山的敏感性,在于圣殿山不同凡响的历史。在不到14公顷的地方,保存着众多的宗教遗迹,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圣地。</h3> <h3>圆顶清真寺。又叫金顶清真寺。大圆顶高4米,直径24米。穆斯林相信圆顶清真寺中间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见到真主的地方。1994年约旦国王侯赛因出资650万美元为圆顶覆盖上了24公斤纯金箔,使得纯圆的大金顶成为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标志性建筑。</h3> <h3>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犹太教(Judaism)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h3> <h3>今天运气好,见证了以色列男孩的成人礼仪式,男孩成长到13岁,将在安息日在哭墙举行成人礼仪式,从此时起,他就将遵循犹太教的教义和戒律,正式成为犹太教的一员。</h3><h3>经柜是保存最重要的犹太律法的地方。成人礼当日,家庭里的男性成员陪伴儿子来到经柜前,取出《托拉》经卷,放在男孩面前。男孩身着标准服饰,第一次抚摸经文并诵读。女性是无法进入男性祷告区的。所以在成人礼上,母亲只能在屏风另一边观望,并会将糖果扔进男性祷告区域,以此祝贺和祝福儿子。</h3> <h3>冒着烈日从圣殿山经过老城犹太区步行去锡安山,沿途随拍。</h3> <h3>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锡安山城门附近的围墙,它是充满战火纷飞的,也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埋下了更多悲情。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时候,城墙上就已经留下了许多枪弹痕迹,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围墙已经千苍百孔,当年的枪眼至今看来仍是深刻而清晰,特别是在夜晚灯光照射下。</h3> <h3>出锡安门往锡安山百米远,即是圣母安眠堂(The Domition Church)。传说圣母玛利亚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以后,由耶稣的门徒保罗带领来到土耳其以弗所附近的山上安度晚年。这座教堂是为纪念玛利亚安息之所,但并非其葬身之处。</h3> <h3>锡安山有大卫冢,是犹太人视为神圣的地方,但大卫冢并不是大卫埋葬的地方,还有马可楼,是耶稣和门徒最后晚餐的楼房。</h3> <h3>以色列最高法院。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小体量建筑低调得几乎不象一个国家机器该有的样子,位于内折墙的建筑入囗更加低调得差点就看不见。但建筑之外国会山玫瑰花园的各色玫瑰,却盛开得十分高昂和张扬。比最高法院还要低调的是以色列国会大楼,如果没有代表以色列的新标志七枝烛台的图案,看上去就象是普普通通的厂房。</h3> <h3>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单流线参观路线的设计,让人在压抑与不安的三角形的空间中,重新又走了一遍犹太人的“苦路"。</h3> <h3>晚上9点多,外面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急步匆匆的行人,好像他们的夜生活才开始。</h3> <h3>这是15天的大致行程。</h3> <h3>旅行中那些让我们沉醉的风景、震撼的奇观、感动的故事...我们带不走它们,却可以用相机将它们定格,用美篇将他们记录。</h3> <h3>最后必须给我们的以色列导游点赞,熟悉中国文化和历史,喜欢中国武术,知道耙耳朵的意思,会唱中国国歌,也喜欢邓丽君的歌,而且还能记住歌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h3> <h3>如果你觉得生活辛苦,看看我们的以色列司机,78岁天天开车,热情饱满。</h3> <h3>感谢领队刘旭的辛苦付出,感谢同居好友史姐的照顾和美照,感谢同伴们的一路相伴,希望有机会继续同行。</h3> <h3>我的同居好友。</h3> <h3>单独出镜🌹🌹🌹🌹</h3> <h3>世界有十分美丽,九分都在耶路撒冷,世界有十分忧愁,九分留在了耶路撒冷,喜欢耶路撒冷这个名字,充满着诗意的哀伤,如同这个城的故事一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