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铁道兵6师29团17连(兵改工前整编为2连)首次战友联谊会(简称战友会)于2019年4月27日至30日在重庆举行。拖至今天才图文编发活动信息,是因为一直在等专业照像师拍摄的集体合影照片。早前在朋友圈发文戏说自己4月份10天内两进重庆山城,实在找不出有值得重复庆贺的地方,现在回过头看,这场战友会的成功举办还是值得庆贺的,它的确有很多值得我回味的地方。</h3> <h3> 我是和靖州战友王高潮夫妇于4月26日从靖州同乘K836列车抵达重庆的,比规定的报到时间提前了一天。在新兵连(重庆北碚团山堡)时,我们是一个排,他是7班副班长,我是8班副班长,全排三个班睡一长溜的大通铺,我们两个班副(班长均由带训的老兵担任)正好睡在两个班的间隔位置上,肩并肩睡了将近3个月。下连后,我被分到17连,他被分到19连,不到一个月,他被调到17连,我们便成了同在一个连队服役的战友。为了参加地方高考,我只当了3年兵就退伍了,他却当了4年兵(后两年任排副)才退伍。我退伍后考大学,大学毕业时被广州军区特招入伍,转业后在广州市政府机关工作。他呢,退伍后先是在企业工作,然后被选调到县委机关工作,后官至县委副书记。现在我们都退休了,而且我还时不时在靖州小住,因此这次战友会我们就相约同行了。入住聚会的酒店后,和来自其他地方的战友谈起当年当兵时的逸闻趣事,高潮夫妇总是乐得合不拢嘴。</h3> <h3> 抵达重庆的第一天,便在晚餐时见到刘伦崧老排长。他拉住我手端详了许久,说:“我好好看看,看能不能回想起你当年的样子!”岁月虽然在老排长脸上刻下了变化的痕迹,但当年的帅气和精气神依然还在。我们当年的三排就是在他的带领下,修护坡,建挡墙,还到师指挥所驻扎地西南农学院修建主干道,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我在排里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半年,但刘排长身先士卒、勇挑重担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他后来能担任一连之长、转业后还走上福建古田县县委副书记等领导岗位,这与他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是分不开的。</h3> <p class="ql-block"> 晚餐还见到了同样提前抵渝的老指导员。我当年从三排调连部当文书,是得到了这位名叫郭绍(转业后担任过地级市政府秘书长等职务)的指导员的赏识。记得新训结束下连分到3排不久,我在排里出了一期墙报,正巧被到排里检查工作的郭指导员看到,他当即伸出大拇指给予好评:“这墙报出得不错!”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连里要调你去当文书。虽然正式去连部当文书是郭指导员提升副教导员已调走、新提指导员陈吉满已到任的时候,但我心里很清楚,没有郭指导员的赏识和定调,事情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敬酒时提起这事,老指导员笑呵呵地说不记得这事了……这不奇怪,毕竟时间太久远了,就像当年的吕爱民副指导员调团军务股当参谋时应我要求送过我两本厚厚的大开本硬皮笔记本、现在微信里提及此事时他说记不得了一样,他们都觉得这在当时是应该做的,或是职责所在,或是关爱使然。人生中遇到这样的领导,真是幸运。事情虽小,于我而言,也显得弥足珍贵,当不会忘记。</p> <h3> 27日正式报到之后,见到了更多的铁道兵战友。</h3> <h3> 魏仰明战友是73年福建古田兵,长时间担任排副,和战友关系一直处得很好。个子虽小,但特别能吃苦,是经常受到连首长表扬的老兵。与会战友几乎都认识他。</h3> <h3> 座谈会上主持人刘伦崧老排长重点介绍了几位老战友。后排左1我不认识,听介绍才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从16连调到17连当过大半年的副指导员。左2是黄维忠,我很熟悉,74年入伍的四川资阳兵,担任过连部工作班的班长,还长时间在排里代理过排长,兵改工后转干。印象中他就是一头“老黄牛”。左3是我当兵时期的炊事班长向瑞金,76年入伍的成都彭县兵,后提干担任司务长,转业后在公安部门工作。左4是与我同年入伍的湖南会同兵林世良,原为16连兵,提干后先后到17连任排长、团军务股任参谋。之前我们通过电话 ,但并不认识。见面后感觉他是义气中人,为人很实在。左5魏仰明战友前面已单独介绍过了,不再赘述。</h3> <h3> 这是同年从湖南溆浦入伍并分到同一个排(三排)的戴龙生。他从3排8班调到连部当卫生员,我们曾同室住过半年,每天都听他讲有趣或无聊的笑话。我退伍后,听说他在兵改工后调九龙坡区的一家医院当了医生,后来又与人合伙办公司,赚了不少钱。这次我和高潮夫妇抵渝,是他开着宝马车到重庆北站接的站。他变化很小,身材~风趣~还是当兵时的那个样子。</h3> <h3> 这是当年连部的理发员石继秋,同年入伍的湖南会同兵。他画画、写字都不错,是我当文书时出板报、写标语的好帮手。当年瘦得像猴子的他,如今稍有点发福。他对在职时期的林业站长职务很满意,说有吃有喝,工作很轻松。退休后他利用自己特长经常在年节写对联卖,一幅能卖100元,有记者还报道过他。从始终挂在脸上的笑容来看,他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h3> <h3> 这是我在老三排的同班战友李显金,也是同年入伍的湖南会同兵。当年就是牛高马大的模样,现在更加发福,他说自己的体重超过200斤。他和我一样,当了3年兵就退伍了。他当过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家境尚可。他不止一次地邀请我去他家里做客,说有土鸡土鸭招待。战友们去市区看夜景时,正好他和同样是大块头的只是个头稍矮了点的同年入伍湖南溆浦兵张再相(服役到兵改工,长期在铁路战线工作)走在一起,我便提出要给他们合个影。瞧,他俩同框,谁都会联想到那个安徽的省会城市~^^~。</h3> <h3> 这是同年入伍且一起在老三排工作过的湖南溆浦兵黄宗银,兵改工后他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且进步很快,担任过副处长、调研员等职务。他和与会的戴龙生、黄宗银、何忠堂、张再相4位溆浦籍战友,都是刘伦松老排长当年去接的兵。这次战友会,他特意去西南农学院(现与西师等合并为西南大学)参观了一下我们修过的马路,还在朋友圈发了两张他当年在西农的留影。可惜我当年太懵懂,一张留影也没有,甚是遗憾!</h3> <h3> 我的前任文书辛建设是四川彭县(现改名彭州)76年兵。当年他向我交班后,就去培训学习了,他当了5年兵才退伍。退休前他是一大型煤矿公司的老总。40多年过去,他显得更瘦了。有人说他像那个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如果胡子蓄多一点就更像了。我们新老文书一起正襟危坐照了个相。他不止一次地邀请我去彭州做客。</h3> <h3> 周建国战友是75年四川成都兵,状如张飞,力大如牛,服役期间,在团部做过小灶、连队打过铁。当年带的两个打铁徒弟,一个姓张,一个姓段,都是肌肉十分发达的壮小伙,可惜一个遇车祸已去世,一个家里有事未与会。</h3> <h3> 欧风林战友是76年四川彭县兵,连部的老卫生员。记得当年在工作班时他就能说会道,四十多年过去,战友会上他依然能说会道,还是那么年轻。</h3> <h3> 战友聚在一起,最热衷多种组合留影纪念。</h3> <h3> 以下是我知道的所谓组合。</h3> <h3> 这是老三排与会战友同老排长的合影。</h3> <h3> 这是与会湖南怀化几个县的77年兵凑到一起合影。</h3> <h3> 这是与会的76年入伍的四川彭县战友的合影。</h3> <h3> 在9班大通铺一起睡过的战友难得聚在一起,不合个影说不过去(中为75年广西南宁兵陈鹏远,痴迷粤曲演奏和演唱;右为大块头77年湖南会同兵李显金,热衷带领村民发家致富)。</h3> <h3> 新老9班的战友虽然服役年份不同,有一些不认识,但凑到一起了,留个影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h3> <h3> 我和石继秋战友还摆了个当年在连部合影照像的姿势。两张照片一对照,只能感慨岁月无情了!</h3> <h3> 以下留影大都以省份组合,也有个别是以班排或其它什么名义组合的。</h3> <h3> </h3> <h3> 战友联谊会的高潮是座谈会环节。筹备组邀请了几位当年的团、营首长到会同战友们见面。座谈交流时,主持会议的刘伦崧老排长点名要我发个言。虽然没有准备,但我还是即兴说了几句。我是接着郭指导员“解放军是一所锻炼人的大学校”话头说开的。我说有幸上了3次大学,其中两次是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第一次上的大学,虽然只有短短3年,但有两个最大收获:一是通过文书岗位的锻炼,文字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后来的高考深造、军地机关的材料撰写乃至业余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成了我后来工作、生活的正能量,由此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因此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会后,郭指导像当年夸我出的墙报一样,再次伸出拇指夸奖到:“你讲得好!我每句话都听进去了。”</h3> <h3> 座谈会后,与会战友在酒店大堂首次合影留念。</h3> <h3> 筹备组为本次战友联谊会穿插安排了几个很好的活动内容。其中组织大家到市中心的人民大会堂、洪崖洞、大剧院等处看夜景,足让时隔四十多年才重还重庆的战友们大开眼界,唏嘘不已。</h3> <h3> 大足摩崖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境内,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人类石窟艺术上最后的丰碑。战友们近距离涉足其间,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h3> <h3> 这是进入景区前战友们(含与会家属)第二次集体合影留念。</h3> <h3> 不少战友还自发抽空寻访了17连及营部、团部旧址。</h3><h3> 当年 17连驻地已面目全非。横跨跳蹬河的那座连接公路和连队的木桥以及一排排营房已不见踪影,唯见肆意生长的植物郁郁葱葱。</h3> <h3> 与17连旧址隔河相望的原4营营部,四十多年过去,坚固的石砖瓦房依然屹立在原地,那两棵由当年工勤战士种植的黄葛树,长得越发挺拔。</h3> <h3> 沿着营部背后那条水泥马路往上走300多米,就到了跳蹬车站。站前的铁路就是那时候我们4营官兵修的。故地重游,战友们倍感亲切。</h3> <h3> 我们是沿着另一条当年17连官兵上工地常走的羊肠小道往下返回跳蹬河边公路上的。经过一位姓李的村民家门口时,李显金战友还和正在种地的村民拉起了家常。这里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还记得当年铁道兵在这里修建重庆中梁山枢纽车站的事情。</h3> <h3> 团部的红砖房子还在,只是显得愈发沧桑。听说该大楼已转为民用。</h3> <h3> 29日晚餐战友们到一家火锅店体验了一下正宗的重庆火锅(附视频)。靖州籍战友伍德志是在部队提的干,兵改工后转业到铁路公安处工作,后来还担任了处领导。得知我和高潮夫妇参加了这次战友会,他老早就喊话要请我们吃饭,并且在26日晚我们抵达重庆时他已在一饭店点菜等候,只是戴龙生战友见堵车严重就直接就近将我们接回了聚会所在酒店,气得这位同乡战友直骂老戴为“王八蛋”。得知我们29日晚吃过火锅后就要乘车返回靖州,他就专门赶来陪我们吃饭(下图照片里穿白衬衣者)。</h3> <h3> 其实,近几年伍德志战友是经常回靖州老家探亲的,我们也时常一起聚会。2007年9月靖州举行20周年县庆时,我们作为受邀嘉宾在庆祝大会上就紧挨着坐在一起。去年的一个秋日里,我们还约了几个战友在储昌军战友(汽车连服役过5年)家拉琴唱歌,把《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唱得荡气回肠。</h3> <p> 图片编辑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之前我并不认识的康布新指导员。他是我退伍后从16连提拔到17连当指导员的,这次战友会筹备工作,作为牵头人之一,他跑前跑后做了大量的事情。令人感动的是,我们去重庆北站上火车,他还帮我背琴,和伍德志战友一起把我和高潮夫妇送到了车站安检处。3年铁道兵,一世战友情。在未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铁道兵这个兵种也许永远不会恢复,但在我们当过铁道兵的战友心中,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珍惜当过铁道兵的经历,尊重当过铁道兵的战友,我们的战友情谊便会愈发深厚。</p><p> 永远的铁道兵,永久的战友情!</p><p> 相约2020!17连的老铁,咱们明年福建见!</p><p><br></p><p> ( 陶德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