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清光绪四年,官员黄懋材从成都出发经西藏去印度考察,行至川藏地带时,看着横在眼前的座座大山和道道大河,不由慨叹哪里有路,分明就是些“横断山”!由于青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皆作峻壁陡落之状,尤以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相接之处,峻坂之外,复以邃流绝峡窜乱其间,随处皆成断崖促壁、鸟道湍流,各项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难施展”。由此不难窥见,从中原入藏,穿越横断山道路之复杂艰险,但是人类的脚步最终突破大山大河的重重阻碍,在高山峡谷间趟出了道路缔结了文明。上一次进藏是十年前,走318国道川藏南线,所不同的是这次走317国道川藏北线,昌都就是这条道路的重要节点。</h1> <h1> 言其艰险,是因为从那曲一路向东,经昌都入川有念青唐古拉山、他念他翁山、芒康山是必须跨越的天堑,其间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来座:恰拉山(4700米)、斜拉山(4950米)、朱角拉山(4600米)、宗夷拉山(4481米)、雪集拉山(4240米),矮拉山(4245米)......道路就这样一山连着一山从高原东部向四川盆地过渡。盛夏8月,陡峭的坡谷地带塌方与泥石流随时发生,无疑会增加行路的难度,车就在大山大河间盘上盘下,风景始终与风险相伴。尤其到了晚上大山黑乎乎没有层次,分不清山脊与天脊,除了绵延无尽的道路就是黑暗无边的宁静。离开丁青孜珠寺下山时正值午后,烈日炎炎,整个人倦困到脑袋发懵,差点和一辆突然驶出的大车撞上。翻越斜拉山时,一辆川牌面包在颠簸的石子路磕烂油底动弹不得,我答应沿途帮他们寻找修理点,崎岖的弯路分秒必争往下开,几十公里却不见人烟,终于在尺牍村有了修理店,一家一家问过去都是修摩托车的,唯一的汽车维修店说店里没有汽车没法上山救援。眼看天色墨黑,他们的位置几乎是海拔最高的垭口处,温度很快会降到很低,想到那一家人有老人和妇女,不禁替他们担心,赶快打过去电话,对方说有人提供了一桶油,正火速下山,估计在油漏光前能下来,让我放心吧。在扎特村,一辆轿车追尾卡车,几个路人正合力把车抬起来。行在317考验的是车况车技,更是身体毅力,那些与危险、困难共存的就是与人之间的良善与温情。</h1> <h1> 当然,最让人心生恐惧的还是生死难测的车祸。翻越朱角拉山时,凹凸不平的土路颠得屁股生疼,路面狭窄仅容一车通过,每每透过密布的林木看见貌似有大车从对面的山路过来,都要提前退回到转弯略宽的地方等着错车。从山下到垭口大约30公里足足用去一个半小时。经过一处弯道时看见前面有辆车停着,三四个人都站在悬崖边向下望,等盘到他们对面的位置,才看见那几人脚下沟谷深处跌落着一辆卡车,估计是车身太长,弯道没有掌控好,掉下了山崖,看样子时间并不很长。再仔细看,沟谷处远远近近还有好几辆车,皆七零八落锈迹斑驳,场面甚是惊恐揪心,这种情况基本就是人车直接报废,没有救援条件,也提醒我更加谨慎小心。等下山后走上柏油路段,顿时有一种闯荡江湖,几番刀光剑影,恩怨化解风尘散去的轻松!与国道315、219相比,317越过高山淌过峡谷,各种车辆跌落山崖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生并非如梦,世事却总是无常,安全驾驶是旅途中最应该郑重对待的。</h1> <h1> 然而,地理的险阻,恰恰使317获得了无比丰富的自然景观。索县、巴青界内,布加岗日雪山为底,牧场流光,牦牛成群,还有三两孩童点缀在白色帐篷前的画面,帐篷就是牧民的家,家的安稳使人暂时忘掉了青藏高原自然的严酷。接近昌都,康巴风情渐次铺展,植被茂密,林木葱茏,峡谷幽长,村庄点缀,篱笆蜿蜒,高耸的雪山脚下散落着片片谷地,阳光慷慨温暖着一块块青稞田,青稞粒粒饱满,迸发着浓烈蓬勃的激情,穗结着藏民最绵密的劳动情感。冈仁波齐转山时,我吃过向导丹增一撮青稞面粉加几点酥油茶,用手指三下两下揉捏出来的面团,那是食物与泥土最朴实的滋味。类乌齐境内的村乡间有巨大的玛尼堆和色彩鲜艳的经幡,能够定居,藏民的信仰便有处安放。卡玛多村一带山坡葱绿,峰顶却不见草木堆满了白白的石头,石头有的数吨之巨,有的小如卵石,很多从山上滚落到路边或村民的篱笆旁,生动诉说着喜马拉雅造山地壳剧烈运动的山海巨变。还有长毛岭野生马鹿自然保护区,印证着这里植被的丰富性和物种的多样性,而这一点,正是令无数西方人沉醉不归的理由。</h1> <h1> 昌都地区自古被视为藏地的边区、汉地的边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康巴藏族服饰与其他藏区有所不同。在江达县城,街上的妇女服装色彩艳丽,头发被梳成细细的辫子俏丽端庄,而那些肩宽步阔、目光深沉、气质英武的康巴汉子,头发上盘着红丝穗,戴着硕大的琥珀、松石、玛瑙,在人群中无疑最夺人眼球。著名的《康定情歌》唱得虽然是康定,但昌都和康定同为康巴藏区最重要的城市,眼下更容易理解这首情歌缘何不论何时也无分民族地被久久传唱。</h1> <h1> 对比之下,群山环绕的昌都市区则是一派现代气息,街上行人步履匆匆,汉藏各族生活从容!317、318、214国道贯通,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三江起跑。历史上横断山确实横断着汉藏两地的交通和交往,使汉藏两地呈现极大的文化差异,保持了各自的民族和文化独立性,但是越是封闭越有交流的渴望,是茶马互市打破了这里的地理封闭性。由于藏族“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和盐一样,当它和水相遇,带给藏民的是饥寒时的饱暖,是清贫中的奢享。但藏地并不产茶,全靠川陕供给,古老的茶马古道枝桠般伸向高原腹地,使茶叶从康定分南北两条大道运至昌都后最终得以抵达拉萨,昌都自然就成了茶叶贸易的中心区域。如今现代公路与茶马古道重合,横断山横断的是地理单元,横断不了的是汉藏源远流长的生动交流和无数旅者的诗和远方......</h1> <h1> 行在317,景色固然壮美,当地人的生活状况还是令人扼腕。青海玉树和西藏那曲是我国两大优质虫草产地,8月正是采虫草的季节,比如、巴青、丁青一带,裹着头巾、挎着粗布袋和砍刀,执着寻觅虫草的藏民在高原流浪,山崖下不太开阔的砾石间或土路上停放着他们的汽车或摩托车,与他们的身影一致的孤单渺然。蓝天白云、雪山草甸,纵然风景如诗如画,藏民的生活依然有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艰辛。</h1> <h1> 翻越矮拉山停车休息时,一位藏族妇女从半山腰艰难爬上来,在我身边看我拍照。看不出她的年龄,但她霜白的头发特别是浑浊的眼眸让我心揪了一下,在这海拔高敞的地方生活,貌似拥有世界上最宽广的视野,但特殊的环境使藏民大多患有白内障,很多人失去了光明。我给了她两瓶矿泉水一包饼干,她不会汉语,用含蓄的笑容表达了感激,而她那些自由的牦牛就灵巧地点缀在崖畔或来到路上徜徉。康巴藏族善马尚牧,有一首歌谣唱道“我骑在马上无忧无虑,宝座上的头人可曾享受?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蓝天下大地便是我家”,唱得是豪放洒脱的马背生活,唱出的也是人们生活上的清苦和与自然相博的无奈!</h1> <h1> 在昌都卡若区妥坝乡木材检查站附近一个不知名的小村里,有一个小女孩是我至今也无法释怀的牵挂。村子不大,也就是公路边五六座木结构的院落。我对着一处木篱笆围墙拍照时,镜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女孩的脸。她看见我后愣了一下,猛地捂住脸转身就跑。我赶快大声喊她,她又掉转身羞羞答答朝我走过来。我趁机仔细打量,小女孩穿一件淡粉色拉链夹克,一条黑色窄腿裤,脚蹬一双小白鞋,一个长长的马尾辫高高吊起,脸上大概凃了防晒,红里泛着不自然的白。我把一大袋雪饼送给她,她不再警惕,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主动和我聊起来。当听她说妈妈在她很小时就去世了,爸爸放牦牛去了时,我心里不由一痛,问她上几年级,她说没上学。我问:“为什么不上,是不是爸爸不让你上学?”她说:“不是,我就是不想上学,不喜欢”。看我摆弄相机,她就撒娇地过来靠在我身上,看到里面的一张张照片时一脸讶异,又对着相机仔细打量。我提出给她拍照,这回她不再抗拒,很配合的靠在篱笆边,又是剪刀手又是吐舌头,顽皮可爱。照完后,我说:“你告我地址,回头我寄照片给你”。她忽闪着眼睛,说不知道地址也不会写,我说家里还有谁,叫给写一下。她说叔叔在,也不会写。我一时无语,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几秒钟后反应过来,对她说:“孩子,你一定要上学,你还小,不然你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一辈子在这大山里了”。她眼圈开始泛红,说家里还有生病的奶奶,爸爸每天放牦牛,她要在家照顾奶奶。这个年龄的城里孩子哪一个不是拥有快乐时可以挥洒、悲伤时可以躲进去的家?看着村庄对面遮住一切的大山,我脱口而出:“我带你走,我帮你上学,你跟我走吧。”小女孩摇摇头,好像怕我把她带走,不再理我,一步三回头地钻到破败的篱笆后不见了。我跟过去正要进去时,她又从篱笆后出来,身后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小女孩说这是她叔叔,我问会不会说汉语,小伙子一脸茫然的摇摇头。我不知该怎样帮助他们,就回到车上取出仅有的几桶方便面还有饼干巧克力全部塞给小姑娘,小姑娘就那么眼泪汪汪看着我。我本来想进屋看看她奶奶,又觉似乎有些唐突,此时被她的泪眼搞得没了主张。后来小姑娘和他叔叔进屋了,我只好上车,就在我启动汽车后,回头的一刹那却看见小姑娘的头又从篱笆墙后冒出来,或许她刚才一直都在偷偷看着我。我边打方向边冲她挥了挥手,突然听见很大一声“叔叔再见,祝你幸福”,我一句再见还没说出,泪水就先流出......</h1> <h1> 在藏地特别是川藏结合之地,这种被锁在大山大河深处的村落其实很多,无论外面世界如何喧闹,这里依然安详宁静,这样的孩子也有无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生活条件,折断了他们人生飞翔的翅膀。但蛮荒艰辛之地照例孕育出最本真质朴的情感之花,小女孩没上过学却能说出“祝你幸福”这样至纯至真的语言,带给我莫大的幸福感。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难以言说、不可解释的缘分,我是真的想帮她,说带她走送她上学并不是信口胡说。我后悔没有在她靠着我撒娇的时候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我再来看她的想法也只能是个想法了,有些再见,或许就是再也不见,只能把这份遗憾珍藏!<br><br></h1> <h1><p></p><p></p><p></p><p></p><p></p><p></p><p></p><p></p><p></p><p></p><p></p></h1> <h1><p></p><p></p><p></p><p></p><p></p><p></p><p></p></h1> <h1><p></p><p></p><p></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