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翠华山原名太乙山,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3部分组成。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由此得名。其特点可概括为"奇湖、奇洞、奇石"。</h3> <h3>翠华山旅游景区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处秦岭北麓,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1993年被评为"省级名胜风景区";1997年被评为"西安旅游十大景";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平安景区";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平安示范景区" 2012年荣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h3> <h3>翠华山始自中国秦王朝,是历代王朝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秦始皇在此狩猎休闲,汉武帝设立祭天道场,祭拜太乙真人。秦圣宫是唐王李世民避暑消夏行宫。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渊源二千多年的传说渊源,被人们称为"三秦"旅游胜地。</h3> <h3>上山公路。</h3> <h3>翠华山隧道</h3> <h3>迎客松</h3> <h3>奇湖</h3><h3>奇湖是山崩形成的,也称"堰塞湖"。翠华山奇湖众多,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h3><h3>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湫池"、"翠华湖"、"太乙池"等。</h3> <h3>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h3> <h3>奇洞</h3><h3>奇洞分别有冰洞与风洞。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h3><h3></h3><h3>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h3><h3></h3><h3>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h3><h3></h3><h3>风洞下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h3><h3></h3><h3><br></h3> <h3>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h3> <h3>奇石</h3><h3>奇石是指山体崩裂向下堕落的崩积体与巨砾,是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也称" 崩体巨砾"。</h3> <h3>翠华山崩形成的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翠华山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有人将房子建在巨砾上,稳如磐石。</h3> <h3>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山崩砾石沿沟谷堆积,形成大面积的砾石斜坡。巨石前挤后拥,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从高处俯视,砾石奇形怪状,或立或卧,或直或斜,千姿百态,嶙峋峥嵘,甚为壮观。</h3> <h3>翠华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