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轶事22《善护山顶随想录》

音十

<h3> (善护山 赵润才摄影)</h3><h3><br></h3><h3><br></h3><h3> 清明前夕的一个早上,我约几位族人爬上了久违的善护山顶。是日,春光明媚,微风拂面。站在善护山顶,背对广袤的同川,山脚下的红口子先民居住遗址、神沟龙王庙遗址、南侧半山腰古人挖矿遗址依稀可见,连成一片的东、西南贾村落轮廓分明,簸萁湾北侧的天涯山和南侧的红门山遥呼相对,正西方的原平城和西南方的忻州城高楼鳞次栉比,家乡人民的母亲河——滹沱河似一条银色玉带由北向南飘过,我的思绪也随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h3> <h3>  (从善护山顶西望,连成一片的东西南贾村,应该是原平最大的村落。赵顺治摄影。) </h3><h3><br></h3><h3> <b>善护山: 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b></h3><h3> </h3><h3> 善护山,崞县名山之一,拥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天注定与赵氏家族有关。</h3><h3> </h3><h3> 原平作家杨晋生先生潜心研究经过多年考证,著有 《赵国与原平》一文。他认为: 茫茫历史掩盖了许多久远的信息,对于后人来说已是一些难解的迷团,但原平作为赵国的领地是毫无疑问的。清乾隆版《崞县志》载:(原平)"战国属赵"。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载:(原平)"战国为赵北鄙池"。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颔介绍:“战国时原平一带地域属于赵国,而峙峪赵家脑墓中能以吴王光剑随葬,证明峙峪赵家脑是一个赵国贵族的墓葬区"。</h3><h3> </h3><h3>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详细记载了一个家喻户晓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程婴是春秋时期晋卿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下宫之难"赵朔一族被屠岸贾诛杀三百余口。程婴与公孙杵臼(被考证为忻州逯家庄人)筹划营救赵氏孤儿。程婴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献出顶替赵氏孤儿,交给公孙杵臼,藏于首阳山中,又假装在屠岸贾处告发,用亲儿子的死换取了赵氏孤儿的生命。15年后,在韩厥将军(亦被考证为忻州韩家沟人)的帮助下,孤儿赵武手刃屠岸贾,为赵家平反昭雪。程婴见大功告成,抛弃荣华富贵,自刎而亡,兑现了与公孙杵臼救孤大业完成后即赴死的承诺。程婴死后埋葬于忻州南关村,和距离不远的公孙杆臼墓并称"二义冢"。</h3><h3> </h3><h3> 杨先生的《赵国与原平》 还引述了《程婴故里》一书中程婴带领赵氏孤儿的出亡线路:即从晋国都城绛州,进入祖籍九原(今忻府区),经白马山(位于忻府区王唐村)、窝王寨(位于今忻府区豆罗镇坡底村)、藏儿洞(位于今忻府区豆罗镇辛曲村)、藏孤桥(位于今忻州古城北门外东侧150米处)、龙首山藏孤洞(位于今忻府区北赵村)、程侯山(即金山,位于今忻府区高城乡)、红门山(原平定襄界山)、善护山、同川沟(位于原平市)、藏孤台(位于今定襄县藏孤台村),翻越系舟山到达以及藏匿盂县藏山,历时15年。</h3><h3><br></h3><h3> 善护山南七里的红门山顶建有一座小庙,里面供奉藏姑藏哥神像,家乡流传此庙的建立与程婴怀抱赵氏孤儿逃匿红门山、善护山一带有关。</h3><h3><br></h3><h3> 先人因纪念程婴和公孙杵臼救助赵氏孤儿的故事给脚下的这座山冠名,如此这般善护山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h3> <h3> (从善护山半山腰仰望:善护山顶部的虎豹居景观 赵顺治摄影) </h3><h3><br></h3><h3> <b>"松山"诗: 一首千古轮回的绝唱</b></h3><h3> </h3><h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康熙五十二年的山西乡试解元、清崞县四翰林之一、官至左都御史的李徽曾有一首歌赋善护山的律诗,收录在其所著的《桐溪文集》卷十诗词一书中。诗曰:</h3><h3> 松山 </h3><h3> 善护山头有双松,葱郁可爱,特为赋之。</h3><h3> 绝讞双松入太虚,</h3><h3> 超然物表自扶疏;</h3><h3> 穿云老干蛟龙走,</h3><h3> 踞石盘根虎豹居;</h3><h3> 日月沉升天顾复,</h3><h3> 风雷上下地吹虚;</h3><h3> 四时吟啸曾无改,</h3><h3> 千古青苍独有余。</h3><h3><br></h3><h3> 这是一首把善护山的山和松写得酣畅淋漓的佳作。 你看,在那巍峨的善护山巅,有两棵挺拔耸立的古松,苍翠葱郁,直插云宵,枝叶有致,洒脱怡然。仰望它的树干,穿云破雾,恰似蛟龙行走在云层之中; 俯视它的树根,盘根错节,好像虎豹蹲坐在岩石之间。日月穿梭、斗转星移,这两棵古松承接着上苍的养育之恩; 栉风沐雨、电闪雷鸣,双松饱尝着大地的滋润之情。不论春夏万物侵,不论冬秋朔风紧,苍翠双松吟啸千祀,真是旷世无匹、尘间独唱!</h3><h3><br></h3><h3> 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堂兄润才,年少时曾上过善护山山顶,他对《松山》诗句的描写感觉颇深,他回忆说,在山顶确实有一种特殊的风和树叶形成的声音,在山下面任何地方都没有这种感觉,“蛟龙走”、“虎豹居”词组用得非常传神,“曾无改”、“独有余”词组用得非常鲜活。我在翻译这首双松古诗时与他沟通交流,他多次强调翻译时要把双松的厚重感韵味感表达出来。</h3><h3><br></h3><h3> 关于善护山顶的双松,据村里年长者说是唐松,被愚民毁于1978年前后。双松被盗伐是东南贾大多数人的痛。</h3><h3> </h3><h3> 樊建明先生是村的的老党员,他说他在村里搞林业技术工作一共63个年头,当过林业小组长,林业指导员,分管林业的支部政工员,梨果技术员,从小就对善护山上的千年古松有感情,视千年古松为圣物,多次爬上善护山顶查看双松的生长情况,制订相关的保护措施。发现双松被盗伐后,非常无奈和悲伤。</h3><h3><br></h3><h3> 张桂田女士回忆:1973年底我们毕业回乡,1974年我被分到当时的林业队,在山北脚的红口子劳动。有一天中午休息时,我随大伙爬上了善护山顶。记得当时还有那两棵松树,北面的小一些,靠南面的稍大一些,长得粗一点的松树的主树杆被人砍头了,侧树枝长得还可以。 提及那两棵双松还是很怀念的。</h3> <h3>  (此图片由族人赵顺治提供) </h3><h3><br></h3><h3> <b>赵王张 : 崇文尚武善贾的三大旺族</b></h3><h3><br></h3><h3> 善护山下的东南贾村,是个三千人的大村,赵、王、张是三大姓,三大姓人口超过一半。</h3><h3><br></h3><h3> 清光绪《续修崞县志》实录了本县有史以来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历史人物约400人,东南贾的赵氏家族就有三人,占取了“五贡”中的岁贡、拔贡、副贡。</h3><h3><br></h3><h3> 七世祖赵元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岁贡,陕西凤翔府教授。</h3><h3><br></h3><h3> 九世祖赵鼎新,系八世祖赵邻魏长子,清顺治七年(1650年)拔贡,任扬州通判,后又敕封徽州知府,惜上任时病故。</h3><h3><br></h3><h3> 十三世祖赵文萃,清乾隆甲子科(1744年)副贡,汾州府教授。先祖赵文萃即便是副贡,在今天看来,也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因为参加的是在省城的乡试,每三年才一次,正榜公布的也就二三百人,副贡副榜也不足百人,录取名额不及今天的清华北大。</h3><h3><br></h3><h3> 八世祖赵邻魏,系赵元廉次子,赵鼎新之父。赵邻魏从小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教育,学识渊博,机敏果敢,被崞县知县范印心赏识并成为知己,为救县令范印心,为国慷慨捐躯,清顺治帝敕授“忠义克昌”匾,崞县文庙的忠义祠列其位以昭后人。</h3><h3><br></h3><h3> 赵氏家族属典型的耕读世家,历史上生员、庠生不计其数,最早的生员是六世祖赵历,十四 世祖赵印綬(赵履中)还被命为耆宾,族里至今还有先人曾做过崞县名人武访畴老师的口传。</h3><h3><br></h3><h3> 当代,赵姓家族文脉相传,获得学士、硕士、博士者不可胜数。中国顶尖的清华大学有其家族人员在册。</h3><h3><br></h3><h3><br></h3><h3> 翻阅由王存寿倡修王银田主编的东南贾《王氏族谱》,不难发现:</h3><h3><br></h3><h3> 元朝末年,东南贾王姓二世祖伯祯,敕授平阳、太原两府副使事,三世祖整特授大都留守司宣使(从二品),四世祖仲全任站提领。</h3><h3><br></h3><h3> 清朝年间,东南贾王氏家族有二十二世王炳照、二十三世王振镛叔侄二人,先后中武举人(振镛任河堡把总),清《崞县志》有记载。</h3><h3><br></h3><h3> 建国以来,王姓家族产生了一位副军职、三位大校:</h3><h3><br></h3><h3> 二十五世王德和,曾任丹东、营口军分区司令员,享受副军职待遇;</h3><h3> 二十六世王锦平(保河子),曾任海军飞行学院副参谋长,海军特级飞行员,大校军衔</h3><h3> 二十七世王润补,曾任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大校军衔;<br></h3><h3>二十七世王慧敏,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政委,大校军衔。</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 家乡百姓公认张家善商,基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元明时期(说法不一,待考)修筑的张家城墙,巍巍浑厚横亘几百米,至今仍屹立在五六十年代前出生的村民的心间,要不是那位飞身跃上墙头的侠士"筑高墙,养恶狗,不如交朋友"的劝阻,今天或有一个张姓城堡。甚至有人认为,东南贾的贾,有贾(gu)的意思,源于张姓从商善财。</h3><h3><br></h3><h3> 不能否认,其他各姓各族在历时历代都为东南贾的发展变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h3> <h3> (1958年,崞县(现原平)文化馆职员与东南贾文艺积极分子合影留念 照片由温峰著先生提供)</h3><h3><br></h3><h3> <b>东南贾:原平曾经的“四杆旗”之一</b></h3><h3>&nbsp;</h3><h3> 建国初期,东南贾人敢为人先,取得过崞县(原平)多个第一。</h3><h3><br></h3><h3> 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村里的7户农民,积极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接着,又紧锣密鼓地成立了全县第二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们称之为"雁南红旗社"。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村民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农为主,多种经营,使东南贾村成为农林牧副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h3><h3> </h3><h3> 那时,村里主要抓了下面几件大事:</h3><h3>一一开渠筑坝,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坝30多条,开渠7公里。引滹沱河水上山,建起了二、三、四、五级电灌站。&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一一植树造林,栽培果树,大力改变荒山面貌。先后栽种花果树5000多亩,努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h3><h3>一一从太原河西南屯武家庄一带引进芦苇种植,发展畜牧业和家庭副业。村里牛羊成群,五畜兴旺。办起了砖瓦厂、养猪厂、油房、粉房、磨坊、运输、皮革、缝纫社、土化肥厂、石灰窑、建筑队、综合加工厂等26种副业生产企业。还大量购买苇杆,开展编织业。副业收入的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h3><h3>一一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先办起县级重点高级小学,后又办起初中,让村里的孩子们安心舒适地上学读书,健康向上,成人成材,为村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大中专学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h3><h3>一一大搞运输业,使全村群众共同富裕。五十年代末期,全村社员共买下自行车200多辆,成了全县农村由穷变富的典型。</h3><h3>——在加强经营管理方面,善于统筹安排生产,妥善调配劳力,正确处理农副业之间的关系,以经营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具体的做法是民主制定了各种工种的劳动定额,采取了定领导、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定报酬的“六定”形式,确定加强了生产责任制;坚持开展“双五好”竞赛,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集体生产积极性。</h3><h3><br></h3><h3> 中共原平县委农村工作部曾专门印发材料,在全县广大农村进行推广宣传。</h3><h3><br></h3><h3> 1955年,东南贾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闻名全省的"雁南红旗社",是崞县(原平)农业战线第一个被评为省级先进的集体,此后年年连获,1964年,被树为原平的“四杆旗"之一。中共原平县委专门发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四杆旗"运动的号召。</h3><h3><br></h3><h3> 那时的村里有歌谣:“进了门看修盖,格棱棱瓦房多几排,进了家看铺盖,大花被子放光彩,想喝水温壶在,出门就把手电带。”反映了那个时期村民们的幸福感。</h3><h3><br></h3><h3> 这几年,17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人干的事迹广为传扬,"右玉精神"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其实,东南贾精神与右玉精神异曲同工。建国以来,东南贾十几任村支书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初心,即便是文革时期也没有改变。十几任村支书尤以赵文和、张治田、庞连才、赵顺宝四任贡献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打深井,筑坦路,建冷储,引入大杏酥梨品种,2012年又审时度势,嫁接更换成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玉露香",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效果明显,百姓的收入大幅上升,续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h3><h3><br></h3><h3> 人们不应忘记:东南贾建设史上的省劳模赵文和、王成牛,更不应忘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烈士王润和。</h3><h3>&nbsp;&nbsp;&nbsp;</h3> <h3>(1958年,人民作家、山西"山药蛋派"核心之一、山西文联主席李束为和东南贾赵文和、庞玉仓、赵未怀在善护山顶。 温峰著先生提供照片)</h3> <h3> <b>赵文和:一位闻名全省的老劳模</b></h3><h3> </h3><h3> 东南贾能成为原平四杆旗之一,离不了赵文和这位擎旗手。</h3><h3> </h3><h3> 伯父赵文和生于1914年,1940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共和国开国上将原平人赵尔陆的通讯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跟随将军出生入死。解放后回村,带头组织起了由7户农民参与的崞县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又组织起全县第二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4年,他领导的东南贾村成为全县的”四杆旗"之一。本人多次评为县、专区、省劳模。</h3><h3><br></h3><h3>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老人1955年、1956年、1958年、1962年、1965年、1980年出席山西省先进集体和劳模大会,应该是原平人获得省劳模次数最多的人。</h3><h3> </h3><h3> 1959年10月,老人光荣地到北京出席"全国群英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接见。</h3><h3><br></h3><h3>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伯父家里的相框特别多,大相片也特别多,现在回想那些大照片应是他出席各种劳模大会时的留影。</h3><h3><br></h3><h3> 人们大多记得公众人物的光环,却不知他们的艰辛。1955年2月18日《山西日报》登有一篇陈大树记者的长篇报道,题目是《东南贾农业社发展多种经济前后》,详细介绍了伯父和他的伙伴们艰难探索东南贾发展道路的过程。</h3><h3><br></h3><h3> 1962年2月24日,山西省 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开幕,老人列入80人的大会主席团,与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等知名劳模一起坐在大会的主席台上。</h3><h3><br></h3><h3> 据95岁的伯母回忆说,伯父那次会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大寨学习取经,尽管那时大寨在全国还没有叫响。</h3><h3><br></h3><h3> 文革后的1978年,老人再次出山,雄心壮志不减当年,科学规划东南贾发展的新蓝图,他带领大家炸崖填沟开通了南北路,这条路成为六沟七梁的枢纽线,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那几年农林牧副的大发展。1980年老人最后一次当选省劳模,这次表彰会在省城的湖滨会堂隆重举行,他作为劳模代表站在主席台上做了典型发言,《山西日报》做了专题报道。</h3><h3><br></h3><h3> 也在这年,山西文坛五老之一、人民作家、山西省文联主席,曾写过《崞县新八景》的李束为以老人的事迹为题材,创作了大型报告文学《雨过天晴》。</h3><h3><br></h3><h3> 1986年,中共原平县委、县政府授予东南贾的这位领头雁"功绩卓著"牌匾。</h3><h3><br></h3><h3> 老人2004年去世,时任原平市委副书记的弓升高赠送一幅挽联,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h3><h3> 一颗红心铸造东南贾历史辉煌;</h3><h3> 美德典范名扬三晋地千秋流芳。</h3> <h3>  (五十年代,东南贾社员研究新型农具。这张照片里面有我的表兄王殿楼)</h3><h3> </h3><h3><br></h3><h3> 一阵清风掠过山顶,我的思绪又返回到现实。此时的善护山下,4000亩梨林和500亩杏林的花蕾蓄势待放,新修的三条酥梨大道宽阔平直,不时地有开着各种农具车下地劳作的梨农,人勤春来早啊。顺宝书记头天晚上说,村里今春的计划一是在善护山顶重植双松再塑山灵,二是在善护山下新引种200亩钙果树再谋发展。我不由地想起东南贾学校的音乐老师王一民,1958年创作并在班上教唱,至今还在传唱的歌名为《东南贾好地方》的歌曲:<br></h3><h3> 东南贾好地方,</h3><h3> 六沟七梁一面坡,</h3><h3> 善护山上苍松立挺,</h3><h3> 我们的家园梨果醇五谷香……</h3><h3><br></h3><h3> 愿东南贾的明天更美好!愿善护山成为人民的幸福山!<br></h3><h3> </h3><h3> </h3><h3><br></h3><h3> 草于2019.5.1</h3><h3> 修改于2019.5.4</h3> <h3><br></h3><h3><br></h3><h3> 《家乡赞》</h3><h3><br></h3><h3>善护山脚凤集鸾翔,<br></h3><h3>滹沱东畔钟灵毓秀, 南河北洼芦花飞荡, 神沟牛园谷果飘香。 东南贾, 我们魂牵梦萦之故乡!<br></h3> <h3><b><font color="#39b54a">附:部分历史资料</font></b></h3> <h3>1955.2.18《山西日报》</h3> <p>1962.2.25《山西日报》</p><p>在这份80人的主席团名单里</p><p>省市领导:卫恒,王谦,陶鲁笳,王中青,仝云,刘开基,郑林,史纪言等。</p><p>劳模有: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赵文和王德合,曲跃离,吴春安,游墨则,郭玉恩, 武候梨等。</p> <h3>1980.2.27《山西日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