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儿时的故乡

宝盖木

<h1>  故乡是每个人生命的源头,它滋养着人的精神,留有童年的全部欢乐和记忆。故乡又只属于童年,如同鸟儿翅膀一硬就要离窝一样,人稍一长大,就梦想远走高飞。但到上了年纪,又恭敬桑梓,开始思乡,离乡越久,思乡越切。</h1><h1> 上中学时,我的脑子里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天涯何处无芳草”。离开家乡后,才知道什么叫想家,把家乡的千般好万般好都想起来了,很多时候做梦还是故乡的情景。如今,离开家乡已经五十多年了,我已成了古稀之人,过去工作时的许多事情早已经淡忘,但儿时故乡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闲暇时总会想起小时候的那些事,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无限思念。</h1><h1> </h1><h1> 我的老家宋营村在桐寨铺乡,距唐河县城40里远,村上的1000多户人家全是宋姓。村子被一条寨河环绕着。关于这条寨河,本人曾在一篇散文中有过一段描述:“寨河宽十来米,深四五米,两岸灌木葱茏,茅草茵茵。河里的水,一年四季不断。河水清清的、柔柔的,倒映着蓝天白云。水面被微风吹起一道道波纹,在阳光下泛起银光,整条寨河就像一条银色的飘带将村子紧紧緾绕。”寨河的外侧是大片的小麦、玉米、高粱,一眼望去,无边无际。我就是在这个村子出生和长大的。</h1> <h1>  前些年家乡兴起了“寻根热”,村里几位热心的长者到处奔波,查阅史料,到洪洞县大槐树寻根,证实我们村的宋姓人家,是明代洪武24年从山西迁徙来的宋氏三兄弟繁衍起来的。因为村上人500年前是一个祖宗,所以过去尽管物质不够丰富,但有良风美俗起作用,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良好状态。</h1> <h1>  家乡那片土地不算富饶,但也不算贫瘠。乡亲们一直重复着老祖宗的做法,春种玉米,秋播小麦,垄沟里栽些红薯,房前屋后用篱笆圈出一块地当菜园,茄子、辣椒、小葱、大蒜,样样齐全,一幅庄稼人过日子万事不求人的生产方式。亲人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倾注着毕生精力,浇注着辛勤的汗水,等待这片土地上的春华秋实,期望着一代又一代可望而不可即的丰衣足食。但是,由于人多地少,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贫穷的幽灵一直在这里徘徊。庄稼人苦没少受,可年年下来,两手空空。</h1><h1> </h1><h1> 乡亲们大多住的是草房,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出行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从村子到镇上,仅有一条土路,运输全靠牛拉、驴驮、肩扛。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暑往冬来,习惯了生活的艰辛和拮据,没有过多的奢望,日子也就过得恬淡而悠然。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机,村上连收音机也没有,每到傍晚,当缕缕炊烟散尽的时候,大人们便端着饭碗围坐在饭场内,边吃边侃,聊起家长里短。孩子们欢快嬉戏着,或捉迷藏,或玩游戏,一切都平淡如常。就在这片热土上,我度过了童年的时光。</h1> <h1>  在我的记忆中,村子环境优美,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每家的房前屋后有遮荫的树木,也有不少桃树、杏树、枣树、梨树。冬天,村内村外一片雪白。春天,大雪融化后,村外麦苗开始泛绿。夏天,遍地葱绿,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村外一片金黄,人人脸上露出收获的喜悦。我印象最深的是春天,村上的槐花、桃花、杏花、梨花相继开放,粉红的桃花、杏花,雪白的槐花、梨花缀满枝头,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嗡嗡作响。微风吹过,清香沁人肺腑。乡村的人们每天都起得很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是先将自己的庭院和大门外扫干净,扫出来的脏东西倒进粪坑沤肥。家家都有自己的茅厕,对庄稼人来说,粪便是好东西,没有人舍得乱丢弃。即便是牲口在路上拉的粪,都要捡起来带回家,或扔到自家地里。房前、屋后、路边看不到垃圾,人们也没有垃圾的概念。</h1> <h1>  童年,我最期盼的事情是能吃上一顿好饭。说这个话题未免显得品味太低,让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现在物质过剩,食品丰富,“小皇帝”们常常需要哄着吓着才吃一点,我小时候则没有这样的福份。饭食天天老一套,少荤腥,多粗粮,活动量又大,消化得快,总感觉肚子是空的。容易饿的人,吃什么都是享受,能有一顿好吃的就像是上了天堂。记得童年的时候,不管是放学还是在外面玩耍,回到家里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踅摸吃的。在家里找不到,就到外面去打野食。小时候曾经吃过火烤的蚂蚱、半生不熟的玉米,春天的茅穗、槐花、榆钱儿,夏天的野果,秋天的玉米杆、高粱杆等,这些我都吃过。让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做的四大美食: 肉馅饺子、鸡蛋韭菜盒、绿豆面煎饼、放有肉菜的小米干饭。每次遇到这些美食,我都使劲吃,小肚撑得鼓鼓的。父亲带我到镇上吃过的最好东西是胡辣汤、水煎包。整个童年吃过的好饭食,几乎能一顿不落地记起来,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齿颊生香。</h1> <h1>  童年,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村上的寨河。我们村上的寨河是民国时期村民们为防御土匪骚扰而自发组织开挖的。新中国成立后,世道太平,寨河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成了村上的一道风景。位于西南角的河段比较开阔,这里碧水淡淡,水汀漫漫,是孩子们的乐园、戏水的好去处。炎热季节,每天放学后,我扔下书包,就和小伙伴们飞也似地奔向寨河,在水里扎猛子,学狗刨,打水仗,好不快活。玩累了,玩够了,就去捉鱼玩。每到这个时候,寨河内总会荡漾着小伙伴们欢乐的笑声。如今60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早已淡忘,但小时候在寨河里戏水玩耍的事依然历历在目,梦里也无数次回到那个地方。</h1> <h1>  故乡就是爹娘,有爹娘在就有故乡。过去父母在世时,我常回家看看。父母辞世后,我回家的次数少了,但每隔几年还是要回去的。每当回到村子,总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看到乡亲们比过去富足了很多,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近几年回去,感受最深的是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黄土地上,乡亲们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干活有使不完的劲,种庄稼有挖掘不尽的潜力。现在,村村通了柏油路,家家盖起了新房子,城里的家用电器一样不落地在村上安家落户。小麦种植已成为家乡的主要产业,乡亲们早已告别了在红薯干王国里左冲右突的漫长岁月,走进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的年代。机械化耕作已相当普遍,再也看不到乡亲们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辛勤劳作场面。村上的寨河也被填平了,上面建起了红瓦白墙。每次回去,我总会想,这还是我魂牵梦萦的老家吗?</h1><h1> </h1><h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家的乡亲们大多淳朴、忠厚,尽管他们目前的生活与城里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可他们内心深处充满着满足感和幸福感,对改革开放充满着感激之情。我每次回去,除拜祭祖先外,还要看望乡里乡亲和小时的玩伴。每当问起他们对如今的生活是否满意时,他们总是笑眯眯地回答:“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种地不缴税,老了有钱发,看病能报销,进城坐公交,还有啥不满意的?”听得出来,他们的话语中字字句句透露出了喜悦,透露出了满足和感激之情。其实,目前乡亲们的生活还不算富裕,各种保障也比较脆弱,可他们如此豁达、知足,真诚、朴实,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强烈感慨。家乡给了我精神的滋养,家乡父老乡亲永远是我为人处世的老师,他们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我唯有更加眷恋家乡,更加关注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h1><h3><br></h3><h1> 2019年5月1日</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