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梅瓶造型的起源

文化交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索梅瓶造型的起源</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艺雅轩</span></p><p class="ql-block">这里引用网络及有关于资料对梅瓶的描述:“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大约雏于隋代,我们看到最早的梅瓶出土于隋代李静训墓,1957年在陕西省西安附近出土隋代李静训墓的琉璃梅瓶,这件梅瓶应该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梅瓶造型,这件几乎不透明的琉璃梅瓶呈小唇口、近乎无颈、斜流肩、腹下微收,展现了六世纪梅瓶的雏形,虽然目前不知道六世纪之前的梅瓶有没有?造型啥样?至少六世纪已经有了梅瓶雏形,尽管它不是瓷器制品,但是琉璃与瓷的烧造大体类同,且艺术都是相通的道理,众所共知,姐妹艺术也都是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时代的时代风格。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以上都是文博界对梅瓶造型的起源描述。</p> <h3>图一 隋代李静训墓的琉璃梅瓶</h3><h3><br></h3><h3>笔者经过这段时间对梅瓶瓷器研究发现,广大瓷器学者专家普遍认为梅瓶起源于隋朝,这种认识是基于己发现出土最早梅瓶或者是对事物在未发现新证据之前下的结论,这对我国瓷器造型起源定义不太严谨,梅瓶烧造及使用应该早于隋朝,起源北朝或者更早,每件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有实物证据来佐证;下面带我们看两件隋代以前的梅瓶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h3> <h3>图二 北朝黄釉梅瓶(陶胎满釉支钉烧制使用器)</h3><h3><br></h3><h3>此梅瓶满身包括瓶子内部施黄釉(天然矿物釉),肩上部有三个圆型小芝麻钉,漏胎处可看出是红陶胎,古人防止渗酒(或水)瓶子内外施釉采用支钉烧造,此梅瓶是一种小口、长颈、丰肩、瘦底、平足式梅瓶,从胎上看属于塌坯制做而成,釉面开小芝麻片属于琉璃釉,早期黄釉成红黄,这是黄釉的初期,可以看到此瓶釉面较厚处泛金色金属光(像汉绿釉反银光一样),该梅瓶出土于焦作市孟州市(盟津),高13公分 肩径13.8公分 口径5.8公分 底足径7.8公分,是目前发现最早黄釉陶胎使用器梅瓶,这是历史性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我国梅瓶造型的起源有这重大突破,是一件难得的做工精美,国之重器。</h3> <h3>底部平足,边缘斜削刀修坯,塌坯制作而成。</h3> <h3>支钉漏胎处可见红陶胎</h3> <h3>积釉处泛金色金属光,长期在土层深处釉面还原形成的自然包浆。</h3> <p>点击右下角[ ]可全屏观看</p> <h3>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建都邺城。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于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h3><h3>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史称北齐。[1]</h3><h3><br></h3><h3>这一时期瓷器得到了飞速发展,由于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对瓷器多元化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特别是单色釉向装饰釉发展开起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国家现己经发现馆藏瓷器:</h3> <h3>以白釉绿彩为代表的一批北齐陶瓷制品,是从传统的釉陶发展到唐三彩,或者从北方早期釉陶到北方早期瓷器的过渡期产物。这些文物出土墓葬等级极高,随葬数量有限,十分珍贵。河南博物院藏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是其中最优品;是我国禁止出国展览国家重器(复制可查询:<font color="#ed2308">河南博物院藏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font>)。<br></h3> <h3>在2008年佳士得纽约春季拍卖会上,编号0520的北齐黄绿彩罐估价9000-12000美金,以20000美元成交。此罐圆唇翻口,束颈溜肩,鼓腹渐收至平底,通身施米黄釉包底,口沿及器身点饰黄、绿彩装饰。这个罐与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李云墓的黄釉绿彩莲瓣纹罐类似,此类产品胎质洁白,釉层清澈透明,属于低温铅釉陶。这种低温铅釉器与相州窑址出土标本特征一致,应为相州窑出品。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墓志记载,李云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因此该罐年代的下限为北齐。</h3><h3>低温铅釉陶在汉代已相当普遍,与汉时期釉陶的普通红瓦胎不同,北朝低温铅釉陶出现了一种改用高岭土质地的白色坩土作胎,釉为无色透明釉的新品种。到北齐时期,釉中挂彩的工艺出现,使低温铅釉陶的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其装饰性更强。此后,低温铅釉陶制作工艺迅速提高,唐代三彩在北朝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达到了新的巅峰。</h3><h3>北朝时期安阳称相州,是曹魏、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方瓷器据目前考证始于北魏晚期,北齐晚期白瓷出现,取代了青瓷的地位,而米黄低温釉陶器是白瓷发展的重要环节。白瓷的出现为后世的唐青花、黑白花、釉里红、五彩等品种夯实了基础。</h3><h3>相州窑是北朝时期北方陶瓷生产的重要窑口。相州窑黄绿彩器存世数量稀少,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也是极少出现,价位也没得到应有的体现,应是重点关注的品种。</h3> <h3>北齐黄绿彩罐</h3> <h3>这一时期是陶胎向瓷胎过度期,烧造温度应该在1100度一1200度,不渗水,敲击声瓷石音,下面在看一件梅瓶:</h3> <h3>此梅瓶出土安阳; 高15.8公分 肩10.8公分 底足径5.8公分;满身施白釉(白釉的过度期泛黄)点绿黄彩做为装饰,内部不施釉;小口、短径、肩宽圆弧过度、底足下收平底、烧制垫三小长方型支钉,胎质粉藕色,坚硬接近瓷胎,此梅瓶做工精细美观,不渗水应是使用器,比河南博物院藏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的级别还要高,是一件早期瓷胎梅瓶,也是一件重要的判断梅瓶造型起源的实物证据,也是国之重器,是研究梅瓶和以后唐三彩发展的实物证据。</h3> <h3>图三、北齐点彩白釉梅瓶</h3><h3><br></h3><h3>此梅瓶开芝麻片、蝇翅状、釉光温润 、有银光现象。</h3> <h3>肩部中间有两条阴刻线做为装饰,在瓶子肩部与瓶处又做了两条阴刻线、绿彩和黄彩对称三条点彩,使梅瓶更加彰显帝王气息。</h3> <h3>底足三长方型支钉,烧制而成,圈足起台与瓶身相互映衬,比起北朝那件更加秀美。</h3> <h3>内部无釉,此梅瓶是拉坯制作而成。</h3> <p class="ql-block">釉面有哈利光银光现像、釉面开芝麻片、成蝇翅状。</p> <h3>胎为粉藕色,只真对支钉,内胎在釉面内现不大清楚,属于高温瓷胎。</h3><h3><br></h3><h3><br></h3> <p>点击右下角[ ]可全屏观看</p> <h3>下面鉴赏世界各国馆藏梅瓶</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章作者 阿里汗</h3><p style="text-align: right;">美篇编辑 阿里汗</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5月2日</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