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怀抱一份执念,奔赴一场修行</b></h3><h3> 2018年6月,高考结束后不久,杨柳君老师收到教育援藏的通知。稍作思考,来自广东珠海市的杨老师便选择了离开家人、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去西藏。</h3> <h3><b>一、教育援藏开始——适应环境与工作</b></h3><h3> 2018年8月13日,杨柳君老师成为广东省“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队的一员,飞赴林芝,来到西藏林芝市巴宜区中学。</h3> <h3> 下飞机的那一刻,杨老师就感到头疼胸闷、浑身乏力——西藏,高原上稀薄氧气造成的高原反应。但没有太多的适应时间, 8月15日学校正式开学,杨老师带着高原反应的不适投入到工作中。</h3> <h3> 高原反应在杨老师身上“纠缠”了很长时间——经常流鼻血、头疼、长期失眠。一想到,来西藏是为了教育援藏的,杨老师再也顾不上身体的不适,兢兢业业地坚守在教学岗位上。</h3> <h3> “始料不及”的是原来任教高中生物的、年年面对高考的杨老师在巴宜区中学要与刚从小学上来的孩子们打交道。上了几节课后,她发现这里的孩子们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比较贪玩。记忆深刻的第一节课,几乎让杨老师下不了台——自己精心准备的课,演变成一片闹哄哄的局面,狼狈极了。</h3> <h3> 静下心来,杨老师认真思考第一节课失败的原因——不熟悉校情、生情……于是,她开始留心本地老师怎么做的,孩子们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很快,杨老师掌握了同学们的学习特点,并且探索适合本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h3> <h3> 经过一段时间师生相互磨合,杨老师的课堂规范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也培养起来了。</h3> <h3><b>二、教育援藏途中——融入、调整</b></h3><h3> 第一节课的经历让杨老师意识到,“援藏期间,教学并不意味着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强行植入本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融入到当地的地域文化,才能注意到孩子们所喜爱的,所需要的教育”。</h3> <h3> 与本校老师尽快融合。杨老师每周都与本校茹秀英老师一起备课、共同探讨每周的教学计划;她常与茹老师互相听课评课——在互学互助过程中,杨老师毫无保留地去分享着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学到了如何适应本地实际的教学方式。</h3> <h3> 想方设法打动孩子们。因孩子们学习生物学科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尤其较难理解生物上的各种术语或现象,杨老师只好反复琢磨教材,把知识点简化、再简化;课堂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生物知识,并结合生活中的有趣例子。</h3> <h3> 这一变化,让孩子们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生物知识,杨老师自掏腰包购买了各种教学挂图、教学模型;还购买了实验室短缺的实验器材。</h3> <h3> 根据西藏新中考的要求,杨老师与本校老师共同研究有关政策要求,谋划生物实验课程计划和方案,并组织开展生物实验教学。</h3> <h3> 参与市、区教研活动。杨老师在巴宜区中学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还受邀参加林芝市的教研活动。</h3> <h3> 她的生物实验直播示范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她还助力本校老师提升教学教研水平,协助本校老师参加市、区的“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h3> <h3> 提升教学质量。杨老师与本校老师共同编订了七年级生物导学案,编撰了生物学科中考复习资料,为生物教研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h3> <h3> 用心帮助学生。杨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们交流沟通,除了指导他们学习外,还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家庭情况。</h3> <h3> 当知道某些学生生活上有困难时,杨老师会毫不犹豫地给孩子们捐资解难,让孩子们度过难关。 </h3> <h3> 教学工作外的尝试。杨老师还担任了巴宜区中学的校办干事,主要协助学校办公室里的日常工作。平常的教学工作虽然繁忙,但杨老师依然将办公室里布置的一丝不苟的完成,其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认可。</h3> <h3><b>三、教育援藏感悟</b></h3><h3> 日月如梭,杨柳君老师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教育援藏生活,收获甚丰,尤其学生的进步令她欣喜若狂。她深信,只有爱着孩子们的本真,感受着孩子们真切的需要,才能给予孩子们最合适的教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