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郭沫若

陈荆沙

<h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尚年少。熟背的伟人诗词中有句题注:“和郭沫若同志”。我那时就感到,郭沫若了得!</h3> <h3>有位同学悄悄塞给我一本书,封面残损,纸张泛黄,页边卷曲。那是郭沫若解放初出版的自传。我关注的,仅仅是他的风流倜傥,多次结婚,子女众多。可能少年人所关注的,大抵如此。</h3> <h3>后来,感到他的字很棒,随处可见:中国银行、故宫博物院,现代汉语词典,……,不胜枚举。</h3> <h3>读高中时,我对考古产生了兴趣,常看《历史研究》杂志,知道郭沫若先生原本在日本学医,竟然精通甲骨文!</h3> <h3>他的甲骨文是早年留日时,在这间建筑里学会的。虽不务正业,但终有所成。</h3> <h3>早年,我是文艺少年、文艺青年,也爱写写“诗”,有一首,还发表在地市级的报纸文艺版,真叫我乐不可支。那时我不到二十岁。可人家郭沫若先生,在1921年29岁时,就完成了第一部作品:新诗集《女神》,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h3> <h3>几十年来,我对北京的名人故居,不可谓不熟。但郭老的故居还是第一次去……</h3> <h3>什刹海畔,京杭大运河起点处,有座大院落,郭老人生的最后十五年在此度过,1978年,他以87岁谢世。</h3> <h3>邓颖超主席晚年亲题匾额</h3> <h3>静坐沉思的铜像</h3><h3>我印象中,郭老从未有过“斗酒诗百篇”的豪迈,他极有涵养,极其冷静,极能审时度势,他的主要身份是政治家,文人则在其次。</h3> <h3>这宅子,不知比梅兰芳的气派多少倍。大院</h3><h3>中央,有一座两进的典雅四合院,原是和珅豪宅恭王府的外宅。</h3> <h3>你猜院子有多大?7000多平米,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院子中间的四合院,至少有房间三四十间,少说也有千余平米吧。</h3> <h3>四合院正门对面,有座郁葱的小丘,下面是“备战备荒”时挖的防空洞。</h3><h3><br></h3> <h3>防空洞洞口,有郭老的大幅书作:</h3> <h3>百花齐放百鸟鸣,<br></h3><h3>贵在推陈善出新。</h3><h3>看罢牡丹看秋菊,</h3><h3>四时佳气永如春。</h3><h3>应是一九五七年时的作品。</h3> <h3>走进四合院的第一进,便感知到六七十年代“国家级”领导人的生活状态。</h3> <h3>皇家气息,扑面而来。</h3> <h3>难怪京城老人说,四合院“接地气” ,更何况高官豪宅。</h3> <h3>到过故宫,进过帝王将相的居室,就能感知那种神秘与典雅。郭居亦如此。</h3> <h3>第二进,主要是子女居室。</h3> <h3>夫人于立群的书房“妈妈室”</h3> <h3>四合院外,大院里宽敞明亮的道路、景观与警卫、后勤人员的住宅。</h3> <h3>夫人于立群巨幅书法:艰苦朴素!</h3> <h3>其实,郭沫若的主要身份是政治家。</h3> <h3>他青年时留日学医,北伐时归国,职位迅速攀升,任黄埔军校教官。</h3> <h3>“八一”南昌起义时,任宣传委员会主席,是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可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但这段经历却鲜为人知。</h3> <h3>南昌起义时,恽代英是其部下。</h3> <h3>南昌起义失利后,到日本蛰伏十年。其间,与日本女子安娜成婚生子。</h3> <h3>“七七事变”后马上回国,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厅厅长。武汉大学珞珈山麓,有十八栋灰砖三层别墅,是抗战初期政府高官临时住处,我在周公别墅,见过这张照片。</h3><h3><br></h3> <h3>此后,与于立群(右二)共同生活。</h3> <h3>两人育有多个儿女</h3> <h3>他是新中国创建者之一,解放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文化部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看看这些任命状,便知他在新中国有多么重要,多么显赫!</h3> <h3>粉碎“四人帮”,他即刻赋诗:</h3><h3>大快人心事,</h3><h3>揪出四人帮。</h3><h3>……</h3> <h3>他的巨大客厅里,西墙上是大幅书法:</h3><h3>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h3> <h3>东墙上是于立群的书法:</h3><h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h3><h3>谦逊的书法大家,却没在客厅里悬挂自己的书作!</h3> <h3>于立群书房里的巨幅篆书:</h3><h3>北国风光……</h3><h3><br></h3> <h3>由齐白石作画,郭沫若提款的国画“祝寿之鹰”。据说,在文革时,此画的寓意曾引发争议。</h3> <h3>著作等身,汗牛充栋。从1921年到1981年,他的著作列之于表,洋洋洒洒,令人叹为观止。</h3> <h3>最为知名的史学著作《甲申三百年祭》,论述李自成失败缘由,是延安整风必学的重要著作,也奠定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崇高地位。</h3> <h3>我所熟知的,还有两本诗集:一是《屈原赋今译》。我有一本五十年代的旧版,却是蓝色封面。郭老对屈原的理解和诠释,异于常人。他本人就是政治家兼诗人。</h3> <h3>另一本是译诗《浮士德》。这是讲述出卖灵魂,换取名利,满足情欲的叙事诗。我看过多种译本,都不如郭老的好。他本人是诗人,能准确把握哥德的思绪,诗意表达准确、韵味绵长。令人感叹的是,郭老居然懂得德文!</h3> <h3>明亮宽敞的办公室,书香飘溢。</h3> <h3>郭老的钢笔字却不一定好哇。</h3> <h3>或许是写给自己看的,随性而为,没认真写吧。</h3> <h3>作为“农村青年”,在成都读高中时的家书。</h3> <h3>中年时期的文稿</h3> <h3>郭老命中的贵人,助他留日的,是他的哥哥。</h3> <h3>他父亲经商,母亲好诗。郭老享寿与其父相同,竟然同是八十七岁。其文学天赋,则来自于母亲的潜移默化。基因遗传,不得不信啊!</h3> <h3>郭氏家族四川旧宅</h3> <h3>晚年带助听器的形象,我们最为熟悉。</h3> <h3>骨灰洒在大寨虎头山</h3> <h3>步出郭居,我想:这位有着波澜壮阔一生的传奇老人,古人崇尚的“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他都占全了。虽然,对他或有微词,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郭老毕竟是不朽的!</h3> <h3>  草于动车之上,时速301km/h</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