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人间奇迹(游记)

春雨蒙蒙

<h3>  公元2019年5月1日。适逢五一放假,趁着阳光明媚、春风送爽的好天气,欣然约几位朋友驾车到河南林州市游览著名的AAAAA级景区——红旗渠。</h3><h3> 五一是国际劳动节,我们选择五一去看红旗渠,心里既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也表达了对林县乃至全国劳动人民敢于战胜困难和顽强抗争精神的崇高敬意。<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而红旗渠正是这种精神真正地象征和体现,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引漳入林、造福后人的骇世之作,堪称“人间奇迹”!</span></h3> <h3><br></h3><h3>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h3><h3>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h3><h3>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h3><h3>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h3><h3>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h3><h3>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h3><h3>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h3><h3>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span style="line-height: 1.8;">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span></h3><h3>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h3><h3>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h3><h3> 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h3> <h3>  红旗渠宣传前言。红旗渠向世人展示的是南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博的创业精神。</h3> <h3>  五十年代,国家副主席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游览了红旗渠主干道——“青年洞”,并亲笔题写了象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山碑”二字,他们走过的路,也被人们称作“领袖路”。</h3> <h3>  清光绪年间,人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碑文记载。</h3> <h3>  从浊漳河引入的水就是从这里分闸泄流入红旗渠的三个主干道。</h3> <h3>  这份发黄的旧报纸,便是当年林县官方报道的新闻,记载着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h3> <h3>  象征着林县人民劳动景像的模型石刻。</h3> <h3>  流行于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在当时极具轰动,极具影响。也是它带给了那代人深深地历史烙印。</h3> <h3>  这本小红书可是新中国的精神食粮,它鼓舞和引导了无数中国人的砥励前行。</h3> <h3>  《人民日报》刊登了林县红旗渠的图片和相关报道。</h3> <h3>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接见部分干部并作动员报告。</h3> <h3>  看到红旗渠建成引水,人们脸上洋溢着高兴的笑容。</h3> <h3>  指挥部用过的电话机。</h3> <h3>  为鼓舞斗志,激励奋进,专门谱写的歌曲。</h3> <h3>  开凿山洞,当时设施条件落后,人们只能用手凿石,实在不易啊!</h3> <h3>  测试仪。那时挺实用,挺先进的。</h3> <h3> 一位精神焕发的老同志,当时肯定是位劳动标兵。</h3> <h3>  测量路线,绘制进工图。</h3> <h3> 开渠用的大铁锤,主要的劳动工具。</h3> <h3>  攀登在悬崖绝壁上的工人,真钦佩他们的胆量和精神。点赞!</h3> <h3> 刚竣工落成的“青年洞”,领导讲话和人们在留影的景象。</h3> <h3> 文字了解下“青年洞”的前世今生。</h3> <h3>  江总书记的题词。</h3> <h3>  现在的“青年洞”,已成为留给后人学习和观光的红色教育基地。</h3> <h3> 我们照个相,留个纪念吧。</h3> <h3> “青年洞”留影。</h3> <h3>红旗渠纪念碑</h3> <h3>团结洞</h3> <h3>一线天风景</h3> <h3>  现在的红旗渠。</h3> <h3>  漫步在“领袖路”上的朋友,可惜只能看到健壮的背影。</h3> <h3>  夫妻俩人留个影。</h3> <h3> 三人同行,见证红旗渠,见证友谊!</h3> <h3>  灿烂的笑容,饱满的精神状态。</h3> <h3>  友谊地久天长,像红旗渠精神一样!</h3> <h3>  看大家笑得多开心。</h3> <h3>  再来个集体照。</h3> <h3>  对红旗渠的总结,对林州人的赞颂,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褒奖!</h3> <h3><i><b> </b></i></h3><h3><i><b> 写首七律作纪</b></i></h3><h3><i><b><br></b></i></h3><h3><i><b> 《咏红旗渠》</b></i></h3><h3><i><b>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人工天河挂太行,</span></b></i></h3><h3><i><b>   蜿蜒盘旋莽苍苍。</b></i></h3><h3><i><b>   渡槽涵洞一千里,</b></i></h3><h3><i><b>   见证奇迹岁月长。</b></i></h3><h3><i><b>   战天斗地精神满,</b></i></h3><h3><i><b>   自力更生终难忘。</b></i></h3><h3><i><b> 林县人民斗志强,</b></i></h3><h3><i><b>   艰苦创业展</b></i><i style="line-height: 1.8;"><b>辉煌。</b></i></h3><h3><i><b>   2019.5.1于返程车上。</b></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