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亲身见证影视剧《白鹿原》拍摄地

人到中年

<h3>  又是一年一度的五一长假,应堂弟与弟媳邀请,驱车前往白鹿原影视城,去见证《白鹿原》中的那一原黄土地。</h3> <h3>  节假日出门,堵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早上九点出发,在西宝高速上,四车道,还好。上了环城高速,整条道成了一条超长的停车场,好不容易车子才能行动几米,用龟行是一点也不为过。</h3> <h3>  二十来公里的环城路,足足走了两个小时,好在出环城路去往蓝田的路上车子不算太多,车子终于跑出点速度,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直到影视城,车子又渐渐多了起来。在堂弟的电话指挥下,绕着一条上山的小道,直接把车子开上山,来到影视城的北门。</h3> <h3>  路边,早已有许多当地村民在等侯游客到来,他们给提供停车位,当地村民比较朴实,没下狠手宰客,收十元,不论时长,挺划算的,比影视城停车场便宜些,那还车多位置不好找。</h3> <h3>  替我提供停车服务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为人挺热情的,主动为我们指引去景区的路。闲聊间,我说:“”听你口音,好象与电视剧中的不太一样啊“”。小伙腼腆说:“”那些演员在这没把我们的方言学到家吧“”。我们相视而笑。</h3> <h3>  沿着小伙指引的一条山间偏僻小道,不到五百米,来到北门。影视城是免费开放的,所以相对于那些门票价钱不低的景点,给我的印象无形中抬高了许多。</h3> <h3>  一个很大的广场,一座仿古的城墙,城门入口上写着“沁水”两字。旁边一相似的仿古建筑的墙上贴着“二虎剧场”几个更醒目的大字,这个剧场里能容好几百观众,正在上演着,时不时传出枪炮声、打斗声、喝彩声……</h3> <h3>  广场南面的山,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完全找不到电视剧中那荒凉的黄土地的影子。那一条条整洁的小道上人头攒动。山头那坐仿古的青砖小塔,给整个景区增加了几分诗意。</h3> <h3>  影视拍摄地入口,一块石碑,上面书写“泱泱渭水,悠悠村落,荡气回肠的关中往事历历在目……”</h3> <h3>  老百姓摄影作品,由老婆做模特,挺好的😛,比任何人做模特都好,也更有意义。</h3><h3> 一进白鹿村就可以看到村子里古色古香的牌坊。正面写的是“树德务滋”,意思是说树立道德,越滋长越好。背面写的是“齿德达尊”,齿代表年龄,德是代表德行,意思是说无论你的年龄还是品德,都达到了受人尊重的境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忘记拍正面,从网上补上一张。</h3> <h3>  未雨无晴,清风散在岭上,一原的风景尽收眼底……</h3> <h3>  一小段路程后,一堵荒凉的土墙出现在视野,破落的墙头长着些许野草。它开始向游客们诉说当年关中的往事……</h3> <h3>  这是剧中那熟悉的戏台,往事已成故事,这台子默默地呆在那等侯上台的人。</h3><h3> 呵呵,他人唱罢我登台,过把瘾。</h3> <h3>  生活,谁都不容易!当地村民开动脑筋,把存留下来的道具在这派上用场。一副石碾子,让驴拉着碾辣椒面,有了这个嘘头,东西好卖多了。</h3> <h3>  陈忠实笔下的那些关中往事,就在这些低矮的土房子里演驿……</h3> <h3>  跨过这道“固若金汤”的门,进入一条人山人海的商业街。</h3> <h3>  每个商店的门前,飘着古韵十足的风旗。</h3> <h3>  “糖人张”,吹着糖人,传承着中华的古传统。</h3> <h3>  两位很拼的“铜人”,全身涂满仿铜颜料,从头发到脚跟。不厌其烦地与游客合影。免费的哦,记得有秦兵马俑的铜人是收费的。</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各式各样的商品或特产,那简易的包装透露着塬上人们的质朴。</h3></font></h3> <h3>  舞狮人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欢呼与喝彩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最好的例证,让我站那柱子上都会哆嗦不已,更别说戴那么重的道具跳跃腾挪。</h3> <h3>  环境优雅的小食园。</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手拍了沁水县城的一些古色建筑</h3></font></h3> <h3>  </h3><h3><br></h3><h3><br></h3><h3> 时代在进步,如今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剧中的那片黄土地,已变成绿水青山,难寻见当年的影子。至于那些戏剧道具的作用,就让它成为新旧中国对比的最好见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