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上周,我讲了一节《心存感恩 励志前行》的优质课,在里面有一份调查问卷,问题虽然不多,但是问题设计得还是很巧妙的。比如,爸爸妈妈的生日你知道么?爸爸妈妈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爸爸妈妈的鞋子的尺寸是多少?爸爸妈妈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爸爸妈妈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等等。在调查的过程中有超过六成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三成的孩子只知道父亲或者母亲的生日。其他的各个问题的回答跟这个差别不是很大,孩子们对父母的了解现状堪忧。</p><p> 我在结合家访中遇到的几个有趣的现象:请家长讲一讲孩子的优点时,绝大部分家长说不上来;请孩子讲一讲家长的优点时,也是能详细讲述的寥寥无几。在询问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是什么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回答是“学习”和“分数”。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是否“心怀感恩”跟这些有关系呢?</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而现如今,学生对感恩的意识越来越淡泊。或许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和孩子相处没有任何问题,到了发生问题时,才伤心不已。那么我们究竟在哪个问题上出现疏漏了呢?老师和教育专家都有话说。</p><p> 一名班主任曾这样说过:“在我2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与家长的交流几乎从来没有涉及和孩子相处问题的咨询。全部都是问和学习有关的事情,考试成绩多少,孩子做作业怎么样,是否守纪律等等。”多数家长始终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对于孩子是否怀有感恩之心,则想当然的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会关爱别人的,至少会疼爱自己的父母。但我深深地感到:现在的孩子不懂感恩已经是一个通病。追根溯源,其实是家长们自己造成的,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是父母的本能,然而,父母往往只注重了物质、生理、知识、学习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情感发展几乎从来没有关注过。因此,在情感、意志、个性、人格方面的培养显得太少。</p><p> 有心理专家做过研究,专制、拒绝、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多是心理扭曲、没有爱与被爱能力、不负责任的人;许多家长有打骂孩子的习惯,尽管出于好意,但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仇恨的种子,仇恨产生了,自然谈不上感恩。而享受过度宠爱的孩子,同样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教育专家说:“家长传统的一切包办的育儿观念,养成孩子的自私、冷漠,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却不知道要去帮别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p><p> 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人们容易把一切都看成交易。一个人对别人施恩总被认为另有所图,或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老师被认为是为了饭碗而教学生,所以不必感恩;父母被认为是为了养老而养育子女,所以不必感恩......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再加上父母不给孩子创造感恩的机会。因此,大多数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总觉得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是应该的。</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我的建议:</p><p> 1.在生活细节上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在生活中抓住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关爱。一支笔调到了桌子底下,一般的父母会怎么做?通常是自己弯下腰去捡起来,但聪明的母亲会告诉孩子:“妈妈今天腰很疼,不能弯腰,你能帮妈妈捡一下吗?”</p><p> 妈妈生病了,就明确地对孩子说:“今天妈妈不舒服,不能做饭了。你能不能帮帮妈妈?”然后,请求孩子帮助自己。这个时候,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而不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从来没有生过病。</p><p> 再比如,洗碗是件很容易的事,很多孩子一开始有这个心,却被妈妈的“心领了,我来洗”挡回去了。一旦孩子的热情被抹杀了,他以后就再也不会兴起这样的念头,慢慢地就感觉理所当然了。还有让座问题,很多祖辈带孩子去坐车,经常会有年轻人给让座,爷爷奶奶自然就把位子让给孙子孙女坐,自己站在旁边,这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这个时候就应该狠狠心,老人自己坐在位子上,让孙子孙女站在旁边,让他懂得照顾老人。</p><p> 有关专家指出,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了,可以把他当成一个成人,父母为什么不分担一些责任给自己的孩子呢?最简单的就是分担一定的家务给他们。</p><p> 2.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父母以身作则,也是培养孩子感恩之情的必要条件。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许多家庭中都存在婆媳矛盾,当这种激烈冲突被孩子看到、感受到时,对他将产生不利影响。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述过发生在她身边的一件事:婆婆对老婆婆的态度非常恶劣,为了争夺老婆婆的遗产,婆婆每天都去伺候老婆婆。但老婆婆看出了她的用心,将房产留给了自己的女儿。从此,婆婆与老婆婆就形同路人。</p><p> 儿媳每天都在算计公婆的退休金,买房时硬逼着婆婆拿出20万。小孙子每天目睹这些,对她妈妈说:“等我以后娶媳妇,就把你这套房子卖了,买套大房子。”儿媳说:“让妈妈住么?”小孙子不假思索地说;“不让,省得你和我媳妇打架。”我想孩子母亲听了孩子这样的话,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但这又怪谁呢?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做到感恩、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又怎么能懂得并实践感恩呢?</p><p> 3.培养孩子养成感恩的习惯,把感恩当成一种责任和义务。人都是在经历中懂事,泛泛地对孩子说,要孝敬父母长辈,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家长要给孩子压岁钱,家长有没有想到过让孩子给长辈拜年呢?年夜饭饭桌上,让孩子主动为家长夹菜,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也培养了孩子的感恩之心。</p><p> 所以“怀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对人、对家庭、对社会都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