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笔者的拙文《别了,下湄桥老工业区》,区区几日,郴城街头巷尾的微信网上广泛流传。正如同学贾万明推荐此文曰:该文在微信网上倍受关注,好评如潮,文笔朴实,陈述婉约,妙趣横生……值得品味。</h3><h3>收悉此言,深感不安。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与鞭策,为之而努力吧!</h3><h3>正如“上篇"描述,下湄桥的老工业史,相当于“半部工业史"。“下篇"将城区的老工业呈现于笔中,近似于"一部当年的郴州工业史“,但愿如此。</h3> <h3>我意由未尽,徒步走过下湄桥古石拱桥,沿桂门岭上山入城。我边走边思索,城区的老工业大致分成若干部分:一是六十年代初期从長沙迁来的郴州火柴厂、华中烟厂(今郴州卷烟厂)。从上海迁来的上海玩具厂(今郴州纺织器材厂)。</h3><h3><br></h3><h3>二是七十年代初,为备战备荒和"三线建设,从广州迁来的军工企业七四二九、七三二零、七四二五,交通部的筑路机械厂。</h3><h3><br></h3><h3>三是部、省属企业三O九队、四○八队、碳素厂等</h3><h3>四是本土企业:柴油机厂、防暴电机厂、县碾米机厂、酒厂、食品罐头厂、食品糕点厂、八达玻璃厂粮油机械厂等等。</h3><h3>当然,还要感谢读者留言,真诚指出在《别了,下湄桥老工业区》中遗漏未写的内衣厂、蓄电池厂、南开制药厂、四〇八队等。</h3> <h3>《别了,下湄桥老工业区》传阅后,有热心读者曰:“在瓷厂和纺织厂中间,还有内衣厂呢?"</h3><h3><br></h3><h3>内衣厂 郴州市线袋厂被省轻工业厅列为内衣定点生产厂家,改名市内衣厂。并投资107万元,在下湄桥新建厂房。1979年6月筹建,1981年5月建成投产,有内衣主机27台,职工356人。</h3><h3><br></h3><h3>据同学回忆,在厂对面的原铁厂下马停办,大批职工又分配到内衣厂工作。当时计划经济时代,所生产产品国家包销。后来,市场经济时代,改为自产自销,慢慢退出市场……</h3><h3>当然,还有蓄电池厂和下湄桥变电站等企业,由于资料不齐,就不一一列举,还请读者包涵。</h3> <h3>四O八地质勘探队 省属单位。原驻地在下湄桥铜坑湖(生活区),办公区原在北湖路与解放路的“北湖桥“处。后搬迁于原郴县华塘。上世纪末回迁郴州经开区,南岭大道处。</h3> <h3>华润三九(郴州)制药有限公司,是国资委A级央企华润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h3><h3><br></h3><h3>公司始建于1970年,前身是湖南三九南开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医药生产制造企业。拥有国家三类新药2个、独家品种5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个、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产品16个。公司地址:郴州经开区科技工业园内。</h3><h3><br></h3><h3>南开制药厂,厂址最早在下湄桥(瓷厂对面加油站处,后来搬迁于五岭广场的邮政局隔壁,再后来搬迁于郴州经开区科技工业园内。</h3> <h3>1962年,从上海大华、中艺两家玩具厂调入120名职工和部分设备在兴中街成立郴州市玩具厂,生产木制刀枪和动物玩具,大部分出口国外。后生产滑梯、秋千架、木马、转盘等幼儿大型玩具。</h3><h3>由于市场变化,1966年改生产纺织器材。1972年搬迁于人民西路(原郴州卫校对面)。</h3><h3><br></h3><h3>1987年,市第一服装厂分出18名职工,成立郴州市玩具总厂,生产長毛绒玩具。1988年,市机绣厂并入玩具厂。</h3><h3><br></h3><h3>记得儿时在二完小读书时,有玩具厂的子弟罗美英同学就读二完小。开始,误以为上海来郴州的玩具厂,一定是上海人,其实阿美祖藉是广东人。那句自豪语"阿拉,上海人",还真用不上。不过,上海玩具厂大都是江浙人。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地方建设,一来之,就永远扎根在郴州这块土地上。他们为地方经济的繁荣,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当时玩具厂迁到郴州兴中街与张家巷两巷之间,从两端均可出入工厂)</h3> <h3>据阿美同学口述回忆,上海玩具厂是1961年底搬迁到郴州。当时七岁多的小姑娘,随着父母一同背井离乡。下火车时又逢大雨,穿着棉鞋,深一脚,浅一脚踏着泥叮之路来到郴州,那一幕幕在儿时的记忆中挥之不去。</h3><h3><br></h3><h3>真的,那时从上海大都市来到小城镇,一下难以适应。其中部分职工又返回上海,但上海也不可能再安排工作,不得而已又折回郴州。当然,那时国家一声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舍小家,为大家,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青春。致我青春!</h3> <h3>郴州纺织器材厂 前身是郴州玩具厂。1967年,该厂根据省轻化工业厅的要求,发展细木加工的技术优势,试制纺织用木梭、拼线管、宝塔管获得成功,并受到好评。</h3><h3><br></h3><h3>1969年,被纺织工业部定为纺织器材专业生产厂家,改名为郴州纺织器材厂。1970年,国家投资219万元,在人民西路新建厂房。1972年,迁入新厂生产,有职工229人。</h3><h3><br></h3><h3>1982年5月,木梭获中南、西南、西北三大区纺织器材质检第一名。1989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净值403万元,职工546人。</h3> <h3>郴州火柴厂 1960年5月,市人委兴办一家小型火柴厂。 1963年,湖南省轻工业厅投资30万元,选址桂门岭南侧已停办的耐火材料厂,兴办火柴梗片厂。1963年,火柴厂与梗片厂合并,更名为市梗片火柴厂。</h3><h3><br></h3><h3>1965年,長沙新华火柴厂撤销,分别迁并于郴州、洪江、湘江3家火柴厂,其中主要设备和264名职工调往郴州,郴州梗片火柴厂改名为郴州火柴厂,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h3> <h3>1966年,生产火柴8万件,完成产值110万元,利润10.69万元。1972年,该厂在全国火柴行业率先使用火柴连续机,理梗、上梗、沾油、沾药、卸梗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结束沿用太阳晒梗的传统工艺。</h3><h3><br></h3><h3>1981年和1989年,郴州牌日用安全火紫获省优质产品证书。并连续4年在全国火柴质量评比中夺得第一名。</h3><h3>1989年,全厂有固定资产净值484万元,职工936人,生产火柴29万件,完成产值486万元,创税利132万元。</h3> <h3>火柴厂随着市场的需求和打火机的取代,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因为生产火柴要大量的原木。记得儿时去过火柴厂,厂区内有很多贮水池,里面泡着大量的原木,也许是工艺需要。</h3><h3><br></h3><h3>后来厂区陆续拆除,由开发商建成了商品房。</h3><h3>这张照片是同学汪本奇与其女儿合影,他曾经在该厂工作。背景是厂生活区,还有厂房、办公室的照片,受篇幅限制不一一展示。其实,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在诉说。。。</h3><h3><br></h3><h3>曾记得,那时城区还有一种在家可做的手工活动。去火柴厂领些原材料,在家男女老少齐动手,粘火柴盒,该项工艺只有靠手工操作,赚点劳力钱。。。</h3> <h3>郴州卷烟厂 1951年,郴城商人南解阜、何桂萱等集资8000银元,在文化路开办联营湘南烟厂,有员工25人,年生产卷烟332.5箱。因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后停办。</h3><h3>1960年,市人委会利用湘南烟厂的设备,在中山北街兴办地方国营郴州烟厂,有职工40人,日产卷烟250条。</h3><h3>1961年,長沙华中烟厂迁入郴州,与郴州烟厂合并为公私合营郴州华中烟厂,地址文化路文庙(原地区机械局院内),有职工303人,固定资产净值25万元,当年生产卷烟7613箱,完成产值140万元。</h3> <h3>1963年7月,改为国营郴州烟厂,隶属郴州镇。是年底,上交轻工业部烟草公司。1964年8月,恢复公私合营,仍属郴州市。1965年,生产卷烟28146箱,完成利税584万元。</h3><h3><br></h3><h3> 1970年,生产卷烟61306箱,完成利税1234万元。1973年至1978年,在飞机坪新建厂房21500平方米,添置设备41台,年生产能力增加到30万箱。</h3><h3><br></h3><h3>1984年,改名为湖南烟草公司郴州卷烟厂,隶属省烟草公司。1986至1990年,列入中国烟草总公司重点技术改造厂家之一,批准立项的技术改造项目17个,在七里大道(今南岭大道)扩建新厂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h3> <h3>我尽管不是烟民,但对当年生产的烟的牌子张口就来:经济烟(8分钱一包)。火炬烟(2角钱一包)。五岭烟(2角5钱一包)。飞鹤烟(2角8分钱一包)。相思鸟烟(2角4分钱一包)。最钟情的烟是郴州烟(3角3分钱一包),即不带过滤嘴的。还有老郴州人喊火炬牌烟,一般习惯称"火炬烟"。那时,逢年过节,有一包郴州烟,那就不错了,市场没有买,好像要凭票供应呢。</h3><h3><br></h3> <h3>在网上搜索到的珍贵照片,隐约记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建设,当时称“毛泽东思想胜利纪念馆"。“文革”后改为科学馆。这三个大字据说是郭沫若先生的真迹,难得可贵。大约是九十年代拆除后,建设了现在的生源超市和商店。</h3><h3>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备战备荒"之需要,从广州市沙河搬迁来郴州的军工企业七四二五(印刷厂)。生活区在原东风广场的东端原军马场,今属189医院管理。当年,在生活区还增盖宿舍楼,还是一建公司承建施工。记得,部队工厂有业余文艺宣传队,给施工队的工友带来深情的问候!</h3> <h3>筑路机械厂 1969年冬,交通部中南公路工程处从广州市沙河迁郴州,改名交通部郴州筑路机械厂。厂区在燕泉路(现搬迁经开区),生活区在“飞机坪"(对面是烟厂)。</h3><h3><br></h3><h3>上世纪七十年代,以生产321装配式公路钢桥为主,兼生产沥青洒布车、电动沥青泵、抽水机、柴油机、沙石泵等。</h3><h3>同学何春英参加工作后到筑路机械厂,一直到退休。</h3><h3><br></h3> <h3>说到从广州迁来的几家军工企业和筑路机械厂,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三线建设"转移至郴州。</h3><h3>何谓“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h3><h3><br></h3><h3>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转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题并论。当然,随着一大批工业企业内迁,也带动和繁荣了当地的经济。</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四二九工厂:</h3><h3>1969年底,因“备战"和“三线转移"从广州最初搬迁到资兴三都。1975年迁至郴州七里洞村东湾组、高湾组和三里田村用地,建设新厂区。</h3><h3><br></h3><h3>1985年,试制cz212轻型越野汽车,通过省级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 1987年,该车列入中国汽车联合经营集团产品目录。</h3><h3><br></h3><h3>1989年,有固定资产净值690万之,职工766人;生产汽车3000辆,发动机5000台;完成产值2473万元,利润789万元。</h3><h3><br></h3><h3>此外,该厂于1985至1987年,生产"江南牌"HN一120双排座微型工具车24辆。1989年,该厂完成产值812万元,利税158万元。</h3><h3><br></h3><h3>该厂还生产TM8011型汽车镗磨缸机。机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结构紧凑,操作维修方便,能自动回升,安全可靠。</h3> <h3>这张照片中的大高个是穆铁柱,喜欢篮球运动的一定熟悉。他曾经来七四二九工厂,该厂打算为他特制吉普车。</h3><h3><br></h3><h3>穆铁柱〈1949年6月1日一2008年9月14日),原中国国家篮球队主力中锋,身高2.28米。1972年加入济南军区篮球队,后被选入八一体工大队篮球队,并多次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h3><h3><br></h3><h3> 2008年因心脏病逝世于北京。回族。出身于山东省荷泽市。篮球专业特点:主力中锋。主要奖项:1978年获第八届亚运会篮球赛冠军。1979/1981/1983/年获亚洲锦标赛冠军。</h3> <h3>笔者年初又去七四二九工厂,工厂的原规模挺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去过几次。今天重返,昔日的大门和厂房早已不见踪影,仅剩下几栋老宿舍楼。还有唯一保存该厂原址标志,是厂待所的大门和房屋。大门上的大字隐约可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四二九工厂招待所“几行大字,仿佛在诉说往日的辉煌……</h3><h3><br></h3><h3>今日,整个厂区被“万宝新城"取代,原进厂的道路拉直,两边是高楼大厦和临街门面,也许不用多久,这里又是新的商业中心,因为紧靠五岭广场商业区,据说,不久五岒广场将建300多米的超高层建筑,要成为郴州城的新地标。</h3> <h3>同为"三线转移"迁来郴州的七三二零工厂,成功转型为民爆企业,为工程建设继续添砖加瓦。工厂仍在街洞的大山中,家属区搬迁至青年大道。</h3><h3><br></h3><h3>说到七三二零工厂,还有一段故事。吾妻知青下放到原郴县茶场。1976年下半年,与闺蜜殷志君、谢湘萍一同招工到工厂,共事多年。</h3><h3>那时,交通不太方便。从郴州乘绿皮火车到大冲下车,沿着山间小道约徒步半小时到达工厂,那田野的芳香和山间小道,至今难以忘怀。。。。。。</h3> <h3>原郴州地区美术印刷厂 厂址与市一完小相邻。整个厂区全部拆除,由开发商建商品房。在施工基础时,发现一古井。经文物部门挖掘整理,一稀世珍宝"西晋简牍"。现珍藏于郴州博物馆,可以说是“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全国唯一的西晋简牍,详细纪录了当时的文书和历史。桂阳郡人将竹简藏入井中,得已保存至今。</h3><h3><br></h3><h3>该厂职工宿舍处,原为惠爱医院。位于东门口,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美国人投资建造。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38.23平方米,建筑造型、平面布局按西式楼房设计。一、二层四方均有回廊,中间南北通道币楼梯间宽敞舒适。建筑不仅具有西式特点,还有地方色彩,为郴州城区首座中西结合的建筑。</h3> <h3>湖南(郴州)碳素厂 冶炼企业中,以郴州碳素厂历史最久,经济效益较好。该厂建于1958年。当时,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郴州石墨资源丰富的特点,在下湄桥兴办电碳厂。</h3><h3><br></h3><h3>1959年,下放郴州专区,迁址四普庄。1960年,简易投产。1961年,下放郴州市,与酒厂合并,更名郴州化工电碳厂。1966年,纳入国家计划,复名郴州电碳厂。1968年,由国家治金工业部投资改造,更名郴州碳素厂。</h3><h3><br></h3><h3>1989年,该厂占地面积279亩,有各种机械设备24台(组),固定资产净值966万元;职工8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5人。形成实际生产能力11156吨,约占全国碳素制品总产量的3%,占湖南省的90%。1985一一1989年,5年实现利税2149万元。</h3> <h3>笔者来到家属区,宿舍楼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大门口不远是专用铁路道口,净亮的钢轨多年不通火车了,但被来往的汽车碾压的通亮。</h3><h3>去厂区的铁路被围墙隔开,爬上围墙边,望见一大片已废弃的厂房,专用铁路一直延伸到厂房边,可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大……</h3><h3><br></h3><h3>原来该厂效益可观,不知为何如此?也许是市场放开,记得九十年代后,城区附近多家私营石墨厂,冲击了国营企业……</h3> <h3>1958年6月,原郴县投资10万元,在北湖西侧兴建郴县水泥厂。同年,原专区农业局与郴县郴州市联合在石榴湾兴建郴州市水泥厂。</h3><h3>1960年,郴县水泥厂划归市管,易名郴州市第一水泥厂,原市水泥厂更名为市第二水泥厂。1961年7月,两厂合并为郴州市水泥厂。</h3><h3><br></h3><h3>1968年,收归地区基建局管理,改名郴州地区水泥厂,产品由普通硅酸盐水泥改为矿渣酸盐水泥。经过2年改造配套,1970年产量达到2.18万吨。</h3><h3><br></h3><h3>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地区水泥厂有两个采石场。一个在同心桥附近的原金叶大酒店,另一个在今北湖区政府。那时,107国道还在国庆路。从水泥厂到骆仙岭采石场,有一条矿车用的小铁路,专门运输石料到水泥厂,矿渣水泥主要材料用石料破碎。</h3> <h3>原郴州市水泥厂 1970年3月,原郴州镇在骆仙岭新建郴江水泥厂(其前身为石料石灰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普通硅酸盐水泥0.57一一1万吨。1971年投产。1975年,将生料由人工配料改为电子程序自动配料。</h3><h3><br></h3><h3>1978年,改名为市水泥厂。1984年,地区水泥厂投资584万元,进行扩建改造。1989年,地、市两家水泥厂,共有固定资产净值1205万元,职工79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6人;生产水泥9.36万吨,实现利税310万元。</h3> <h3>骆仙公园。 该山脚下至今有一大片悬崖峭壁,是当年石料石灰厂和水泥厂采石后留下的痕迹。</h3><h3>1970年3月15日,当时从市一中毕业的70届高初中应届毕业生,共78人(含铁中3人)到水泥厂报到。</h3><h3><br></h3><h3>报到地点在郴县石料石灰厂办公室。后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石料石灰厂和水泥厂两厂合并。这样,可以利用石料厂的已有生活设施,另石料厂开采的石料,正是水泥厂急需的生产原料。</h3><h3><br></h3><h3>边生产,边盖职工宿舍。采用“干打垒"传统的施工方法,一是节约工程成本,二是也没有资金买红砖等建筑材料。</h3><h3><br></h3><h3>厂房建设也是学习广东的经验,在山坡上挖一个30多米深,100多米宽的山洞建厂房。坡上方是生料车间,坡下方是熟料车间。建厂时间约3年,先后来了三批学生,共120人。那时,为了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还是做义务工,没有报酬。大家也无怨言,加班后仅有一碗加班餐而已。感谢李桂生提供相关资料。记得曾经在该厂还有好友李桂生、文建和市一建同事左才潘(原在水泥厂工作)等等,是一生的眷念……</h3> <h3>八达玻璃厂 (属外来企业)。 据金大明同学介绍(他曾经在该厂从事技术管理工作)。1992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市场上玻璃需求剧增。厂领导研究决空扩建玻璃厂。原选址在官庄坪,可利用现有铁路运输,但由于地质复杂并有地陷风险。于是,调整到同心桥原肉联厂,并由玻璃厂兼并肉联厂,可以简化各种审批手续。</h3><h3><br></h3><h3>该厂玻璃生产线由国家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设</h3><h3>计。由于投资巨大,为降低风险,厂决定引进洛阳玻璃厂的资金、人才等,其中洛阳玻璃厂占股51%,而郴州玻璃厂和另一家投资商合股占49%,由洛阳玻璃厂控股。</h3> <h3>同心桥新建厂区,生产线占地面积90多亩,投资近2个多亿。投产后为郴州经济建设做出贡献!</h3><h3>随着市场的变化,约在2003年,郴州玻璃厂退出八达玻璃有限公司。而更为严酷的卖方市场改为买方市均,且该厂过度私有化等因素。加上城市对环境污染的更严要求,目前,该厂迁址桂阳。</h3><h3><br></h3><h3>随着厂区80米高的烟囱轰然倒地,整个厂区随之而去,代替是市一中新校区拨地而起……</h3> <h3>郴州防爆电机厂 地址在东街桥头,紧靠郴江河畔。对岸是历史悠久的裕后街老城区。</h3><h3><br></h3><h3>该厂的前身,是郴州电机厂。1966年,当时的郴州市水电安装公司电机修理车间职工,凭3台旧设备,试制出2台JO型4.5千瓦交流电动机,并经長沙电机厂检验合格。是年,电机修理车间从水电安装公司折出,组建郴州电机厂。</h3><h3><br></h3><h3>1969年,该厂派人去佳木斯学习防爆电机生产技术。1970年11月,试制BJ02型防爆电机成功,1971年批量生产。</h3><h3><br></h3><h3>1980年,从上海电器科研所引进Y系列电动机图纸。次年,试制Y系列和YB系列防爆电机产品,1983年获得成功。1984年,机械工业部电工总局发给巜扩试书》、《三防合格证》、《耐爆合格证》,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厂名改为郴州防爆电机厂。</h3><h3><br></h3><h3>1989年,全厂有固定资产净值308万元,职工315人,生产各种防爆电机7.02万千瓦,完成产值505万云,利税111万元,比1978年产值增長1.9倍,利税增長22.6倍。丨</h3><h3>还值得一说,电机厂对面还有原郴县碾米机厂,如今还有该厂的家属区。</h3> <h3>1976年,市园艺场为解决柑橘的贮存加工问题,由当时的郴州地区副食品公司投资15万元,兴办一个小型食品罐头厂。1977年,建成投产,有职工17人,采用简单设备生产糖水无核蜜桔、金桔罐头15.36吨。1989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该厂与香港原发贸易公司联营,改名为湖南郴港食品罐头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定点出口罐头生产厂家之一。</h3> <h3>牙石桥位于曹家坪路,原是郴州名桥之冠。1998年"8.13"特大洪水浸漫了郴州城,然而桥墩无损,只有桥面和栏杆被洪水冲毁。</h3><h3><br></h3><h3>走向桥头,只见原郴州市工具厂残缺的大门。1979年,市工具厂与轻工机械厂合并,定为市工具厂,以生产活动扳手为主。曹建雄同学曾经在该厂工作。</h3><h3>桥的东边山脚下,原郴州市酱油厂在此,今日去看,早已拆除建商品房。曾记得,有个同学住在附近,到星期天约上几个同学去他玩。正值夏季,看到厂区空地上,晾晒着做酱油的豆类,散发着诱人的香味……</h3> <h3>市糕点厂:1952年,城区南货业集资在西街兴办一家私营糕点厂,从业24人,仍以手工制作糖果、糕点。1958年,改为市糕点厂,隶属市副食品公司。此后,逐年有所发展,但仍不能满足需求。该厂生产白"白银牌双喜鸳鸯夹心饼",于1989年获省行业优质产品。</h3><h3><br></h3><h3>随着市场需求扩大,糕点厂在曹家坪建厂。说来也巧,我外婆曾经在该厂工作,外婆是五十年代初随父母一同从長沙来到郴州,就再也没有回長沙了,落叶归根也属一种奢望罢了。</h3><h3><br></h3><h3>记忆儿时学校放暑、寒假,姐弟一块去糕点厂手工包糖,赚点学费钱交给母亲,分担点家境困难。不过那时读书,一个学期的学费不足5元。‘</h3><h3>近日,专程来到曹家坪,至少有五十年旧地重游。略有影响,从曹家坪直行右拐弯,有多个类似路口,询问当地居民才找到。当年的旧厂都是一层楼厂房,早已拆除盖成多层建筑。(门牌号:曹家坪38号)</h3> <h3>市境酿酒业历史悠久。清光绪元年(1875),城区河街、裕后街便有怡和、胜义2字酿酒作坊。</h3><h3><br></h3><h3>1952年7月,郴县人民政府组织城区个体酿酒户,在扎上街袁家祠堂兴办国营郴州酒厂。1961年,与郴州专区化工厂合并。8月,下放郴州市。当时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试厂试用金干蔸、苦楝子酿制白酒获得成功,省轻工业厅在该厂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该厂生产过"中华味林酒",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h3><h3><br></h3><h3>1969年,学习广东省连县白酒生产工艺,改原固体发酵为液体间接发醇酿制白酒。后又建立年产5000吨啤酒生产车间。1987年底投产后,因销路不畅而停止生产。</h3><h3><br></h3><h3>儿时家住西街水巷,燕泉河在门前流过。燕泉路的酒厂在家门口的上游,酒厂生产酒的废水直排到河中,造成河水变为暗红色。不过那时环保部门,好像还没有此职能部门。</h3><h3>一</h3> <h3>郴州浓缩饲料厂 1975年前,市境无饲料工业。农(市)民家庭和社队集体猪场、国营畜牧场饲养家畜、家禽,使用菜刀、切草机、打浆朴、粉碎机等简单工具加工饲料。</h3><h3><br></h3><h3>1979年8月,市粮食局集资17.5万元,兴建一座混合饲料加工厂。为了进一步发展饲料工业,1984年经国家经委和外经部批准立项,1986年,市人民政府在梨树山宁家湾兴建浓缩饲料厂,总投资1300万元,工厂占地面积232亩。</h3> <h3>原郴州市印刷厂 人民西路9号。1960年,市人委投资10万元,添置机械设备5台,铅字模15种字体,将镇福利印刷厂改为国营郴州新闻报印刷厂。</h3><h3>1961年冬,《郴州新闻报》停刋,印刷厂转为集体企业,更名郴州市印刷厂,隶属市一轻局。1980年,市印刷厂迁入人民西路9号。</h3> <h3>原郴州农药化工厂 1965年9月,原郴州专区在四普庄原化工厂的基础上,兴办郴州农药化工厂。1966年3月下放郴州镇,改名为郴州农药厂,镇财政投资10万元,试制苏化"203"农药成功并投产。</h3><h3><br></h3><h3>1965一一1970年,化工部、中南局、省、地区和镇有关部门先后共投资199.54万元,建成马拉硫磷、酒石酸、顺酐和乙氯4个车间,企业初具规模。1970年,全厂职工增至176人,生产苏化“203"44吨,马拉硫磷349吨,完成产值274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h3><h3>1989年</h3> <h3>原郴州市钢管厂 该厂的前市农业机械厂。1982年,该厂厂長李讲德,带领工人采用电子管式自动振荡器,将50赫兹工频电流变换成4000赫兹高频电流焊接钢管成功,被省工业厅列为钢管生产定点厂,原材料和产品纳入省计划。</h3><h3><br></h3><h3>1985年,改名郴州钢管厂,有职工174人,生产高频焊钢管1329吨,完成工业产值206万元,利税25.62万元。1989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h3><h3>该厂旧址,今郴州市住建局处,原厂址早就被开发为商品房。</h3> <h3>原郴州地区无线电厂 1970年,在栏杆塘(东门口附近)兴办地区广播电影设备修制厂。是年10月,划出电影设备业务,改名郴州地区无线电厂,有职工46人,以生产广播舌簧喇叭为主,当年完成产值16万元。</h3><h3><br></h3><h3>1971年,该厂从上海引进275瓦扩音机全套生产技术,改为以生产712B型275瓦扩音机为主,同时生产300瓦、500瓦扩音机,乡村有线广播成套设备,交流收音机和双音频自动选号调度电话机等。</h3> <h3>原郴州地区柴油机厂 厂址在原郴州卫校(现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附近)。1974一一1989年,该厂出口柴油机(3000多台,创外汇35.34万元)。</h3><h3><br></h3><h3>说来也巧,该厂初建时为1969年,那时小学毕业后按”政策"留城。一时难于找工作,于是到西街居委会挑土方。也许现在都难于理解,为什么人工挑土方。确实,那时还没有推土机、挖机之类机械,全靠人力挑运,挑土方参照农村记工分,壮劳力十分,我那时仅16岁,尽管个子高,但体力差,还没做个体力劳动,开始记工分7分,后来记8分。一天也3元钱左右,至于一天完成多少担或多少方,也无考证。不过,挑土方的艰辛之苦,往日在郴州長大的发小,一定记忆犹新。</h3> <h3>原郴州地区粮油机械厂 1969年,原郴州地区粮食加工机械修配厂改为地区粮油机械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燕泉路新建厂房(郴州酒厂对面)。那时,本人在市一建参加工作不久,有幸参与该厂厂区基建。</h3><h3>后来,该厂于九十年代搬迁与郴州经开区(天龙车站附近)。到本世纪初又整体搬迁于郴州高新区(白露塘)。目前,燕泉路老厂房为该厂家属区。同学傅衡祥、张桂芽和我老弟,都曾经在该厂工作。</h3> <h3>原郴州市玻璃厂 1985年9月,郴州专区商业局在北湖岭兴办玻璃厂。1959年4月迁址刘仙岭,10月建成投产,有职工52人,生产灯具等日用玻璃5.16吨,完成产值0.74万元。1961年,下放郴州市,易名市玻璃厂。尔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上升。</h3><h3>1977年,该厂年产5.5万重量箱平板玻璃的扩建方案,列入省基建计,贷款11万元动工扩建。1978年,扩建工程投产,成为湖南省地方工业中第一条小平板玻璃生产线。</h3> <h3>眼前的大门,是郴州经开区原科技工业园,原规划为工业用地。由于高铁车站建于园区山脚,贯穿于园区南北一大片用地,鉴于此,该园区调整为商业用地,建设一大片商品房。故园区工业用地陆续调整到長冲片区和石盖塘片区。</h3><h3><br></h3><h3>郴州经开区,成立于1988年,是全省首批省级开发园区之一,现正在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与北湖区“区区合一”管理模式,主要领导交叉任职。现辖区面积68.83平方公里,有注册入园企业875家,企业从业人员3.5万余人。</h3> <h3>我以郴州的老工业为主题,上篇《别了,下湄桥老工业区》,下篇《记忆中的郴州城区老工业》。跨越了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通过一张张老照片,回顾了郴州老工业的兴衰。。。。</h3><h3><br></h3><h3>通过收集、整理、编辑此文,那一张张老照片背后,有多少普通而又平凡的故事,逐渐完整地勾画出整个老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许多企业乃至整个郴州老工业的成長历程中,经历了抉择、质疑、等待与新生。</h3><h3><br></h3><h3>此拙文完稿,正逢2019年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劳动者光荣,谨以此文献给广大劳动者,向您致敬!致青春,我们都是追梦人。不负韶华,我为国旗添彩。不负韶华,传承记忆,期待祖国,明天更美好!</h3><h3><br></h3><h3>感谢《郴州市志》提供相关资料。感谢汪本奇、金大明、罗美英、李桂生等好友提供相关资料和老照片。</h3><h3>感谢您的阅读,对笔者是莫大的鼓励与支持。</h3><h3><br></h3><h3>编辑、制作、摄影:姚宁</h3><h3> 校对:左才潘、文慕逵</h3><h3> 2019年五一节、五四青年节随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