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重在“清”字说

天阳子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清 静 说</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许天阳</h3><h3> 经曰:“一尘不染谓之清,万虑澄彻谓之静”。固修道之士,自古及今,无不以清净为首务。然,千师万圣,口口相传,知清静者易,行清静者难。何以故?不知清净根本使然。也就是不知何谓清?如何清?既不知清,不能清,想知静而后入静,痴人说梦而已。</h3> <h3>  那么,何谓清净?如何清净?最终又怎样才能达到真正静定呢?其实只要参透把握清浊动静四字即可。</h3><h3>  大家先看这个清静的“清”字,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即以此字立名。此乃无上至宝,渡人法船,多少师父,传功不传法,历代经书,说静不说清,只因有法便可成功,能清自然归静。我这里思量再三,不敢私密,指于同志参考。</h3><h3> 《内经》云:“青阳为天,浊阴为地”。上天去地八万四千里,飞禽不能至,人兽不能侵,浊气不能伤,污秽不能极。是故,若论洁净,非青天莫属。所以清字右边用青字立基,取谐音立韵,采同气相投,内涵深矣。再看左边三点,分身口意三业之途,含精气神三宝之义,隐贪嗔痴三毒之根,显雨露水三点之源。以形取象,以象寓意,以意含真,我等,当深而明之,切记、切记。</h3> <h3>  《清静经》云:“澄其心而神自清”,又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故修真悟道之途无它,洁净脏腑,洗心涤虑,广积阴功,应物真常尽矣。</h3><h3>  奈何今之天下,大多修道之人,只知习静,不肯学清。或诵经念咒,或觉照存思。或吐纳数息,或意守观想。这些法门无非是让人扫除杂念,去掉妄想。但殊不知有多少人,杂念越扫而越多,妄想越去而越妄,越想清静,反而越不得清净了。像这种修法,在贫道看来,只不过是拔苗助长,只要葫芦不管苗,守株待兔的死法子。 </h3> <h3>  又如《清静经》所言:“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要想真清真静,先要在“清”字上用功夫,然后在“动”字上做文章。</h3><h3>  前文说过,清字左边那三点,包含三业、三宝、三毒、三源之意。我们凡人不能清净者,是因三业未净,三毒未灭,三宝未纯,三源未用;致使飘浪爱河,流吹欲海,沉迷声色,迷惑有无,终始暗昧。</h3><h3> 如果说静是果子,那么清就是树木,如果说静是目标,那么清就是去路,如果说静是内功,那么清就是外行。如果身不清,精气就不会纯净,若心不清,魂魄就不会安宁,如果神不清,那元明真我也就必然不能真静。</h3><h3> 所以,对于只习静不学清的人,那是在静中求静,是邪路。对于日常百姓,那是动中求动,是世途。唯有在动中求静才是真养道,静中求动才是真神仙。因此,我常说:“真正清净了才算是半个学道人”,此中深意,暗含无限天机,望学者三思。</h3> <h3>  回头继续说这个“清”字,凡人的三点是身口意三业与贪嗔痴三毒,而这种毒,在不断造孽攀缘,循环不休。一缘未灭,一缘又生,旧怨没了,又添新恨。以至于忧患四起,烦恼不绝。如此轮回辗转,无有终期,试问,如此心态,你如何入静?任凭你千万口诀,坐破蒲团,能真静者鲜矣。</h3><h3>  是以真修之人,亮出慧剑,提起拂尘,斩断三毒之根,扫去六尘虚幻。再轻抚杨柳,动用“清”字左边三点甘霖,洗心涤虑,净化灵魂,脚踏实地,全真做人,使那清字中凡人的“贪嗔痴”三点,转化为道人的“精气神”三宝,能如此,方是修仙正路。</h3> <h3>  各位同道,我之所以提倡从清字入手,重点在外行用功,不是不讲内功,是因为人伦之道不修,社会熔炉不用,不重百行,只是入山枯坐,闭门不出,在静中求静,无人无外欲打扰,看似静了,实则一受外扰牵缠,立马魂不守舍。更何况枯木跟前岔路多,不可不思,不可不当心啊。</h3><h3>  如今,我们注重外功行持,在不静的根本处着手,哪里有魔,就在哪里练过,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随遇随练,应物真常。把个名利权贵,酒色财气,恩爱牵缠,是非对错,彼此你我,尝过品过,参过悟过,觉过破过,灭了六魔的老巢,断了三毒的根子,止了三业的轮转,那时候,不求静,就自然的静了。</h3> <h3>  下面说说“浊”字。上文引用老君“清者浊之源”一句,过去很多人问我这句话,很多人不明“浊”字真意,究其原因,都是站在人文上看问题,始终持有喜清恶浊之观念造成。</h3><h3>  记得尚业子倪师父跟我们说过他宣扬的莲花精神,他说他有一次无意间看见莲花宝座上的观音霞光万道,他认为是菩萨显圣,要他在修行时务必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这想法无可厚非。可他这段话让我想起了《爱莲说》,想起了出淤泥而不染,着青莲而不妖之大儒精神。 这两种精神是人性之本,在修人道的后天境界,是难能可贵且不可或缺的。</h3><h3> 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一步还远远不够。因为这里面还包含了好恶之心,取舍之意。我经常说站在天道的角度,污泥和莲花并无尊卑之分,也无美丑之辩。后天中之所以不一样,是人的分别心使然。莲花虽然高洁,但未必憎恶污泥的腐朽与臭秽,相反,污泥和莲花是母与子的关系,莲花对污泥本应该是感恩和无比依恋之情。没有污泥之腐朽,哪来青莲之亮洁?没有妖魔之邪气,怎显浩然之道心?</h3> <h3>  正因如此,《清静经》此句单刀直入,告诉我们清与浊的关系与内涵。没有浊哪来的清?离开后天的红尘,哪来的先天圣境?虽然我们常说道修先天,但离开后天却无从下手。尽管我们常说德行无为,可离开有为也是寸步难行。</h3><h3>  然后再说这个“动”字。吕祖《百字碑》说“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可见这“动”字在道家修炼中可谓重中之重。</h3><h3> 普通人的一生是动中求动,从生到死,人的心神从来就没消停过。除了肉体劳作运动外,精神意识时时不休,心猿意马刻刻不止。哪怕就连睡眠时也乱梦纷纭,不可间断。《内径》上说“心藏神,肾藏志”,人的先天三宝元精、元炁及元神,从父母一点精血落入胞宫,十月胎瞒,呱呱坠地,便开始了消耗过程;在这过程中,受胎有禀赋薄厚,养身有优劣之别,处世有成败之分,命运有贵贱之势。不管如何,不得仙家了生脱死之术,终归精气衰亡,就好比油枯灯灭便是死期。</h3><h3> 于是人们发现,体育锻炼只不过是对肉体的呵护。而精神的修养,则更为重要。最低级的养生是养形,再进一步是养气,更进一步则是养心,而最上一步是养德,德具则无不克。养形养心养德,实际上就是道家所提倡的修性练命之术。</h3><h3> 于是人们开始觉悟,道家认为仅仅是肉体的成功还不够,还有心性的超越才能获得圆满。修心就是要把烦乱的内心静下来,不管是用什么方法,能去除杂念,归于至虚就是对路。到此,也就触及到本文标题第二个至关重要的“静”字了。</h3><h3> 同样是《清静经》里面的一句话,叫“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在这个理论处使下,很多人觉得修行之人心要清净。为了清静,大多是人甚至不择手段的将自己与世隔绝。天天打坐,日日周天,辈也驼了,腿也瘸了,还有的肛门也坐出问题了。</h3><h3> 这时候就遇见了我要说的静中求静的问题。前文说的动中求动是常人,是死路。那静中求静则是偏向另一个极端的更可怕的邪路。丹经上说“枯木跟前岔路多”,那些为了修而修,为了静而静的方法和行为,都是坠入魔窟的敲门砖,打开地狱的门钥匙。</h3><h3>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打坐的时候,人的肢体运动全部停止,但心念却不会停止。更多人打坐时反而感觉杂念比平时还多了很多,原因是这时候人五苦之门洞开。也就是道家所说视听嗅味触五种知觉更加敏感了。而此时如果修炼者尘缘未了,欲念未清,脏腑肉身不净,人心计较不死,就会跟着感觉步入歧途。今日得气,明日酸麻,妄想周天逆转,乞求白日飞升,有为而为,着相寻相,能不走火入魔鲜矣。</h3><h3> 既然动中求动是不可,静中求静也不行,那又该如何用功?这时,才涉及到前面吕祖爷的那句话的后半语“无事更寻谁?”,这正是动中求静具体法则。</h3><h3> 吕祖说头上按头,骑马找马是丹家大病。人若动中能取静,乱中可安心,虽不懂修炼,但修炼之功在矣。</h3> <h3>  以前我有一弟子,年方而立,在江浙两省游住多年。虽信仰坚定,行持刻苦,但越修心越乱,胸越窄,看所经道观,皆名利之徒,是非之地。以至于急火攻心,脾气暴躁。又加之年轻气盛,俗念未清,整日枯坐顽空,使得身心疲惫,体质极差。有一天电话中对我哭诉,说:“师父,在家没能成家立业、孝顺父母、光耀门庭,出家不能静心修道、打坐进功,有何脸面上见道门祖师,下见父母师尊、、、”,言下之意大有轻生之念。</h3><h3>  我赶紧将他叫回终南山,一番开导之后,让他放弃了以前的修法。整日念念经,写写字,练练武,砍砍柴,爬爬山,背背水。放下了成仙了道,也不想耀祖光宗。半年之后,病也退了,胃口也好了,吃得饱,睡得着。天天无心于是而无事于心,日日真常应物且随遇而安,整个人简直有了翻天覆地之大变化。</h3><h3> 忽然一日他跪下不停地叩头问我:“师父,弟子回山不觉中已经半年,过去种种习性皆以去除。只感觉心如朗月,性似清泉,以前的贪求妄想甚至位列仙班都也看淡了”。我说:“如此甚好”。他再拜后又问:“现在师父开始教我真正打坐心法吧”。</h3><h3> 我听后大愕,跟他说:“打坐和念佛诵经,拜忏导引一样,都只是为了收拾身心,让人复于清净的方法和诀窍,就如同载人到达彼岸的车船。你现在万缘放下,心如止水,人心已死,道心已活。元明真性刻刻规中,受想行识早入真静,混元一炁不觉中已经悄然汇集,本来面目无意中被你看个究竟。这时候你还问什么打坐心法?好比修行路上你渡过长江是必经之路,而现在你已经在水的对面,你还要作茧自缚,没事找事的在那里苦苦思索是坐船还是游泳吗?当年你拜师的时候我就多次告诫,修道千万不要头上按头弄巧成拙,骑着马找马的教训忘记了吗”?</h3><h3> 通过这件往事大家可以明白,动中求静才是真静。但修行就是为了真清真静吗?回答又是否定的。真清真静才是大道的一半工程,当虚静笃之后,万物复生之前,还有一个玄之又玄的“动”。这个动,是静中求动的动。是杳杳冥冥,昏昏默默,静及生动的自然而然的动。说白了就是玄关开启之后的先天之动,是元神显现后的不动之动。</h3> <h3>  人的元神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动,一是人临死的时候会动,这个动就是形神剥离,是死亡时的魂飞魄散,是人生命的终结。另一个动,就是在修道成功后,精神魂魄意合在一处,扭成一家,脱质飞升,形神具妙时才会有的动。这一动之后,脱胎换骨,便是真人,举心动念,皆是神通。</h3><h3>  丹经上说,真正清净是成仙之前,静中生动是合道之后。所以真清真静是修道的过程,达到真清真静才算是半个修行人。只有在真清真静的前提下,才能倒转斗柄,把握阴阳,才能超凡出世得道成仙。</h3> <h3>  行文至此,相信大家都已明白何为清,何为静。只有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清,才可能达到真正的静。</h3><h3>那么何为静?如何静呢?</h3><h3> 我们再以字寻因。大家看这个“静”字,左边是青天的“青”字,右边是争取的“争”字。前文说过“青阳为天,浊阴为地,上天去地八万四千里,飞禽不能至,人兽不能侵,浊气不能伤,污秽不能极。故,若论洁净,非青天莫属”。</h3><h3> 青天如此洁净,我等尚要与之争高低,试问,这修真一事是多么的难啊?</h3><h3> 修道之士,不得清净的罪魁祸首既不是纷纭杂念,也不是贪心苛求。而是面对纷纭杂念和贪心苛求所持的态度和方法。我经常说:“不是不让坐丹房,只因源头不清凉。正气修则能成道,邪气一炼便生魔”。所以古人修道,不外乎收拾身心而已。而收拾身心的最佳诀窍与方法,往往不是什么玄功秘技,更不是全赖漫天神佛。大道至简,不离当下,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可靠的。是才以有这么一句,叫“大道不离身,离身便不真”。这也难怪,很多人就是喜欢搬精运气、故弄玄虚,就连道祖老子也曾发出过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感叹。</h3><h3> 每每想起此事,不免感慨万千。其实清净之法,古人早有捷径,也早有明文。归纳起来就是“斋戒沐浴”四个字,而这四个字实际上就是做清字上的功夫。斋分身斋心斋,戒有内戒外戒,而沐浴,就是常常给身心洗个澡。</h3><h3> 身斋是洁净脏腑,远离污秽。荤酒不入,血腥不染,久而久之,身体内外清纯洁净,毫无半点滞碍。心斋是洗心涤虑,扫除妄想。忏罪悔业,广发慈心。日久天长,心台扫尽,月朗中天。自然七情不伤,六害不至。自然贪心去欲望除,身体健筋骨强,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朝。所产精气神都是先天无欲无求之上品,何求还丹不成?</h3> <h3>  我以前说过,天下的道观寺庙只不过是个澡堂子。有人说这疯道人有在说疯话了。我说道观寺庙建的越大就好比洗澡水越多,今天的道观寺庙越建越大,越来越宏伟,浪费的也金钱越来越多。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说现在的人性坏了,心灵腐烂不看,臭水直冒,水少了能洗干净吗?人肉体弄脏了去哪洗?澡堂子呀。那人的心灵肮脏了去哪里洗,很多人就犯愁了。</h3><h3>  道观庙宇是个澡堂子,其实就是用来洗心涤虑的地方。人要想规范身心,就必须正心正念。想正心正念,就离不开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道观寺庙远离世俗,环境清幽,不染尘劳,没有烟华,是给心灵洗澡的第一滴水。庙堂高大,神像庄严,木鱼声声,香烟缭绕是给心灵洗澡的第二滴水。仙佛神圣,大慈大悲,历劫度人,救苦救难,是给心灵洗澡的第三滴水。有了这些水,就有了洗去灵魂污垢的基本条件。</h3> <h3>  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毫无疑问,是在庙堂之上,是在信仰之中。只有在这里才会唤起他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他们可以无视法律,可以践踏公德,但他们面对宇宙自然的无奈与惶恐,往往让他们面对天地神祇尚有敬畏之心。今天的庙宇神像越建越大,越塑越高,是因为现代人的良心丧失了。小庙小像已经不能震撼他们的心魂,已经不能让他们肃然起敬。所以越建越大,越塑越高,甚至是披金带玉,富丽堂皇。不这样不足以让昏眩的世人真心的跪下,真心的忏悔,真心的发愿,真心的改过行持。</h3><h3>  这就是沐浴,是丹道沐浴的外沐之法。作为今天的修行人,罪孽深重,根器浅薄,我们能放弃这些简单直接的方法而不用吗?</h3><h3> 再者,当年黄帝祖师去拜见广成子,第一次去吃了闭门羹,结果回家后退避三舍,斋戒沐浴百日,然后再去,弃驾步行,才得授道法。两次不同的是,第一次他是以帝王的身份去的,第二次不同,是以学生的身份去的。不是广成子祖师有意摆谱,是只有虚心下气,恭敬求学的心态,才能接受更大更深的东西。</h3><h3> 我经常说老君《清静经》是登天的梯子。而通篇之中,清浊动静四字就是纲领。能参透理解此四字,在把握运用此四字,何求不得清净呢?</h3><h3> 2014年9月9日于终南太兴山</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