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赵州桥

王秋艳律师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和司机哥都偏爱桥。</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年,走过、看过、拍过的桥很多,涵盖了不同年代、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地区。</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镜头下的桥,或庄重或俏丽,或古朴或现代,或寒酸或华美,或厚重或灵动,或门庭若市或无人问津,无一不留下极深的印象。</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从柏林禅寺出来,接下来要看的,是1400岁高龄的赵州桥,离柏林禅寺仅三公里。</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最早知道赵州桥,源于舞台上的《小放牛》中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趟沟”。后来好像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赵州桥。</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所以一直想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到古桥,摸一摸、看一看、走一走,尤其是看看是不是真有张果老和柴王爷留下的驴蹄印和车道沟。</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洨(xiáo)河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595-605),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nbsp;桥长64.40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跨径37.02米,拱矢高度7.23米。桥面分三道,中道行车,左右二道行人。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早期文献称为“赵郡洨河石桥”,也有的称“赵州大石桥”。桥畔所傍之村落,自古一直沿称“大石桥村”。宋元佑年间更名“安济桥”。</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河北民间将赵州桥与沧州铁狮子、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菩萨像并称为“华北四宝”。因赵州桥是重点文物,通车易造成损坏,所以不允许车辆通行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nbsp;敞肩单孔石拱桥中,比赵州桥建成更早的,是位于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的小商桥,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部将杨再兴,就是在小商桥附近与金兵交战阵亡的。</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希望以后能安排时间去看看。</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门洞之类的建筑叫做“券”(读作xuàn)。</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券”有两个读音。读作quàn时,基本字义为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现代指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如证券。读作xuàn时,基本字义为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一头到另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困难。而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又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同时还使桥体更加美观。</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赵州桥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了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同时,为使相邻拱石紧密贴合,在主孔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设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各道券之间的相邻石块也都在拱背设有“腰铁”,把拱石连锁起来。铁钉和腰铁,极大地增加了各窄券的稳定性。</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可谓设计巧妙。</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称为“满肩”或“实肩”型。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了两个弧形的小券,因为两肩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敞肩型设计,大约节省了180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700吨。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连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错误地认为这1.55米高的桥台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建在自然砂石上的古桥,至今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所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过的地方越多,越感叹古人的智慧,也为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无比自豪。</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石桥上,看到了神话传说中张国老留下的驴蹄印,还有柴王爷推车留下的那道沟。</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景区内可看的,只有这座石桥。然后就是附会出来的八仙大道和李春、小放牛和柴王爷推车的塑像,还有冷冷清清的“赵州民俗一条街”。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可看的地方。收费40元,有些高。</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买的是60元的通票,还可以看古桥展览馆和科技馆。两个展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古桥的发展史和赵州石桥的设计原理,可谓是中国古桥建筑的一部简史了。看完颇有收获。</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更开心的是,古桥展览馆中介绍的好多桥,都是我和司机哥走过看过的呢!</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回过头来再说到小放牛的歌词。从年代和贡献上来说,鲁班是不可能更没必要抢李春的功绩的。应该是后来的百姓口口相传,基于赵州桥设计建造的水平之高,才把老祖师爷抬了出来,实际上也是在变相的赞扬李春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两位老人家听到这首民歌,会是什么表情呢?可以考虑给他们两个配上现代的表情包:</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李春?不妨配个不在乎中略带不屑的表情,加上一个“切”字。</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鲁班爷呢?我会给他配上两个字:“呵呵”!</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