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这样一支部队,为检验新式武器,1979年,军委把他们全营整编制秘密调遣至祖国南疆,配属广州军区124师 ,血路穿插,自卫还击。出征前没有轰轰烈烈的送行,返回时也没有欢迎的场景,他们悄悄地走,悄悄地回,甚至没有人知道北京军区还有一支参战部队。他们是配属广州军区,甚至都没有这支部队番号的参战记载。四十年之久,不为人知。</h3><h3> 四十年后,我有幸随老公参加了北京军区坦克一师130自行火箭炮🚀营参战40周年平遥纪念活动。我亲眼见到了这些走过战争的老兵,虽然他们己经两鬓斑白,但依然精神烁烁。四十年前他们走过战争,凯旋而归!四十年后他们久别重逢,相见时刻,兴奋相拥;忆起战事,老泪纵横!</h3><h3> 这是一支野战全训部队,听老公讲过,他当兵四年,参加四次实弹军事演习,真枪真炮操练,模拟战争场景。演习也会有牺牲!我曾跟老公多次回部队拜见战友,己是团长的战友安排我们观看战士们操炮演练,他们那过硬的战术,让我十分敬佩。他们让我改变了对军人的印象,以前看到的大都是机关兵,当我看到这支部队的战士们的操练 ,他们那过硬的军事技术,严明的军纪,令行禁止的作风,才知道这才是真正能够卫国出征的将士!</h3><h3> 四十年后,他们已经是60~70岁的老年人了,但他们背不驼腰不哈,各个精神百倍,仅从他们那站姿,就可以看出他们曾经当过兵,曾经是军人。</h3><h3> 当他们回忆起那场战争,讲到身边牺牲的战友时,虽然过去了四十年,甚至素不相识,依然是老泪纵横!就象是发生在昨天。战场上的故事有些老兵说四十年了第一次听到。他们打仗回来后,评功,提干,退役,各奔东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四十年后的今天聚在一起,才有机会交流曾经的往事。讲述者泣不成声,聆听者默默流泪。他们说有点失态,我觉得不是失态,是释放!战争在他们年轻的心灵里刻上深深的痕迹:最残酷、最血腥、最温暖、最善良,这种人生之最大的反差同时撞击着视觉和心灵,让他们永生挥之不去!时间淡化不了心灵上的痕迹,他们只有讲述,给家人讲,给朋友讲,写成文字,让人们记住,看望战友,祭奠英烈,这一切都是一种释怀,释放!所以就有了河南老兵常常梦见牺牲的战友,于是来到陵园,翻墙而入,祭奠亡灵之事。</h3><h3> 只有走过战争的部队,四十年后聚在一起时,才有向烈士默哀的仪式;只有走过战争的部队,四十年后聚在一起时,才有忆起战事,老泪纵横的场景;只有走过战争的部队,四十年后聚在一起时,才有向离别四十年后的战友行军礼(不是向首长),以表敬佩之情!只有走过战争的部队,四十年后聚在一起时,才有老兵珍藏四十年的器材装备实物及照片展示。只有走过战争的部队,四十年后聚在一起时,才会被老兵为烈士扫墓的视频所感动!只有走过战争的部队,四十年后聚在一起时,才会被这次纪念话动所震撼!</h3><h3> 我作为家属参加了这样的战友相聚,我不是军嫂,我最敬佩军嫂们为国的付出。当她们的老公出征上战场的日日夜夜里,她们在家侍奉着嗷嗷待哺的幼儿及双方的父母,在她们的心里承受的是怎样的压力和担忧!我从心底敬佩她们!</h3><h3> 战争中的烈士们,无疑是英雄! 这些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老兵,不论立功与否,他们都是真英雄!他们不是偶像,他们有血有肉,铁骨铮铮;他们不是虚构,他们历历在目,也有柔情;他们不是烈士,他们真真切切,活生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与世无争!</h3> <h3>北京军区坦克一师130自行火箭炮营参战40年纪念活动在平遥举行。</h3> <h3>当年的闫营长讲话</h3> <h3>当年的张连长,这次活动的组织人,编辑出版了《血染的风采》一书。</h3> <h3>全营三百多名参战人员姓名全部载入史册。</h3> <h3>四十年了,全体到会老兵们向军旗敬礼,依然那样庄严!</h3> <h3>左二,己八十五岁的杨付营长。依然精神烁烁!</h3> <h3>左,二等功臣,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当年报话兵,此次纪念活动总策划。</h3> <h3>当年指挥连计算班常班长,战后任坦克一师炮兵团团长。</h3> <h3>当年修理连郭连长,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出战场上毁坏的装甲车和坦克车共9辆,荣立一等功。荣获战场抢修模范称号。己79岁高龄,当他讲到带回多名伤员,到达医疗所,有两名素不相识的伤员牺牲时老泪纵横!</h3> <h3>左,当年入伍仅1个月的新兵,一直担任装甲车高射击枪值班,半个身子探在车外,随时有被枪炮击中的危险。</h3><h3>右,当年装甲车付驾驶,前进途中,修理故障机枪,主动要替换值班新兵。新兵40年念念不忘!</h3> <h3>这不是普通军鞋,这是战争中防刺鞋,脚底有钢板。防毒面具,手榴弹袋,老兵把它们珍藏了40年。</h3> <h3>这报话机,有20多斤重,报话兵们在战斗中的日日夜夜,背着它翻山越岭,保证了信息畅通。</h3> <h3>久别的战友。</h3> <h3>前观七勇士之一,荣立三等功。无线报话班韩副班长,讲述当年战争经历。当讲到掩护他们牺牲的步兵兄弟,和从他身边冲出去,抬回来就是尸体的先锋连的兄弟时,泣不成声。他看到了战争中最残酷的一面,也看到了战争中最温暖的一面,那就是坦克兵,在冲进敌人阻击区之前,还不忘把一袋饼干扔给他。他眼看着这辆坦克在前方被炸毁,坦克兵化作一团火光!这一袋饼干在断粮断水的战场上是何等的珍贵!</h3> <h3>左,当年7连1排贾排长,连续开出两辆陷入泥潭的炮车,凭借他的驾驶经验,使全营车辆终于闯过泥潭,继续前进!荣立二等功。</h3> <h3>60~70岁的人,仅看站姿和蹲姿,就知道他们曾经是军人。四十年了军人风采依旧!</h3> <h3>右,当年独自一人,深入前沿,给前观七勇士送给养。</h3> <h3>老兵珍藏的当年战争纪念品实物</h3> <h3>右,当年侦查参谋。</h3> <h3>当年坦克一师炮团宣传股长,中国书法联谊会常务理士,闫靖宙现场为战友们挥毫泼墨,献上字画。</h3> <h3>会场内展示了老兵珍藏了四十年的珍贵照片。</h3> <h3>当年的炮车驾驶员,凭高超的技术,驾驶故障车完成了作战任务,荣立二等功。</h3> <h3>入伍仅1个月的新兵,随部队奔赴了战场。</h3> <h3>此次纪念活动接待组的同志辛勤工作。</h3> <h3>会场内展示了老兵珍藏了四十年的珍贵照片。</h3> <h3>会上播放了老兵携夫人十年前自驾车,去广西龙州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的视频,感动全场。</h3> <h3>中,当年七连冯连长。</h3> <h3>右,北京军区炮兵测距机手比武第二名,荣立三等功,出发前由副团长点名从一营调至三营参战。</h3> <h3>右,己八十五岁的杨副营长</h3> <h3>同年入伍新兵,40年后重逢兴奋不已!</h3> <h3>会上临时决定,让我代表参会家属讲几句话,时间短,临阵发挥。在这里再补充几句:记得在你们出征打仗的日子,特别流行《再见吧,妈妈》这首歌,我每天在家里都大声地唱。每次唱到“假如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山茶花会陪伴着妈妈”这句歌词时,我妈妈都要插上一句话:“我要儿子,不要山茶花!”当时我才20岁出头,听了也不以为然。后来我也当了妈妈,才体会到我妈妈的这句话,代表了天下所有妈妈的心声!</h3> <h3>当年坦克一师火箭炮营老兵,中国楹联书法家协会会员,张银耀现场为战友们挥毫泼墨,献上字画。</h3> <h3>当年前观七勇士中这次到会三人,左,计算兵,后任某团政委贾政委。中,侦查班赵班长,后任某团团长。右,报话班韩副班长。</h3> <h3>中,军嫂,为这次话动做了大量的工作,辛苦了!</h3> <h3>左3,军嫂。向军嫂致敬!</h3> <h3>左,我不是军嫂。我敬佩军嫂!向军嫂致敬!</h3> <h3>40年后战友相逢,久久相拥。</h3> <h3>老兵,战后你的生活还好吗?</h3> <h3>左,当年的苏军医。</h3> <h3>祝福这些老兵健康,长寿,快乐,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