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引领示范 携手同行</h3><p style="text-align: right;">——记李恩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研讨<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顾士兰</h3> <h3> 暮春四月,绿意融融。在一派生机勃勃中,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在我校多功能厅开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br></h3> <h3> 本次研讨活动由李琳琳和吴云侠两位老师执教。这两位老师分别从统编教材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新天地。<br></h3> <h3> 李琳琳老师是个特别爱学习爱钻研的老师,课上的行云流水,令人叹服。这节课老师紧锁课文的学习目标,不管是开头“鹿”字的“古代图画”,还是“寓言的道理,为什么最后告诉你”的思考,亦或是“关于我们,明白了什么”的探索,都紧紧围绕着“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展开,学习活动的指向非常明确。“小鹿是怎样明白这个道理的?”琳琳老师设计了出示关键词,让孩子们创造性地合作复述故事这一学习活动,将学习不断向纵深推进。在这个环节中,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也慢慢学会了讲故事,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得到了提升,最后的思辨:①美丽的鹿角无关紧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②鹿角和鹿腿都重要,它们各有长处。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引导孩子联系生活、课文、经典语句这几种方法探寻说理由的方法,获得认知生长。设计一个个学习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表达,在这节课得中到了很好的体现。李老师的《鹿角与鹿腿》为语文课堂探索寓言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路。<br></h3> <h3> 吴云侠老师是我们学校才貌双全的二师兄,同时又具备大师兄的胆识聪敏,三师兄的勤勉踏实。吴老师上的这节课属于课外多篇。主要采取的是比较阅读的策略,在比较中发现两组故事的异同,探究作者背后的想法。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续编《渔翁的故事》的结尾。从众多不同之处,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由于口耳相传,即使出处一样,也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差异,不同于历史故事等类型。结尾的大相径庭,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想法,吴老师引导孩子从多角度挖掘作者的想法,而不是浅尝辄止。采用逆向推导的策略,从自己想告诉大家的道理入手,思考通过怎样的结尾揭示这个道理,经历些什么实现这个结尾。在阅读思考呈现方面,吴老师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课前是比较阅读单,课中是转折曲线图,课后是梯形推导图。将阅读思考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交流互动上,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br></h3> <h3> 课后,杜兆芬和李恩两位名师结合这两堂课进行了专题报告。杜老师从《聚焦统编教材 把握语文要素》,结合具体的课例谈了当下如何开展语文教学。杜老师指出,课文中的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能够关注并且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发现,或者教学内容过多有意不去讲这些规则,是否可以?其实也并无不妥,但教师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必须让学生读熟课文。这里强调的是“读熟”,不仅仅是“读懂”,“读熟”的要求是做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因为只有读熟了,才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形成语感。其实学生是否能够说清楚这些语言规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能够脱口而出,正确运用,这才是关键。这就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
我们的语文课现在陷入一个误区:现在不少语文课把学习重点放在方法指导上,以为方法指导是关键,是第一位要紧的事,其实这个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小学生学会写作的关键不在理解方法,关键在写作实践,学生实践比方法规律指导更重要,这是硬道理。那么语文课上教师无需指导方法规律了?当然也不是。学生实践与方法规律指导的关系应该是“实践为先、实践为重、实践为主,方法在后,方法为辅”。学生学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花点时间进行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一些方法规律,这样的指导更节省时间,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所以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将课文中规范的词语和句型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最大程度地丰富儿童的语言经验的积累。<br></h3> <h3> 李老师针对群文阅读,从理论和实施策略两个方面剖析了如何进行群文阅读。李老师指出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让我们的学成为一个好的读者。那么一个好读者究竟该具备哪些阅读品质呢,根据好读者的十项指标,我们的孩子究竟该经历怎样的训练,才逐渐成为一个好读者?我觉得,课内单篇与课外群文必须有效互补,才能尽快提升阅读能力。
课内单篇与课外群文各有哪些特点呢?蒋军晶老师将他们进行比较,我们不禁会思考群文阅读对学生的意义。经常会有家长说:“孩子课外书读得也不少,一做阅读分析就昏头昏脑,词不达意,想不周全。”作为老师,我们也苦恼:一篇篇的例文,精耕细作,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但相当一部分孩子还是不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答案明明就在文中,半天找不到,更别说进一步的推理判断了。诸多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究底是因为孩子的阅读能力不强,急需提升阅读速度,训练阅读策略,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我们看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大都是精读指导,在速度上不做过多要求或容易忽视。而群文以默读浏览为主:略读,速读,跳读更适于提升阅读速度;再看阅读策略,比较,整合,推断等在群文阅读中很突出,经常用。但在单篇阅读中,很少用到,很难训练。比如《愚公移山》和《明锣移山》比较之后才会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强烈的认知冲突又促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另外我们一直强调语文课要学表达,群文阅读能更集中,更结构化地呈现一种表达方式,更有助于发现文学的奥秘,发现故事的密码,发现习作的技巧,是更接近文学的表达。<br></h3> <h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其中的百种滋味,万般感受,只一个“磨”字了得!课不磨不明晰,人不磨不成长。感谢她们的坚持努力,让我们对课内外阅读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希望我们在不同的教学领域里多思考,多实践,多学习,携手并进,一路同行,让小语的明天因为我们的努力展现别样的风景!<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