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不是基督徒但我喜欢教堂,我喜欢教堂的建筑、装饰及教堂内珍藏了数百乃至上千年的宗教艺术作品;更喜欢殿堂中那肃穆的气氛。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作为世界第一大教堂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堪称教堂中之最,且充分的诠释了宗教与美的内涵。时隔四年后第二次来到这里,眼前的景物依旧,然而震撼依旧!长有拍摄於2019.2.10 (文字部分查阅网上资料编辑整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乐曲 《圣母颂》Sarah Brightman (莎拉 布莱曼)</span></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禄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於公元326年落成。圣彼得大教堂是欧洲乃至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世界第一大教堂。 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1506年开始动工,工程长达120年,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显著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穹顶和希腊式石柱及平直的过梁相结合。大教堂整体为一座长方形建筑,从空中俯视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形状,造型传统且神圣。教堂内部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精美的雕塑作品约450件,几十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壁画历经数百年时光依然光彩依旧!教堂正面的廊檐上有十一座雕像,耶稣基督的雕像位于中间,两侧分列着他的十二位门徒。廊檐两端各有一座时钟,右边的是格林威治时间,左边的是罗马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彼得大教堂最右侧的大门“圣门”。大殿的正面共有5扇门,平时游客都从中间大门进入,中门为“如意门”,最右侧的大门“圣门”每25年打开一次,按规定圣年的圣诞之夜,教皇亲自打开圣门并率信众步入圣堂。其他三座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通过中门进入能容纳5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呈现在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座艺术宝库,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多为名家作品。堪称镇殿之宝的雕刻艺术杰作为以下三件:其一,米开朗基罗25岁时雕塑作品《圣殇》。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至。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米开朗基罗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其二为贝尔尼尼的著名大作《青铜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四五层楼高,华盖前的半圆形围栏上点燃着99盏长明灯,围栏下方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陵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对朝圣者做弥撒。第三是件《圣彼得宝座》,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装饰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作于1499年的 《圣母哀痛》(圣殇 )被誉为最著名的宗教雕塑。雕像中圣母流露出失去儿子的悲痛,但并没有掩盖她庄严、永恒的美,表现了含蓄、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憾力。米开朗基罗认为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对于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面容塑造得似乎比她怀中抱的儿子耶稣还年轻。他的答复是“依我看,圣母是永不老的,因为她的贞洁无瑕使她永葆青春”。 对于雕像人物的神情还有一种解读是,因为耶稣是为救赎人类而死,他死后的神态理应安祥。圣母当然也十分怜子,但一想到儿子是为救人而死,所以悲恸有节,伤而不乱。据说这座用工两年的雕塑展出后引起很大轰动,但当时许多人都不相信它是出自一位年仅24岁的年轻人之手。一怒之下米开朗基罗在圣母胸前的衣带上刻下了“来自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作品”。但事后他对这一行为深感懊悔,从此不在作品上署名。《圣母哀痛》也就成为唯一一件有署名的米开朗基罗作品。1972年一个匈牙利精神病人用铁锤击伤了圣母像的面容和左臂,天主教界为之震惊。专家们用了三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并置于防弹玻璃罩之内。现在的参观者只能隔着栏杆和玻璃罩鉴赏这一杰出的雕塑作品了。</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安放着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青铜华盖</p> <p class="ql-block">教皇本笃十三世(1394年—1423年)祭坛下的小天使。14世纪到15世纪末一批互相对抗的教宗被选出,其中一系被罗马天主教会认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认定为对立教宗。由于出现了一些宣称可以成为教宗的名誉之人,教会因而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是导致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卡米勒‧德‧莱利斯( Camillo de Lellis) 雕像,由雕刻家Pietro Pacilli创作于1853年。医学团体创始人圣卡米勒‧德‧莱利斯手揽灵医会章程,仰望上苍悲天悯人。十六世纪的那不勒斯神父卡米勒‧德‧莱利斯是方济各会修士,因病住院而创立了灵医会(Camillians),他是病人和医生护士的中保,于去世140年后(1746年)封圣。</p> <p class="ql-block">圣文森特‧德‧保罗 (St. Vincent de Paul)雕像,由雕刻家 Pietro Bracci作于1754年。17世纪法国神父慈善家文森特‧德‧保罗毕生致力于服务穷人,在赴非洲传教时曾一度被抓成为奴隶。他创立了遣使会(Congregation of the Mission),并在Louise de Marillac的协助下创建仁爱修女会(Daughters of Charity),他受天主教会和新教圣公会推崇,于去世80年后(1737年)封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圣依纳爵·罗耀拉(1491年- 1556年 ) 西班牙人,是罗马天主教耶稣会的创始人。他在罗马天主教内进行改革,以对抗由马丁·路德等人所领导的基督新教宗教改革。雕像为卡米洛和朱塞佩於1733年创作,雕像的书上用拉丁文写着“为了上帝的无上荣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圣文森特·德·保罗(1581年4月24日- 1660年9月27日)法国罗马天主教神父。圣文森特是所有天主教慈善团体的主保圣徒,他早年时被卖到突尼斯为奴,但后来逃脱。他创立了旨在乡村地区传道的传教团或称神父团(即“遣使会”),并协助组织慈善修女会,1737年6月16日他被册封为圣徒。1833年在法国成立的圣文森特修会,是信奉天主教的平信徒从事慈善事业的组织。雕像作者为彼得·布拉西 (175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保罗的圣弗朗西斯(1416- 1507年4月2日)法国普莱西人,册封时间为1519年。雕像作者乔瓦尼·巴蒂斯塔·麦尼 173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圣彼得大教堂的神圣之处还在于它存有关于耶稣本人的三宗圣物。第一件圣物:莫奇(1580-1654年)1646年的作品《圣维洛尼卡》,雕像表现的是维洛尼卡举着带有耶稣脸部影像的布奔走。维洛尼卡是耶路撒冷城中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当她看到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艰难地走向他的殉难地各各他山时,流露出怜悯的神情,并递给耶稣一块布让他擦去脸上的血汗,耶稣接受了,擦完后把布还给了维洛尼卡,这样耶稣脸部的形象就神奇地留在了这布上。据传这块布曾在1380年显过一次灵,出现了耶稣的头像,它给后人留下他的形象,这块布作为圣物收藏于雕像上方的小龛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第二件圣物:这件作品是贝尔尼尼1639年雕刻的《圣朗基努斯》,相传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罗马士兵朗基努斯用长矛刺穿其心脏,血液从伤口中喷溅出来,溅在朗基努斯将近失明的双眼上,他的眼睛竟然瞬间就恢复了视力,由此他感受到了神的力量,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因其德品高尚而被封圣,朗基努斯用的矛也被称为圣矛,它因沾有耶稣的血液而被认为谁拥有此矛便可战无不胜。这只矛作为圣物收藏在圣彼得教堂内。</p> <p class="ql-block">这只矛作为圣物收藏在圣朗基努斯雕像上方的壁龛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第三件圣物:波尔基在1629-1639年雕刻的作品《圣海伦娜》,海伦娜是君士坦提乌斯的妻子、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她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给了母亲海伦娜很大的权力和钱财,委托她去耶路撒冷寻找耶稣的圣物。海伦娜到了基督受难地的一座神庙进行挖掘,找到了三个十字架,此时随行的一个女人得了重病,海伦娜就让她这触摸这十字架,当摸到第三个十字架时当时病就好了。海伦娜知道这就是耶稣殉难时被钉的十字架,随后把它带回了罗马藏于雕像上方的壁龛中。这三座雕塑也称为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海伦娜知道这就是耶稣殉难时被钉的十字架,随后把它带回了罗马藏于雕像上方的壁龛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圣安德鲁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圣彼得的弟弟,兄弟俩以前是渔夫,经施洗约翰介绍认识了耶稣,耶稣收他们为门徒,并许诺他们将成为得人渔夫,即传递福音的渔夫,于是兄弟俩抛弃了一切追随耶稣。据说安德鲁在被处死时要求行刑者用X型十字架,自己不敢用和耶稣一样的十字架,X形十字架也就成了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圣朱莉安娜•法克内瑞(St. Juliana Falconieri)(1270年-1341年6月12日)意大利人,册封时间 1737年,雕像作者 保罗·坎比。(1740)</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殿堂中央是贝尔尼尼最伟大的杰作“青铜华盖”,闪烁着耀眼光芒的青铜华盖置于米开朗基罗最伟大的杰作宏伟的穹顶之下。殿堂尽头是贝尔尼尼的不朽杰作圣伯多禄宝座,其上有精美的“圣灵”画像。</p> <p class="ql-block">正中间安放着由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宝座,宝座上方是圣灵画像。(一只展翅的和平鸽)</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顶与贝尔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p> <h3>地板由华贵的大理石装饰</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纪念碑,由Camillo Rusconi雕刻完成于1723年。</p> <p class="ql-block">教皇格里高利13世纪念碑 </p><p class="ql-block">纪念碑由Camillo Rusconi完成于1723年。教皇坐像呈祈祷状,其身下石棺的浮雕描绘他颁布格里高利历的场景。石棺两侧雕像分别寓意宗教和智慧。石棺之下正探爪向外的龙取自邦肯帕格尼家族(Boncompagni family,曾出过格里高利2世和13世两位教皇、以及另五位红衣主教)盾徽。</p><p class="ql-block">教皇Gregory XIII(1572-1585年在位)学识渊博,曾为法学和神学教授。他反对宗教改革,竭力消除新教影响。他促进艺术和科学,创办大学和神学院。他于1582年颁布的格里高利历一直使用至今。由于从公元前45年凯撒时代延用到当时的儒略历(每400年有100个闰日)多算了10个闰年,格里高利历(每400年只有97个闰日)删除了10个闰日,即以改历那天的格里高利历10月15日接续前一天的儒略历10月4日。</p> <p class="ql-block">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纪念碑 (关于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与凯撒.儒略主持制订的历法的区别: 格里高利历与儒略历大致一样,但格里历特别规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设闰日,这样每四百年,格里历仅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格里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约每3300年误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点回归年的365.24237日,即约每8000年误差一日;而儒略历的历年为365.25日,约每128年就误差一日。到1582年时,儒略历的春分日(3月21日)与地球公转到春分点的实际时间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历开始实行时,将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改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p> <h3>约翰二十三世教皇祭台上的镶嵌画《圣杰罗姆的最后圣餐》(多米尼基诺 原作于1614年)</h3> <p class="ql-block">教皇约翰二十三世(John XXIII,1881年11月25日-1963年6月3日,原名安吉洛·朱塞佩·隆卡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于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在位为罗马教宗,1963年6月3日逝世,逝世后遗体被防腐处理,安放于圣伯多禄大教堂水晶棺内。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一生谦虚谨慎。他不让人们把他视为一个兼有外交家、政治家和学者风度的教皇,而说自己是一名"保卫真理和善行的牧羊人",他强调教会是世人的仆役而不是主子。他对亲属也严格要求,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势去提携任何家人。他当上教皇后曾写信给弟弟,批评"这个世界只对挣钱感兴趣",希望弟弟和其他亲属能保持谦卑,不要追求荣耀和财产,不要因为他们同教皇的关系去谋取物质利益。他说:"当我死时,我希望人们能像赞扬皮乌斯十世那样赞扬我:生时贫困,死时亦穷。"他在遗嘱中赠给每个活着的家庭成员不到20美元的东西,因为他的全部家产不过如此。</p> <h3>大殿内的圣彼得铜像,铜像头顶上的金属圈是圣人的标记,他举起的右手代表祝福,而左手则握有两把象征神权的钥匙。对于铜像的雕制者有贝尔尼尼和康比欧两种说法(康比欧是13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刻家)。有意思的是,传说摸着圣彼得铜像的右脚,就能得到圣人的祝福。所以,铜像前总是排着长队,信徒们虔诚地亲吻着或抚摩着圣人的右脚,使那只右脚越摸越小,已经看不出脚趾头了。四年前来这里时时还能摸到,据说这只脚已经换过好几只了。(为了保护文物现在参观的人们不能靠近这座雕像了)铜像由Arnolfo di Cambio作于1300年(一说为公元5世纪遗物)。耶稣基督的首徒彼得闭目端坐,左手紧握两把天国大门钥匙,右手指向天空,似在默祷谨守耶稣传承,誓将教会发扬光大。铜像背景看似织锦,实则为马赛克。</h3> <p class="ql-block">整个殿堂内部呈十字架形状,在十字架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金碧辉煌的青铜华盖,华盖的正上方是直径42米,高120米的穹顶,穹顶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精美的图案和浮雕。阳光从穹顶的窗照进殿堂,给庄严肃穆且幽暗的教堂内增添了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大穹顶正下方是贝尔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华盖下是圣彼得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克雷芒十三世(1693.3.7-1769.2.2),罗马教廷第250位教皇,出生于意大利,俗名卡尔洛·雷佐尼科,1758-1769年在位,在位时正值欧洲各国君主纷纷反对罗马教廷,波旁王朝力图消灭耶稣会,使克雷芒十三世在宗教和政治方面都遇到许多麻烦。他既无前任本尼狄克十四世的才智,又无后任克雷芒十四世的美德,缺乏自信,并因放纵过度而萎靡不振。</p> <p class="ql-block">教皇英诺森11世纪念碑,纪念碑由P. E. Monnot制作。教皇坐像呈布道状,其左右两边的女性分别代表忠诚和坚毅。英诺森十一世(1676-1689年在位)上任后挽救了濒于破产的教廷财政,并对与土耳其作战的天主教国家作财政支持。</p> <p class="ql-block">英诺森11世的遗体葬在大教堂圣塞巴斯蒂安经堂的祭坛之下。</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左侧,有一幅《基督变容》的马赛克镶嵌画,这幅画的原作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所画,1758年由六位艺术家用马赛克复制了拉斐尔的这幅作品,用了整整九年完成了这件不可思议的工程。这件作品被誉为圣彼得大教堂内最美丽马赛克壁画。拉裴尔(1483-1520),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p> <p class="ql-block">本笃十四世教皇</p> <p class="ql-block">庇护二世祭坛上的镶嵌画《圣塞巴斯蒂亚诺殉难》,公元三世纪塞巴斯蒂亚诺是罗马皇帝的卫队长,长的英俊潇洒,受皇帝宠爱甚至许以一半儿江山,但作为虔诚基督徒的他不为所动,后被绑在树上用乱箭射。乱箭射后塞巴斯蒂亚诺仍然活着,最后被棍棒打死,年仅三十岁。为纪念他每年1月20日定为塞巴斯蒂亚诺节。这是根据意大利著名画家多米尼季诺的画作制作的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7世纪念碑,纪念碑是贝尔尼尼在八旬高龄(1678年)设计的代表作。教皇呈跪姿全神祷告,并不理会在柩衣下探头挥动沙漏警示时日无多的死神骨架。座下的四个雕像彰显教皇的美德。左侧怀抱儿童的是“慈爱(charity)”,右侧脚踩在地球上的英国之上的是“现实(truth,意指教皇对英国新教的徒劳压制)”,其后为“谨慎(prudence)”和“公正(justice)”。纪念碑下方为进出教堂的一道旁门。教皇Alexander VII(1655-1667年在位)是巴洛克大师贝尼尼的恩主,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彼得宝座等都是亚历山大7世授权贝尼尼设计建造的。其灵柩位于教堂西南角的一个门楼之上,与圣心祭坛南北相对而立。</p> <p class="ql-block">圣大利奥 St. Leo the Great 祭坛,祭坛由Alessandro Algardi建成于1653年。祭坛画为大理石浮雕,画面描绘公元452年教皇利奥1世与匈奴王阿提拉会面时的场景:当空中出现圣彼得和圣保罗的身影时,阿提拉望而生畏,举手护目。圣大利奥(440-461年在位)在乱世中引领天主教和西罗马帝国抵御异端和蛮族的侵扰,被称为西方世界的拯救者。尽管如此,罗马城仍在455年被蛮族攻破及洗掠。利奥1世是首位入葬老圣彼得大教堂的教皇。新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后,其遗骨被迁移安葬在祭坛之下。</p> <p class="ql-block">供奉在圣心坛的《耶稣圣心图》,1933年穆乔利制作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圣约瑟祭坛,供奉着圣母子的镶嵌画,圣约瑟是圣母玛丽亚的世俗丈夫。</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原作是兰卡利1604年的作品。马赛克镶嵌画制作于1727年。描绘的是圣经里的一段故事,第一个基督教团体“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个信徒亚拿尼亚试图欺骗圣灵,将出卖田产所得私自留下一部分,却向圣彼得谎称全部奉献,当即倒毙,3小时后他的妻子撒非喇不知已发生的情况,又向圣彼得重复了丈夫的谎言,也当场倒毙。</p> <p class="ql-block">教皇庇护7世纪念碑,纪念碑由Bertel Thorvaldsen建成于1831年。教皇坐像面带倦容,正为包括朋友和敌人在内的所有人祈祷,其左右天使分别代表历史和时间,其下两位女性分别代表坚毅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教皇庇护7世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教皇庇护7世</p> <p class="ql-block">这是教皇皮奥八世的墓龛。祭坛由雕塑家皮耶罗于1866年完成,这座祭坛位于通往地下教皇墓室大门之上,最上面是基督耶稣,下边跪着的是双手合十的皮奥八世教皇,左右分别站着的则是圣彼得和圣保罗,四个人物呈菱形分布,这种形式在圣彼得大教堂中显得非常特别,而这么多重量级的人物出现于在位仅一年多的教皇的祭坛上,更令人相信有非同寻常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教皇皮奥八世的墓龛</p> <p class="ql-block">维尼奥拉(1507-1575)设计的侧堂穹顶,顶壁画有精美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教皇利奥11世纪念碑与墓龛,纪念碑由Alessandro Algardi作于1644年。利奥11世坐像呈祝圣祈福状,左右两位女性分别寄寓坚毅和慷慨(手撒金币,传说暗喻法王亨利4世曾花30万法郎助其当选),其下方基座的浮雕描绘时任教廷大使的利奥11世见证法王亨利4世发誓弃绝新教教义、以及签署西班牙法国和平条约的场景。教皇利奥11世 Leo XI(1605年4月在位)属于反对宗教改革的保守派。他在加冕仪式上因风寒而病倒不起,仅在位27天。利奥11世纪念碑与英诺森11世纪念碑相对而立。</p> <p class="ql-block">《圣母无污怀孕》比安齐(Bianchi)1740年原作, 1744—1747圣保罗教堂制作成马赛克壁画。</p> <p class="ql-block">英诺森八世,1484年继任第215任教皇,在任8年,他谴责巫术迷信,曾经掀起了欧洲史上捕杀女巫的风潮,他还是历史上一位奢靡腐败的教皇。下面是他的墓龛。</p> <p class="ql-block">圣庇护10世纪念碑,由Di Fausto设计的纪念碑完成于1923年。由Pietro Astorri雕刻的圣庇护10世像双手向天,为信众祈福。保守派教宗St. Pius X(1903-1914年在位)批评对信仰的现代主义解说,反对外部强权对教会权利的干扰。他于1954年被奉为圣人。庇护10世在其遗嘱中说道,“我出身贫穷,一生艰苦,也希望死时节俭。(I was born poor, I have lived poor, and I wish to die poor.)”他拒绝接受将遗体去除内脏并作防腐处理后保存的安葬形式,但其继任者并未遵从遗愿。他覆盖着银面具的遗体,被安葬在Presentation经堂的祭坛之下。圣庇护10世纪念碑与英诺森8世纪念碑及墓龛相对而立。</p> <p class="ql-block">马蒂尔伯爵夫人墓碑,墓碑上方是右手持权杖、左手握荣冠的马蒂尔伯爵夫人雕像。11世紀初,神权与政权高低的争论在欧洲异常激烈,最后导至教皇格到高里七世下令开除了德皇亨利四世的教籍。在马蒂尔伯爵夫人的斡旋下,教皇格到高里七世原諒了亨利四世。为感念马蒂尔伯爵夫人这个重大的外交成就,教廷为其立墓碑於此。</p> <h3>整座大殿的地面由各种颜色的大理石铺成漂亮的图案。</h3> <p class="ql-block">《遇上主日》罗马内利1642年创作,1728年制成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圣多马的疑问》意大利画家卡姆锡尼1822年作品,这是圣经故事,耶稣复活后,门徒多马有疑问,提出要近前察看耶稣伤口,看后信服,从此投身传教,最后殉教。</p> <h3>这是教皇本笃十五世纪念碑,他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死难者祈祷。</h3> <p class="ql-block">《斯图亚特家族墓碑》,即英国王室斯图亚特家族最后三位成员詹姆士三世和他的两个儿子邦尼王子查理和亨利的墓地。他们的先人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因是天主教徒,被他的女儿、女婿推翻,詹姆士三世被迫流亡罗马,直到去世。为了纪念其虔诚的信仰,英王乔治三世委託卡瓦诺于1819年完成此一作品。石碑上刻有斯图亚特王族的家徽,中间是父子三人和他们的名字,下面有两位天使悲伤地倚靠在快要熄灭的火把上。</p> <p class="ql-block">玛利亚纪念碑,玛利亚‧克莱蒙蒂娜‧索比斯基(Maria Clementina Sobieski )纪念碑与其丈夫及两个儿子的斯图亚特王室纪念碑相对而立。纪念碑由Pietro Bracc作于1742年。纪念碑之下的门户为穹顶和楼顶平台下楼台阶的出口。玛利亚为波兰国王的侄女、英格兰王位觊觎者詹姆士三世的妻子。詹姆士三世因坚持天主教信仰而被英国的新教政权放逐,只有教廷和一些天主教国家承认其继承权,他的多次复辟活动均遭失败。妻子因病早逝于罗马,他本人也长年客居并老死于罗马。</p> <p class="ql-block">画面正前方是主祭坛画《洗礼祭坛》,《斯图亚特家族墓碑》(右) 与《玛利亚‧克莱蒙蒂娜‧索比斯基》(左)相对而立。</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画《洗礼祭坛》,施洗约翰在约旦河边为耶稣做洗礼,圣母坐在旁边观看,其他人物都是天使。这幅画作是马拉塔1698年创作,原作保存在天使圣母大教堂,这里是1722年按原画制作的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圣彼得大教堂早已没有君士坦丁时期的影子,在朱里奥二世教皇时期,它被完全推倒进行重建,工程从1506年开始到1626年才得以最后完工。这一工程凝聚了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等众多顶级建筑大师的智慧。先是布拉曼特,他受朱里奥二世之邀设计了最初的建筑方案,但他主持施工刚8年,他和朱里奥二世教皇相继去世。新任教皇请来拉斐尔继续修建,然而,这位年轻的艺术天才在任教堂总建筑师6年后便英年早逝。之后,教堂工程又相继由帕鲁齐和小桑加洛主持过十余年,但工程没有取得大的进展。1547年,已过古稀之年的米开朗基罗欣然受命,他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了局部调整,将教堂的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顶改成了拱肋式的大穹窿,使教堂的视觉效果更加宏伟。由于工程的浩大,米开朗基罗最终没有看到他设计出的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后的样子,17年后,89岁的米开朗基罗去世。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后来接任他的建筑师都忠实地执行他的设计方案,人们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正是米开朗基罗所希望看到的样子。</p> <h3>教堂的下面有很多地下室,里面安放着教皇及圣徒的遗体,这是在教堂的地板上安装的通风孔。</h3> <h3>拍摄的教堂地面上的图案</h3> <h3>大教堂门前左侧的圣彼得雕像</h3> <h3>坐落在圣彼得教堂右侧的圣保罗雕像(大教堂广场前圣彼得及圣保罗雕像下面各有一块巨大的显示屏,教堂举行活动时可以让在广场上成千上万的信众观看到教堂内部的实况)</h3> <h3>教堂左侧大门的瑞士卫兵,卫兵们身着红黄蓝三色的古典骑士服装,外披蓝色大氅,手握长戈威风凛凛,所有卫兵都是瑞士人。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名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教皇深受感动决定世代雇佣瑞士卫兵守卫教堂。据传卫兵的服装由米开朗基罗设计,他们手中的长戈也与当时的兵器一样!</h3>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正中间矗立着来自埃及的方尖碑,在方尖碑的顶端加装了象征天主教的十字架,广场两侧是贝尔尼尼设计的环廊,由284根巨大的石柱支撑。(在大教堂正门台阶上拍摄)</p> <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