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到了拉萨已经晚上5点多,在酒店安排好,吃了晚饭,都7点多,有来过拉萨的领路去看布达拉宫的夜景,有半小时的路程,路很好走,就转两个弯。没有想到布达拉宮的夜景如此美丽。</h3><h3>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地方,很多人都想要去那里看看,感受当地特殊的文化熏陶,那就是西藏。不过提起这个地方就一定会联系到地标性建筑物,那就是布达拉宫。每个建筑都有着它存在的意义,那么它的历史又是怎么样的呢</h3> <h3>布达拉宫在水中的倒影,一阵微风吹过,波光淋漓,似梦似幻。</h3><h3>布达拉宫的建造时间相对比较久远了,大约是在公元631年建成,那个时候人们看见的就是有九层的一座宫殿,这样的规模足以让当时的人感觉到震撼。这个建筑物现如今作为佛教圣地,用于传播佛教文化,但是它当初建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h3> <h3>广场上,来自各地的游人三五成群,留涟忘返,布达拉是多少人心中的想往。我想起歌手,央金兰泽 的 “布达拉”的歌词:</h3><h3> 带你心飞</h3><h3>轻轻地 让我转动经轮</h3><h3>只为触摸这大地的心跳</h3><h3>轻轻地 让我把祈祷放飞</h3><h3>只为以爱去沐浴生命的感动</h3><h3>布达拉 布达拉</h3><h3>高高的布达拉</h3><h3>你容纳了人间</h3><h3>千言万语的倾诉</h3><h3>你拧干了心灵</h3><h3>反反复复的欲望</h3><h3>你放飞了岁月</h3><h3>刻骨铭心的祈祷</h3><h3>你锁住了天地</h3><h3>长长久久的爱恋</h3><h3>布达拉 布达拉</h3><h3>高高的布达拉</h3><h3>央金兰泽 - 布达拉</h3><h3>久久地 让我凝视佛塔</h3><h3>只为聆听那岁月的风霜</h3><h3>久久地 让我把热泪亲吻</h3><h3>只为以心去拥抱黎明的太阳</h3><h3>布达拉 布达拉</h3><h3>高高的布达拉</h3><h3>你容纳了人间</h3><h3>千言万语的倾诉</h3><h3>你拧干了心灵</h3><h3>反反复复的欲望</h3><h3>你放飞了岁月</h3><h3>刻骨铭心的祈祷</h3><h3>你锁住了天地</h3><h3>长长久久的爱恋</h3><h3>布达拉 布达拉</h3><h3>高高的布达拉</h3><h3>高高的布达拉</h3> <h3>广场夜景。广场上巨大的广告牌,五巨头的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的中央贺信。在一路上各个大寺院里都在重要位置,悬挂着中央赠送的这幅画。</h3><h3>很多人猜测和文成公主有关,因为我们都知道文成公主曾经被派去西藏联姻,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时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住着的是小昭寺,它的面积相比较和它名字相似的大昭寺来说小得多,关是住处这一就点已经侧面驳倒了布拉宫的修建与文成公主之间的关系了。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公主是在641年才来西藏的,而商议和亲的事情也仅仅是在一年前,那时候布达拉宫早已经建造出来了,所以更加确定了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至于后人相传与文成公主有关,想必是为了渲染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之前的爱情故事吧</h3> <h3>站在白塔下的过道中拍摄,东边天边一抹红云。看这个带大门的白塔,很象沒有改造广场前,进入布达拉宫的一个大门。</h3><h3>据文献记载,一开始松赞干布规划建造布达拉宫的目的,是为了让本地区有一个特殊的标志性建筑物。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在山上修建布达拉宫呢?在平地上修建的话岂不是容易的多。其实布达拉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用来御敌。为了兼顾这两方面,这才有了后来的布达拉宫</h3><h3><br></h3> <h3>第二天,早早起床,赶到布达拉宫拍日出的晨景。</h3><h3>布达拉宫(藏文:པོ་ཏ་ལ),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br>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布拉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大部分。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尊胜僧院、僧官学校、东西僧舍和山下的藏军司令部、雪城、城墙、城门、角楼以及宫后的龙王潭等。</h3> <h3>阳光初照布达拉宫。</h3><h3>初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布达拉宫缘何而建,一说是因发展需要,松赞干布为巩固政权,将统治中心从山南泽当一带迁至布达拉宫,又为了防守外来侵略,于是在拉萨红山上建造了红山宫——布达拉宫最早的称谓;还是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经过清时五世达賴以后陆续重建和新建。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拉萨海拔3650米,布达拉宫海拔高近3800米,宫高115米</h3> <h3>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坐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普陀之意)。 </h3><h3>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悠久历史,恢弘的建筑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 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红山宫</h3><h3>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 僠王朝灭亡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h3><h3> 明末,在蒙古固始汗的武力支持下,五世达赖 建立葛丹颇章王朝。公元1645年,在清政府支持下(顺治年间)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五世达赖由葛丹章宫移居白宫顶上的日光殿,1690年,在第巴桑杰嘉错的主持下,修改红殿五世达赖灵塔殿,1693年竣工。以后经历代达赖喇嘛 的扩建,才达到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 ),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 )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 </h3><h3>坚固的结构、华丽的造型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 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内不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步入神秘世界。 布达拉宫是汉藏艺术交流融合的结晶,是宗教艺术的宝库 布达拉宫内部绘有大量的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先后参加壁画绘制的近有二百人,先后用去十余年时间。壁画的题材有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五世达喇嘛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篆。布达拉宫中各座殿堂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佛教艺术品。</h3><h3>五世达 的灵塔,座落在灵塔殿中。塔高14.85米,是宫中最高的灵塔,塔身用黄金包裹,并嵌满各种珠宝玉石,建造中耗费黄金11万两。其它几座灵塔虽不如五世达赖喇嘛灵塔高大,其外表的装饰同样使用大量黄金和珠宝,可谓价值连城。</h3><h3> 落拉康殿中有大型铜制坛城,坛城是佛教教义中世界构造的立体模型,也是佛居住,说法的讲坛。造型别致,装饰华丽。 萨松郎杰殿中供奉有用藏、汉、满、蒙四中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表现了历代达 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在一些殿中还悬挂有清朝皇帝 的匾额。在达 居住的宫殿中还有大量豪华陈设、服饰。 整座布达拉宫堪称是一座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博物馆,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h3> <h3>广场西侧的白塔。在晨光中。</h3><h3> 布达拉宫的主要建筑由白宫、红宫、山脚下的雪城、宫后的龙王潭公园等组成,整座宫殿从外围城墙算起,东西长约360米,南北长约270平米,围绕布达拉宫转一圈周长约1200多米,总建筑面积138025平米。布达拉宫主楼共13层,高115.7米,宫墙底层最厚——约五米,逐渐变薄,最高处最薄——约1米厚,总约2000余间房屋;其中主要建筑物是白宫和红宫——二者合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雪城属附属性建筑物。</h3><h3>一、白宫</h3><h3>白宫,达赖喇嘛的冬宫,是西藏政教合一时期全藏政治活动最高统治中心,其中,东边是宫殿,西边是僧舍(藏语称扎厦)。白宫共七层,一层为地垄组成的仓库,地垄有通风换气之功效;二层东面为进入白宫的门厅——也是进入布达拉宫的门厅,有德阳厦广场(也称为东欢乐广场),售票处即设于广场边上;三层是夹层;</h3><h3>四层为白宫主殿——东有寂圆满大殿(与红宫第五层的西有寂圆满大殿相对应),也称为白宫东大殿,是白宫内最大宫殿,面积达717平米,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h3><h3>五层、六层、七层设天井,与一层的地垄进行空气流通,其中,五层、六层围绕天井建设回廊,沿回廊布置达赖喇嘛经师、摄政王、侍从等人的办公、起居室,还有厨房、仓库等房屋。</h3><h3>七层为达赖喇嘛的起居宫殿,分为两座宫殿——西日光殿、东日光殿,因为七层设有巨大的采光窗口,终年阳光普照,故称为日光殿,其中西日光殿较早,五至十三达赖喇嘛均居于此宫,东日光殿是十三世达赖喇嘛于清末所建,十四世达赖喇嘛出走前居于此宫。</h3><h3><br></h3> <h3>这是布达拉宫的正门,现在封闭。应该是历代达赖使用的,用于重大佛事活动,迎接重要人物使用。</h3><h3>二、红宫</h3><h3>红宫,由达赖喇嘛的灵塔、佛殿、经堂组成,是达赖喇嘛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旧西藏宗教活动的最高统治中心,红宫内平面呈方形,实际宫殿共七层,总建筑面积约16000余平米,加上地垄型地基六层,共十三层。</h3><h3>从下向上,一至四层属地垄分割而成的库房等房屋,并不供奉佛像,也不住人。七至九层为各类佛殿、经堂,十至十三层设窗户和内部天井,天井四周建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及各类佛殿、经堂。</h3><h3>红宫内佛殿众多、珍宝无数,论大小,数第五层的西大殿为最,全称为西有寂圆满大殿,占地1250多平米,是红宫内最大的殿堂,也是布达拉宫内最大的殿堂,历任达赖喇嘛继位坐床仪式便在此举行;论珍贵,数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高达14米,贯穿三层,耗金3700多公斤,取名赞木林耶夏,意为其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h3> <h3>(网照)布宫内部不让拍照,只好遵守。这是松赞干布当时建布宫遗存的两个遗迹之一。</h3><h3>论久远,数法王洞、圣观音殿为最,这两座宫殿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松赞干布时期所建的红山宫遗留下来的仅有两间殿堂,其中圣观音殿内的圣观音像是天然形成的佛像,与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合称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h3><h3>雕像右一为松赞干布,右侧照片上沒有,还有两人,排一的是尼伯尔公主,排二的是唐朝公主。可见唐朝公主地位没有内地常说的那么高。另外,看松赞干布戴的帽子,是典型的尼伯尔风格,1000多年以来尼伯尔人还是这样的帽子。不知道我分析的对否?</h3> <h3>队友带一面国旗展示。</h3><h3>白宫东侧建筑物为僧官学校,旧西藏的官员由僧官和俗官组成,僧官学校就是用来培养僧官的。布达拉宫红宫南面的白色建筑物为殊胜僧院和达赖喇嘛会亲用的家院,其中僧院有僧人175名,主要负责达赖喇嘛的佛事活动和布达拉宫的日常管理。</h3><h3>1959年达賴出走以后,这里不在从事佛事活动。现在的布达拉宫由布达拉宫管理处管理,另有几十名喇嘛担任灯香师,还有武警、消防等武装保卫人员负责安全。</h3> <h3>上山的路,这石头应是当年的。</h3><h3>布达拉宫的颜色除了上面提及的白色、红色外,另一大主要颜色就是金色,在藏地,人们认为金色标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颜色主要体现在宫殿金顶群上;另外,红宫与白宫相连处的建筑物颜色为黄色——是僧家、官家建筑物的典型颜色,同时也是专用颜色。</h3> <h3>东侧,是游客进入的通道,也是进入布达拉宫的传统通道。参观结束,沿西边的路,走出布达拉宫。</h3> <h3>登上白宫的平台,俯看拉萨城市的景色。拉萨,座落在拉萨河谷的城市。拉萨河自北向南流向雅鲁藏布江,</h3><h3>雪城</h3><h3>雪城,因其颜色白如雪,故名,指布达拉宫山脚下长、宽各约300多米的近似方形的古城,外有城墙环围,城墙底宽4.4米,顶宽2.8米,高6米,称得上绝对的高墙大院、固若金汤。</h3><h3>雪城的建筑主要包括僧俗官邸及住宅、钱币制造机构、酿酒作坊(羌仓)、酥油茶作坊、雪监狱、珍宝馆(于2009年8月才开放)等布达拉宫的附属性建筑</h3> <h3>照张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的照片。</h3> <h3>布达拉宫的白墙,近距离看看这座神奇建筑的白墙。</h3><h3>布达拉宫白宫的白色,代表着慈悲,是由石灰、牛奶等白色刷漆而成,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信徒自愿向布达拉宫供奉牛奶、酥油等物,牛奶的一项用途就是刷墙,酥油则使布达拉宫的酥油灯长年不灭。</h3> <h3>红墙的墙头,十分特别。</h3> <h3>布达拉宫红宫的红墙,</h3><h3>布达拉宫的红色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用藏地称之为白玛草的權类植物压榨出的红色汁液涂抹而成,这种颜色除了红宫的墙体外,在其他地方也多有应用,比如台阶墙体的最上层就直接应用这种權木进行了装点,此木质地坚硬,用于墙体可减轻重量,还具有许多其他功用。</h3> <h3>布达拉宫中较少的建筑,第三种颜色,黄色的房子。其实每一种颜色,都代表在这组建筑中的不同用途。</h3> <h3>到布达拉宫参观,需要提前网上预定,团体预定票价标的是300,个人预定138,可能这个时间是游览淡季的原因吧。提前要预定导游,导游提前告知,第二天的集合时间,地点,并告知,到点就走,决不等人。进入领票区,进行第一次安检,导游收走身份证领票,票的参观预定时间,是由随机打出,进入内的时间限定50分钟。每天限定6000人,进东门后,第二次安检,十分严格,不能带许多东西,火种,液体,旗帜,宗教用品等。由于,时间少,走的急,好多东西不能细看,别外在海拔近3800米的高度,向上爬来,爬去。有点太累人,上喘,脚软,心慌。有高原反映,第二天还有点不适呀。</h3> <h3></h3><h3>(网照),金顶是不对外人开放,那是达赖独有的领地。我们只有借助介绍来欣赏。</h3><h3>拥有7座铜瓦鎏金宝顶的布达拉宫金顶群,不仅是世界建筑海洋中的奇观,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崇高的地位,这里也是拉萨风貌的最佳俯瞰地。</h3><h3><br></h3> <h3>(网照),金顶上巨大的鎏金铜狮威严的俯瞰着拉萨城</h3> <h3>(网照),地垅是布达拉宫特有的建筑结构。通常都叫成地宫,白宫,红宫各有独立的地垅。可能是在很陡的山崖上,建筑巨大宫殿时的特殊地基处理的特别工程,设计者怎么想的,巳无从可知,总之,挺管用。建筑物那么大的重量压在那么陡的山坡上,没有下滑。据初统计大小地垅有1200多个,有一半现在沒去探查过。</h3><h3>布达拉宫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在西方眼中西藏这块土地上藏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布达拉宫就是这个神秘力量的源头。据说在布达拉宫的地下有着一个秘密通道,这个通道能够连接地心世界香巴拉。这不是空穴来风,纳粹元首希特勒就曾数次派人前来布达拉宫一探究竟,想要破解布达拉宫地下秘密。</h3><h3>地宫中的每层都有这样的25厘米左右的狭长的通道通向一个通风口,以保证地宫里能有一定的空气进来,而人却是无法从这里通过的</h3><h3>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专家也曾组建一支特殊的专家团前后五次深入西藏。为何希特勒和苏联要花费人力物力来到西藏一探呢!?因为西藏有一个传说,在布达拉宫的地下有一条秘密的通道,能够通往地下的世界——香巴拉,这就是布达拉宫地下秘密,</h3> <h3>(网照),.地宫的楼层间是靠天梯相连着,抽掉梯子里面的人就被困于此层无法上下。</h3><h3>每层间都可以封闭梯子出口,而位于地宫的最上方的第五层的出口是也整个地宫的惟一出口</h3><h3>民间传说曾有某国外几个文物大盗想到地宫里盗宝,可这些人进入如迷宫般的地宫后却无一人能生还着出来..</h3> <h3>年轻的女导游,和我们团的游人在白宫的上层平台交流讲解。</h3> <h3>西藏老百姓对佛对虔诚,非内地人可以理解,每个信众,都以来这里三步一磕,五步一拜,绕布达拉宫,顺时一周,为终生心愿。</h3> <h3>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h3><h3>和平解放,是在实力对比,实力教量,实力对撞,后的产物。世界上就沒有光凭谈就可以谈好的和平。</h3><h3>1949年春天,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共产党的胜利指日可待。共产党胜利的消息传到拉萨,西藏统治者们产生了严重的悲观,</h3><h3>“在拉萨,人们开始考虑逃亡印度,他们把贵重物品转移到印度或藏在寺庙中,”</h3><h3><br></h3><h3>而对于中央人民政府而言,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是一件不容商量的事情。194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班禅额尔德尼向毛泽东和朱德发出贺电,表达了敬意。11月23日,毛泽东和朱德回电班禅额尔德尼,表示“西藏是愿意成为统一的富强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大家庭的一份子”的,而“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必能满足西藏人民的这个愿望。”</h3><h3>实际上,西藏当局可不是这么想的,1949年11月2日,西藏“外交局”发了一封异想天开的信给毛泽东,表达了西藏方面的立场:</h3><h3>共产党总统帅毛泽东阁下:</h3><h3>西藏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之地,已成为宗教兴旺发达的美好地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享有着独立自主的权利,从未丧权于外国。由于与中国的青海、新疆两省接壤,请您不要让共产党的军队越过边境,侵入西藏的领土。您若能向手下官员下达此项命令并认真执行,我们才能放心。西藏的一些领土,近年被中国占据,希望在您结束中国的内战后,能够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h3><h3>与此同时,西藏当局希望英美协助西藏达成抵御共产党“入侵”的目的,并派出“使团”。对此,1950年1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就西藏问题发表谈话,表示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指责西藏当局的“外交活动”是叛国。由于双方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完全不同,军事冲突无可避免。</h3><h3>1950年10月6日一10月19曰在西藏东大门昌都,解放军在张国华的率领下发动了昌都战役。</h3><h3>昌都战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破裂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昌都进行的战役。 此次战役在昌都城关镇消灭了藏军主力,歼灭17个本代(团级)的大部,余下的失去战斗力。降低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士气,已无力再打一仗。从而迫使西藏地方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h3><h3>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h3><h3>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凯墨.索朗旺堆、土丹旦达、土登列门和桑颇.登增顿珠和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李维汉、张经武、张国华、孙志远在北京签订“十七条协议”。</h3><h3>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协议传承历史,鲜明宣示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协议变革历史,明确规定了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奠定了当代西藏人权的政治与法制基础,并将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推进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h3><h3>“十七条协议”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简称,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签订。</h3><h3>“十七条协议”由一个前言和十七项条文组成,具体条文如下:</h3><h3>一、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h3><h3>二、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h3><h3>三、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h3><h3>四、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达赖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中央亦不予变更。各级官员照常供职。</h3><h3>五、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应予维持。</h3><h3>六、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系指十三世达赖喇嘛与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彼此和好相处时的地</h3><h3>位及职权。</h3><h3>七、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喇嘛寺庙。寺庙的收入,中央不予变更。</h3><h3>八、西藏军队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武装的一部分。</h3><h3>九、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h3><h3>十、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h3><h3>十一、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h3><h3>十二、过去亲帝国主义和亲国民党的官员,只要坚决脱</h3><h3>离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关系,不进行破坏和反抗,仍可继续供职,不咎既往。</h3><h3>十三、进入西藏的人民解放军遵守上列各项政策,同时买卖公平,不妄取人民一针一线。</h3><h3>十四、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宜,并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邻邦和平共处,建立和发展公平的通商贸易关系。</h3><h3>十五,为保证本协议之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设立军政委员会和军区司令部,除中央人民政府派去的人员外,尽量吸收西藏地方人员参加工作。</h3><h3>参加军政委员会的西藏地方人员,将包括西藏地方政府及各地区、各主要寺庙的爱国分子,由中央人民政府指定的代表与有关各方面协商提出名单,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h3><h3>十六、军政委员会、军区司令部及入藏人民解放军所需经费,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给。西藏地方政府协助人民解放军购买和运输粮秣及其他日用品。</h3><h3>十七、本协议于签字盖章后立即生效。</h3><h3>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h3><h3>首席代表:李维汉(签字、章)</h3><h3>代表:张经武</h3><h3>(签字、章)</h3><h3>张国华(签字、章)</h3><h3>孙志远(签字、章)</h3><h3>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h3><h3>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晋美(签字、章)</h3><h3>代表:凯墨·索南旺堆(签字、章)</h3><h3>土丹旦达(签字、章)</h3><h3>土登列门(签字、章)</h3><h3>桑颇·登增顿珠(签字、章)</h3><h3><br></h3> <h3>西藏军区大门夜景。</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部队平息西藏地方上层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地方政府少数上层反动分子一再制造事端,支持并组织一些地区武装叛乱。1959年3月10日,叛乱头目宣布“西藏独立”,公然撕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通称《十七条协议》),全面发动武装叛乱。3月19日叛乱武装向西藏党政机关发动进攻。为维护国家统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0日上午10时奉命进行反击,仅用两天时间,平息了拉萨市区的叛乱。后对拉萨流窜到彭波地区和山南地区的叛匪进行清剿。至1961年底,平息西藏武装叛乱取得全面胜利。</h3><h3>.′</h3><h3>逃亡印度</h3><h3>3月10日以后,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活动继续发展,局势日趋恶化。此时,西藏上层叛乱集团开始积极准备出逃,噶伦柳霞等从布达拉宫金库中,取出大量印度卢比及金砖金币,征集骡马、鞍具,并向罗布林卡集结。</h3><h3>3月17日夜,达赖和索康、柳霞等600余人,从罗布林卡附近南渡拉萨河出逃山南,沿途要地都有叛乱武装警戒接应。达赖宣称:“西藏过去是独立国家,目前汉藏团结已处于分裂之际;为了设法保全生命并使佛教、政治不致受损,我本人和负责政治的僚属们不得不暂时出走。”</h3><h3>达赖一行逃离拉萨,奔向印度,走上了分裂祖国的道路。</h3><h3>在西藏上层当局,以阿沛噶伦为代表的爱国人士一直站在中央政府一边,反对叛乱。叛国分裂分子裹胁着达赖奔向了流亡印度之途。</h3><h3>3月29日,叛乱集团逃至山南地区隆子县,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决定以隆子为临时首府,企图以雅鲁藏布江为屏障,以印度为后盾,赢得国际支持,进行长期的叛乱活动,谋取西藏独立”。</h3><h3>但是,人民解放军迅速平息了拉萨叛乱,挥师南下,很快击溃山南的“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达赖集团作长期抵抗的企图,化为泡影,只得率众于3月31日越过“麦克马洪线”,逃抵印占区。</h3><h3>从此,十四世达赖喇嘛走上了流亡印度的道路。</h3><h3>4月18日,达赖到达印度提斯浦尔,当日即由印度外交官散发了“达赖喇嘛的声明”,其中指出“宗主权是汉人强加在西藏人身上的”。显然,达赖声明表明,他本人也走上了分裂国家的“藏独”之路。</h3><h3>在初抵印度的一段时间里,叛乱集团聚集在穆索里。4月24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此会见了达赖喇嘛。</h3><h3>1960年初,达赖在穆索里正式成立了“流亡政府”,组成了流亡噶厦及其下属机构。不久,达赖将流亡大本营迁到印度西北部喜马偕尔邦康拉县达兰萨拉镇。这里一直成为达赖流亡集团的大本营。</h3><h3>1960年9月,流亡集团在达兰萨拉召开第一届“西藏人民代表大会”,公布了“宪法”,宣告成立“岗钦吉雄”即“大雪国政府”,也就是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同时宣布达赖喇嘛为“国家首脑”。这次大会标志着“西藏流亡政府”的正式成立。</h3><h3>“流亡政府”成立30多年来,在达赖喇嘛的精神支持和实际主持下,颁布了所谓“宪法”,选举了所谓的“人民会议”和“内阁”,并在国外成立了以达赖喇嘛名义的驻外办事处。它企图借达赖喇嘛的影响,在流亡藏人中甚至在藏区鼓动起分裂的潮流,在国际上则利用时机与国际反华势力勾结,闹起“藏独”宣传,谋求某些支持。</h3><h3>对于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行为,中央人民政府坚持教育、劝告的原则,有利有理的回击。起初,中央一直保留着达赖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职,真诚希望他迷途知返。</h3><h3>五年过去了,他不仅没有回来,相反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远。</h3><h3>1964年12月17日,国务院第151次会议,作出《关于撤销达赖职务的决定》。</h3> <h3>拉萨机场。回程为节省时间,减少体力消耗,从这里回家。满滿的回家。</h3><h3><br></h3><h3>川藏线是进入西藏首府拉萨的四条公路之一,也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探险旅游路线。</h3><h3></h3><h3>由四川省省会成都出发,过雅安,在天全穿越二郎山隧道,经泸定、康定、到新都桥之后,川藏线分为南线和北线,南线经过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到达邦达兵站。北线经过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昌都,到达邦达兵站。两线在邦达兵站汇合,然后经波密、林芝、工布江达等地,最后到拉萨。</h3><h3><br></h3><h3>其中,川藏线南线全长2140千米,川藏北线全长2412千米,因为海拔高程、地形地貌的变化,沿途的自然景点极为丰富,途中翻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隘,跨越14条波涛汹涌的江河,再加上以藏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所以,川藏线一直以来就是自助背囊客心目中的首选。</h3><h3>我们一行10人,加领队11人。3月16成都集合,乘坐17人的中巴,走川藏线北线为主,路上常有前方修路,改变线路,加上前行景区的往返路程,应该跑了2900公里。3月29日傍晚到西藏首府拉萨,30日在拉萨一天。31日上午飞离,到西安。4月1日晚飞回沈阳。结束全部行程。</h3><h3>记住同行好友:领队歪歪,同行:在水一方,军军,绿漆黄瓜,兰澜,翠,稀里哗啦,飞杨,老乐,雪花啤酒一宏兴,清风牧云。</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