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李氏龙灯记忆

李氏五福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李瓒</h3> <h3>  相传,大坪李氏由武冈州仕民公第九世孙李祖明(字宇明)由测水迁来,傍“大理古塘”、“小理古塘”而居。此地山青水秀、土地肥沃。</h3><h3> 祖明公育有一子,名李大贵,字选乡。一日,大贵公忽得一梦,只见半空中一条火眼金眼、全身灿亮的火龙降落在附近的山中,以为神明显灵,遂率三子志松、志柏、志材并测水宗亲在茶畲里起神龙殿,组织了李氏族灯。说起来,这已是康熙年间的老掌故了。</h3><h3> 自此,神佑李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历三百余年而不衰。“李氏龙灯”遂成我族象征,闻名遐迩。每逢年节,于乡邻来说,也是一大娱乐活动。</h3> <h3>  小时候,经常去灯会耍灯。一般是正月初三出灯,正月十五圆灯。开始时,我只能打灯箱、扛大旗,稍大后就可以耍龙尾、龙拱了。龙头是不敢耍的,龙头大而沉,还要带着整龙走,没有把子力气是不行的。龙尾可以耍,但是耍龙尾的有个重要任务,必须时刻关注前面各拱子里蜡烛的燃烧情况,绝不能让蜡烛在人家里灭了。</h3><h3> 李氏老龙大圣殿毁于文革,这段时间,一直将龙首放在我家祖屋坐案,至改革开放后就请至我三伯家。</h3> <h3>  出龙灯之日,要备三牲礼、香火蜡烛,由李氏长者点晴请神。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龙首一人手持一竿,竿上一球,谓之龙珠。舞龙灯时,龙珠前后左右摆动,龙首作抢珠状,牵动龙身前后左右上下翻滚。</h3><h3> 李氏龙灯是火龙,龙头、龙尾、龙身都要点上蜡烛。若是在夜里,火龙舞动起来,蜿蜒游走,流光溢彩,唢呐锣鼓大作,又有鞭炮炸响,人声欢腾,真是热闹极了。</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氏龙灯做了大坪大队的团灯,就不分姓氏,逢春节耍龙时,每家每户都去,主家都要鞭炮接、鞭炮送、中间还要不停放鞭炮助兴,那时候刚包产到户,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相互攀比谁家鞭炮放得多。</h3><h3> 龙灯要进堂屋两圈,并由灯会送一块红布给主家,主家打发一块手巾和两包香烟,香烟一般是火炬、香零山,好一点是常徳、郴州,差一点是支农、经济。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散灯的时候,每个舞灯的人员都能在大袋子里摸一包。大队上有人家接灯,就是主家接待吃饭,有的是许愿,有的是还愿。接的人多的时候,一天要吃五六餐。有时候耍到深更半夜。</h3><h3> 九十年代初,由我叔叔发起,组织测水、红珠畲等地宗亲,重新把团灯变成了族灯,是时,只耍李家,也只有李家才能接灯。</h3> <h3>  后来,由于在外读书工作,很少回老家耍灯了。这次六修谱迎谱祭祖大典,看到了久违的神龙,勾起了遥远的回忆!</h3><h3> </h3> <h3>  李氏奉龙神,龙神佑李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