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重游北京

蒋锡良

<h3>第一次到北京,是“文革”时期大串连。参加工作后,曾无数次去北京出差。一晃,距今已有二十年未去了。北京有哪些变化了呢?这就是我这次想去北京的主要动机。</h3><h3>以前从无锡到北京乘火车最快也需十几个小时,这次我乘高铁从上海到北京仅用了4小时30分钟,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h3><h3>以前来京,大多是住普通旅馆,住三四星宾馆已属奢侈。这次虽然自费来京,但住的是五星级宾馆。这又是一个变化。</h3><h3>这次去北京,感觉变化最大的是安保措施很严格,在上海上车就得过两道安检,到了北京出站又得过一次安检。而且北京的地铁里到处有武警、警察、保安以及“朝阳大妈”类的志愿者。这种情形在别的城市是见不到的。</h3> <h3>北京的常规景点以前都去过,这次特地去了以前没去过的景点。</h3><h3>雍和宫原是雍正的王府,后改作了藏传佛寺院,成了喇嘛庙。</h3> <h3>雍和宫的建筑系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因为这里曾出过两位皇帝,雍正和乾隆。</h3> <h3>出雍和宫大门,对面即为“国子监街”,这里有孔庙和国子监。</h3> <h3>北京孔庙,肃穆幽静,游人不多。</h3> <h3>在庙内随意走了一圈,没啥能引起我特别的兴趣,倒是庙内两棵紫藤树吸引了我。看样子这两棵树龄不小了,起码也得几百年了吧,开起花来却依然鲜艳夺目,芳华不减。</h3> <h3>国子监与孔庙紧靠着,相联相通,可能都是读书人做学问的缘故吧。</h3> <h3>国子监是元、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h3><h3>辟雍殿是皇帝的讲学处,称之为“天子学堂”。清朝规定,皇帝即位,至少要在此讲学一次。乾隆就曾在此讲学过。</h3> <h3>辟雍宫殿四周水池环绕成圆形,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h3> <h3>池水清澈透明,金鱼自在游动,环境优雅清静,自是读书好去处。</h3> <h3>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具有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富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h3> <h3>南锣鼓巷的商铺各有特色,老北京味特浓。你在这里可以寻觅你所喜欢的京味,体验你所情钟的氛围。</h3> <h3>恭王府离南锣鼓巷不远,步行十来分钟即可到。</h3><h3>恭王府的第一位主人是清大学士和珅,后为庆亲王永璘的府邸。1851年又成为恭亲王奕訢的王府,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而得。</h3><h3>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之说。</h3><h3>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物是人非,变化莫测。人呀,切莫为物所累!</h3> <h3>恭王府内的大戏台。</h3> <h3>恭王府是一座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的豪宅,规模宏大。</h3> <h3>游览完恭王府,叫一辆人力车,穿老胡同,看四合院;一路沿着什刹海,赏景观光,超爽!</h3> <h3>老胡同内的宅院外表明显已经过重新整修。说是四合院,其实以大杂院居多,真正有品位的四合院不多。</h3> <h3>穿过胡同,即到达什刹海。以银锭桥为界,俗称前海和后海。</h3> <h3>什刹海比我想像中的要大得多,风光也很美。</h3> <h3>一路游下来,大半天已过。见尚有时间,顺路到北海一游。</h3><h3>以前游北海都在白塔那边,这次是从后门进的,不想竟有意外发现。</h3> <h3>进北海后门不久,发现有一小园,名“静心斋”。</h3> <h3>此园仿江南园林而建,小桥流水,假山亭榭,仿佛回到了江南家乡,但建筑乃不脱北方风格,倒也无违和之感。</h3> <h3>从静心斋出来,继续沿北海岸畔徜徉闲逛,走走歇歇,看看拍拍,人心情好就不觉得累。</h3> <h3>以前多次来过北海,没发觉北海有多美。这次重游,却觉得北海好美好大。</h3><h3>事物之美,那是要靠你的观察力去发现的,也是要靠你的审美能力去欣赏的。而人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是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h3> <h3>佇立湖边,遥望白塔,浮想联翩,放飞心情。</h3> <h3>以前一直没机会去圆明园,这次非去不可。儿子特地借了一辆车专程送我们去,没料想开“一带一路”会议,到处封路,只能绕行,多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连原想顺路去看看鸟巢和水立方的,结果也只能放弃。</h3> <h3>圆明园很大,但几乎看不到一幢建筑物,只剩一片废墟。虽然湖泊林木犹在,但总有一种凄凉的感觉。</h3> <h3>从废墟尚剩的柱子上依稀可看到精致的饰纹,可想像出当年这些建筑物的奢华辉煌之程度。</h3> <h3>望着这一片废墟,心痛不已,慨叹万千!</h3><h3>当年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固然可恶,但从根本上说,这把火是由皇帝和清政府他们自己点燃的。而且据史载,英法联军当时仅烧了五分之一的圆明园,其余都是由中国人(包括军阀和普通百姓)自己烧、自己抢走的,致圆明园荡然无存!军阀张学良还将圆明园的石料运走,给他父亲张作霖盖宅院用!</h3> <h3>这是圆明园的迷宫,也是园内仅剩的一处建筑物。据说因为英法联军见此处无甚可烧可抢,故逃过一刼。</h3> <h3>圆明园被毁的这笔帐到底该算在谁的头上?这一方面应该是恢复和尊重历史事实真相,另一方面应该真正从根本上去作深刻的思考。</h3> <h3>见下午尚有时间,到前门和大栅栏去转了一下。</h3><h3>大栅栏还是那么热闹,商店很多,但商品大多不上档次,看不上眼,啥也没买。</h3> <h3>前门(正阳门)基本无变化,只是周围多了不少栏杆,人们不能像以前那么随意走动了。</h3><h3>在皇城根下生活,不能太随便,也好理解。</h3> <h3>4月27日,儿子乘开会间隙,陪同我们去游览慕田峪长城。</h3><h3>二十年前我带儿子游八达岭长城,二十年后儿子带我游慕田峪长城。时光流转,感之慨之!</h3> <h3>慕田峪长城系明朝时期修建,工事构作和建造水准较高,比之秦长城要年轻许多,更牢固,也更雄伟,更壮观。</h3> <h3>慕田峪长城沿山势逶迤而筑,巍峨耸立,气势磅礴,宛如一条巨龙伏于山脊。这里的景色比之八达岭长城更美。</h3> <h3>这天恰逢下雨,烟雨蒙蒙中的长城显得格外妖娆。在雨中游长城,观长城,别具情趣,更添一份浪漫。</h3> <h3>慕田峪长城游人较少,来此的大多是外国人,而中国人一般都去八达岭长城,因为旅游团队一般不会来此。</h3> <h3>我们向左向右各爬了一段长城,虽有些吃力气喘,但也算尽览长城之精华,足矣!</h3> <h3>眺望巍巍长城,群山峻岭皆伏于脚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顿时一股浩然之气腾升。</h3> <h3>抚摸着厚实的城砖,似触摸到历史的沧桑。踩在城墙地砖上,似踏在沉重的历史脊背上。长城啊,你既是人民的伟大创举,也是人民血泪史的见证!</h3> <h3>快下山时,遇到一位美丽可爱的美国小女孩,征得她父亲的同意,拍了张合影。临别时,小女孩很有礼貌地与我握了握手,并挥手致意。</h3><h3>但愿人类和平共处,普天之下同享美好的生活!</h3> <h3>4月28日,因是下午的高铁,上午闲着没事,就想着到天安门广场去转转。</h3><h3>天安门广场以前经常来,但这次觉得气氛不是很轻松。进广场需查验身份证,过安检。广场上的所有建筑物都由警戒线拦着,不能靠近。广场上五步一岗,三步一哨,布满了武警、警察和保安,如临大敌。</h3> <h3>记得以前天安城楼、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都向公众开放,可以参观,而现在却只能远观,不能靠近。</h3> <h3>在天安门广场随便溜达了一圈,顺路转进了中山公园。</h3> <h3>园内的蕙芳园有兰花展,怱怱观赏了一会,就打道回府了。</h3><h3>二十年后的京城之旅,到此也告结束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