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56年初随支边的父母来到包头,到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我在包头生活了12年。我学生时代的记忆都留在了包头。返城后因没有回包头,以后就很少在包头长住了。今年回包头陪护老母亲。闲暇时间出去走走。包头的变化太大,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包头了。我寻觅到几处我记忆中的老房子。儿时的记忆闸门打开了~~~</h3> <h3>随父母来到包头后,我们住进了当时铁路地区仅有的七座住宅楼中的四号楼。</h3> <h3><br></h3><h3>五十年代初,原苏联援建以包钢为主的城市建设,同时在东河区建造了七座铁路家属楼及其他一些建筑。</h3><h3>这七座楼房完全按照原苏联的施工图,由铁道兵建筑,据说还是由苏联工程监察人员负责监理。土木砖石结构,1955年底竣工。竣工后依次叫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六楼七楼。住宅楼除七楼为一字型,其余六座均为U字形布局,每座楼似一个大四合院,中间大院子供孩子们玩耍。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大院里盖起了几排小凉房每户一个,孩子们的空间消失了。</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每户六十多平米,室内设施家具俱全,单双人床各一,写字台靠背椅,吃饭用的的方桌方凳。厨房有上下水,厕所是坐便马桶。房间里还有装衣物的壁柜,室内的暖气在当时也是很奢侈的。总之吧,按现在流行语叫拎包入住。我们到包头后就住进了四楼。</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之后我们几个子女相继离开了四楼,只有老母亲一直坚守着老房子。</span></h3><h3>我是我家第一个离开老房子的。1968年下乡后就离开了包头,之后也就是回来探望母亲,很少在老房子住了。</h3><h3>今年因陪护老母亲又回到了老房子。</h3><h3>母亲在老房子已经居住六十多年。回到老房子,砖木结构依旧牢固,木制门窗依旧抵御风雨 ,室内的木门壁柜依旧严丝合缝,六十年的老房子依旧屹立。</h3><h3>老房子很旧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楼群中显得很苍老了。</h3><h3>尽管几十年内经过了几次外墙修缮,但都难以掩住老房子原有的风骨。老房子承载了几代人的历史,见证了包头的发展,见证了包头第一代铁路人的辉煌。</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我家就在这个单元。那时叫门洞。现在老居民还习惯叫门洞。二层上的窗户是我家厕所窗户。</h3> <h3>老浴池,老地址,外观都没变。小时候的大澡堂子。每次洗澡都要在大池子里泡个够。这次特意进去洗了澡。大浴池没了,全部是淋浴,还有搓澡,按摩等项目。整洁干净。每次十元。</h3> <h3>这排老房子承载了我们儿时太多的记忆,那时它的名字叫《大供应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供应着铁路居民的日用百货。拿着空瓶子来这里打酱油打醋,拿着小碗买几块酱豆腐臭豆腐,基本都是我们这些小孩的事,剩下零钱顺便买几块糖~~~。那时一说来大供应站都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当然了,需要用粮票,布票,白糖票,肉票买的那就是大人们的事了。</h3><h3>总之啦,大供应站是铁路居民永远的记忆。现在老居民说起来这排房子还是称呼为大供应站。</h3><h3>现在这排房子还在,这里没被拆掉。前几年我回包头时这里是工商银行,现在变成了一处卖保健品的活动场所。</h3> <p>原来的铁路工人俱乐部。小时候这里是我们最期待去的地方。或学校包场,或礼拜天花一毛钱买张电影票到里面看场电影在那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地道战‘’红岩‘’永不消逝的电波‘’党的女儿‘’苦菜花‘’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洪湖赤卫队‘’列宁在1918‘’~~~等等这些影响我们这代人一生的电影以及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都是在这里观看的。现在这里升级为铁路工人文化宫,名称大了,外观也比原来气派了。但情怀依旧。</p> <h3>铁路幼儿园。我来包头后因没到上小学的年纪,在这个幼儿园上了一年。现在还和几位幼儿园的园友有联系。这个幼儿园还在原址,现在是内蒙古示范幼儿园,据说在包头市也小有名气。</h3> <h3>幼儿园外墙。原来就是几排平房教室,操场上有滑梯等儿童玩具。现在以大为改观。</h3> <h3>包头铁路第二小学。我的小学母校。一,二年级,四,五,六年级都在这里就读。原址没变,只是校门变了方向。现在是包头铁路实验小学少年军校。孩子们的校服都是迷彩装。</h3> <h3>原来的四铁小校址。小学二年级时四铁小建立,二年级下半年我們被迁到四铁小读了包括三年级共三个学期。四年级又回到二鉄小。后几经变迁,四铁小已不存在了。现在这个地方是巴彦塔拉大街派出所。</h3> <h3>我的中学母校___包头铁路第一中学新址。原铁路工程学校校址。校舍是苏式建筑,建筑时间应该基本与家属楼同步。原铁一中校址紧邻其西侧,建筑规模是一样的。</h3><h3>1963年原包头铁路中学分为两个学校 即包铁一中和包铁二中。包铁一中确定为重点中学,根据成绩录取铁路沿线各小学的学生。我有幸成为第一届重点中学的学生。</h3> <h3>原包铁一中,包铁二中校址 ,完全的苏式建筑,因城市改造被拆掉。现在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大厦____维多利广场。</h3> <h3>原来的电管局 。现在是内蒙古电力科技博物馆。但苏式的房屋结构和外观没有改变,只是进行了修缮。</h3> <h3>原来的东河宾馆。五十年代当时的苏联支援以包钢为主要项目的城市建设时,同时在东河区建造了一批苏式建筑,包括这座宾馆。这座宾馆当时主要居住苏联援助人员和家属。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很羡慕地站在栏杆外边看苏联小孩在宾馆院子里荡秋千。后来几经变迁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二层以上还是宾馆,叫金泰嘉华宾馆。一层是经营各类商品的底店。</h3> <h3>这是原东河宾馆现在叫金泰嘉华宾馆内部。原来苏联人在时我们还是孩子,只是看着苏联人进进出出。后来变故了我又离开了包头。小的时候就很想知道里面边是什么样子。这次借故进去看了看,其实房间都很小,楼道也比较窄,与现在的宾馆无可比性。</h3> <p>东河宾馆老照片</p> <h3>东河区百货大楼。这是我们年少时的购物天堂。布票,棉花票,白糖票~~~都可以在这里转化为实物。尽管那时物资很不丰富,但是在里面转转,看着五花八门的商品,也够我们这些孩子饱眼福了。</h3> <p>东百大楼老照片</p> <p>现东百大楼全貌</p> <h3>原包头铁路办事处。后来升格为呼铁局包头分局。后来分局取消。现在是包头铁路车务段。苏式建筑。</h3> <h3>原包头铁路医院,还在原址。小时候铁路职工和家属在这里实行免费医疗。现因铁路系统机制变化已划归包头市卫生系统。现在是包头市第八医院。</h3> <h3>包头东火车站。六十多年前我们就是从这里进入到了包头。东站离我家老房子步行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坐火车进出包头都在这个车站。几十年的老车站了,钟楼还在,改建后的候车室还算宽敞。</h3> <h3>原来的东河区政府办公楼,典型的苏联式建筑。东河区政府已迁新址,现这座楼正在改造修建以作他用,苏式建筑的风格依然被保留。</h3> <h3>原呼铁局第二工程段地址。现在已然变成了大集贸市场。很是方便铁路居民。</h3> <h3>集贸市场内部。物资丰富,种类齐全。蔬菜水果,米面粮油,水产肉类,各类干果,调味品,豆制品,各类熟食,面条馒头油饼豆浆~~~还有五金杂货。只要你想买的生活日用品这里都有。</h3><h3>这里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生意红火。极大的方便铁路地区的居民。</h3> <h3>原来的黄河剧院。我曾经在这里看过一次电影 什么名字不记得了。那时的大门是在巷子里面。现在比原来气派了。</h3> <p>三三照相馆。包头市东河区历史的见证。在和平路和胜利路的交叉路口。我的小学毕业照,中学毕业照,小时候我家的全家福,小学中学的同学留影~~~都是在三三照相馆照的。那时只要照相肯定要去三三照相馆。六十多年过去了,三三照相馆居然门脸都没怎么变 。周边高楼大厦,充满现代气息,它却依旧。橱窗摆的照片也都是一些集体照,感觉与现代发展有些格格不入,但它依然经营着~~~</p><p> 据史料记载,三三照相馆前身建于1925年,1944年由三个人出资买下并迁到现在的地址。因为三个人出资,故更名为‘‘三三照相馆’’。</p> <h3>原来的第二工人文化宫。也是我们儿时最期待去的地方。小时在二宫看过很多电影。改革开放后的国营第二工人文化宫可能是经营上受到冲击吧 ,后来就几经变迁易主,现在是经营电器产品的商城。但公交站仍旧保留着二宫的站名。老居民仍然把这个路口称作二宫路口。尽管第二工人文化宫消失了,但二宫在老居民心中已成为永远。</h3> <p>二宫老照片</p> <h3>寻觅到的东河区的这些老房子在我的记忆中、 又屹立在现实中。这些老房子以后也许会随着城市的改造慢慢消失掉,但儿时的记忆是永久的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