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夜初醒,天未亮,月高挂,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此时,巷口的伙伴们都已聚集等待我和其余小伙伴的加入,我们每到这个季节,天天如此,日复一日.</h3> <h3> 彬彬,妮妮,博博,鹏鹏等,亦少不了我的存在,我们一起骑着28加重自行车,带着两大筐爸爸妈妈种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奔向附近的各个村庄,在我十一二岁时就开启了买菜的生涯。我们开始是集合出发,中途分散开来,走家串户,吆喝叫卖,直到所有蔬菜卖完.那时我们为了生活,为了完成爸爸妈妈的嘱咐,我们其实很快乐。且散开来的我们也会不约而同的在每天的11点左右都陆续回到自己的家,满头大汗,手里捏着零零碎碎的90年代的纸币,一毛两毛五角一元,很少有十块的。因为,第一,那时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物价也很低,我们买完菜后的人收入可能极少超过十元。第二,我们很多人其实都卖的是爸爸已经批发过剩下的次等菜品了。就这些许收入,哪会儿已经算一个家里不少的收入了。</h3> <h3> 因为从小家里没有男孩子,爸爸对我的负重就比别家的女孩子加倍,甚至要超过人家的男孩,那会的每个周末,我都会被妈妈无情的叫醒,让我拿上称,骑上车子带上框子出去买菜.我们那个买菜团队里面有生意经,也有较为生疏的,大带小,熟带生,我们都特别的团结有爱心,我们也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经验,我们那时很快乐。</h3><h3> 这样的生活我们持续了几年,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诉我,我们去新区卖菜,当时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呵呵了!比起现在的小朋友都还不如呢,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而当时的我们,有90%以上的孩子的成长都是在村子周围,不超过十里活动;80%不超过五里,就连去趟西安比现在出国都稀罕。</h3> <h3> 铜川新区就在那时已然耸立在了我们下高埝乡最肥沃最平坦的这片土地上,似乎耳边那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奔小康还没有结束,我们这片区就已迅速的成为了新区人,发展速度之快无法让这一群长久务农的人思维回旋,就进入了务工。“旺旺集团”是我那会在农村老家听到的最火的单位,几乎没有继续上学的孩子都陆陆续续的进入这个企业,也算是造福一方了。</h3><h3> </h3> <h3> 而我,也去了西安上学,那时我高兴了许久,心里暗喜,可以不用早起床买菜了,不过年龄还小的我还是盼着放寒假暑假,每逢假期,我恨不得插上翅膀往回飞,到了暑假,爸爸又给我安排活了,这次和之前不同,我们在新区蹲点卖,当时隐隐呼呼记得给“新懋酒店、博爱医院、多乐酒店等”都送过菜。激动涌上心头,因为那个成就感是现在人所体会不到的,我是多么能干啊!</h3><h3> 现在,我已上班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其实有时还很怀念以前---开心,快乐,天真,富有饱满热情的青年时代,走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