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在我女儿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有一个周末,天不亮就出门,说是去上海参加动漫论坛发起的活动。 等回到家天已黑了,她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是去 “快闪” 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见我一头雾水,她给我描述:“上了东方明珠塔,装作游客,跟谁也不搭理,若无其事地看看窗外景色。 中午12点正,突然许多人不约而同从包里掏出帽子,戴上头上,然后有节奏地拍起了手,一共有20多个人呢! 其他游人开始莫名其妙,反应过来后也和我们一起拍手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呢?” 我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没后来了,两分钟就散了,我就去火车站乘车回杭州了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还是不明白,又问:“你认识他们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认识! 时间、地点、帽子和拍手都是网络论坛里约好的,还要求帽子上要印有卡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开始,我就认为 “快闪” 是一种年轻人的幼稚游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没想到十多年后,我竟然也参与了一次 “快闪行动”,但绝不仅仅只是个游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月19日,我们100多名南下干部子女,挂着鲜红的围巾,手挥小国旗,在金华西市街,齐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快闪”原本是一种短暂的街头行为艺术,通常只有发起者没有组织者,结束后就一哄而散, 但我们的活动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品质规格极高。活动紧扣纪念 “渡江” 70周年主题,方案中大手笔地纳入爱国主义、“南下精神” 元素,彰显红色传统,血脉传承; 第二,精心策划,细致筹备。 活动道具准备、与相关部门沟通、现场实地考察等,都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人员分组、集结地点、进入路线,做详尽安排。事无巨细,提前落实到位; 第三,活动得到各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如公安、医疗、媒体等。 一百巨大的电子显示屏配合活动播放字幕,聋哑学校的孩子们现场表演手语舞,为活动助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一些同学、朋友事后表示奇怪,说我 “宅人” 一枚,咋也会上大街唱歌? 我笑曰: “老夫聊发少年狂” 也。的确,活动前的几天,心里始终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激动。 独自在家,一遍遍播放华尔兹优美欢快的旋律,体味着那朴实而抒情,饱含热爱祖国炽热情愫的歌词:</b></p><p class="ql-block"><b>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b></p><p class="ql-block"><b> 我歌唱每一条河</b></p><p class="ql-block"><b>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b></p><p class="ql-block"><b> 路上一道辙</b></p><p class="ql-block"><b> 我最亲爱的祖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活动下午2:30开始,大家还是按捺不住兴奋,早早地到了现场。参加活动者,以50年代出生居多,大都进了花甲、古稀之年。 在跨度超过半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中,我们不在同一列车上,每个人有各自的生活轨迹、百味人生。 然而,我们的起点是相同的,我们都有着来自山东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 南下干部子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急切地在人群中寻找多年来彼此守望的目光,呼唤着对方的名字。重逢的调侃,久违的轻狂,感情不因久别而生疏,友谊不因远离而淡漠。 大家纷纷拿出手机,采撷感人的情景,捕捉那温情瞬间,拍成照片、拍成视频,发到群里,各家认领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情景凝固,瞬间化为永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快闪结束,曲终人不散,大家聚拢到人民广场东南看台合影。 走上台阶,我突然记起,这正是多年前看倪志钦跳高时坐的地方。 岁月如水,物人皆非,一晃竟然快50年过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聚餐在嘉恒澜庭大酒店, 餐厅环境喜庆而温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进门,我们领到了期待多日的 “纪念渡江70周年” 画册。 册子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一拿到手,不等坐下,就迫不及待打开,先睹为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华发霜鬓,沧桑刻上额头。然而,岁月改变的只是看得见的容颜,不变是藏在心底的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父辈是情同手足的战友,今天,他们的后代相聚,无论以前是否认识,见面都是一拍即合,如故友重逢。 互相交谈着各自情况,对方的一切都想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想告诉对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缘是昔日定,情是今日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少亲人从小就是发小,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随着年龄增长,童年的友情升华为姐弟兄妹般的亲情。 也有几对修得正果,结为伉俪,令人称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活动让我有些惊喜的不期而遇:木器厂做学徒时同车间工友佩玉,小学同班同学涯滨 ,卫校同事建珍…… 有些虽数十年未见,人一眼能认出,但名字已经叫不出了,说明右脑是要比比左脑记忆力强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晚餐没有酒,只提供饮料,但不少人还是自己带来了酒。 其实带酒来的也并非都是贪杯中物者,而是因为高兴。大家济济一堂,推杯换盏,把酒(或把豆汁)言欢,其乐融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台上大幕轮番播放着父辈们的肖像,正亲切慈爱地看着自己的晚辈们。 他们大多数已离我们而去,僾见忾闻,触景生情,不由得勾起绵绵思念! 祝愿尚健在的前辈健康长寿,在座的兄弟姐妹都是您的儿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台上唱歌、山东快书,台下排着长龙跳舞…… 童心、童趣、童乐,欢声笑语,一片喜悦的海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夕何夕,如此酣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前两天,有朋友问:你们 “官二代”搞活动啦? 我知道他是在说笑,并非恶意挖苦,也就没予计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平心而论,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沾到父辈的光,我从来没尝过干部子女的优越感。从小虽说不曾忍饥挨冻,但也只能说是勉强温饱。穿打补丁的衣服,没有零花钱,没有买的玩具 。 我是63年上小学的,是属于比较乖的孩子,早早就戴上了红领巾。后来文革开始,少先队被 “红小兵” 替代,我便被拒之门外了,原因就是家庭政治条件不好。直到临毕业才被认为是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领到一块臂章。 可是,我已高兴不起来了,因为此时全班都是红小兵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财产可以继承,所以有 “富二代”。我们作为山东南下干部子女,可以继承的只有籍贯。所以,我以为称“鲁二代” 比较贴切。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自从微信的普及,微信群遍地开花,如同学群、发小群、战友群、同事群等等,每个人都会同时加入若干个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相比之下,我们这个群比较特殊,可谓得天独厚,不同凡响。 群里成员,都是金华南下干部(军转)后代,申请入群者,口说无凭,须经专人通过《山东南下干部入浙名录》核实,验明正身后方可入群。 群里有明文《护群公约》,每天有护群小分队值班“巡逻”。 群主鲁中大姐,当年父母一起南下时,她出生刚两个月,襁褓里的她,成了南下队伍里最年轻的一员。为了本群的规范运作,她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翠华、建华大姐等一些群成员,古道热肠,倾心付出,主动承揽群里的各项事务,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总之,本群相当正气,充满正能量! 像我这样不拘小节,自由散漫惯的,一点开本群聊,不由自主地也会端庄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群的建立,《山东八千南下干部——接管浙江》一书功不可没,它像一个磁场,在南下干部子女中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书里讲述了1949年5月浙江解放时,华东局组织山东解放区8000多名干部南下接管浙江,与当地干部一起领导浙江人民建立和保卫政权,发展生产建设浙江的历史故事。 该书语言朴实,材料翔实,叙述缜密,情文相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刘定卿,温州人,是刘基(即刘伯温)第22代孙,现任刘基后裔宗亲会会长。刘基不仅是明朝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还是位大文豪,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其后人刘定卿,军人出身,退休后才开始纪实文学的写作。 他大笔如椽,倒峡泻河,不鸣则罢,一鸣惊人,出手就是大作! 足见刘基家族遗传基因之强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手上这本是张佩华送我的,扉页盖有刘定卿先生的印章,弥足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二野3兵团12军军长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人物原型)命令其麾下的34师和35师向兰溪进攻。当时的35师师长就是李德生,全国解放后赴朝作战,曾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55年升任12军军长,率部驻守金华,军部就在122医院的位置,直到61年调防苏北。后来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兼北京军区司令,还当选了党中央副主席。他是有史以来在金华工作和生活过的职位级别最高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国民党兰溪守军是85军,面对解放军的大兵压境,抵抗无望,只得弃城逃跑,兰溪成了金华最早解放的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本来计划由南下纵队一支队的三大队接管整个金华地区,由于金华辖有10余个县市,三大队只有7个中队,不够分配,省委就从其他大队调配中队支援金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父亲颜寿山所在的是六大队的一中队(也称临沂中队),90余人,奉命接管兰溪,5月23号,兰溪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家父成了兰溪人民政府的第一任县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据记载,浙江当时有11个地区,其中10个地区的第一任地、县级主管都由山东南下干部担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初期,浙江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全省国民党潜伏特务和武装匪徒达5万之众,对新生的人民政权猖狂反扑。仅49年下半年,被匪特杀害的革命干部和积极分子就达1100多人。刚刚走马上任的南下干部们,一律穿着军装,佩戴 “中国人民解放军” 胸章,枪不离身,继续保持战斗状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一次在浦江,有位当地的老同志跟我聊起我的父亲,他说:“那个时候,你爸爸挎着驳壳枪,腰里扎着牛皮带,很威风的呢!” 父亲50年初是调到浦江担任县长过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浙江内陆的全境解放,剿匪工作也大获全胜。从此,我们的父辈们,脱下尚未散尽硝烟的军装,铸剑为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洪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们这些后代中,“建” 字辈的比比皆是,如 “建中”、“建国”、“建华”…… 我的发小苗山,大名没带“建”,但我知道他的乳名叫 “建设”。 这是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寄托着父辈对子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殷切期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今天,“南下干部” 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70年前,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告别家乡热土和挚爱亲人,义无反顾,渡江南下,扎根于浙江大地,“献了青春献终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天,大家在群里讨论何谓“南下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精神”,指对以往某事物本质意义概括提炼,以期对后人有所激励。 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红岩精神、雷锋精神、亮剑精神…… 这些 “精神” 有共性,也有特性。共性是作为革命军队、共产党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诸如“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乐于奉献” 等等,同样都是南下精神的组成要素。而特性则是该事物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或者有但不如该事物那么显著。 譬如,雷锋精神的特质应该是“助人为乐”。红岩精神的特质应该是 “坚定的理想信念”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以为,最能体现南下精神特质的是 “顾全大局,服从组织”。 当年离家南下,是响应组织召唤;到了南方,工作是由组织安排,无条件服从;后来的岗位调动,绝无讨价还价—— 尽管调动并非升迁,也不是去更优秀环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事实上,无论 “南下精神” 文字上如何表述,都已是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作为南下干部的子女,责无旁贷地应予发扬光大,并用以教育自已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b></p> <p class="ql-block"><b>纪念册我家的页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我又一遍翻阅了《纪念册》,依旧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各家自己编辑页面,统一装订成册,作为献给父辈渡江南下70周年的礼物,确实是独具慧眼,了不起的创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腆之仪,秀才人情,礼轻情意重,拳拳后辈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一幅幅老照片,时间流水的冲刷已经褪色变黄,但仍带着岁月的余温,仿佛娓娓叙说着令人怀念的故事。晚辈们撰写的纪念短文,远溯博索,抚今追昔,眷眷之情,溢于字里行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 一掬水不能浓缩婺江,一本册子记载不下父辈人生的全部精彩。但它作为南下精神的实物载体 ,将被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永久珍藏。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为昨继,明为今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薪火传递,南下精神!</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颜世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19年4月22日於金华霞光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