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常州的蒋总夫妇是我多年的挚友,我基本上每年都要赴常去叨扰他们一番。</h3><h3> 久而久之,蒋总身边的朋友也认识了一些。但,最与我投缘的是他那四年前才认识的“新”友~邓德刚夫妇。</h3><h3> 邓氏夫妇来自三秦大地的宝鸡,在当地是一对颇有名望的大夫。那年蒋总迷上了高尔夫,然腿不争气,迈不开步子,上不了楼梯,爬不了坡,一走起来钻心疼。于是,才有了他与落脚常州不久邓医生的邂逅。</h3><h3> 说来也怪,瘸着进门的蒋总,在邓医生的诊所仅30分钟,就如孩子般步履轻盈地出了诊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几年过去了,六旬开外的老蒋,现在每天早上打羽毛球、晚上散步,每周三次的高尔夫,一点看不出曾患有腿疾。那天,蒋夫人将腰给闪了,直不起来。送到邓医生的诊所,只20分钟,她就如平常人一样跨门而出…当然,后续的治疗也是少不了的……目前,蒋氏夫妇心甘情愿地成了“保安堂”(邓医生诊所名)俱乐部的成员。</h3> <h3>几经交往,我与邓氏夫妇也逐渐熟了起来。他不仅给蒋总一家治病,也为我治好了胃病,并帮我进行了调理。</h3><h3> 熟识后,我不禁问邓医生,你们好端端地两位大夫,体制内的医院不待,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南下来到这人地生疏的江南当郎中?</h3><h3>(注:在我国的传统里,北方人习惯叫医生“大夫”,而南方人则通常叫“郎中”。其中的差异与奥秘请读者自己去体味)</h3> <h3>为什么会走出岐山,来到龙城(常州的古称)?邓医生打开话匣子,与我侃侃而谈起来:</h3><h3> 主要理由之一是:这里人杰地灵</h3><h3> 常州是一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既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朝齐梁故里。</h3><h3> 这里四季分明,绿树成荫,冬无严寒,夏少酷暑,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河叉纵横,大运河穿城而过,枕河人家安逸静谧;这里舟楫交错,曾终日商贾云集;这里文化气息浓郁,盛产状元进士,孕育出诸多名人志士,季札、展昭、盛宣怀、费伯雄、吴稚晖、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赵元任、李公朴、史良、华罗庚、刘海粟、谢稚柳、吴祖光、吴阶平等历史名人……</h3><h3> 来这里,可以更多地吸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吸收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h3><h3> 我想,难怪当年目空四海的大文豪东坡居士,晚年也屡屡上表,恳请皇上恩准他在常州系缆登岸,终老客乡(详见笔者美篇《东坡园里寻东坡》)。</h3><h3> 这里是怡乐宜居之地。</h3> <h3></h3><h3>主要理由之二是:这里医道深厚<br></h3><h3> 常州武进有着悠久的中医文化传统,若从中医传承而论,它源自东晋的道医葛洪,后经梁武帝萧衍收集民间医书,收入皇家文库,其后名医不断,历朝都有本籍“郎中”入宫,仅明朝就涌现出三位御医。</h3><h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孟河”这一古村落,虽仅百十户人家,但名医云集,药铺栉比,以费、马、丁、巢四大家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各怀绝技,共同支撑起“四多”(名医多、儒医多、仁医多、御医多)的格局,仅清末民初就走出6位御医。特别是1880年,有着“江南第一圣手”之名的孟河名医马培之入京为慈禧治病,老佛爷盛赞他“脉理精细”,官赐三品,并手书“务存精要”匾额相赠,宫中就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马培之字文植)最著”后,这里更是名震四方,素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之誉。当代国医大师干祖望、朱良春、颜德馨等均为其传承人。据《武进阳湖县志》:“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撸之声连绵数十里”。足见当时孟河医派医事之盛。</h3> <h3>上海开埠后,一批孟河名医来到十里洋场设馆号脉。其中又以丁甘仁最为拉风。作为马培之的女婿,在上海这名医荟萃之地,有“北丁南夏”之誉(北、南,指沪北、沪南,丁为丁甘仁,夏为夏应堂)。他不仅医术精湛,且志存高远,首倡集资办中医学校,并于1917,1919年先后创办起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女子中医专门学校,亲自出任校长。闻风前来求学者遍及全国各地,两校造就出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他门下的学生中佼佼者更不乏其人。如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程门雪、黄文东;又如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他的病人包括国学大师章太炎、文化名家胡适、上海大亨杜月笙、潇洒少帅张学良等。1920年,上海国医学会创立时,丁甘仁出任会长。为此,他博得“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当年孙中山就曾以大总统的名义赠以“博施济众”的金字匾额。</h3><h3>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老中医》里,翁泉海的原型就是丁甘仁。</h3><h3> “毛主席于1958年指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若想使中华医学宝库更加丰盈,我们这些学中医,干中医,爱中医之人,就应破除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广泛交流。我认为,来常州寻医、行医则是最明智之举”。邓医生不无感慨地说道。</h3><h3> 这里是实现理想之地。</h3> <h3>主要理由之三是:这里群英荟萃</h3><h3> 进入新世纪后,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为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2009年秋,在春秋淹城边投巨资打造出一条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医一条街,属全国首创。</h3><h3> 迄今有2900余年历史的春秋淹城,原是吴国的军事城堡,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由三道护城河、三道城墙打造的军事设施。在这古城边筑一中医街,各具特色的医疗机构,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各怀绝技的名老中医互相切磋,设馆献艺;各地闻讯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成为颇具特色的妙手仁术之一景。</h3><h3> 经过十年的更迭,那些医术精湛,医道精良,医德拔萃的诊所在此迎得了民心,扎下了根。“作为'外来户',又是后进者,我们理应学众家之长,扬自家之技,与各诊室勠力同心,为延续武进,乃至孟城衣钵贡献自己的力量”。</h3><h3> 这里是施展才华的地方。</h3> <h3>聊完“南下”的初衷,邓医生又与我聊起了他,他家的一些往事。</h3><h3> 他说:按辈分,他属“常”字辈,叫“邓绘常”,字德刚,1962年生人。据老辈讲,邓母在产他的前一夜,曾梦见白熊出没,故取号“义熊”。</h3> <h3>邓德刚出生在一中医世家。按辈分算,到他已是第五辈,第六代中医了。为啥这样说呢?且听我慢慢分解。</h3><h3> 从这挂在墙上,由当地名人政要、乡绅耆老联合署名,撰写于民国十八年夷则月(1929年7月)“中医朗山翁邓老先生德行”一文中可知:</h3><h3> 170年前,邓家先祖(邓怀仁)携德刚的祖爷爷邓朗山自祖籍四川潼川府安岳县,来到邑西晁峪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典故“暗度陈仓”故地),弃农习医。文中写道:邓朗山祖爷“承父医教,潜心研究医家之书,无不卒读。问寝视膳之余,时切执经问难之请,具识卓见。理透于故而不泥于古,凡所延视,因脉辨症,因症投剂。不拘于古方,不移于俗论。据理用药,罔不应手奏效,故一时有回春妙手之誉。且其秉性谦冲,与人无侮。故虽寄寓斯地,而乡村之老幼贫富,咸乐与往来,若为同乡共井。而公亦自忘其客居异域也”。</h3><h3>(译文:朗山先生在此接受父亲教导医术,沉下心来研究医家的经典,遍读医书。在伺候父亲饮食起居之余,经常拿着书本向父亲请教疑难问题,对医术精妙处有自己的独到体会,对古人的理论有深刻体会又能突破前人的观点,凡是请他去看病的,根据脉象辩证病情,根据病情开药方。灵活组方,不被世俗的偏见误导,根据医理用药,没有不应手凑效的,所以一时有回春妙手的称誉。朗山先生天性谦和冲淡,从不与人起冲突,所以虽然在当地客居,本乡本村的无论贫富老少,都乐意和他结交,好像是喝一井水长大的一样。朗山先生自己都忘记是客居外地人了。)</h3><h3> 远道而来的父子俩逐渐融入了这片陌生的土地。</h3> <h3>然而,天不遂人愿,同治丁卯年(1867年),“疾疫大作,父因医人,致染危症,药不及施,遽而溘然,享年四旬有五”。在这举目无亲之地,仅留下朗山茕弱一人,形单影只。虽乡里并不拿其当外人,但在那熟人社会里,你一个外姓人也还是难以感受到亲人在身边的温暖。无奈之下,他只能将父亲的灵柩暂存在好心人处。</h3><h3> 然而,困难挡不住有志男儿。几年后,与朗山的医术与名望相伴,他盖起了房,娶上了妻,小日子也越过越好起来。此时,他唯一的心愿是扶棺还乡,让老父魂归故里,并探望久别的老母。回到故乡,老母见其膝下无子,就说服其长兄(朗山共兄弟三人,他是老二)将长子崇静过继给了他。此时,崇静已长大成人,待朗山回归宝鸡后,即在教授崇静医术的同时,也为他娶了妻子。不久,朗山就有了自己的孙子宗汉,即邓云章先生。</h3><h3> 可此时老天爷又与这多舛的男儿开了个玩笑,宗汉年方冲龄,父亲崇静就撒手人寰。作为白发人的朗山医生,只能默默送走黑发人后,潜心教育宗汉习医,使他继承家学,且发扬光大。功夫不负有心人,待朗山先生辞世之时(75岁),年轻的宗汉已是少年老成,明通医理;已能靠行医维生,独掌门庭了。以上这篇谒文就是朗山先生辞世十年后,他的孙子云章为追思祖父对他的悉心教诲,请曾经的病人撰写的。</h3> <h3>此时,邓氏医术已传至第四代。邓氏云章(即宗汉)继承了邓氏医脉,且又有所出新。</h3><h3> 一日,民国宝鸡县副县长王子清,因患血尿症,四处求医无效,寻到云章处。云章问服何药,王告“猪苓汤”。云章视其方用量有误,改后另服,很快痊愈;周原(现宝鸡市岐山、扶风和眉县交界处)魏某便血甚剧,打针吃药皆不能止,求云章医治。云章诊视后微笑说:“无妨,吃一剂自好。”遂开一方,且嘱其将黄莲炒后同煎。服后,次晨下血即止,唯肛门奇痒,以告云章。云章说:“此为黄莲炒炙太过。”魏连连点头称是。</h3> <h3>在长期的为民解除病痛中,邓云章积累起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好的口碑与深厚的人脉,俨然当地一活扁鹊。</h3><h3> 当年他不仅为陕北红军将士医治伤痛,还积极为红军筹款筹粮。此间,他结识了老红军杨再泉(习仲勋的入党介绍人),并与其结为挚友。</h3><h3> 解放后,杨作为陕西省卫生厅分管中医的副厅长,为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弘扬和丰富中医这一伟大宝库,力主创立中医学校,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此时,他立刻想到了曾鼎力相助我国解放事业的老中医邓云章先生。</h3><h3> 受其委托,已担任县医院副院长的邓先生,又挑起了筹建宝鸡县中医学校的重任。1953年,学校办起来了,他亲自担任校长,第一期就招收了学生50名,此时他又出任主讲,教授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这批学生毕业后,大都成为当地各医疗单位的中医骨干。</h3><h3> 对于他的付出,党和人民也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先后被选为市、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县卫生先进工作者。</h3><h3> 1963年,杨再泉积劳成疾,病逝于西安。</h3> <h3>邓老先生一生酷爱中医,诊病间隙总不忘研读医书,伏案疾书。放在面前的这四本医案几乎已被他翻烂。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写满了各个角落。其中,最为他深悟的是那本《四圣心源》。</h3> <h3>《四圣心源》是清代御医黄元御撰写于1753年的一本医书,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对“四圣”的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并详细阐发了对四圣诸书的蕴义。</h3><h3> 相传,当年正是这黄元御治愈了乾隆的顽疾。乾隆十六(1751)年,黄元御又奉命随帝南巡,一路上开出的调理药方皆有神效。乾隆被他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医术所打动,亲笔提写“妙悟歧黄”四字赠与他,并赐匾悬于太医院门首(此匾现存于故宫博物馆)。</h3><h3> 然而,心忧天下的黄御医并不愿被圈在皇城这弹丸之地,借回乡省亲之名,辞归故里,结束了4年的御医生活。返乡不久,皇帝诏他回京,他甘冒杀头之罪,使人报以病故,坚不从皇命。此后,黄元御避居江南,“潜伏”于苏杭一带行医研著。</h3><h3> 清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对黄氏的医学成有一段贴切的评价:“能读黄氏之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大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人生之大卫。”</h3><h3> 乾隆23年(1759),黄元御因过度劳累,酿成重患,溘然长逝,时年54岁。乾隆得知此消息,深感痛惜,亲书“仁道药济”四个字,缅怀其一生的医术与医德。</h3><h3> 黄元御的医术、医德、境界、情怀深深感染了有着同样襟怀和抱负的云章先生。他不仅刻苦钻研黄前辈的“岐黄之术”,而且在做人上也以其为楷模。</h3> <h3>多年的研习与临床,邓云章养成了写学习心得、书医疗笔记和记日记的习惯。因此,在其身后留有大量的笔录与遗稿,留待后人去整理。</h3><h3> “文革”开始后,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云章先生被“造反派”打成“牛鬼蛇神”遣送回家。抑郁成疾,1967年病逝,卒年73岁。</h3><h3> 此时,他的老儿子德刚年方5岁。</h3> <h3>父亲的离世,生活与行医、传承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年长德刚30岁的大哥邓绍常(原为杨再泉秘书,后任宝鸡市中医学校校长)的肩上。</h3><h3> 失父后的德刚随母亲、大哥一家共同生活,并开始学着为家里采集药材和制作偏方。比如,那锦灯笼(菇娘)的浆果因含有大量的橡胶酸铁铵,对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的疗效,同时也是治疗咽喉炎的有效药材,他就利用上下学的时间沿路替母亲和大哥采些回来。</h3><h3> 冬季里是制作鼠疮药的“季节”,他就在墙缝及岩缝中抓那些过冬的壁虎,然后将它塞入生鸡蛋内,用湿泥巴糊住蛋口,埋入三尺深的土坑,搁置7~9天取出,擦去泥土(不能遇水)用小火焙干研成粉末,一只分成三份。邓医生告诉我,这一切主要是由他来完成的。在治疗鼠疮(淋巴结核)时非常管用,将药粉和黄酒吞服,通常三个鸡蛋就能治愈。</h3><h3> 中学毕业后,邓德刚如愿考入由其大哥任校长的宝鸡中医学校,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在大哥和表叔的严格教育与熏陶下,很快也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医师。</h3> <h3>虽然童年丧父,但在德刚幼小的心灵中,父亲那种“为医先做人,治病先治心”的做人做事理念却深深地扎入心底,他以一位“儒医”的标准要求自己。</h3><h3> 作为邓氏医脉的第六代传人,德刚丝毫不敢懈怠。他刻苦钻研先人医书,仔细揣摩祖爷爷和父亲遗留下来的大量笔记和诊病心得,在此基础上揉入现代医学知识开拓创新,取得了不菲的成就。</h3><h3> 目前,邓氏中医在内、外、妇、儿各科都有所建树,仅德刚一人已获得个人国家发明专利十一项,并兼任解放军第四医院中草药科研组成员,同时担任宝鸡邓家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宝鸡汉森中医药技术开发公司法人代表。</h3> <h3>目前,邓医生为拓展医术,增强交流,弘扬医脉,借春秋淹城中医街这一方宝地,设馆号脉,他要将本居于一隅的“保安堂”发扬光大。</h3><h3> 说到“保安堂”,众看官一定觉着面熟。是的,喜爱戏曲的人一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中,许仙白素珍夫妇婚后所开设的药铺就叫保安堂。恐是受其影响,自古以来民间自称保安堂的不少,但多数与中医中药有关。</h3><h3> 然,邓医生一脸严肃,异常认真地对笔者讲:我这保安堂要有真本领,切实能为民解除病痛,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浪得虚名;更不能“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般充充样子,要靠真功夫“得天下,取信誉”。</h3><h3> 各位看官,您可别小瞧这问世不久的中医街,正如前面所述,这里开设的这些店铺可大都是中医世家、名家。都有着“独家秘笈”,看家本领,它自2009年8月28日正式开街以来,首期入驻诊所全部为名中医。如有“中诚名医馆”,由国家级名中医、享受国家津贴的胡铁成教授领衔;“武进淹城中医门诊部”,由章氏中医第九代传人章程领队;“秘方馆”,由世医喉科第四代传人蒋伯成老先生的嫡亲爱女蒋琪英坐镇;“健人堂”,由健人堂第四代传人翟大渠操刀;“庆和周氏中医门诊部”,由庆和堂传承人周亚球掌门;“高唐中医”,由来自台湾的名医陈义仓主持;“许广朋祖传秘方”,由手持祖传密方,专治肝病的许广朋坐堂;“儒林汤氏中医妇科门诊部”,由金坛儒林妇科汤华卿先生之子汤金建医师、孙子汤玉明医师问诊;“张忠明颈肩腰腿痛专科门诊”,由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副主任医师张忠明操持……此外还有:“北京同仁堂”、“北京鹤年堂淹城门诊部”、“老人山程氏伤骨科”、“中药外治法养生馆”、“周达春皮肤专科”、“泰和堂”、“华佗堂”、“仙芝堂”、“顺德堂”、“姚氏益寿堂”、“曹氏中医门诊”、“许氏中医伤科”等,一时名医齐聚,群英荟萃。</h3><h3> 经过十年的“大浪淘沙”,一些靠雕虫小技,混迹江湖的“铃医”已卷铺盖走人,现在还能坐镇医街的可都是中医界的翘楚,各怀绝技。<br></h3> <h3>以小小“保安堂”为例,它是5年前由当地政府邀请入驻的一家新医馆。在略显凋零的中医街上它能够一枝独秀还是有其道理的。</h3><h3> 这楼下是接待病人的房间,平时邓医生和他的夫人及徒弟就是在这儿为患者号脉、问诊,处理医案。</h3><h3> 经过百多年的苦心钻研和传承优化,现邓氏医脉在内外妇儿诸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h3><h3> 如,“邓氏经穴按摩手法”是邓氏中医世家祖传的经穴按摩疗法和正骨技术。因邓氏中医世代的堂号叫保安堂,故此手法又叫“保安堂经穴按摩法”。</h3><h3> 该手法是由邓家先祖,在行医过程中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述的“中央导引按跷”、“南方九针”,“北方灸焫”等治疗方法,结合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并将针灸的技术柔和到按摩正骨手法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实践,总结而出。</h3><h3> 这一手法在历代行医过程中屡见奇效,手到病除,受到广大患者的赞誉。它的理论基础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难经》、《针灸大成》、《伤寒论》、《子午流注针经》等古典医籍。根据《内径》中记载的“人体经络”、“脏腑体系”、“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以人体经络,气血运行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六经辨证等理论。四诊合参,准确辩证,在针灸的补泻手法中,揉入按摩手法以指代针。且中指为长针,拇指为短针,通过按摩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和针刺、艾灸一样的效果。</h3><h3> 这套手法的最大优点是治疗时仅凭医者双手,不需药品设备。具有安全、见效快、无药源危害、患者痛苦小,乐于接受等特点,其潜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既能治病又能防病,非常适合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保健、老年病防治、疑难病康复的现实状况,无论在普及和疗效上,都有一定的可靠性。</h3><h3> 这套手法的适应范围对于一般性外伤(急性扭伤、软组织挫伤、岔气等;不含开放性损伤和骨折)疗效最为迅速和满意。对于劳损、关节炎及某些内科疾病(初感风寒、气管炎、痛经、头痛、神经衰弱)亦有较好的疗效。对于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及四肢关节(肘、膝、腕、掌指等)疼痛均有较好的疗效。</h3><h3> 如上海某商会会长因打球造成腰部扭伤,诺大个上海,四处求医却经年不治。他听朋友介绍找到保安堂,经邓医生用指针经穴按摩,只一个疗程(15次)即痊愈。现在该会长正积极为邓医生张罗,在上海开始保安堂分馆。</h3> <h3>由于宝鸡扼川陕之咽喉,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所说的“陈仓”就在今日的宝鸡;而古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的“大散关”也在这里。因此,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古来多战事,早的不说,仅十九世纪下半叶后,这里就发生过:</h3><h3> 1863年的关中东部回民起义,凤翔城(宝鸡下属的县)被数万回民所围,九个月战死饿死数万人;</h3><h3> 1911年,凤翔举行辛亥起义,甘肃清军东进围城;</h3><h3> 1914年,白朗率起义军挥师西进,攻下岐山,兵分两路包围凤翔城;</h3><h3> 1928年,军阀党毓昆盘踞凤翔,冯玉祥统国民一军四面围城;</h3><h3> 1948年4月和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两次攻破凤翔城……</h3><h3> 也正因此,发源于宝鸡的邓氏医脉在骨伤外用药上有独到的心得。他们家制作的骨伤外用药具有明显的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h3><h3> 治疗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挫伤、骨髓炎、红种类疮疡及风寒湿等引起的骨科疾病具有极好的效果。对于闭合性骨折有消肿止痛快,骨痂形成快的特点。经临床验证,有效率以达96%。目前保安堂骨伤外用药已由邓氏传人邓德刚于2010年5月26日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如镇江某患者患丹毒五年不愈,找到保安堂,两年去除病痛。</h3><h3> 另外,“保安堂痔疮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对于各种无名肿痛(阳性)皆有效果显著,主要治疗痔疮、各种疮疡、肛裂、肛门出血等症,有效率达100%。目前也已由邓德刚先生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h3><h3> 再者,“保安堂三味舒体液”,其主要是治疗跌打损伤,具有解毒软坚、消肿止痛、消风止痒的功效。可用于跌打损伤、皮肤瘙痒、蚊虫叮咬的治疗。经过临床验证,有效率在95%以上,显效率达到90%。目前也申请到了国家发明专利。</h3> <h3>来到二楼,这里是以治疗为主的区域。摆放着各种治疗设备。面前这硕大的青花瓷缸着实吓了我一跳。邓医生告诉我,这是个磁疗仪,四壁都贴有磁片。病患可以坐在里面,放上热水进行磁化治疗。磁疗能增强白血球的生命力;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氧气和铁质的吸收;能在体内产生电流,增加血管壁的弹性使血管扩张,降低血液粘度,加快血流,消除栓塞;有加强内分泌液渗透作用;能调节神经功能;对经络有明显的作用,凡是中医活血化淤疗法能治疗的疾病,磁疗大都能治;有降胆固醇、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还可以消除疲劳……但,磁疗也有一定的禁忌,对于儿童、孕妇都是不可以使用的。</h3> <h3>除此之外,这里也有汗蒸、桑拿等辅助治疗设施。它可以缓解病患的伤痛和帮助患者康复。</h3><h3> 邓医生边带我参观,边告诉我,他们家的内科、妇科、儿科等的治疗技术也是很有功效的。</h3><h3> 如专治病毒性肝炎的特效药:具有祛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治疗病毒性肝炎,慢迁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临床验证有效率93%以上,显效率78%以上。急性黄疸型、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宝安堂治疗病毒性肝炎药具有祛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治疗病毒性肝炎,慢迁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临床验证有效率93%以上,显效率78%以上。急性黄疸型、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者,连续服药,绝大多数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可获痊愈。目前已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h3><h3> 治疗心动过速的特效药:对心悸、心慌、失眠、胸闷、胸痛等具有极好的疗效。临床验证,有效率在92%以上,症状消失者占68%以上。</h3> <h3> 又如,治疗新生儿黄疸秘方:具有祛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对退新生儿黄疸具有奇效,临床验证有效率达100%。</h3><h3> 再如,治疗小儿扁桃体发炎秘方具有清热解毒退烧的功效,对小儿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发烧具有奇效,临床验证有效率达100%。</h3><h3> 在妇科治疗方面,“保安堂益气固元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化滞、益气养心、滋肝补肾的功效。对健忘、烦躁、潮热、盗汗、心悸、头痛、头晕、胸闷、关节及肌肉痛及月经不调等,都具有极好的疗效。</h3> <h3>时间过得真快,半天光景一晃而过。</h3><h3> 听邓医生的徐徐道来,仿佛给我上了堂中医课。他说:目前正在运作一些项目,山陕地区要建基地和康复中心;东北、江浙拟开学校和分馆……</h3><h3> 望着诊所边的大运河(支系),我心想,邓医生的抱负是想让这“单传”(邓氏兄弟俩,大哥已去世)之医术能在他手上沿着这运河不断延展,上能通达到中原大地,下可传送至闵越之丘,左能顺江漂洋过海,右可沿河回归故里……</h3> <h3>最后,邓医生不无紧迫感的对我说:我已过知天命之年久已,很快就达耳顺之年了,来生无多。很想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中医事业贡献绵薄之力。想来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得子时已70岁,我父亲有我时也已69岁(虚70),都是老来得子;孔父去世时73岁,孔子只有4岁,我父亲撒手人寰也是73岁,那时我也仅5岁。童年丧父令我没有得到父亲的亲传,犹如孔子没有接受过其父亲的真传。但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为人师表,全在于他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他的“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先河,而我当今也应向他那样,兼收并蓄,广种博收,有诊不拒,兼达天下,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h3><h3> 有大志者,必有大智。我暗自思忖。</h3><h3>(上图为中国道协副会长黄信阳道长与邓医生的合影)</h3> <h3>走出保安堂,中医街牌楼上“仁泽万民”这四个大字久久地在我脑海中回荡……心中默默祝福着……</h3><h3><br></h3><h3><br></h3><h3>刘稚南</h3><h3>2019年5月2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