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印象一一永州柳庙 零陵古城

江边

<h3>  游古城感受岁月的风尘,领略历史的沧桑,体会文化的底蕴,人生的乐事莫过如此。</h3><h3> 零陵古城古时地处边陲.,却是个历史厚重之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柳宗元曾谪居在此十余年,其一生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此完成的。此后历朝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来此寻访,留下了无数的诗篇佳作纪念伟人,让此地名闻天下,给古城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也让后人闻之顿生敬仰之情。</h3><h3> 凡古城均想拜访,更何况此地三小时车程如此之近,尽管是站在新砌的牌楼下心情还是小有鸡冻。</h3> <h3>  零陵,现称永州。与广西毗邻,位于湖南省西南,潇水和湘江汇合处,雅称“潇湘”,为中国最古老的县名之一,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是一处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景胜众多,古迹昭昭。</h3> <h3>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h3> <h3>  千年古街柳子街,2015年柳子街入选了首批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因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773~819年)流放永州期间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柳子街发轫于秦时的五岭峤道,为从衡阳经芝山(即零陵)、道县至广西梧州的必经之地,记载了“湘粤孔道”的千载历史沧桑。</h3> <h3>  柳宗元文化旅游区位于永州市零陵区柳子街中段,系纪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的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南宋又重建,现存的柳子庙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的。</h3><h3>&nbsp; &nbsp; &nbsp; </h3> <h3>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永州十年铸就了他一生的辉煌。他在永州期间写下的道德文章,泽被后人,因此,受到了历代世人的尊崇,为其修柳子庙。柳子庙占地1公顷,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面对愚溪,背负西山。幽静古雅,风物宜人。</h3> <h3>  庙为歇山顶式砖木结构,有戏台、中殿和后殿。庙内有柳宗元塑像和柳宗元生平历史陈列室。有公元1558年刘养仕所撰《重修司马先生庙纪》,明嘉靖年间严嵩写的《寻愚溪竭柳子庙》和王月照《愚溪怀古》,公元1594年王泮的《捕蛇歌》,清永州知府廷桂摹刻的《荔枝碑》等石刻。</h3> <h3>  庙前一垛高大的院墙,镶三个拱门。正门上端嵌着一块大青石,刻有"柳子庙"三字和五龙双狮;两边有石刻"山水归来黄蕉丹荔;春秋报福我寿民事",集韩愈荔子碑佳句而成的对联,系杨翰书写。右侧门题名"清莹",左侧门题名"秀彻"。</h3> <h3>  进入大门可见庙为三进三开,首先一座双檐八柱戏台。后行至二进中殿,再后为三进正殿,殿中有柳宗元塑像供人祭祀。历代碑碣甚多,其中《荔子碑》、《捕蛇歌》、《寻愚溪谒柳子庙》等堪称文物珍品。</h3> <h3>  正殿内柳宗元塑像。柳宗元(773-819年)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谪居永州十年。他在人生坎坷曲折中奋斗不息,写下了大量名垂青史的篇章,如《贞符》、《天对》、《天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江雪》、《渔翁》等,其思想和道德力量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h3> <h3>  《苏轼荔子碑》,共四块,每块高240厘米、宽132厘米、厚21厘米,长方形,平额无座。原碑为唐朝韩愈撰文,宋苏轼书写的《罗池庙享神诗碑》,与河东柳宗元之德政,以一碑而集“韩诗苏书柳事”,世称为“三绝碑”。因其诗开头有“荔子丹兮蕉黄”之句,因之又称为“荔子碑”。荔子碑的碑文拓片是历代文人墨客眼中的圣物,原碑宋代刻于广西柳州罗池庙,明代刘克勤摹刻于零陵永州镇愚溪庙,现存于柳子庙内之碑为清顺治年间永州知府所重刻。</h3><h3> 中国有十大著名的“三绝碑”,或以撰文、题跋、书法而闻名,或因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或以碑文、书法、所颂之人为世人所景仰而入“三绝碑”之列。这个永州三绝碑由三大顶级名人而集成所以号称为最绝三绝碑。</h3> <h3>  《荔子碑》的部分内容为:“荔子丹兮蕉黄,杂肴兮进侯之堂,侯之船兮两旗,渡中流兮风汨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白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嚬兮以笑。鵞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莫来归,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要有点古文基础才能读得懂呢。</h3> <h3>  柳子桥平躺在愚溪上,永州八景之一的“愚溪眺雪”&nbsp;的愚溪就在这里,站在柳子桥上看愚溪,可能是在汛期吧,混浊的河水正滚滚流过桥下奔向潇水。</h3> <h3>  愚溪本名冉溪,柳宗元在此居10年,郁郁不得志,自诩为“愚”,自此该溪便谓之为“愚溪”。愚溪上溯三百余米便是著名的“小石潭”,就是中学课本中都学过的《小石潭记》所述地点。</h3> <h3>  柳子街则从钴鉧潭开始,沿着愚溪直至柳子街口。街面宽敞,青石板和鹅卵石鋪墁路面更显岁月历久。两边众多店宅合一的历史建筑以木板、青砖构筑,有老式板门和挂锁,多为两层建筑,延续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h3> <h3>  涵洞下为始建于元代的黄叶古渡,这是来往于湘桂古道,出入零陵郡城的必经渡口。桥下是一艘艘铁船,桥面铺设了木板。由于明代徐霞客曾在此渡河,因此也叫霞客渡。由于汛期河水已上涨近涵洞项了。</h3> <h3>  零陵古亭诸多,在古代,有路必有亭。亭子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一般只有一间,故称凉亭。可供人们在跋涉中歇息、避雨,也是人们迎来送往之地。此亭位于柳子街码头处,想必古代也是繁华之处。</h3> <h3>  由于地极南楚、远离京师,唐宋时期永州曾是朝廷安置贬官之地。大批贬永人士中,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居永十年之久;两宋之际的宰辅人物张浚,三次贬居永州,前后达十余年;南宋著名诗人汪藻,谪居此地十二年。就多数贬官而言,既是名宦,又是名师,他们居永期间,或著书立说,或援徒讲学,其开启潇湘文化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湮没的。</h3> <h3>  走在铺砌整齐的石板古街上,两边是古老的木建筑老屋,青苔爬满泥土墙、铅华洗尽的墙上画,老屋里住着老人,源源不断的游客……</h3> <h3>  整条街不长,才400米左右,临街基本巳开发为商铺,每个店铺摆着了形形色色的商品,有些居民在家门口支张桌子摆几个商品就算是商户了。其中有不少租赁古装的店铺,不少美女穿着汉唐仕女古装在街头行走,形成一道有穿越感的靓丽风景。</h3> <h3>  街边的小食店茅草盖顶,漏窗巧缀、蓑衣挂壁恰似有江南水乡的风韵,再现了这里的民风习俗、历史变迁,勾发出游人的幽幽乡愁。</h3> <h3>  柳子街历经百年的沧桑,人来人往,每一块石板都磨得锃光瓦亮。路两边的房舍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下略显沧桑。屋门外坐着三五老人,却也悠然自得,毫不喧嚣。窄窄的长街就那么随意地向着房舍深处延伸,潺潺的愚溪相伴而行。</h3> <h3>  "杯莫停"小酒馆,对联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名诗句,古人的消极消费观,对古道上匆匆行走的生意人来说应该还算合适。</h3> <h3>  一切都被时间浸泡了,一切都能让人联想起许多的故事,这些旧房子里蕴藏着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唯美的风情故事,可以让老少游人都浮想翩翩。</h3> <h3>  街上的青石板路让人感觉好怀旧,年代感太强,一下子像是给人拉回了古代。街道两边的房子很旧,木头的吊脚楼,高高的木门槛,红红的写着福禄寿喜的绣球从屋檐垂下,透着古色古香、古风古味。这些古民居门前屋后栽种着三角梅、郁金香等各种小花。</h3> <h3>  又回到所站的这个零陵古城,实为近几年新建的文旅工程,紧傍古老的柳子街,以宋代湘南建筑为隐形骨架、明清建筑形态为肌体、潇湘永州文化为灵魂,打造成为体验互动的文化主题乐园;集生态文化休闲、民俗文化体验、市井文化消费、主题乐园互动、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国家5A级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民族性、生态性、综合性的国际旅游度假古城。</h3> <h3>  零陵古城依托首批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柳宗元故居所在的柳子街而建,持着长卷轴的史官,穿着汉装的宫女,古朴的牌坊街铺……眼前这一幅古香古色的画面,漫步在零陵古城,仿佛穿越回了千年之前。</h3> <h3>  集吃、住、行、游、购、娱”多功能为一体,可以领略到最具永州地方特色的零陵渔鼓和零陵花鼓戏、民俗风情、歌舞表演及特色民宿;还有地方特色美食,如国宴东安鸡,永州血鸭。</h3> <h3>  作为一座生生不息的汉唐名郡,经历了2100多年的历史洗礼,零陵古城是贯通南北、承载东西的楚粤通衢、湘桂走廊,既是潇湘之源、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历代文人骚客魂牵梦绕之地,更是一座文香四溢的山水绿城。</h3> <h3>  古城新貌,街中还站立着代表现代科技的变形金刚,为呈献给游人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满足现代人对于文化新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以生命力,古城这里情境体验、动漫形象、游戏游乐、影视场景等特色项目什么都有。</h3> <h3>  零陵古城以市井文化为特色,美食也是其一道主要招牌。据说只要品赏了永州的十大名菜你就一定会认为永州是个幸福城市。</h3> <h3>  晚餐在此品赏了永州名菜"东安鸡″,入口浅浅酸酸的,回味又带点甜味。这种味道还真让人过口留余香。“东安鸡”名列八大湘菜之首,并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四大传统湘菜目录;1972年。尼克松访华还专门用东安鸡招待他。</h3> <h3>  广场中的怀素塑像。生于零陵,圆寂于零陵的怀素,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书大师,无数后人追崇效仿。此地有纪念狂草僧人怀素的怀素园,永州八景之一的“绿天蕉影”&nbsp;绿天庵就在怀素园里,是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h3> <h3>  广场中的篝火炉,每晚在这里有篝火舞会,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男女老少均在此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篝火尽情的跳着民族舞,直到深夜才尽兴而归。</h3> <h3>  来到异蛇山庄,这里是永州超有趣的吃蛇、玩蛇、购蛇的刺激体验园,来到这里您就可以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与蛇为伍了。</h3> <h3>  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提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后人研究说异蛇其实是柳宗元的一种想象,啮人无御之者可以说得过去,触草木尽死好象自然界还找不到这种蛇。</h3> <h3>  永州市人民政府为了做大异蛇产业,将全市各异蛇生产企业落户于此,并取名为异蛇山庄。园区设柳宗元广场、 柳文化园、异蛇科普馆、永州异蛇生物研究所、动物园、名产商场、蛇餐馆、亭台楼阁等12个园区,旅游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水面面积3.335万平方米,打造以柳文化、蛇文化、酒文化为主,多元化项目为辅的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h3> <h3>  人生中第二次将蛇绕到脖子上。第一次是在印尼巴厘岛,那是一种海蛇比这大但不很活跃,这次这条蛇不停的将头伸向我的脸并吐着舌头,小心翼翼的扶着它照了一张相。</h3> <h3>  来到了贤水河畔的周家大院。贤水河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南10公里的富家桥镇内,系潇水支流,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238平方公里。贤水河流域是闻名全市乃至全省的“异蛇之乡”和“鱼米之乡”。生态环境良好,自然山水秀丽,同时具有厚重的人文积淀,有清代“中兴名臣”、“抗法八大名将”之一土德榜墓,何仙姑故居,干岩头明清古建筑群,黄庭坚美誉“永州淡岩天下稀”的淡岩。</h3> <h3>  周家大院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村,迄今较为完好的保留了自明清以来的6处大型宅院群和院落。周家大院因聚族而居于大院里的世代子孙均为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裔,故名谓“周家大院”。</h3> <h3>  “周家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民间故宫”、“潇湘第一古宅院”之称,是湘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民居群,周家大院建筑别致,装璜精美,灰墙黛瓦、色彩鲜明,布局精妙,独具艺术匠心。</h3> <h3>  大院完美的结构布局,从“大环境”看,这里地处都庞岭北麓,零陵盆地南壤,潇、湘二水相汇,营造出无限诗意。周家大院就在诗意中。站在村头,审视这个潇湘东部小盆地:只见子岩府、新院子、老院子、四大家院、红门楼、黑门楼6座古宅,呈北斗七星状,坐落在平整的田畴中。东西南北延绵2公里。</h3> <h3>  周家大院共由六个院落组成,分别是建于明代的“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和建于清代的“新院子”、“子岩府”、“四大家院”。六个院落自西向东呈北斗星排列,依山就势,南高北低,好像端坐在太师椅的"濂溪家风”。</h3> <h3>  程朱理学,源于周敦颐。周敦颐是永州道县人,“濂溪故里”是他的故乡,也是理学文化的发源地。他上承孔子、孟子,下启二程、朱子,被称为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他的《太极图说》和《通程书》,提出了一个简单又系统的宇宙生成论,文章虽短,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爱莲说》为千古名篇,托"莲"言志,意境高远,成为品行高洁君子的象征,入选《湖南九章》,“出淤泥而不染”被后人奉为为人处事的座右铭。</h3> <h3>  周家大院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建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历26代近600年,共建有正房、偏房180多幢,大小房间1300多间,大小天井136个,凉亭36座,总占地面积百余亩,建筑面积达4.5万平以上。该院是湘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民居群,享有"潇湘第一古宅院"、"湘南民居瑰宝"、"中国十大文化古村"等盛誉。</h3> <h3>  周家大院的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整个院落坐北朝南,两面环山,两面临水。周氏第十代子孙周崇傅曾这样描述周家大院的地形地势:“左边青石挂板,右边双凤朝阳;门前二龙相汇,屋后锯子朝天。”村东面雄踞着“鹰嘴岭”与“凤鸟岭”,嵯峨的山顶、千年古木直耸云霄。其腾飞面向旭日之状被誉称为“丹凤朝阳”;村后岿然屹立的龙头山,又称“锯齿岭”,层峦叠翠,宛如“锯齿朝天”。流经村北、村西的两条清流,一曰“贤水”,一曰“进水”,像两条玉带环绕古村,其汇合之势,形同“二龙相会”,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h3> <h3>  这支周氏的开山祖叫周佐,是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的第十七世孙。据《周氏重修宗谱》记载,周佐是一个粗通文墨的读书人。虽说后来父因子贵,其三儿子周希圣官至户部尚书,他也被朝廷依例诰封了一个刑部右侍郎,但只是一个荣誉称号罢了。他出身贫寒,先在河边造纸坊当帮工,后来学到技术,开起自己的纸坊,也就有了积蓄,也就购田造宅。既然粗通文墨,做的又是“子孙事业”,周佐就得看“风水”了。他相信,阳宅风水好,就会财禄并进,添福添寿并荫及子孙,也就选择了这个地方。</h3> <h3>  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勾连,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周家大院建筑装饰的雕绘技艺之精湛,历史文化含量之丰富,民族气息之浓烈,内容题材之广泛,表现手法之高超,无不让人叹为观止。</h3> <h3>  首先来到子岩府。子岩府的主人周崇傅,字子岩,正是国家积贫积弱之时,他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官喀什噶尔兵备道,转署理镇迪道兼按察使衔,殚精竭虑,死在任上,却没有留下任何积蓄。那么偌大一座子岩府是怎么建起来的呢?原来在其子扶灵柩返乡途中,许多人感恩周崇傅的爱国和廉洁,纷纷送上丧礼。儿孙遂把盈余建子岩府,作为父亲厚德为人的载体,代代相传。</h3> <h3>  子岩府为清代建造,为一独立前出院落,其他五座院子是连成一线的。子岩府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11000平米,其规模宏阔,气势雄伟,纵深通畅大气,廊道四达,装饰精美,是周家大院古建筑群最为成熟的作品。</h3> <h3>  濂溪家风,这里沿袭着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家风。周家大院为中轴对称,厅堂为公共场所,两侧横屋一字排开,有券门、廊道与正屋相通,向中呼应的基本格局。</h3> <h3>  神龛两旁的对联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500年来,周家大院人就是以"忠孝"为精神指针,以"耕读"为行动指南来实践的。他们的十六条家规其实就是对这四个字的详细注解。</h3> <h3>  院落三进三厅,进了院大门是一宽阔的平旷,中间是青石铺成的地墁。平旷两边没有铺满,我想并不是因为缺钱,主要是因为泥土草地可以起到更好的吸热、吸收地表水作用,有利于环保。</h3> <h3>  古宅院的居住功能设计也十分完善,每座宅院依山势高低次第而建,前有旷坪,后有天井,院内铺设青石地板。建筑以正屋为中心轴线,构成“丰”字形平面布局,井然有序。这样的建筑群,外部封闭,内部呈现向中呼应的趋势,产生一种名门望族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蕴。也许正是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使周家人才辈出吧。</h3> <h3>  大院中的天井,与天地共晨昏,与四时共呼吸。周家大院和别的大院一样,都是以天井来分隔空间,便于采光通风,聚敛内气。周家大院虽是同族人共建,但分成若干个小院落,有分有合,联成一体。</h3> <h3>  院落居家生活功能非常齐全,一道道可随意开启的屏门,四通八达的巷道、过道、回廊,将庞大的院落连成一体,其中纵横交错的回廊能够让你即使是大雨磅礴也能够让你穿行于几个院子之间,走遍大院的每一个角落。</h3> <h3>  走进周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莲花图案,在入口的石门墩上、柱础上、额枋上、窗花上,甚至梁架上的童柱下方、卵石铺地上都有莲花这个母题,可见周敦颐的《爱莲说》已深深植入周氏族人的心中,成了传家立业之根本,这是周家大院与别处大院最大的区别之处。</h3> <h3>  每幢房屋之间留有宽敞的天井,前低后高,使房屋显得宽敞明亮;各座院落都建有系统的下水道,明暗水沟纵横交错,排水功能极为周全。</h3> <h3>  老三周希圣于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成为涧岩头周氏家族第一位士子。周希圣官至户部尚书。父因子贵。周佐被明朝廷诰封了一个刑部右侍郎的荣誉称号。周希圣盖起了第二座宅院——红门楼。</h3> <h3>  红门楼又称尚书府,建于十六世纪初,为盔顶、穿斗式梁架及硬山顶式砖木结构。其设计简单朴素而又美观大方、不失雅致,颇有明朝民居院落的建筑风格。</h3> <h3>  红门楼正屋四栋进深院式格局,东西兩侧对称排列六栋横屋,总建筑面积约1800平米。这种建筑结构还很好地与封建血缘关系融为一体。中轴线上的建筑为一组正屋,为长辈所使用,东西两侧横屋由分支的各房晚辈使用。这种纵为辈、横为支的布局体现了宗族辈分与子孙分支的严格性,将传统人伦“中和”意识溶于建筑中,充分显示了周家大院在建筑布局上匠心独运的个性特色。</h3> <h3>  周希圣长子周自稷官至四品,曾任顺天府通判。周自稷在红门楼以东30米处,又兴建了一座宅院,即“黑门楼”。将大门漆为黑色,以别于红门楼。黑门楼现正在修缮。</h3> <h3>  四大家院由正院、老院、书院、炮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近30亩,共有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是周希圣第八代孙的另一分支周绍昌的四个孙子周正琪、周正琳、周正珪、周正瑚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始建而完善于民国八年(1919年),村人称之为“四大家院"。建筑群中设有私塾院、小姐绣花楼等,极富个性特色和时代特征。</h3> <h3>  四周高高的围墙把大院围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独立院子,白天开门迎客,晚上闭门防盗,还专门构筑了吊楼式炮楼,开设了嘹望、御敌的枪眼,从而综合形成了大院的家族式安全防护体系。</h3> <h3>  该院前后四进房屋,每进十间,前有风雨廊,中间有通道贯穿,设计合理,建筑精美。每幢房屋的门框、柱础、石阶均为青石雕刻,图案美观,雕刻精致。</h3> <h3>  周家大院不仅因其规模庞大而著称,它的雕刻艺术也是独具匠心。其雕刻方式主要有木刻和石雕两种,木刻作品主要分布在木梁架、木拓、门页、木花窗等物件上,内容主要有花鸟、走兽等寓意吉祥的组合图案。石雕作品主要分布在大门前的石墩和石爽上,内容多为龙、凤等吉祥物。其中,莲花的木刻和石雕更是无处不有。</h3> <h3>  建国后周家大院曾是乡政府的办公场所,所以破坏较少。“文革”中大部分房屋都分给了贫下中农居住,因此也未受到大的破坏。只是在“破四旧”时将青石门墩上的石兽敲掉,在墙壁上写过毛主席语录,房屋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h3> <h3>  周家对女子的教育规范也甚是严谨,四大家院仅存的二层楼建筑,就是至今不可多见的古代小姐的绣楼。我好奇地爬上来,那里的窗子很容易让你看到下面的景色,但是从下面往上看却不容易窥探到楼上的小姐。</h3> <h3>  房屋的两端构筑高出屋面的封火山墙,外观造型呈三级跳马、翼角飞翘之势,不仅给原本静态的土木结构建筑以展翅欲飞的动感,而且增强了防火功能。</h3> <h3>  2006年,周家大院被列为湖南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干岩头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或许是一种正在实现的梦想。但,生活在古老村落的人,却是“家常便饭”。举手投足,都是山水相依。那种乡愁就在身边。</h3> <h3>  贤水河面宽阔而平缓,哗哗的流水声带给两岸春意浓浓,生机勃勃,这一江春水千年流淌,滋润了大地,也养育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建造了流传数百年的周家大院。</h3> <h3>  俯视江中,汛期中水流仍很平稳,河水微黄,在平顺的河床中直奔潇水而去。两岸绿树如荫,堤旁草青枝茂,一幅江南春季河流的水墨画。</h3> <h3>  来到东山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武双庙、永州八景中的绿天蕉影以及山寺晚钟,还有古东门瓮城城墙遗址等等。</h3> <h3>  东山,又名高山,是零陵古城制高点,其名始于唐代。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曾居山上法华寺,留下大量名篇佳作。南宋宰相、抗金名将、理学家,张浚及南宋诗人、政治家,杨万里经常到东山上游历,东山是他们谈论时事、砥励意志的地方。书法草圣,怀素幼年出家时在东山筑绿天庵修行。</h3> <h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零陵城内的东山就是这么一座名山。 东山位于潇水以东,矗立于城廓之内,横贯于城池之间,横亘三五里,是零陵历史文化的核心所在。围绕这座小山丘,历史上庙宇亭塔众多,曾有大书法家怀素住过的绿天庵、大文学家柳宗元住过的法华寺(高山寺)、纪念南宋“布衣宰相”范纯仁(范仲淹之子)而建的思范堂、南宋宰相张浚所建的三省堂等等,各路圣贤都在此显灵。</h3> <h3>  东山山麓,据说这是一块临摹怀素大师书写的千字文碑,可惜年代太久,玻璃后面的字迹已经非常的模糊,一点也看不清了,边上也没有介绍说明,宁可信其有吧。</h3><h3> 怀素(737一?),字藏真,旧说俗姓钱,永州零陵人。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相传广种芭蕉,以蕉叶练字,名居所[绿天庵]将弃笔堆积埋在山下,号称[笔冢]。刻苦临池可见一斑。他性情疎放,好饮酒,每当酒酣兴发,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称[醉僧]。怀素《小草千字文》绢本墨迹,计八十四行,一〇四五字。因在其传世墨迹中极为珍贵,并有一字一金之誉,又名&lt;千金帖&gt;。现存於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碑据说系明代摹刻,为永州八景之一“绿天蕉影“遗址唯一遗存的古代碑刻。</h3><h3> </h3> <h3>  永州武庙是长江以南规模最大、最有地域特色的武庙,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系砖木结构。正殿前有青石龙凤柱 四根,浮雕雌雄蟠龙,龙头硕大,栩栩如生,为全国最大的单体青龙石雕刻之一。</h3> <h3>  建筑格局为5进5开间,历史上曾是永州、衡阳、邵阳、郴州等州府共同奉祭的高等级武庙。殿内置关云长神像,两旁挂有“秉烛岂避嫌此夜心中思汉,华容非报德当日眼底无曹”对联。殿正门上方原挂有一横匾,正书“与天地参”四个大字,系光绪十二年(1 886年)零陵总兵才勇巴图鲁长明所写。殿台基前有石狮二尊,青石丹墀浮雕云龙,气势雄伟奇特。武庙建筑,造型宏伟,石刻石雕富有民族艺术风格。</h3> <h3>  近几年新修复后的武庙包括山门、钟鼓楼、仪门、照壁、戏台、盥洗所、省牲所、献殿、大雄宝殿及抱厦、五龙坍墀、东西厢房等建筑群,恢复了明代武庙的旧有规模,</h3> <h3>  法华寺,又名高山寺,位于零陵古城东山之巅。法华寺始建于中唐,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山寺晚钟”,为永州八景之一。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贬谪零陵十年,法华寺一度成为柳宗元栖身之处。</h3> <h3>  柳宗元在这里著有《法华寺西亭夜饮》《构法华寺西亭》诗,以及《永州法华寺作西亭记》等名篇。 宋朝时,名万寿寺、报恩寺,明洪武初改高山寺。明万历初年毁于兵火,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年)亟建,清乾隆时再度被毁,道光八年再次改建于东山之北。咸丰丙辰(一八五六年)零陵县令胡适槐倡捐,嘱住持静修法师重建。 </h3> <h3>  柳宗元《永州法华寺作西亭记》</h3><h3> 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有僧曰觉照,照居寺西庑下。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篠簜蒙杂拥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照谓余曰:“是其下有陂池芙蕖,申以湘水之流,众山之会,果去是,其见远矣。”遂命仆人持刀斧,群而翦焉。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而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旷也。余时谪为州司马,官外乎常员,而心得无事。乃取官之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或议照之居于斯,而不早为是也。余谓昔之上人者,不起宴坐,足以观于空色之实,而游乎物之终始。其照也逾寂,其觉也逾有。然则向之碍之者为果碍耶?今之辟之者为果辟耶?彼所谓觉而照者,吾讵知其不由是道也?岂若吾族之挈挈于通塞有无之方以自挟耶?或曰:然则宜书之。乃书于石。</h3> <h3>  法华寺幅面开阔,钟鼓楼分立左右,气势恢宏,大雄宝殿立于陡坡之上,高耸的挡土墙砖石砌筑,上书 南无阿弥陀,道出佛家真谛。</h3> <h3>  法华寺建筑雄伟华丽,周围环境幽雅寂静。寺外古木参天,翠竹环绕,松竹掩映。地处零陵古城最高位置,临夜,击鼓鸣钟时,声播全城,</h3> <h3>  2016年法华寺全面扩建修缮了山门、钟鼓楼、素菜馆、云水堂、流通处、天王殿、珈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三圣殿、方丈楼、藏经阁等23个单体建筑,占地面积近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10平方米。</h3> <h3>  大雄宝殿。神台正面供奉三尊佛祖,背面奉三尊菩萨,殿后左右角各有一木雕神龛,供伽兰菩萨,达摩祖师。靠南北墙两排供十八罗汉。</h3> <h3>  大雄宝殿之前的大钟,旧有“山寺晚钟”或法华晚钟之称,为永州八景之一。现在的永州八景为:“朝阳旭日、迥龙夕照、萍洲春涨、香零烟雨、恩院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山寺晚钟”,与永州八记所述已大不相同。</h3> <h3>  观音殿楹联:明月出高山,二水慈航通觉海;竹城居大士,一瓶甘露济苍生。我国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观音像,传统中国人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h3> <h3>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八记的具体内容就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八篇游记记载了永州的八个旅游胜地,后世的文人墨客正是按柳宗元的游记去寻找这些景点吟诗作赋,这些古迹现在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现在游一个地方也写游记,并且也是有迹可循,当然那只是配上相片的到此一游而已。</h3> <h3>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如论说代表作《天问》,寓言代表作《黔之驴》,传记代表作《捕蛇者说》,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永州八记》,诗词骚赋代表作《江雪》、《渔翁》、《溪居》,作品集有《河东先生集》等,其中与法华寺有关的共6篇,其中文章2篇,诗4首,作于元和二年(807)至四年(809)。</h3> <h3>  三国风云,变幻难测。在魏、吴、蜀三国精英中,与零陵结缘的人物有很多,除了土生土长的东吴大将黄盖和继任蜀相蒋琬,诸葛亮、张飞、吕蒙三人在零陵留下了足迹。吕蒙是东吴大将,曾驻守零陵。他练兵时曾在东山以剑掘井,其井名曰吕虎,至今尚存。诸葛亮从桂阳西进到零陵时,曾在潇水南岸扎营运筹帷幄,所以那里有一座纪念他的诸葛庙。张飞率领先锋部队渡过潇水后,曾在南门外一个山坡上设营点将,所以那里被后人命名为张飞点将台。因为零陵太守刘度和大将邢道荣拒不投降,张飞屡攻不下,就依照诸葛亮之计撤兵到城北二十里的地方,他自己亲自带领几个侦察兵从水沟潜进城内,爬到东山之巅燃火为号,可惜距离遥远,张飞营寨的人看不到,他一急之下踢飞了一只鞋子,正好落在城北二十里的营寨里,牙将识得鞋子,率兵攻城,与张飞等人里应外合,终于拿下了零陵。后来,那个扎营的地方被命名为接履桥。</h3> <h3>  东山之巅远眺零陵古城,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极目远望,零陵古城尽收眼底;以白色为主基调的徽派建筑,格外醒目。</h3> <h3>  零陵之行圆满结束最后再在东山脚下留影。</h3><h3> 永州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地方,这里还保留着许多的旅游资源,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民俗的等。三山一水的形胜,是零陵选址稳定长达两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韩柳文章李杜诗。”柳宗元用生花妙笔描绘永州之野的秀丽风光,《永州八记》名扬天下。怀素是潇湘大地本土成长的艺术大师,他吸取山水自然、飞禽走兽之灵气,使狂草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周敦颐留下的著作虽然只有6248字,但由于“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故成为理学宗师,湖湘文化奠基人。历代文人如司马迁、李白、刘禹锡、欧阳修、苏轼、杨万里等,用神来之笔,书写潇湘诗词、锦绣文章。古代以潇湘为意象的作品成千上万,使潇湘零陵如诗如画,演变成世外桃源。零陵之游不虚此行。</h3><h3> 游一处风景,寻一处特色,悟一片心得。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