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面授-中风(上)-王心远讲述

邹宗智

《医学三字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学三字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面授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心远讲述</h3><h3> 为什么《医学三字经》第一个病就讲中风?因为它是百病之首。</h3><h3>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伤人,风邪最厉害,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我们很多病都跟受风有关系,所以一般的医书一开始都要讲中风。</h3><h3> 中风是我们中医的四大症之一。</h3><h3> 中医有四大症:风,痨,鼓,嗝。一个是中风,一个是虚劳,一个是鼓胀(鼓胀就是大肚子、肝硬化腹水、肝癌晚期腹水等),一个是噎嗝(噎嗝类似于现在的食道癌)。</h3><h3> 这四大症到现在也很难办,中风就是其中一个,中风到现在也是比较难办的。在医院里看到很多病都是中风比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神经科净是这个,落下后遗症的、终身残疾的太多了,所以这个病一定得好好学。</h3><h3> 我们这个《医学三字经》是按照传统来讲的,跟我们现行的理念完全不一样。</h3><h3> 中风有真中风、类中风。从《黄帝内经》开始讲的中风就是真的跟受风有关,所以叫真中风。《黄帝内经》中没有类中风这个词,为什么?那时候说中风都是真中风。怎么后来有个类中风?类中风就是说不是外边的问题,是里边的问题,这是后来把好多像中风的病混同在中风里头了。</h3><h3> 在《黄帝内经》的时代是非常严谨的,不存在这种事儿,但是后世就混了,所以后世医家为了区分,就说一个是真中风,一个是类中风,就是像中风,但是它不是中风。</h3><h3> 现在的观点已经不提真中风了,外受风邪这事不提了,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黄帝内经》里头就记载了,中风既然叫中风,那么它昏定跟受风有关,只不过看大家怎么想这个事,不是说现在受了一点风就咣当一下就摔倒了,就半身不遂了,不是这样的,它是日积月累,逐渐的受风,可能从年轻的时候就不注意,就在身体里积累了。</h3><h3> 我给大家讲夏天养生的时候,说睡觉不要开卧室的窗户,尤其住楼房的,好多人还怼我,说开个小缝行不行。我这是让你别受害,你从年轻的时候就受风,你当时没发病,没有马上嘴就歪,但是日积月累来你就中风了,不要到五六十岁中风了,你还不知道怎么得的,你要是学了医,你就知道不能这么干,你开一小缝更容易受害。</h3><h3> 你说都是开窗睡觉,怎么有的人一辈子都没事儿?这个就是它是有内伤基础的。我们感冒也是受风,为什么同样是一个风邪,有的人就是伤风感冒,有的人就得了半身不遂了,这个就是因为中风中的层次不一样。</h3><h3> 伤风感冒是邪中肌表,我们讲《伤寒论》的时候就是两个层次,一个体表,一个是肌腠。麻黄汤治的是肤表受了邪,桂枝汤治邪中肌腠,就稍微深一点儿,但是它还是很浅,皮肤肌肉的纹理都是很浅的。</h3><h3> 中风分四个层次,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中络最浅,中经再深一点,中腑再深点,中脏最深。中脏一般是死症,一般直接就死人了。</h3><h3> 有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大概就是这个月,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吃一碗炸酱面中暑了,然后就走了。他在别墅里住着,不是说在太阳底下晒,在别墅里住着吃炸酱面吃多了,撑到了,然后就中暑了,暑邪直接入脏就死了,医院就说是心脏病猝死,但是原来查他心脏不是没事儿吗?</h3><h3> 这个就是邪气入脏,是非常危险的。为什么会入脏?就是因为身体太虚了,里头都空了,邪气直接就进去了,如果身体的正气足,一层一层的,它一般进不去。</h3><h3> 中络,我们一般说风一吹嘴歪了,说这个面神经麻痹了,面神经炎了,那个就是我们说的中络,中络一般很浅。</h3><h3> 中经就稍微深一点了,络在经的外面,十二正经中到经上了就深一点了。</h3><h3> 中腑就是中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胃六腑了,中六腑的人有很多是大便不通的。</h3><h3> 再深就是中脏了,五脏是人体最核心的,中脏的人不管是脱症还是闭症,都是很危险的事,治不好这人就死了,也有马上就猝死的,来不及抢救就死了的,有很多这样的人了。</h3><h3> 现在我给大家这么讲一下,大家就便于掌握,因为顺序容易发生误解,比如说闭和脱这是中脏,小续命汤是治疗中经的,所以一定要把这四个层次记住了,这样看书才能看明白。</h3><h3> 抢救的时候就是参附功。参附汤,术附汤,归附汤,三生饮,这些都是急救的时候用的。平常比如中经就用小续命汤。</h3><h3> 小续命汤是根据六经来加减的,这个大家好好学一下,六经加减就是不同的经用不同的药。怎么判断它这个六经是不一样的呢?就是得有症状,什么症状就是中哪一经。</h3><h3> 中脏、中腑都是赶快得下药了,赶快得去抢救了,中经暂时不会危及生命,但是我们按六经,看中在哪一经,就用小续命汤再加减。</h3><h3> 小续命汤为什么这么神奇?因为它是《伤寒论》里桂枝汤、麻黄汤这些方子的一个综合体。外来邪气,要驱邪外出,按《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把麻黄汤、桂枝汤综合起来,这个方子确实很神奇,可惜现在用的人太少了,这个是《千金方》传下来的一个方子,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创的,肯定是学好《伤寒论》以后创的方子。</h3><h3> 《金匮要略》有中风病篇,你会觉得很奇怪它里边有一个侯氏黑散,有一个风引汤,这两方子很少用。为什么搁俩很不常用的方子呢?那么多中风的理论写的很详细,中经、中络、中脏、中腑都写的很详细,为什么《金匮要略》的中风病篇不给写那么多方子呢?因为张仲景说了,在《伤寒论》里讲过了麻黄汤、桂枝汤,这些方子都可以用,你不是受的风吗?就是中风的层次深点而已,跟《伤寒论》讲的中风实际上是一个邪气,所以他就不说那么多了,所以后世就总结了一下,创了小续命汤这个方子。</h3><h3> 这个方子我觉得非常难得,大家把这个方子好好研究一下,这个方子很重要,你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你真正开方子不见得开小续命汤。你明白了治疗中风要扶正气祛邪气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人中风它是一定有内伤基础的,不管是正气虚还是有痰火,或者体内有风招感外边的风,比如肝风内动,外面的风就容易进来,所以里头你还得调,外边来的风得驱赶出去,就是这么一个思路,这个思路就是小续命汤的思路,你学会这个思路,你不见得开原方。</h3><h3> 我治中风经常不开原方,我就是按照我老师传的那么开,既扶正又化痰湿,又去火又祛风就完了,不见的开小续命汤原方,开麻黄,桂枝这些药,现在这种大气候条件下,有时候这些药用起来也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师其法不泥其方,这也是可以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