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细雨绵绵,我们来到雁翅镇,这里原来是火车站所在地,有许多修理厂和配套设施的企业,真正残存的古迹不多,村后有一个河神庙旧址,《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河神庙 位于龙王庙往西0.5公里处。每年正月十五、九月初九有本村的戏班子唱戏,由平戏改为河北梆子,领班是张玉任。天旱的时候在这里求雨。村里有事拉钟开会,有人做坏事的时候也拉钟开斗争会。庙前有槐树、柏树、现存一级柏树一棵」。</h1> <h1>在村里转悠,东侧有几处老宅子,墙壁有「劳动生产」标语,繁体字,应当是50年代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标语</h1> <h1>过了铁路,就是雁翅火车站,这是丰沙铁路上的一个小火车站,现在已经废弃了,里面空空一无。</h1><h3></h3> <h1>我们拐弯来到村东侧而行,继续向北,这是铁路维修工厂,已经非常萧条。</h1> <h1>来到村北,沿着左侧山路而上,先西,后北,雨断断续续地下着。</h1> <h1>在一个巨大褐色岩石上,大家合影留念。</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一直向北,不小心,走偏了路,从左侧绕过山头,路实在难走,只能沿着隐隐约约的山路强行而过。</h1> <h1>路过皂角树林,没有想到树刺这么多,有一种恐怖感觉涌上心头。</h1> <h1>有一段居然找不着路,下面是断崖,远处山后老田大哥远远看见我们,指挥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走,终于找到山路,顺利走出,然后折向西侧,继续向北。</h1> <h1>进入小路,两侧有许多废弃的房屋,许多生活用品丢弃其中。</h1><h3></h3> <h1>本来想抄近道,进入乱石谷中,不时能看见被洪水冲下来的生活用品,走入谷底,发现前面无路可走,是高几十米的断崖,无法攀登,只好原路返回。</h1> <h1>我们终于来到苇子水水库,据《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记载:「苇子水水库,属于永定河水系,位于永定河左侧苇子水村南1.5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39平方公里,库容80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防洪。</h1><h3></h3><h1>该库于1974年8月开工,1980年6月完工。</h1><h1>主要建筑有:拦河坝1座。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67.6米,长135米,坝顶宽3.4米,坝顶高程354.6米,最大坝底宽13.4米;河床高程297米,坝底基岩高程287.0米。</h1><h3></h3><h1>溢洪道1座。位于坝的右岸,溢流段堰顶高程347.S米,最大泄洪量141.3立方米每秒。闸室段有6米x5米平板门1扇。</h1><h1>泄洪孔1个。此孔为放空库水排砂之用。位于右侧,孔底高程312米,长11.15米, 进口孔径2.5米x2.7米,出口孔径2米x1.7米,最大泄量21.0立方米每秒,最大泄洪量83立方米每秒。</h1><h1>灌溉管:设在右坝头,管径0.8米,长16.7米,管底高程314.6米,最大泄洪量18立方米每秒。</h1><h1>导流管。位于右坝头,管径0.60米,进口高程297.58米。此管为施工时所用。</h1><h1>另有管理用房300平方米。为建此库,公路改线8公里,新修交通线两段。总投资746米。</h1><h3></h3><h1>水库建成即遇连续干旱,防洪效益尚未发挥」。</h1> <h1>北京市苇子水水库设计洪水位352.5米,现在在大坝上还能看到351米处的水位标识。大坝库容800万立方,为双曲拱坝,坝宽3.4米,坝顶弧长130.8米,共分9个坝段。1976年,拱坝高程浇至317米高程。</h1><h3></h3> <h1>苇子水水库的高程317米,而三峡大坝的高程185米,乃亚洲第一水坝。</h1><h3></h3> <h1>然后来到大坝北侧一个山坡,这里由于施工,原来老路被破坏,只能沿着施工留下的缺口攀登而上,终于找到老路的痕迹,向南,来到阎王鼻子地方,呈Z字在断崖之上小路而上,脚下是百尺深渊,这里都是巨大岩石,雨水渗透,特别滑,我感到紧张,一手抓紧树叉或岩石缝,另一只手使用登山杖使劲撑起,不敢照相,也不敢停留,迅速通过,终于来到大坝,惊魂未定回头拍摄一张。</h1><h3></h3> <h1>山路通往大坝最后一段,我靠着断崖另一侧,拍照。</h1> <h1>站在大坝上向下看,极为震撼,如此雄伟的建筑,不能不让人赞叹几十年前没有现代化工具情况下的工人的伟大,仔细观看,大坝内侧坝体上下有三条铁架和木板铺成的栈道。</h1><h3></h3> <h1>好不容易爬上来了,以后还不知道是否有机会再来这偏野的地方?留影存念。</h1> <h1>大坝深处,一泓碧水,如同绿茵一样铺设在山谷之地,与周边单调的岩石形成对比,望着它,让人遐想万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泄水口</h1> <h1>从大坝东侧公路而行,路过三孔窑洞,以前不是这样,里面有隐秘的洞穴,可以隐藏数十人,抗日时期观察南边日军动态,旁边铭牌写道「西边崖洞」。</h1> <h1>继续向前,来到苇子水村口,在明朝初年,该村宗祖高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发现此地芦苇茂盛,根下浸水,于是在此定居,取名「苇滋水」。后因芦苇消失,演变成「苇子水」。</h1><h3></h3> <h1>苇子水地处田庄沟中段的沟底,四周有九条山脊,远看酷似一条条神龙,而龙头都朝向低谷的村里。又因村内有灵泉流水,像一个金盆,九龙之头探至金盆之边,恰似来饮灵泉之水,故有「九龙戏金盆」之说。</h1> <h1>这里依旧保留许多明清留下来的老屋,但房屋年久失修,村子里真正年轻人很少,失去灵气,多少有点暮气沉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节</h1> <h1>从村西头的公路上观看,这家房屋很精美,大门在院落的右上角,院内正房是南房,两侧为厢房,院落很干净。</h1> <h1>进村,右侧就是龙王庙和娘娘庙,明显是新修复的,大门紧闭,铭牌介绍里面供着青龙、白龙、黄龙、黑龙四个龙王泥塑坐像,以前村民在此杀猪宰羊祈求风调雨顺,庙门口的那棵千年古槐树依然伫立。</h1><h3></h3> <h1>从高台阶观望,里面房屋分两部分,分别为龙王庙和菩萨殿。</h1> <h1>苇子水第一桥(The First Bridge),这是该村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桥长78米,外宽4.9米,内宽38米,拱券为两层,第三层是平铺的一层,再上一层有出檐,成为桥面。桥上的护栏位置砌筑着石墙,村民称它为「桥翅」。</h1><h3></h3> <h1>整个村落建在水渠两侧,以渠为界,分南北两部分,这是一条用山石垒砌,深宽近两米的流水沟,沿着山沟从村头延伸到村尾。</h1><h3></h3><h1>水渠每相隔不远,就砌有一座石桥,供行人通行,整个村落共有十二座。</h1><h3></h3><h1>所有的石桥都不是石条铺砌,也没有桥墩,全靠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发券垒砌而成,并且石桥的券拱弧度不一,最小的仅有5度。</h1><h3></h3><h1>小桥流水人家,细雨绵绵,乍一看以为进入江南村落,如梦似幻。</h1> <h1>在龙王庙入口处,有第二桥(The Second Bridge),距离第一桥11.5米,由于北已经抬高。是砌着山石,已被踩踏得很光滑。</h1><h1>桥的护墙比较低矮,已经用水泥抹光。桥南有一块空地,由于距高大的古槐很近,村民们在此砌筑了棋盘和三处石座,其中第四个座位借助了一道矮墙。闲暖时,那些爱好者自寻对手一比高下,真是乡民的乐趣。</h1> <h1>接着在村主干道上有第三桥,离第二桥20米,外宽6.5米,但它侧面附加座桥,叫双桥或对儿桥,桥面加宽,方便南北交通,特别是大大方便了汽车通过。</h1><h3></h3> <h1>接着北侧就是第四桥,俗称小槐树桥,现在基本处在闲置。外宽2.5米,构1,5米,长3米,是高永清家在清代修建,自家使用。</h1><h3></h3> <h1>我现在依旧能清楚地看到高连义家南房后墙上的「滕王阁序」章节的文章,位于小槐树对面,据说是1937年以前,由高永清老先生书写的。</h1><h1>在1939年,日本鬼子大扫荡,一次烧毁全村房屋500余间,所幸该文躲过这场灾难被保存了下来。</h1><h3></h3><h1>在墙壁上题写这篇著名的文章,也给苇子水村增加了辉煌,成为莘子水村文化的闪光点。</h1><h1>从书写的字迹看是一篇工整的行书,白墙黑字,墨迹扰存。内容固佳,书写的文字也佳,观看此文,使人得到心灵上的陶冶。</h1><h3></h3> <h1>南侧是非常大的院墙,白底黑字,书写:「兴家必勤,俭高寿,宜子孙」。</h1> <h1>在巨大的福字影壁一侧是村落第五桥,据《京西古村苇子水》记载:「第五桥建于1983年,村集体考虑到北边碾子院一带去街南距离太远而修建的。村中的第四桥已久不通行,从第三桥到第八桥距离约169米,为南北通行方便,在第三桥与第四桥间而偏西地方修建了一座宽1.5米、长3.9米的水泥桥,两旁安装了铁管做成的护栏,桥上两三个人可以并行,就使南北街道有连接距离大大缩短了」。</h1> <h1>面向大街有影壁墙,巨大的「福」字,往里是大门楼,两扇油漆大门显得很气派,进院后看到南北三间,东西厢房两间,窗子为木窗棂,图案为盘肠或步步锦,古朴而美观。</h1> <h1>影壁对面,河北岸就是村干部高丰宽同故居。</h1><h3></h3><h1>铭牌这样介绍:「高丰宽同志,男,汉族,1928年7月2日出生,门头沟区田雁翅镇蒂子水村人,1943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丰宽同志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的建设事业。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工作实践中,始络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了生。高丰宽同志工作作风扎实,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高丰宽同志于2014年9月8日19时35分在门头沟区医院逝世,享年86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门紧闭,从门缝拍照</h1> <h1>雨雾朦胧,房屋隐没在缥缈之中,村里几乎不见人影,偶见老者,一种特别安静的感觉。</h1><h3></h3> <h1>接着看见第六桥,这是一块水泥板直接搭上去的,大概没有多少年。</h1><h3></h3> <h1>第六桥旁边还有一个用水泥搭建的桥,为啥不是第七桥呢?后来明白了,村里为了凑十二桥,没有将它统计进去。</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七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屋</h1> <h1>房屋后山墙书写:「一九七四年三月六日建成」,不过四十多年,当时正值文革之中。</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碾</h1> <h1>在村岔路,也就是河渠由西至东,向南折向地方,另一侧有通往大山的小路,这里是第八桥。</h1><h1>《京西古村苇子水》记载:「第八桥因这一带称上园,而称上园桥。它也是一座古桥。距离第七桥25米。桥长3.5米,宽3.4米,桥翅0.6米,桥下深2.5米。这里是一处河沟的自东向北的拐弯处,街道也向此从河沟的右侧变到左侧,到了此地,使人确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据说夏季雨量最大时,山洪暴发,洪水漫过桥面,而这座坚固的桥,也没有被冲垮,桥旁人家的房子地基也是从河沟里砌筑上来的,如今依旧岿然不动」。</h1><h3></h3> <h1>在第八桥北侧有一高台,乃上园井,有六尺深,是一口官井,水量比较大。</h1> <h1>沿着河渠向南,不远地方就是当初村公社一队所在地,现为苇子水村展。</h1> <h1>老一队部前就是第九桥,也叫做一队办公室桥。桥长4米,外宽3.5米,内宽2.6米,桥翅高0.7米,距离第八桥44米。</h1><h3></h3><h1>原来村内分三个生产队,这里是第一队,20世纪60年代,由生产队出工烧制白灰,运来石头,分两层发券,最后铺筑桥面石。</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碾</h1> <h1>古井,已经废弃,目前村里有四口古井仍未干枯,当地村民都来此担水洗衣做饭。</h1> <h1>第十桥,附近古老房屋特别多,这里是高氏祖先移民至此最早的祖屋。</h1> <h1>灵泉河边的明清建筑,房子里还有人家居住生活,这是村里最早的房屋,后山墙隐隐约约看见标语中「社员」二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十一桥,乃水泥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碾</h1> <h1>最后一座是第十二桥,乃当年生产队所建石桥,近年扩宽。</h1><h3></h3> <h1>西侧是祖宅石屋,一条狗在路中,没有就近观看,《京西古村苇子水》介绍:「祖宅石屋村东路南,高奉勤家东房右侧,有块巨石,坐东朝西将身子伸向前去。巨石之下是一个天然的洞穴,进洞之后,左首有石坑,坑旁有烟囱,此洞是村民传说中的袓宅石屋。巨石上面长4.3米,宽4.7米,最厚处2.6米,较薄处1.7米。现茌洞长2.85米,宽2.10米,高点1.5米,低点1米。但是,这是被填埋后的懦况。据说,2004年,村里曾经进行了挖掘,见到里面有石头炕,并且见到被烧火熏黑的遗迹。挖掘后的石屋,可以在内任意行走,是一个比较宽绰的空间。抗战时期,村民为躲避曰宼抢粮,曾经有石头炕,并且见到被烧火熏黑的遗迹。挖掘后的石屋,可以在内任意行走,是一个比较宽绰的空间。抗战时期,村民为了躲避日寇抢粮,曾经藏过大缸粮食」。</h1><h3></h3> <h1>另一处大院为「苇子水村展」,也是大门紧闭,无法参观。</h1> <h1>前面,河渠之西有「灵泉古井」,一槐一杨前,一井处在地头,井口直径1米,并口至水面1米,井水深0.5米,其水清,透彻见底。村民说,此井称灵泉源。与台地之下相比较,水面显然高于下面的山道,并泉所在,如盆高悬。</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雨蒙蒙似曾相识,小桥流水人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着山路继续向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许多房屋废弃</h1> <h1>村南向东拐弯处,路北山坡之上是龙王庙,铭牌书写:「村东的龙王庙保存比较好,也叫上港小庙,又叫镇山庙。庙址在村东路北半坡上,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小庙。所村民讲述,建庙的原因是村东的山体是比较松散的,常常出现因挤压,拱得山体坍塌的现象。为了人们更好地在这时生存下去,就建起了这座龙王庙,意为请来神仙把这座松动的活山镇住。建庙的年代,人们已经说不清楚了。1997年,由于该庙年久失修,有村民高金云、李桂琴发起捐资倡议和号召出工,村民响应者颇多,共有115人捐资将近530元,33人经过3天的劳动,进行了一次重修。庙里供奉了三位龙王爷的木制牌位,牌位自东向西是东海龙王、井泉龙王、北海龙王。把井泉龙王放在主位,说明这里的龙王爷是以井水和山泉为家的,这两处水源丰满了,就保证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牌</h1> <h1>庙前面的巨大柏树,是村四柏之一。四棵老柏一字排,在村北,,有四棵古柏,自东向西是:上港小庙(龙王庙)柏树、上园柏树、柏树坨柏树、西坡柏树。</h1><h1>前三棵柏树生长在村子北半部的半坡上,生长极其独特,脚下无土可盘,就将树根深深地扎进了山缝之中。只有西坡那棵柏树比较幸运,生长在了土层较厚的坡地里。</h1><h1>站在上港小庙后面的山石上,向西观看,四棵柏树处在笔直的一条直线上,真是一大奇事。四柏一线,天作天成,不可思议。</h1> <h1>玻璃后嘴,这是当年岗硝,监视田庄方向的敌情,田庄那量大旗一倒,这里的大旗也赶放倒,村里人就知道鬼子要来了,赶紧躲起来。</h1> <h1>继续向东,这是东岭路古道,苇子水村通往妙峰山路,也称东敬岭路。从村口往东龙王庙脚下,走灵泉谷,越东歉岭,经田庄南山村向东南山越岭后,走炭厂西沟至炭厂,再经大沟、于沟、禅房至妙峰山。</h1><h1>由苇子水村至妙峰山一路,也是通往门头沟及北京城的一条商旅道,算得上是带子水人民旧时出行的一条主要通道。而且,至少在上龙王庙至炭厂西沟一段,古道大部遗存。过去,苇子水所产水果、香椿等有一部分经此路背往北京城。</h1><h1>革命战争年代,这又是一条红色交通线。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由北京通往斋堂川的主要道路基本上被日军控制,难以通行。但是仍有很多同志和情报往来于北京城和青堂川之间,仍有很多抗战物资运到根据地,这就是中共组织建立起来的红色交通线,也被誉为「革命之路」。</h1><h1>据王光同志生前回忆,当年她从北京去延安,走的也是这条路线。走过此路的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国人,如林迈可、赖朴吾等。</h1> <h1>然后我沿着山路返回村里,顺河渠向北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碾子</h1> <h1>路边有石碾,苇子水村共十二碾,自村东碾子巷,红色石质,比较坚硬。</h1><h1>碾盘厚度也随石块原来的大小不拘,有的二尺厚,有的四五寸厚。碾子主要加工玉米、谷字、糜子、黍子、豆面、榆树皮等。每盘碾子都是有主人的,主人优先使用,其他人使用时,有占碾子一说,或是把簸箕、笤帚等物件提前放在碾子处,别人一看,就会自动等着前边人用完了再去使用。</h1> <h1>然后我过了河沟,来到村南侧的山坡上,这里集中许多古宅。</h1> <h1>高坡之上,面街有影壁,内为双扇木门,门墙外包条石,异常坚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0号宅院</h1> <h1>墙右侧镶嵌「太乙真人泰山石敢当」条石,用金笔勾勒。</h1> <h1>我站在山坡俯视山下村落,绿树成荫,嫩绿色极为绚丽,树下房屋静静地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岁月悠悠,时光荏苒。</h1> <h1>小巷深处,两侧石垒高台地基,雨水冲刷碎石地面,斑斓多色,行走其间,只有淅沥沥的雨水声,仿佛坠入江南小镇。</h1> <h1>村南头有「一榆」,是棵龙爪榆,参天茂密,数百年来它一直庇护着一座四合院,村中的另一株槐树矮小得有些可怜,树干只有拳头般粗,可它却与村头的槐树同龄。</h1><h3></h3> <h1>离开古槐,向北,沿着碎石山路,凉风习习,雨水溅落在地面,滴答滴答地,特别安静。</h1> <h1>一家院落内倒座影壁,壁心书写「福」字,上面有歇山式屋檐。</h1> <h1>在小巷里行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四周静悄悄的,抚摸着几百年的墙壁,遥想当年古道岁月,繁华落尽,留得残墙断壁。</h1> <h1>回到村口菩萨庙,然后沿着盘旋公路向南,到芹峪车站大约5公里。</h1> <h1>村西南一公里初,有苇子水村天坑龙潭,极为震撼。</h1> <h1>山路没有见到一个行人,不时躲避后面的汽车,经过一个多小时,远远看见丰沙铁路桥,这是芹峪口明显标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程16.5公里,上升472米</h1> <h1>从雁翅镇开始出发,终于芹峪口,经苇子水水库及苇子水村,见识亚洲第一高坝及明代古村落,攀登阎王鼻子天险,让我领略京西美景,实为幸之。</h1><h1>2019年4月27日</h1><h1>感谢山后老刘、海荃大哥、老田大哥及同行驴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