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里是我的故乡。</h3><h3> 在西宁通往甘肃玉门关穿越达坂山的北大门一一西宁北川。川流不息的大通河畔,连绵起伏的西山脚下,有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一一大通县黄家寨公社杨家寨大队。这里气候宜人,物华天宝,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这里有四千多亩肥沃的良田,养育着四千多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这里有南北两座遥相呼应的山岗,冬季白雪皑皑,夏季郁郁葱葱;这里有穿越北川的宁大铁路,时而静卧沉寂,时而轰呜飞驰;这里没有空气污染,白天有蓝得发黑的天空,夜晚有亮得耀眼的星星;这里冬天下铺天盖地深及膝盖的大雪,夏天出连接东西山头七彩斑斓的彩虹。这里是一个令我魂牵梦绕,终生难忘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村庄整齐美观,象一把梳头的篦子一样沿着一条"主街"有序排列,路东从南到北依次为1、2、3、4、5队,路西从北到南依次为6、7、8、9、10队,11队像篦子上连的玉坠被远远地甩在一公里以外的下泬沟,疏密有别,错落有致。与"街道"并行的一条水沟是我们从春到秋饮用和灌溉的水源,冬季断流,从水井中取水饮用,水沟两傍杨树茂盛,挺拨粗壮,夏季遮阳避荫,秋季落叶铺满街道,金黄一片,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十分漂亮美观!</p> <p class="ql-block"> 村北路西有座龙王庙,是上庄人晒阳洼喧谝的地方,村南路东有座姜家祠堂(就是后来的大队供销社和大队部)。姜家祠堂虽然年久失修,外表看有点斑驳和衰落,但整体结构仍然宏伟壮观,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翅,古朴典雅,器宇轩昂。青瓦盖顶,一米多高的屋脊笔直凸起,上面盘踞着精雕细刻的螭龙和雄狮,尽显霸气。青麻石凿刻的圆形柱顶石带着正方形的石底座镶入地下,稳如磐石。溜圆的松木立柱力挺万钧,合抱粗的横梁、笔直均勻的檩条和椽木使整个建筑浑为一体,坚不可摧。古香古色的大青砖墙面和青方砖铺地,使堂内显得气派和谐,富丽堂皇。前门面八扇对开的大木门、两寸多厚的松木板壁、两米见方的松木雕刻花格窗户都把它装点得壮严、奢华、古典、厚重。祠堂门前有几颗两三人合抱的大杨树,高耸云端,估计年龄在百年以上,显示出姜氏家族历史的悠久和沧桑,以及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h3> 这里雨水充沛,农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小麦、青稞、大豆(蚕豆)、豌豆 、洋芋(土豆)、油菜、胡麻等,特别是大豆,颗粒饱满,富含多种卵磷脂和蛋白质,营养丰富,享誉海内外;山地里种植的洋芋皮薄肉沙,淀粉含量高,焪着吃松散可口,焦巴洋芋,色香具佳,特别是"地锅儿"里焪出的洋芋,更是香气四溢,惹人垂涎欲滴。蓝茵茵的胡麻花开满山坡,引来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黑黝黝的胡麻籽炒熟碾碎以后搽在青稞面擀成的面饼上,卷成卷切成拇指大的小剂子,用手压薄了下到开水锅里煮成的汤面叫"渍油疙瘩",再用胡麻油炝一勺野葱花泼到锅里,香味立刻充满整个院子,扩散到空气中,隔着两三个巷道都能闻到扑鼻的香味,吃上一大海碗,既顶饱又解馋,美不可言。用胡麻油烙的"狗浇尿"油饼色泽金黄,柔软光滑,香味扑鼻,色香诱人,吃上一口"狗浇尿",喝上一口熬得酽酽的茯茶水,就上一口酸菜炒粉条,立马满口生津,余香不尽,回味无穷,那就是神仙般的日子。每年冬至的早晨,妈妈总会烙一些"狗浇尿",让我们美美地吃上一顿,才心满意足、高高兴兴的上学去。</h3> <h3> 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过我欢快而轻盈的脚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我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h3><h3> 大坡湾的山泉汨汨喷涌,永不干涸,清凉甘甜的泉水象大地母亲的乳汁,滋润着酷暑里劳动的人们干渴的喉咙;小坡湾肥嫩的青草饲养着成群的牛羊,还有可爱的马驹儿自由驰骋,尽情撒欢,吃得膘肥体壮;桦树沟茂盛的白桦林和参天的松树还留有原始森林的痕迹,密密麻麻长满一沟两坡的苄麻为人们提供了柴火和年前扫房的扫把;蚂蚱岭上的蚂蚱在金秋的阳光下自由欢快的飞舞,好象在欢庆麦豆的丰收;站在高嘴大阵上极目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惬意吸引着我们乐此不疲的攀登;黄树沟沿上的狗娃儿草曾经是我们闲暇时娱乐的最好玩具,捋上一撮下边墩齐上边打个活结,放在帽子里或毡边底下"焐熟了",挑一根粗壮坚硬的"狗"与小朋友扯"狗娃儿",互相靠近拇食二指捻动,两只"狗"就会缠绕在一起,利用巧劲猛拽 ,拉断对方的"狗"为胜,一只上好的红沙狗坚硬无比,所向披靡,能把所有的对手拦腰斩断,胜利者将会受到小伙伴们的尊敬和羡慕,高兴的会从睡梦中笑醒。红土坡的红胶泥塑出的牛头哨(类似于牛头形状的埙)光滑细腻温润,能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马莲道两边长达一公里的马莲春季发芽点点翠,夏季茂盛一片绿,秋季开花两道蓝,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景,针状的花蕊放在嘴里细嚼,清香中有点青草味,我们称之为"吃面条",蓝紫色的马莲花开败后小孩手指大小的果实用火烤熟了用牙齿咬着捋出其中的种子吃,香甜中带有一点淡淡的涩味,这些都是我们曾经迷恋的野味;下西沟里涓涓流淌的溪水在光滑的石头间穿梭,清澈见底,盛夏的午后在太阳照射下波光粼粼,石头被晒得发烫,溪水也己被晒热了,一群半大小男孩肆无忌惮地在里面嬉戏玩耍,玩累了光着身子躺在溪边发烫的沙滩上晒日光浴,舒服极了,这是我们暑期里游玩的乐园和天堂;泉儿湾的″石吼儿"是河水里的矿物质沉淀后经长年河水冲刷形成的精灵奇石,它们形态各异,巧夺天工,人形、动物、器皿、玩具等各种形状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我们拣来自己喜欢的"石吼儿"给它拴一根细绳,抡圆了抛向天空,它身上众多的小孔在疾风中会发出尖锐的吼声,我们追逐着自己的宝贝,迎风奔跑着,嘴里高喊着"石吼儿、石吼儿",这无拘无束的奔跑和吼叫,把我们儿时的欢乐、自在、忘我、无求和幸福展现的淋漓尽致。</h3> <h3> 这里有我幸福童年的记忆和梦想<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也有我知识启蒙的老师和课堂。干练泼辣的杨生兰老师,和蔼可亲的杨发贵老师,敬业负责的刘少梅老师,诙谐幽默的田长谋老师,严厉认真的田长德老师……,他们都在我知识的链条上嵌上过不可或缺的一环。两间破旧的土房是我走进的第一座知识殿堂,两边土打的墙上各挖了两个一米见方的洞,做为透光和通气的窗户,没有门扇和窗棂,里面用土块垒成的高低台子是我们的课桌凳;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的操场既是我们体育锻炼的场地,也是我们不需花钱的天然作业本,我们以树枝为笔,以操场为纸,画地为界,满满一地的作业请老师当场面批,学习效率极高。就是这些知识不算渊博的老师,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条件下,教会了我们"a、o、e",教会了我们"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剩一"。我们在这里听到了青海、西宁、中国、北京等名词,知道了还有比桥头镇还大的城市,立志一定要走出家门,看一看外面更加美好的世界。</span></h3> <h3> 这里是我呱呱坠地的地方。这里有我蹒跚学步的林荫和小道,有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木屋和寒冬取暖的火炕,有妈妈贴满墙壁的袼褙、千层的鞋底和牛眼睛的鞋帮,有父亲捻麻线的牛拐骨线砣儿在不停地旋转悠荡,有哥哥们踢毽子的大院子,有姐姐们做针线的线册和绣荷包的花样,有兄弟们捉迷藏的土堆和捉麻雀的草房,还有我们亲手移植精心呵护的杏李树和挂满枝头的红樱桃,在金秋丰收的季节满院果香;这里有伴我夜读的油灯,也留下了我童年幼稚的梦想。想起当年坐在妈妈烧得发烫的土炕上彻夜苦读的情景,妈妈慈祥的面庞和父亲坚毅的目光一直鞭策和激励着我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走出了家门,实现了全家人的理想。这里是我人生启航的港口,也是我远航归来停泊休整的港湾,我从这里出发,劳碌半生,努力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城里人",可杨家寨永远是我割舍不断的根!每当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坎坷时,都会本能自然的想到老家,不由自主的回到父母的身傍,进行休养和疗伤;这里能使我的心灵得以宁静,思想得以沉淀,重新获得灵感和力量;它能激起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帮助我勇敢站起,擦干眼泪,重新踏上征程,继续前行。如今,岁月已过去了半个世纪,父母亲也都已经不在了,家乡的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儿时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浓烈,因为这里有我的根,这里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属地,是我落叶归根的地方!</h3><h3> 这就是我的故乡,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终生难忘的地方。</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