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遇见教育大智慧</font></b></h1><h3><b><br></b></h3><h1> 重庆第71中学张克运校长的《校长之道》需慢慢品味才能初悟其道。只看标题给人感觉过于理论化,但是仔细听后觉得张校长所讲的“道”是他学习、实践和思考的亲身感悟和提升,他的“道”与“真实”引起我们的共鸣。</h1><h1> 张校长讲座一开始特别强调做一名有思想的校长,甚至他讲得很极端:“我给老师们讲思想、理想信念,不需要给他们讲技术。”但是接下来他所讲的教育思想背后恰恰特别重视技术、技巧、艺术和智慧,这让我联系起他的教育思想才觉得不空洞,他的教育思想更有影响力。看,张校长的教育思想是渗透在实践当中:“光有思想、 理想而没有扎扎实实的校长实践,不能面对现实解决问题,也是等于零。”“光说不练就是假把式,只把思想、理想挂在嘴边的校长是办不好学校的,更做不好教育。”“ 实实在在沉下来,面对学校的一切现实问题,着力解决和消除才是一个校长的当务之急。”</h1><h1> 张校长是一名足够应对问题的智慧者: “把控得了学校,读得懂老师,把握准家长,应对得了检查,处理得了问题”。“智慧要用来做正确的事,要把正确的事做正确”。“校长出思想,副校长出思路,中层出举措,师生落实”,在张校长心中给平台也是一种智慧。张校长的智慧在于“工作细节化,细节优质化,优质常态化,常态全面化”。张校长的智慧还在于把握领导的方圆之术,该方则方,该圆就圆,要有方圆结合之道。从张校长的思想和智慧里头,可以看出,学校质量提升,不只是直接地抓质量提升,要抓教育的本质和教育“逻辑”。</h1><h3></h3> <h1> 成都青羊区教科院刘大春院长的专题直指《管理研究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聚合智慧,操作性特别强,很受欢迎。对教师的培养,刘院长特别强调术有专攻。</h1><h1> 一是重视培养教师管理能力。 刘院长主持的特级教师工作室从2008到2018年间,每年都有聚焦不同的主题:有效沟通、纪律管理、作业管理、矛盾管理、管理矛盾等,带领徒弟共同研究和实践管理的技术和智慧。刘院长的管理专题有理论有案例更有模拟训练,操作性特别强。</h1><h1> 在我们的实践中常有这种现象:有的教师责任心强,教育理论水平高,写作能力强,学科知识扎实,教材理解透,教学设计好,信息技术能应用精,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有的还上得很差。还有的教师上示范课表现很好,效果也好,但是上常态课却调控不了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我认为其中重要原因正是刘院长特别推介的管理能力(含课堂管理能力)的缺失或忽视。我看到很多公开课学生的状态是在特定环境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未需老师有太多的课堂管理,老师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易自然地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好。在常态课下却需要很妙的课堂管理技能技巧,乃至艺术,调节学生的状态,保障和服务教学设计有效实施。曾有一位专家所说:“教学与管理是一半一半的”,其实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是融合在一起的,两者都要注重培养提高,形成教学综合能力。质量的根本在常态,在常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可有力保障优质的常态课堂和常规教学。对于班主任班级管理或学校学生管理也要注重管理技能、技巧和艺术,从学习、借鉴、训练、反思中提升管理能力和智慧。</h1><h1> 二是通过上示范课反哺和生成常态课模式的智慧,他不否认示范课有作秀的成分,但前面的研课磨课的过程对促进教师的成长很重要。哪位名师不经历研课磨课上示范课的成长过程?</h1><h1> 三是以写促学精准发力。刘院长引用朱永新教授10年前的投保故事证明以写促学的重要性。“投保条件:每日三省,写千字短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名师)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朱永新保险公司”。记得2004年我在海口参加全国教师研训一体化研讨会上听过朱永新教授这一番话,此次再听到倍感亲切,深得感悟。此外刘院长还特别推崇李镇西老师和叶澜教授以写促学的典范……</h1><h1> 原来大智慧是这样炼成的。</h1><h1> 我们很多学员都感慨刘院长太有才了,风趣幽默,富有激情和艺术感,他的讲座本身就具有示范课效果。如果把他的课录下来给班主任教师作二次培训多好呀!</h1> <h1> 从这两位专家身上看到与其他名师名家一样,思想和智慧的源泉来自于他们多读书,会实践,常反思,炼本领,生能力,产思想,启智慧。“我为什么抵触专家?为什么常找客观原因?为什么没有主见、没有远见、没有思想、没有智慧?为什么团队不强不凝聚?”……因为少读书,少写,少欣赏,少反思,少借鉴,少探索……当然客观原因是绕不过的,当无法改变客观原因和大环境时,只能从改变自己开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