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 “组团式” 援藏教育人才系列——林芝市巴宜区中学数学老师陈平

巴宜区中学工作组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沧海”到“山巅”的支教心路</b></h3><h3> 2018—2019年,来自广东湛江的陈平老师,经历了不平凡的教育援藏,心中感觉沉甸甸的。他参加广东省“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队,飞跃几千公里,在西藏林芝,开启了教育援藏之旅——不负出征前省教育厅领导的厚望。</h3> <h3>  “缺氧”不缺“精神”,积极工作,忘却低压、严寒的考验,过关克难。</h3><h3>第一关——高反。初到林芝,刚下飞机,陈平等老师受到本地领导欢迎,洁白的哈达寄托情谊。</h3> <h3>  刚到驻地,陈平老师有了另一份凶猛“见面礼”——高原反应。一连几天,他不但气喘,而且头疼欲裂;半夜睡觉时常常因胸闷惊醒,爬一下楼梯就要停下喘几口气……陈老师咬咬牙坚持着。因学校工作需要,身体还没充分适应高原,进藏第二天,陈老师便走上了工作岗位。他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诸多“水土不服”,走过艰难的第一关。</h3> <h3>  第二关——班主任工作。进藏后,陈老师当上了七年级新生的班主任。面对一张陌生的学生名单,他开始班主任工作。教务主任对他说:学生的名字只是藏汉译音,靠你班主任去收集情况资料!</h3> <h3>  藏族学生名字一般有四个字,只有“名”没有姓,取名用字和汉族习惯不一样,如“尼玛、卓玛、珍嘎、巴桑、次仁、格桑、曲珍、贡觉……为了熟悉学生,陈老师连续三天不睡觉,才背下48个孩子的名字,认清他们的音容。</h3> <h3>  为了让新的班级建立起来,陈老师从行为习惯养成开始抓起,做得好的同学不但马上得到言语表扬,老师还握手鼓励或者拍照做记录等,而且还会送上小礼品;做得不合要求的,进行批评教育。</h3> <h3>  一学期过去了,经过陈老师这样一张一弛的教育,反复抓,抓反复,班级逐渐稳定下来,其中班干部的培养尤其出色,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赞扬。</h3> <h3>  第三关——课堂控制与组织。为了适应本地的教育教学实践,陈老师积极探索有效的数学课堂。上课时,他的课堂都是打开门的,同事、家长、领导都可以随意听课。</h3> <h3>  他结对子的李鹏老师评价说: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是陈老师的招牌,这做法像春雨,起到润物细无声之效!</h3> <h3>  第四关——“粤藏情谊”。为了深入了解班情、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家庭,陈老师经常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走访农牧民家庭。遇到家庭贫困的学生,他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h3> <h3>  有时,他还会与其他援藏老师一起,到林芝市儿童福利院做公益服务。</h3> <h3>  为了更好的开展援藏工作,陈老师主动参加本地的各种活动,如教育系统的足球赛、工布节庆祝活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庆祝活动、以劳动者代表身份参观检察院工作、林芝市桃花节开幕式活动等。</h3> <h3>  他善于交往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他的学生、家长、同事、交往过的群众都成了他的好友。</h3> <h3>  他很快融入到本地的工作群体、社会群众当中。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见证了他与藏族同胞融合的过程。他用心浇灌高原的“格桑花”,铸造天长地久的粤藏情谊!</h3> <h3>  从海滨到山巅,陈老师选择了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雪域高原教育孩子成长。他深切地感受到,西藏教育发展需要援助,林芝的孩子需要我们。</h3> <h3>  教育援藏既是国家的伟大工程,也是高原孩子们的迫切需要!</h3>

陈老师

援藏

林芝

教育

老师

班主任

学生

高原

陈平

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