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黄山的雾<br><br> 闲人<br><br> 黄山的四月天,如小孩子的脸,雨雾阴晴变幻莫测。出发时,天高,云淡,风轻。到了景区,天便阴沉下来,还时不时地洒几颗水珠在脸上,于是我们便和雾结了缘。<br> 说实话,谁登黄山,都盼着艳阳高照,天蓝云白的好天气。口味高的还想碰个好运气,希望登高望云海。可是,云海是那么容易让你看到的么?那可是大海和骄阳的完美契合呀!我在天门山已经享受过了,这次断然不敢再有此奢望。更何况在我看来,游山玩水重要的是心态,游览的是心境。我来到了黄山,已倍感欣慰,不管啥天气,我看的毕竟是黄山的景,览的毕竟是黄山的“胜”,我相信我的眼睛一定会发现很多很多的美。老话说的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嘛!<br> 黄山的雾,是我有生以来沐浴过的时间最长、湿度最大、气味最清新、最流动飘渺的雾。雾中的山和石,雾里的树和花,都因它而曼妙地变化着,像一幅幅丹青画卷吸引着我的眼球。<br> 乘缆车上山,隔窗远望,那雾像灰色的飘带,在群峰和奇石间穿行缭绕,那远山近树奇石像幻灯片一样变幻着,一会儿,墨绿的幽谷就变成了雾海,那些珍奇的树木便和我们捉起了迷藏。<br> 走出缆车站,雾,愈发浓重,百步不见人影。我随着人流,踏着防滑的石阶,不敢抬头观景,只管低头看路,盼望着景区平台的到来。我们游览的是北海景区,从北坡上的,路不算太陡。走着走着,忽觉一阵轻风吹过,眼前飘过一片青纱,柔柔地拂过脸颊,那感觉就像孩子们吹的肥皂泡泡落在脸上,爽爽的。我停下脚步,惬意地闭上了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当我再次睁眼远望时,我张大了嘴巴惊呆了:那么大的一张水墨画呈现在我眼前,朦朦胧胧的,似乎还没有画完。我紧走了几步,赶到了观景台,避开攒动的人头四出张望,寻找着最好的角度平心静气地观赏着。那黑白灰色调勾勒出来的画面,有浓有淡,深浅相宜,层次分明。我想雾里看花,可高山杜鹃还没开,高处不胜寒哪!那就雾里看松好啦!松的挺拔,松的威武,松的热情,绝不会因一层面纱而逊色。反之,我倒觉得这“面纱”给它平添了一种隐忍和大度——松的品格在我心中再度升华。再看那远处的山石,近处的松花,低处的幽谷,还有那不远不近、向高处伸展的石阶,包括我们这些穿红挂绿、衣着艳丽的游人,都在这幅大画卷中变幻着。一会儿,远处的“五指山”撩开了面纱,转个身,“梦笔”就“生”出了“花”,再抬头远望,举起手机,不经意间,却留下了以“飞来石”为小小背景的珍贵图片。视野里,雾仿佛散去,天还阴沉着。远方山巅的树木和眼前伸展的松枝遥相呼应,徽式建筑和游客身影点缀其间,像剪纸,似镂刻,有工笔,也有写意。既然是“艺术品”,我何不收入囊中呢!于是我手机便忙碌起来。<br>我们在始信峰扶栏而行,攀石而上,小心翼翼地站稳,再举起手机拍照。雾还是时有时无,它好像故意向你发难,就不让你看那“猴子观海”,浓浓的雾气就是不散去!我们无奈只好走回头路,不急不慌地寻找着雾中的亮点。那路旁孤傲的白玉兰花和千姿百态的松,尽管没有光的折射和影的衬托,那掩饰不住的清秀淡雅和挺拔洒脱仍然显而易见,我找了最佳的角度,在手机里给了它们一席之地。<br>五六个小时的观光游览,由于流动的雾气和稀稀拉拉的雨滴,我们非但没出汗,还略感丝丝凉意。就在我们下山的路上,有两个挑担的身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他们已人到中年,还挑着小山样的货物,躲避着游客,游客也避让着他们。他们的步履,艰难而扎实。这就是黄山的挑担工。他们给山上住宿的游客送给养,下山时担垃圾,每天往返两趟,雾里来雨里去,山高路陡已不在话下。有谁能记得<br>这石阶上留下了他们多少足迹和汗水啊!我坐在石阶上想休息一会儿,也想多看看他们。我目送着那艰辛而执着的身影模糊在雾色中,虽然不再清晰,但却扩大开来——像画卷的松枝上洇开的几朵松花……<br>黄山的雾,打湿了我的眼,也浸润了游客的心。<br><br><br> 毕淑贤写于2019.4.28</h3> <h3>刚刚进入景区</h3> <h3>这就是我文中提到的“梦笔生花”景观。为什么不是“妙笔生花”?</h3> <h3>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个角度,我身后的景还是朦朦胧胧,你记得那是什么景吗?</h3> <h3>这里是看“猴子观海”的最佳位置。那么浓的雾,猴🐵 早藏起来了。您看像不像一幅写意画?<br>往回走要小心哦!</h3> <h3>“五指山”还蒙着面纱</h3> <h3>孤傲的白玉兰清秀淡雅</h3> <h3>像不像“小写意”?我不懂画的艺术,只觉得好看。</h3> <h3>你不觉得他是画中人吗?</h3> <h3>图中最远处的那块立起来的石头就是“飞来石”,可以近观,但不在我们游览的景区。</h3> <h3>远山近树和流动的雾</h3> <h3>像不像“镂刻”的艺术品?</h3> <h3>黄山的奇石,只可远看,不可近观。这是我在缆车上扑捉到的,不容易啊!</h3> <h3>缆车里的拍照</h3> <h3>黄山的挑担工。200来斤的重量,试过的游客无一人能担起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