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书细读,清风自来

虎哥

<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捧书细读,清风自来</font></b></h3><h3>刘依然</h3><h3>&nbsp;</h3><h3> 如今的数字化时代,鼠标、显示屏早替了纸张,单薄的言语中也寻不见典雅的诗意。速度与生命失了比例,沉浸于碎片化阅读之中的我们如浮萍,似转蓬,却不曾发现生命的着附点便在于那张纸上流淌着的亘古不变的文字。</h3> <h3>  总是羡慕林海音童年时在成人间的窃读之乐,羡慕人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仍能任随指尖触摸书和文字的质感。</h3> <h3>  可如今,我们刷着海量的信息,信息却如过眼云烟一般。我们想要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却成了对它一知半解的过客。我们知道,但不了解;我们了解,但不理解;我们理解,但未形成个体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在如今盛行的网络文学等的背后,我们更需要几本经典,得以喘息,思考和沉淀,感受纸张在手中踏实的纹路以及文字厚重的历史感。</h3> <h3>  发黄的故纸堆上有着键盘敲不碎的情愫。</h3><h3> 难得的星夜,关掉耳边嘈杂的微信提示音,忽略不停闪烁的电脑屏幕,捧起一本因搁置许久而沾染了许多灰尘的书,去品味阅读之美。你可以跟随三毛的脚步,去欣赏撒哈拉沙漠漫天飞舞的狂沙。你可以走进周邦彦的《关河令》,去体会词人内心深处那难以排解的羁旅思乡之情。你也可以站在马孔多孤峭的海岸上,旁观布恩迪亚家族长达百年的悲欢与孤独。或许你还愿意静静的坐在湄公河的白色游轮上,陪伴玛格丽特•杜拉斯一起等待她那来自北方的情人……</h3> <h3>  浮世万千,书中的故事亦有千重,值得人静下心来,燃香煮茗,细细品读。那也许是狂风烈火中的英雄赞歌,也许是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也许又只像是一朵花的绽放抑或是一片秋叶的静静凋零。莫因快节奏的生活而选择碎片化阅读,须知捧书细读才是对生活的享受。</h3> <h3>  晕染开的笔墨间有着激光切不断的思潮。</h3><h3> 完整连续的文字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古典文化研究专家叶嘉莹曾称经典“蕴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襟抱和思想,细读之可以使你的心灵不死”。诚如斯言,捧书细读是碎片化阅读所无法取代的,它有着思想和修养的无形提升,是能力与精神的重塑,更是我们感受美好、体会先哲思想的连接点。透过文字,大师的智慧穿越时空,在今天,仍能给我们颇具价值的启发。</h3> <h3>  捧书细读不应成为负担,而应变成习惯。你可知道阅读背后那寥廓浩淼的世界?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梵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通往潜意识的秘密通道。而静心阅读的你,又将会有怎样的发现呢?</h3> <h3>  冬藏春生,夏繁秋实。任随时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愿你我都能捧书细读,胸中有丘壑,眼里存河山。</h3> <h3>——这是女儿的考场作文,帮她留存下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