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的微笑--《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十一)

我还是我

<h1><b><font color="#167efb">  他,一生跌宕,年近不惑才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却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留下了近三百篇小说,《爱的牺牲》、《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篇篇皆是文坛经典;他,用自己的经历书写“含泪的微笑”,启迪世人“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他,就是欧·亨利。</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4fbb"> 2019年4月5日——4月29日,府谷三中高一(5)班和(6)班一起回顾了他的经典之作,感受了生活中的爱与希望。本次读书活动分为课前导读、课中推进、课后分享、课后展示等环节。本次分享课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重点分享一篇,小组代表讲解。</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欧·亨利(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契诃夫共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甚至坐过监狱,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以出人意料的结尾闻名,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不同的题材,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nbsp;</font></b></h1> <h1>  <b><font color="#167efb">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他们各自作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欧·亨利笔下的善与恶并不那么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font><font color="#ed2308">这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笑"是其喜剧形式。以夸张、幽默甚至荒诞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深刻的悲剧内涵,让读者在笑声中哭泣,在诙谐中沉郁,别林斯基把他的艺术风格命名为"含泪的微笑",这种艺术风格对契诃夫、欧亨利等后世作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嘲讽,双关等手法的运用,都让读者忍俊不禁;"含泪"是其悲剧内涵,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作品多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小人物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心灵的创伤,寄予他们深深的同情。</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麦琪的礼物</font></b></h1><h3></h3><h1><b><font color="#167efb"> 《麦琪的礼物》描述了一对贫苦夫妻德拉和吉姆的甜蜜而又苦涩的爱情:在圣诞节前夕,为了让深爱的对方感受到温暖和惊喜,妻子德拉卖了一直最引以自豪的漂亮的长发,为丈夫吉姆换来一条表链,以配丈夫多年一直无链的家传金表;而当她把表链送到丈夫面前时,却发现丈夫为给她买来盼望已久的一套玳瑁发梳,已经将金表卖掉。结果,夫妻俩各持均已无用的礼物,哑然伤神……</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这样的爱情让我们感动,欧・亨利以强烈的感情、深厚的同情心去描写这对贫苦恩爱的夫妻,在泪水中写出他们的不幸,在欢笑中写出他们的快乐,通过这些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具有感人力量的生活画面,揭示出令人憎恨的社会实质,使人们对这些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麦琪的礼物》是一曲刻骨铭心的爱情礼赞。</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警察与赞美诗》</font></b></h1><h1> <b><font color="#167efb"> 流浪汉苏贝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为非作歹,却没有如愿。而正当他听到赞美诗受感化想重新做人时,却莫名其妙的被捕。</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为非作歹无人问,有心从善关牢门。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这个故事看似幽默,但是让我在在哈哈大笑之后却又有种苦涩,辛酸。我们为主人公啼笑皆非的命运而揪心。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小人物的辛酸和坎坷,笑与泪、贫贱与高贵、梦想与现实,种种反差都反映了欧亨利独特的幽默方式―含泪的幽默,让读者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重新做人》</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重新做人》是典型的欧亨利结尾式的小说,最经典就在于其结尾。警察假装不认识吉米,从而放过了他。因为吉米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好人,善良的人。他为了救阿加莎不惜暴露自己,而且我们的本•普赖斯警官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警察,所以警官假装不认识吉米,希望他能够继续这样幸福的生活下去。</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汽车等待的时候》</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描写了一个小公园里一对年轻男女的邂逅相遇的经过。富家子弟帕肯斯塔克被在一位公园里看书的恬静美丽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他借着帮姑娘捡书的机会与她攀谈起来,方知姑娘是出身于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的富家小姐,因厌倦了身份和财富的束缚而向往平民的生活。看到这里,似乎有一段童话般的浪漫爱情故事要展开了,但"欧・亨利式的结尾"绝对不会如此平淡。</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为了博得姑娘的好感,这位年轻人声称自己是饭店里的出纳员。不久,这位因怕暴露身份而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姑娘称有急事,要马上坐公园外面一辆白色的汽车离开。年轻人悄悄尾随在后。令他失望的是,姑娘走进一家平价饭店开始了她出纳员值夜班的工作。他迟疑片刻,坐上了姑娘所指的白色汽车离开。两人在谈话中都极力地掩饰着自己的身份,却又恰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最后结局峰回路转,两人各自回归自己的社会角色。</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女巫的面包》</font></b></h1><h1> <b><font color="#167efb">文中有一个顾客他每星期来三两次,每次只买一个陈面包,有一次,马沙小姐发现那个顾客的手上用一块红褐色的污迹,马沙小姐断定那个顾客是一个艺术家,是那种在阁楼上啃啃陈面包的艺术家,于是他就在一个陈面包里夹了一大块黄油,等到那个顾客来时马沙小姐把那个夹了黄油的陈面包给他。</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结果,他是一个建筑图样设计师,陈面包擦铅笔印比橡皮好,而用了那个夹了黄油的陈面包后,建筑图就成了废纸!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好心办错事,玛莎在面包里放上黄油,完全是对这位先生的同情和爱,而却误解了它的用途,结果反倒使那男设计师感到十分生气,也把他长久以来的心血给毁了。</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最后一片常青藤》</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b> 小说中其貌不扬又臭脾气的老贝尔曼,是位失意的画家。平常生活中,他显得粗鲁又固执。然而,当邻居琼西患病奄奄一息,等待与最后一片常青藤叶一齐飘陨时,他却在一个风雨之夜,完成了其毕生最杰出的作品――一片永不飘落的常青藤叶。琼珊获得了生的勇气,而老贝尔曼却患上伤寒去世了。<br></b><b> 结局又是那番峰回路转,带着几分伤感意味。画家老贝尔曼的形象一瞬间高大起来。</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  读《麦琪的礼物》让人苦笑, 读《警察与赞美诗》让人在笑的过后感到悲凉辛酸。这种"含泪的微笑"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写作方式。欧・亨利的小说能够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中所体现出的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普通小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的高尚精神。在这些小说中,沉郁的人生往往是主人公的必备条件,通过苦涩的灰色幽默的结构形式体现小人物灰色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欧・亨利著名的写作手法――含泪的微笑的典型代表。</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通过对小说整体结构的巧妙设计,以幽默的结构形式反映荒诞的生活。善于运用反衬手法是他的短篇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艺术特色,在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之中,揉进抑郁、凄楚的情绪,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产生非常突出的艺术效果。"含泪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的小说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书评——常修齐</font></b></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font color="#167efb"><b>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现实生活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市井中的人们,如店员、医生、面包师、穷画家、公司的经理或小职员,农场的场主、放牧人,还有无业游民等。篇篇故事脍炙人口,在夸张、嘲讽、机智、风趣的幽默中,勾画了人生百态,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不禁产生对书中人物的温情和怜悯。</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反转的结局</font></b></h1><h3></h3><h1><b><font color="#167efb">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经典语录</font></b></h1><h3></h3><h1><font color="#b04fbb"><b>1、人生是个含泪的微笑。<br></b><b>2、我们最后变成什么样,并不取决于我们选择了那条道路,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br></b><b>3、灿烂的生命中一个忙碌的时辰,抵得上一世纪的默默无闻。&nbsp;<br></b><b>4、可这个城市却像一大片无底的流沙,每一颗沙粒都在不停地沉浮,今天还浮在上面,明天又沉到污泥秽土里。&nbsp;<br></b><b>5、以前,这里面也许搁过花草。果真这样的话,那些花草准是在污浊腐臭的空气中枯萎死去了。</b></font></h1> <h1><b><font color="#b04fbb">6、德拉毫无悬念地痛哭了一场,在哭泣中她渐渐明白,生活无非就是快乐和悲伤、微笑和痛哭,但这些所占分量很少,更多的是想哭又要故作坚强,忍着不出声。<br></font><font color="#b04fbb">7、躁动不安,来去匆匆,如时间一般不可捉摸。<br></font><font color="#b04fbb">8、外面狂风怒号,细雪从罅隙里钻进来,寒气围攻着六个落难者的背脊。<br></font><font color="#b04fbb">9、那条毡毯已经完全走了样,就连原先再制造它的织机也认不出它来了。<br></font><font color="#b04fbb">10、我们就这样错过,当某天我们冗长无趣的生命走到尽头,也许才会回忆起自己的浪漫史无非就是一两次婚姻的苍白画面,是藏在保险抽屉里的缎面胸章,是和一台蒸汽散热器之间的争执,一吵就是一辈子。</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欧·亨利将社会上那些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丑恶行径揭露无遗。透过他们的种种表现,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读者展现了“礼貌社会”的黑暗与滑稽本质,弱肉强食与天良丧尽的现实,并喻示在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生存环境中,人性的异化和畸变。</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b><b> <font color="#b04fbb"> 这,才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家。</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b>很多时候,短篇小说只截取了生命中的一个片段,</b><b><br></b><b>但是它以小见大,具体而微。</b><b><br></b><b>这个片段也许是你流泪的时候,也许是你微笑的时候,</b><b><br></b><b>它力图还原你那一瞬间的感受。</b></font></h1><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班阅读分享先进个人</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班阅读分享先进个人</font></b></h1><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 <h1><font color="#39b54a"><b>我们不得不承认,所有激动人心,或者感人至深的时刻都只在瞬间。<br></b><b>其他时候,生命都在漫长的蛰伏,等待。</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阅读分享优秀小组</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b>在我们漫长的生命中,我们和许许多多人发生过的那些故事,</b><b><br></b><b>都只是一个个的短篇小说。</b><b><br></b><b>这些短篇小说汇聚在一起,才形成了生命的鸿篇巨著。</b></font><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