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 </h3><h3>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br>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br>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br>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br>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br> 和徐总谈论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已经信步踏在苏州城山塘街前往虎丘的石板路上,山塘街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街边店肆林立,绿树成荫,河上不时架起几座弯弯的石桥,生动再现了杜诗“枕河人家”的情景。临河凭望,绿水灰桥,黛砖白墙,青瓦红灯,描绘着这座江南古城最曼妙的风情。</h3> <h3> 在山塘街上一家面馆用了午餐,面很好吃,生煎甜而腻,是苏州的特色,却不太符合我们的口味。徐总贱兮兮地把生煎推给我让我多吃,好让我发胖,不过这种奸计是肯定无法得逞的。:):)我们行走的山塘街西段不是现在的主景区,但也有普济桥、野芳浜等景点,还有“五人墓”、“葫芦庙”等古迹,沿街垂柳依依,风送花香,沁人心脾。往西渐行,游客已寥寥无几,路旁翁媪闲坐,童子嬉闹,平添了几份悠然的生活气息。</h3> <h3> 沿街西行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风景区。虽说是山,但海拔只有34米,这对我们两个山区长大的人来说就是小土坡了。大文豪苏轼曾发出过“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邱,乃二欠事”的感慨,但不知何时,不知何故,这句话变成了“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已经成了苏州旅游的著名广告语,而对于另一个闾邱,却早已被遗忘在姑苏城淡淡的小巷之中。苏轼是我和徐总都最喜欢的诗人。每每提及这个一生坎坷,却大气豁达的北宋第一文人,徐总总会激情满满地吟诵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我钟情苏轼,却更喜欢他“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高雅,以及“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那份从容。</h3> <h3> 虎丘面积不大,最出名的景点莫过于云岩寺塔和剑池了。云岩寺塔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虎丘斜塔,始建于隋,为木塔,后被毁,现存的为宋代所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明代后由于地基下沉,塔身开始向西北倾斜,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从山门远望,塔峦掩映在青色翠绿之中,远远就能见到它的雄姿,斑驳的塔体似乎在向世人倾诉着它经历的千年沧桑。我们在虎丘塔逗留了好久,拍了几张照片,不出意外拍照水平又遭到了徐总的嫌弃。剑池自始至终就塞满了游客,戴着各色帽子的大爷大妈,一波一波地涌入到这个方圆不到20平米的区域,举着大喇叭的导游一边讲解,一边高喊着注意安全,直播着祖国各地景区的标准画面。穿梭于人群之中,我们走马观花地看了看剑池的风景,感受着这个两千年来充满各种传奇所在的独特魅力。剑池之畔,是被唐人评定的天下第三泉,也叫陆羽井,泉眼为一口石井,井口约3米见方四周围以石壁,水流终年不断,据说泉水味醇色鲜,不过我和徐总都非好茶之人,匆匆游览便即离去。夕阳西下,爱美的徐总又开启了拍照模式,拗过各种造型之后,趁夜色未上,我们尽兴地离开了虎丘。</h3> <h3> 在一家名为老苏州大客堂的本地特色餐馆用了晚餐,菜的味道比较清淡,挺合胃口。为满足徐总这个文艺青年的愿望,我们驱车去往小资青年们必去的平江路文化街区。10年前,曾和昔时旧友一起走过这条路,只是如今流水依旧,人却早已别离。不同于山塘街的喧嚣,夜晚的平江路多了几分恬静,路旁两侧的店铺也别具特色,与北京的南锣鼓巷略有相似。平江路河道两侧民居多依河而建,幽静的河道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映衬,宛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偶然一株柳树斜倚河面,柳叶轻垂,颇有拂波之意。文青徐总在一家抖音网红店门口,搔首弄姿,留影为记,灯光昏黄,却恰到好处地勾勒出这个英俊青年的明朗轮廓。</h3> <h3> 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诸多狭小的街巷,窄巷之处布着不少深宅,只是年岁已久,高墙早已挡不住市井生活的侵近,偶作一番历史的凭吊,也只有付与窗棂木梁、潺潺流水,留与形容难辨的石墩了。或许只有曲水人家的洒扫忙碌,吴侬软语的家长里短才是苏州文化中最绵长久远的记忆,炊烟、书香一并混杂在记忆中,讲述着苏州城当年的风华。微风细雨之日,彷徨于寂寥的窄巷之中,或许就能逢着一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br> 平江路西侧紧邻的是苏州老城第一商圈的观前街,观前街以玄妙观为中心,四周聚集着各色美食、商品,老字号的店铺。但相比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总感觉这里依稀缺了些啥,时候已不早,匆匆走了一圈,我们返回了酒店。晚上和徐总卧谈了诸多事宜,辗转反侧,终夜未眠。<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