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4月24日下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意大利驻华大使谢国谊以及相关部委、部分驻华使馆代表出席展览开幕仪式。雒树刚宣布“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主持开幕仪式。</h3><h3>谢国谊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意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遗产大国,两国全心全意的合作共同促成了文物的回归,树立了国际合作打击文物走私犯罪、促进文物返还的典范。中意两国的合作源远流长、面向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前夕,展览的举办非常有意义。</h3><h3> </h3><h3>雒树刚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此次文物返还,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的案例,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根源于中意两国人民对人类文化遗产始终不渝的热爱,得益于中意两国久久为功的双边机制建设,既书写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浓墨重彩的华章,更树立了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里程碑。中国和意大利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强国,这批文物艺术品见证了中意两国人民间深厚的历史友谊,也预示着中意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美好明天。我们愿与各国携手同行,共同守护传承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不懈致力于促进国与国的文明对话、民与民的息息相通,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明天作出新的贡献。</h3><h3>2019年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日,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这12年中,中意两国政府共同秉持保护文物的决心,克服文物数量众多、跨国取证困难、诉讼程序变化等诸多不利因素,坚持通过司法、外交等途径开展合作,最终携手促成这段文物回归佳话。</h3> <h3>新华社 李贺/摄</h3><h3>据专家介绍,这批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主要是源自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信息。</h3><h3>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举办此次展览,旨在回顾两个文明古国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彰显中意两国人民间深厚的情谊,展示两国联合打击文物非法贩运的丰硕成果,为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树立光辉典范。</h3><h3>中意两国将以此次文物返还为起点,借助“一带一路”的宽广平台,加强对话协商、政策协调、执法协助,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领域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合作,以文化遗产的独特力量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大潮,以古老文明的深厚智慧协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h3> <h3>二</h3> <h3>4月24日,“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了此前由意大利返还中国的一批文物艺术品,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多达700余件。它们娓娓讲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物,只有在故乡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现,才能最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价值。</h3><h3>回家</h3><h3>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h3><h3>西汉彩绘陶俑、</h3><h3>明代绿釉陶床……</h3><h3>徜徉其中,</h3><h3>仿佛能眺望史前曙光,</h3><h3>遥想汉唐烟火,</h3><h3>远追宋元风骨,</h3><h3>掬揽近世光华。</h3> <h3>∆ 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h3><h3>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800-前2050年)</h3><h3>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属于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被考古界誉为史前“中国画”。它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中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50%,随葬品中可达80%,这些图案题材丰富,花纹精美,构思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这批文物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h3><h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h3><h3>匪报也,永以为好也!</h3><h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h3><h3>匪报也,永以为好也!</h3><h3>《诗经·木瓜》</h3><h3> [先秦]佚名</h3><h3></h3> <h3>∆ 彩绘陶俑<br></h3><h3>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h3><h3>乘彼西汉,潭潭其渊。</h3><h3>君子恺悌,作民二亲。</h3><h3>没世遗爱,式镜后人。</h3><h3>《美严王思诗》</h3><h3>[汉] 应季先</h3> <h3>∆ 黄釉武士陶俑</h3><h3> 唐(公元618年-907年)</h3><h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h3><h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h3><h3>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h3><h3>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h3><h3>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h3><h3>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h3><h3>《关山月》</h3><h3>[唐] 李白</h3> <h3>∆ 绿釉陶床</h3><h3> 明(公元1368年-1644年)</h3><h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h3><h3>是非成败转头空。</h3><h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h3><h3>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h3><h3>一壶浊酒喜相逢。</h3><h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h3><h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h3><h3>[明]杨慎</h3><h3>归来</h3><h3>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h3><h3>展期:2019/4/24 - 2019/6/30</h3><h3>地点: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h3><h3>票价:免费</h3><h3>执着坚守,千万里等你归来。</h3><h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成为全世界最早建立文物进出境审核监管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1950年就设置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有效遏制了自清末以来中国文物严重流失的局面。</h3><h3>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政府通过执法合作、外交斡旋、司法诉讼、谈判协商等多种方式,成功追回50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h3> <h3>∆ 青铜“虎鎣”</h3><h3>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主要用于祭祀,距今约3000年。虎鎣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原为清宫皇室旧藏。</h3><h3>19世纪,英国洗劫圆明园时,被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埃文斯掠走。哈利·埃文斯在和家人的信件中详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这些信函与文物一起被发现:</h3> <h3>∆ 埃文斯家中摆放的“虎蓥”</h3><h3>“……周四,我们去烧毁了圆明园。它大概在四英里以外,园子有一部分完美地坐落于山坡形成了一副蔚为壮观的背景图;和欧洲的所有宫殿都不同,它由山脚下覆盖着无边土地的楼阁组成。”</h3><h3>“……庙里到处是漂亮的青铜和珐琅,但它们太大太沉,无法搬运……我成功地抢到了很多青铜器和珐琅花瓶,还有一些皇家花纹的杯盏碟盘(黄绿龙纹饰),但它们太脆弱了,我非常担心是不是可以真的把它们完整地带回去。”</h3><h3>2018年3月,得知“虎鎣”将在英国拍卖后,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多方面工作,推动“虎鎣”追索返还中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8年4月底,境外买家表示愿将“虎鎣”捐赠给国家文物局。2018年12月11日,“虎鎣”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h3> <h3>∆ 甘肃大堡子山遗址被盗金饰片</h3><h3>历经十年追索,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代金饰片,2015年从法国回到中国。其中4片被称为鸷鸟型金饰片,历经千年的岁月,却仍然光亮如新。</h3> <h3>∆ 近距离观赏“晋公盘”</h3><h3>今年,山西省公安厅从境外成功追回几年前被盗卖的春秋时期晋国青铜重器、国家一级文物“晋公盘”。</h3><h3>“晋公盘”是2600多年前晋文公给大女儿的嫁妆。盘中饰有浮雕龙、水鸟等动物,都能在原处360度转动。此外,内壁上还有珍贵铭文七处,每处三行,共183字,清晰呈现了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繁盛景象。</h3> <h3>∆ 五代王处直墓贴金彩绘浮雕武士石刻</h3><h3>这件石刻原在五代节度使王处直墓中,为一对,1994年被盗走。</h3><h3>2000年,头顶凤鸟的武士石雕(图二)现身于美国纽约的拍卖会,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美国海关总署最终将其归还中国。同年,纽约大收藏家安思远先生将另一件肩卧青龙的武士石雕(图一)也捐献给中国,历经重重磨难,这对一千多年前的武士石刻终于回到中国团聚。</h3> <h3>∆ 蝉冠菩萨像</h3><h3>东魏至北齐时期的石刻佛像——蝉冠菩萨像于1994年被违法贩卖出境。</h3><h3>1995年,日本美秀博物馆花巨额资金从英国文物商处将其购得,入藏美秀博物馆。后经证实该件菩萨像为中国被盗文物,经过多方交涉,美秀博物馆最终无偿归还佛像,2008年入藏山东省博物馆。</h3> <h3>∆ 2013年,中国促成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捐赠返还。</h3><h3>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喷水池“水力钟”的喷头,铸工精细,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是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h3><h3>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将两件圆明园兽首捐赠返还给中国。</h3><h3>目前,鼠首、兔首、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已回归;龙首在台湾;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h3><h3>《文物是本书,翻开是埋藏千年的历史》</h3><h3>演讲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h3><h3>节选自2018年12月31日《开讲啦》</h3><h3>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再过两年就整整有100年的历史了。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出土一个文物后,是比较朦朦胧胧的,就像盲人摸象,你不知道它的定位是什么。</h3><h3>良渚的发现,从1936年开始,当时认为是山东龙山文化向中国南方传播的一支。1959年发现了大量南方的遗址,发现跟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不太一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到1959年才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但是真正的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1986年我们第一次发掘到了最高等级的、也是良渚文化早期纹饰最精美的反山墓地。</h3> <h3>去年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里,反山的玉琮王是我负责出土的。反山的玉琮王不仅仅是比较大,也第一次解决了我们对良渚玉器功能的认识。1986年上半年出土后发现,上面的阴刻纹非常小,像个硬币这么大,看不清楚上面到底刻了什么。直到下半年,有一天所里的摄影师在看底片的时候,非常激动地说:“我发现这个人了!你们看这个手!”</h3><h3>为什么发现这个人的图像会非常激动?因为我们原来完全不知道良渚人到底是什么打扮,是什么样子。当你在一个器物上面发现一个人的形象,哎呀!你就会突然觉得说,我看到古人了!</h3> <h3>它上面戴了一个羽冠,像印第安电影里的酋长一样戴个大的羽冠;底下是两个胳膊、手指头;下面是一个兽面,再下面是鸟的爪子。古人在造神的过程中,神像不能完全跟人一样,那就不稀奇了,也不能完全跟兽一样,所有的神都是半人半兽的状态。</h3><h3>这就是玉琮,它是作为神像的载体,它不是一个装饰品,这改变了我们以往对于良渚玉器功能的认识。这个神像的特征,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在良渚文化的范围里都是一模一样。我们相信,它是一个非常高度统一的、集中的文化。</h3><h3>现在,国家文物局有个新的课题“考古中国”,用考古来解决更大的问题,放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去理解当今的事物,放到大的环境变迁里去理解我们的今天、未来,如何去走好人类后面的5000年,考古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的借鉴。</h3><h3>内容/央视新闻整合自国家博物馆等</h3><h3>不管多远,</h3><h3>漂洋过海,</h3><h3>万里航程,</h3><h3>也要接你回家。</h3> <h3>三</h3> <h3>展示平安归来的精美文物,回顾中意两国共同促成文物回归的12年历程,续写两大文明古国传统友谊的崭新华章。</h3><h3>4月24日下午</h3><h3>“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h3><h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了</h3><h3>▼</h3><h3>回归文物精品精彩呈现</h3><h3>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西汉彩绘茧形陶壶、唐代彩绘陶骆驼、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绿釉陶床……</h3><h3>这批文物时间跨度长、分布地域广、种类丰富多样、保存状况好,徜徉其间,仿佛能眺望史前曙光,遥想汉唐烟火,远追宋元风骨,掬揽近世光华。</h3><h3>据专家介绍,展出的700多件中国文物艺术品主要是源自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信息。</h3><h3>在展厅里欣赏着精美的文物,北京市民王浩说,看到流浪在国外的中国文物能够回归祖国,我觉得很欣慰。我想这也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中国人要更好地保护身边的文物。我相信今后也会有更多这样的文物回归祖国。</h3><h3>业余爱好历史的办公室职员郝文说,在国家博物馆看过很多文物的展览,这个展览给我的触动是前所未有的。颠沛流离的文物在国博的展厅里,在历史的沧桑之余我们又看到了正义的力量。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很多,希望它们过得都还好,也希望更多的文物可以回家。</h3><h3>“看到这些文物回归真好。”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陈扬帆说,文物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做更好的研究,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底蕴。</h3> <h3>漫长的归来之路</h3><h3>文物回家,民心所盼,而这批文物的归来之路用了12年。</h3><h3>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在开展日常巡查的过程中,在当地文物市场发现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次年,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收到意方暂时扣押该批文物艺术品的通知。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启动文物进出境记录核查、组织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认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且均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因此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还要求,同时提供了详细的文物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h3><h3>之后,案件进入长达十年、复杂曲折的司法审判过程。2014年,意大利米兰法院通过刑事审判,确认中国政府对该批文物艺术品的所有权,后因持有人上诉,文物返还程序中止,案件转入民事审判程序。中国国家文物局根据意方司法审判程序的变化,会同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积极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门继续开展诉讼活动。</h3><h3>2018年11月,米兰法院作出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随即启动返还文物的确认接收工作。</h3><h3>2019年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日至7日,国家文物局迅速派出工作组,赴意完成文物清点、交接、核查和运输工作。4月10日,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h3><h3>这12年中,中意两国政府共同秉持保护文物的决心,克服文物数量众多、跨国取证困难、诉讼程序变化等诸多不利因素,坚持通过司法、外交等途径开展合作,最终携手促成这段文物回归佳话。</h3> <h3>2019年3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与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部长阿尔贝托·博尼索利签署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h3><h3><br></h3><h3></h3> <h3>2019年3月,意大利保护文化遗产宪兵在罗马展示返还文物艺术品。</h3><h3><br></h3><h3></h3> <h3>2019年4月,国家文物局工作组赴意开展返还文物艺术品点交回运工作。</h3><h3><br></h3><h3></h3> <h3>2019年4月9日,796件文物艺术品从意大利米兰马尔彭萨机场起运。</h3><h3><br></h3><h3></h3> <h3>2019年4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返还文物艺术品进行鉴定研究。</h3><h3>▼</h3><h3>文化遗产 共同保护</h3><h3>“此次返还是中意两国根据国际公约和两国政府间打击和预防文物非法贩运双边协定开展的首次成功实务合作,不仅是两国文化遗产合作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为国际合作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新的典型范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h3><h3>中国和意大利同为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h3><h3>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是中意共有的文化资源禀赋,也促使两国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两国是拥有最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的国家,两国也都是备受文物流失之苦的国家,双方长期合作,打击文物走私、遏制非法贸易、追索流失文物、推进国际立法,共同推动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秩序。</h3><h3>中国和意大利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简称“1995年公约”)缔约国,是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秩序的坚定支持者和有力践行者。</h3><h3>2006年1月,中意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意大利共和国政府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协定》;2019年3月,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在罗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遗产和活动部关于防止文物盗窃、盗掘、非法进出境、过境和走私以及促进文物返还的谅解备忘录》。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通报机制,为合作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和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奠定了坚实基础。</h3><h3>据了解,多年来意大利着力加强国内法律与制度建设,积极参与跨国执法行动,在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和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969年,意大利政府成立保护文化遗产宪兵司令部,50年来,共缴获110万件考古发掘物、75万件文化财产和30万件伪造文物,成功追回大量流失美国、德国、荷兰等国的意大利文物,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数据库——“莱昂纳多·达芬奇被盗文物数据库”。</h3><h3>意大利积极参与跨国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重点打击欧盟境内和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物犯罪,派遣援助团队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开展抢救工作,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免遭战乱破坏和盗窃盗掘。</h3><h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物进出境审核监管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1950年就设置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实施严格的文物出境许可。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文物保护立法不断完善,执法日臻严格,在保护文物安全、打击文物犯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通过执法合作、外交斡旋、司法诉讼、谈判协商等多种方式,成功从英国、美国、法国、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追回50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其中,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青铜虎鎣等重要文物的追索返还实践,对历史上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的难题进行了宝贵探索与创新。中国政府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重视,既表明对本国文化遗产负责任的态度,也展现捍卫国家尊严、民族精神和人民福祉的决心。</h3><h3>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和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双边合作,先后与意大利、美国等21个国家签署了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流失文物返还的双边协议,并在信息交流、人员培训、执法协作、文物返还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18年发布“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公布6900余件伊拉克、秘鲁等国被盗文物信息,防止外国被盗文物进境流通,为保护人类共有文化遗产作出中国应有的努力。</h3> <h3>2008年,中国从丹麦成功追索流失文物。<br></h3><h3><br></h3><h3></h3> <h3>2014年,第四届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在中国敦煌举行。</h3><h3><br></h3><h3></h3> <h3>2015年,中国促成甘肃大堡子山遗址被盗金饰片捐赠返还。</h3><h3><br></h3><h3></h3> <h3>2017年,意大利参与欧洲多国联合执法行动缴获文物。</h3><h3><br></h3><h3></h3> <h3>2019年3月,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在罗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遗产和活动部关于防止文物盗窃、盗掘、非法进出境、过境和走私以及促进文物返还的谅解备忘录》。</h3><h3>▼</h3><h3>交流互鉴 携手同行</h3><h3>作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两个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共同的使命职责,为两国开展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h3>从“早期中国(公元前3500—前221年)——中华文明系列展Ⅰ”到“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览;从“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到“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h3> <h3>2004年,中意合作开展河南洛阳山陕会馆现场勘查。<br></h3><h3><br></h3><h3></h3> <h3>中意合作建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壁画修复实验室。</h3><h3><br></h3><h3></h3> <h3>2017年“东西汇流:13-17 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h3><h3><br></h3><h3></h3> <h3>2018年,中意合作发掘意大利奥维托遗址。</h3><h3><br></h3><h3></h3> <h3>“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厅。</h3> <h3>2019年“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h3><h3>中意两国博物馆加强文物展览交流,策划了一批反映中意经贸交流、文化融合、共同发展进程和宣传和平、开放、包容精神的优秀展览,通过不同的文化视角,品鉴史前玉器、商周青铜、唐宋绘画、明清陶瓷等中国文物瑰宝,展示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欣赏意大利华美壮丽的历史古迹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的不朽杰作,展现波澜壮阔的古罗马文明,形成中意文化主题展览品牌,打造中意人文交流、世界文明对话的“金色名片”。</h3><h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遗产和活动部关于中意两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之间开展缔结友好关系项目旨在推广、保护、了解、开发和利用世界遗产地的谅解备忘录》《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与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景观协会旨在对中意两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进行推广、开发和共享缔结友好关系的协议》《中国杭州市与意大利维罗纳市在各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名录的遗产地之间进行推广、开发和共享的友好关系协议》……</h3><h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框架下,中意两国世界遗产地开展协同合作计划项目,就保护、推广和管理世界遗产的良好措施进行交流,促进两国人民对世界遗产地的了解,为世界遗产的跨国保护、管理、开发、利用探索新的范例,共同搭建智慧、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模式。</h3><h3>同时,中意两国科研机构强强联合,充分发挥中国在考古理论、技术装备、科技考古和意大利在文物保护技术、保护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两国文物保护、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交流传播。建立中意两国文物、博物馆机构的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促进两国在文物保护理论技术的交流与探讨,带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广罗马修复中心和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建设模式,重点在石质文物、壁画、金属、陶瓷等领域加强考古实验室、科学分析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建设,共同构建协作分工明确、地域分布合理、专业布局科学的文物保护组织体系。</h3><h3>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意大利总理孔特举行会谈、出席签字仪式之后的讲话中强调,拥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这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共通之处。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我们要发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两大文明的友好交往,在历史的积淀中前行。</h3><h3>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大规模文物返还,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让传统友谊生发新的生机与活力。</h3> <h3>四</h3> <h3>2019年4月10日清晨,装运着意大利返还的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的国航客机终于抵达北京,漂泊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h3><h3>4月24日起,从意大利归来的796件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出时间持续至6月30日,免费对外开放!</h3> <h3>这些文物主要源自我国陕西、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民国时期。快来一睹国宝芳容!</h3><h3>唐代骆驼俑、人物俑</h3> <h3>马家窑文化陶器</h3><h3><br></h3><h3></h3> <h3>造型别致的瓷器</h3><h3><br></h3><h3></h3> <h3>西汉彩绘陶俑</h3><h3><br></h3><h3></h3> <h3>纹饰精美的陶器</h3><h3>这些文物中有古朴浑厚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罐、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形制完整的唐代武士俑、独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上至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时期,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它们娓娓讲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h3> <h3>这些文物中有古朴浑厚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罐、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形制完整的唐代武士俑、独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上至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时期,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它们娓娓讲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h3> <h3>除了时间跨度大,这批文物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多,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二是总体价值高,器物种类多样,保存状况较为完好。</h3><h3>如果国宝会说话</h3><h3>心愿一定是回家</h3><h3>时间回到 2007年。</h3><h3> </h3><h3>在日常巡查中,意大利文物宪兵在当地文物市场,发现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h3><h3> </h3><h3>第二年,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收到意方暂时扣押该批文物艺术品的通知。</h3><h3> </h3><h3>得知相关信息后,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文物进出境记录核查、组织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认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且均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因此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还要求;同时,提供了详细的文物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h3> <h3>图为部分返还文物 (来源:新华社)</h3><h3> </h3><h3>之后,案件进入司法审判过程:</h3><h3> </h3><h3>2014年,意大利米兰法院通过刑事审判,确认中国政府对该批文物艺术品的所有权,后因持有人上诉,文物返还程序中止,案件转入民事审判程序;</h3><h3> </h3><h3>中国国家文物局根据意方司法审判程序的变化,会同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积极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门继续开展诉讼活动;</h3><h3>2018年11月,米兰法院作出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随即启动返还文物的确认接收工作。</h3> <h3>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提供)</h3><h3>2019年4月1日至7日,国家文物局派出工作组,赴意完成文物清点、交接、核查和运输工作。</h3><h3>2019年4月10日,这批长期漂泊海外的文化瑰宝,在阔别祖国多年后,终于回家了!</h3><h3>从在意大利的文物市场上被发现到最终“回家”与国人见面,10多年归途漫漫。</h3><h3>颠沛流离数十年</h3><h3>“宝贝”终于回家,</h3><h3>你想去看看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