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途中花絮</b></h1> <h3> 23日早8时,我们一行从“诺夫哥罗德”乘大巴车至下午19:30时顺利到达了莫斯科。</h3> <h3> 下图:大巴也累了借午餐时打个盹</h3> <h3> 途中,除在“特维尔”歇歇脚及吃过午饭,欣赏“阿凡纳西航海家雕像广场”、“伏尔加河”景色外,真可谓马不停蹄的奔驰在俄罗斯之荒无人烟、森林茂密的原野上。尽管行程长达近600公里,耗时近10多个小时,但我们并没有太明显的疲惫之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仅乘坐的是“卧铺”大巴,而且是别墅式的“小二楼”。</h3> <h3> 下图:在“特维尔”用午餐</h3> <h3> 下图:在“特维尔”用午餐</h3> <h3> 下图:西式套餐(白面包片、黑面包片、土豆泥、鸡排、沙拉、蛋糕、菜汤)</h3> <h3> 下图:“诺夫哥罗德”通往莫斯科的道路</h3> <h3> 真是缘份!我们一行亲友8人,与互不相识的十多名陌生游客共住一个“屋檐”下,成了低头不见抬头见一一并肩相处、前后而坐、隔墙而卧的“邻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着实让人感受了一把“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优越性。</h3> <h3> 下图:好客的俄罗斯人民,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欢迎我们通过这里。</h3> <h3> 你看!有的两两一起聊天,互报尊姓大名,加微信留电话;有的三几个一块儿拉家常,谈儿道孙 ,分享天伦之乐。</h3><h3> 你瞧!有的指指点点共同欣赏窗外景色,希望留住这美好的时光;有的三四个一同“挖坑”,切磋牌技,谈笑风生,犹如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h3> <h3> 下图:哎哟喂,我还没见过这种腾空式的新型卧床!</h3> <h3> 毕竟路途遥远,行程时间不算短,困乏在所难免。但大家却以巧妙的方式化解了旅途辛劳。如:累了,就躺下来休息一会儿,闭眼做个好梦;困了,就在“客厅”(过道)来回度度步,伸腿扭腰适当活动活动筋骨;疲了,就干脆起身串个门,结识一下更多的朋友;精神了,又开启不同的自娱自乐新活动。真乃乐哉、爽哉、悠哉也!</h3> <h3> 下图:看吧,这老兄玩儿累了睡的真香!</h3> <h3> 更值得说道的是,“小二楼”看似不大,但卧室蛮多,大家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之,而且还可以随意调换之一一厌倦了楼下则就到楼上休息,楼上腻了即到楼下歇息。好像跟在自己的家一样,随心所欲,来去自由,无拘无束。</h3> <h3> 下图:瞧吧,这妹子聊困了已进入梦乡!</h3> <h3> 其实,这种“卧铺”大巴在去年欧洲游时我及夫人就领略过,只是这次“卧铺”更加豪华 ,令人耳目一新,心喜不已。然而,你可知道这一“卧铺”是什么样的新型大巴及中国有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在国内我们没有机会享受这种待遇而已。</h3> <h3> 下图:密不透风</h3> <h3> 曾记否,去年我及夫人与三妹夫雷双良、小妹任玲到欧洲时,曾10多人乘坐一辆50多座位的大巴;而今,到了俄罗斯,竟然19人乘坐上一辆楼上楼下之近百个座位的大巴。你说说我之赞美及形容一一别墅式卧铺,并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意味,而只是再现途中的现状罢了!</h3> <h3> 下图:比肩</h3> <h3> 时间过得真快,在大家意犹未尽之时,不知不觉的就到达了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便结束了长达10多个小时“小二楼”墅式“卧铺”之同居的行程,一时间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之情。</h3> <h3> 下图:莫斯科市一角</h3> <h1><b> 莫斯科地理位置介绍</b></h1> <h3> 下图:俄罗斯与中国位置</h3> <h3> 下图:俄罗斯位置</h3> <h3> 下图:莫斯科位置</h3> <h3> 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东欧平原中部,跨莫斯科河及支流亚乌扎河两岸。莫斯科和伏尔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处相通,是俄罗斯乃至欧亚大陆上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h3> <h1><b> 莫斯科城市简介</b></h1> <h3> 莫斯科(Moscow),是俄罗斯联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综合性城市,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h3><h3> 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东欧平原中部,跨莫斯科河及支流亚乌扎河两岸。莫斯科和伏尔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处相通,是俄罗斯乃至欧亚大陆上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俄罗斯重要的工业制造业中心、科技、教育中心。</h3><h3> 1147年,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从莫斯科大公时代开始,到沙皇俄国至苏联及俄罗斯联邦一直担任着国家首都,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著名的古城。莫斯科拥有众多名胜古迹,是历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宫所在地。莫斯科城市规划优美,掩映在一片绿海之中,故有“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誉。</h3> <h3><b> 一、克里姆林宫</b></h3> <h3> 下图:1917年时的克里姆林宫平面图</h3> <h3> 克里姆林宫是一组建筑群,位于莫斯科心脏地带,是俄罗斯联邦的象征、总统府所在地。</h3><h3> 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蒙古语中,是“堡垒”之含义。位于俄罗斯首都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南临莫斯科河,西北接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花园,东南与红场相连,呈三角形。保持至今的围墙长2235米,厚6米,高14米,围墙上有塔楼18座,参差错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宫墙上,其中最壮观、最著名的要属带有鸣钟的救世主塔楼。5座最大的城门塔楼和箭楼装上了红宝石五角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克里姆林宫红星。克里姆林宫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h3><h3>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历史瑰宝、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h3> <h3><b> 1、克里姆林宫内拍得的建筑照</b></h3> <h3> 下图:克里姆林宫教堂一角</h3> <h3> 下图:81米高的伊凡大钟楼是克里姆林宫中的最高建筑物。建于16世纪初叶,原为三层,1600年增至五层,冠以金顶。从第三层往上逐渐变小,外貌呈八面棱体层叠状。每一棱面的拱形 窗口,置有自鸣钟。1532~1543年,将其下层用做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展出金、银器皿和其它物 品,登入塔楼之 顶,莫斯科全景可一览无余。</h3> <h3> 下图:克里姆林宫教堂一角</h3> <h3> 下图:克里姆林宫教堂一角</h3> <h3> 下图:克里姆林宫内普京总统及其政府办公楼</h3> <h3> 主体建筑:克里姆林宫位于俄罗斯的莫斯科市中心,是俄罗斯的标志之一。在克里姆林宫周围是红场和教堂广场等一组规模宏大、设计精美巧妙的建筑群。此外,还有建于公元18世纪的枢密院大厦,以及建于公元19世纪的大克里姆林宫和兵器陈列馆等。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俄罗斯人民无与伦比的智慧,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宫内保存有俄国铸造艺术的杰作:重达40 吨的“炮王”和200 吨的“钟王”。克里姆林宫由此成为俄罗斯备受珍视的文化遗产。:</h3> <h3> 下体图:这门大炮造于1586年,重40吨,炮口的直径达0.92米,可容下三人同时爬进,被称之为炮王。炮前陈列有四个堆在一起的炮弹,每个重为两吨。炮架上也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沙皇费多尔像。</h3> <h3> 下图:钟王高5.87米,直径5.9米,重约200吨,于1735年11月20日铸成,号称世界第一大钟。钟壁上铸有精美的塑像和图饰,如沙皇阿列克谢与皇后安娜的像,还有五幅神像。但它铸成后敲第一下时就出现了裂痕。《美国百科全书》称它为“世界上从未敲响的钟”。</h3> <h3><b> 2、一组从宫外拍得的宫内建筑景观照</b></h3> <h3> </h3> <h3> </h3> <h3> </h3> <h3> 建筑特色:克里姆林宫整体呈不等边三角形。面积27.5万平方米,周长2公里多,始建于1156年。1935年在斯巴斯克塔、尼古拉塔、特罗伊茨克塔、鲍罗维茨塔和沃多夫塔等塔楼各装有大小不一的五角星,以红水晶石和金属框镶制而成,内置5000瓦功率照明灯,红光闪闪,昼夜遥遥可见。</h3> <h3> 下图:在克里姆林宫内拍得的塔体建筑</h3> <h3> 主要建筑:列宁陵墓、20座塔楼、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伊凡大帝钟楼、捷列姆诺依宫、大克里姆林宫、兵器库、大会堂、古兵工厂、苏联部长会议大厦、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办公大厦、特罗依茨克桥、无名战士墓。克里姆林宫的建筑形式融合了拜占廷、俄罗斯、巴罗克、希腊和罗马等不同的建筑风格。权力的象征</h3><h3> 一个俄罗斯谚语这样形容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遗产,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公元14~17世纪俄罗斯东正教的活动中心。这里过去是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多代君王的皇宫,十月革命后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俄罗斯的总统府(议会和政府现已迁出克里姆林宫)。可以说,从公元13世纪起,克里姆林宫就与俄罗斯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有关,它见证了俄罗斯从一个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至今日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国家的全部历史。</h3> <h3> 下图:克里姆林宫之红墙体上建筑一角</h3> <h3> 历史沿革: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曾是俄国历代帝王的宫殿、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筑群,1156年,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在其分封的领地上,用木头建立了一座小城堡,取名“捷吉涅茨”。</h3><h3> 1320年,伊凡一世开始用橡树圆木和石灰石建造克里姆林宫,装饰以复杂精美的雕刻,每个屋顶建造成特殊的圆拱形,克里姆林宫成为莫斯科公国的中心。</h3><h3> 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的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时,决心重建伊凡一世时的乌斯宾斯基大教堂,最后以每月十个卢布的高薪,聘请到意大利人卢道尔夫·费奥罗万提担任工程师。</h3><h3> 1479年,位于克里姆林宫中央的乌斯宾斯基大教堂竣工,金色的圆顶、高耸的塔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乌斯宾斯基大教堂此后一直作为俄罗斯国家教堂,所有俄罗斯沙皇加冕仪式都选择在这里举行。
1491年,位于广场西侧的大公寝宫多棱宫建成,它以严格的建筑比例和立方体形状而著称,因正面镶嵌着削成四面体的白石而得名。
15-16世纪中央教堂广场上建有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报喜教堂、伊凡大帝钟楼和多棱宫等。
1532~1543年,在其北又建四层立方体钟塔楼。1600年,伊凡大钟楼增至五层,冠以金顶。<br></h3><h3> 1788年,参议院大厦(今政府大厦)竣工。</h3><h3> 1812年,拿破仑下令用炸弹炸毁克里姆林宫,幸运的是降雨及时扑灭了火焰,建筑群大多被保留了下来。</h3><h3> 1838年,大克里姆林宫重建,全部由俄罗斯工匠采用本国建筑材料建成,外表看是三层建筑,实际是两层,第一层向前突出,构成一个露天阳台,后来作为苏联政府、苏共中央和社会团体举行会议的场所。</h3><h3> 1935年,克里姆林宫瞭望塔上几百年来象征沙皇权威的双头鹰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政权的标志——五颗红色五角星。</h3><h3> 二战时期,为了防止德国空军轰炸克里姆林宫,苏联人做了一件瞒天过海的大事。占地28公顷的克里姆林宫被全部涂上伪装色,建筑被蒙上布,教堂顶端闪闪发光的金色也被涂料掩盖起来。</h3><h3> 19世纪40年代建成克里姆林宫大厦。宫墙四周有塔楼20座。宫内塔楼中最宏伟的有斯巴达克、 尼古拉、特罗伊茨克、保罗维茨、沃多夫兹沃德等塔楼。</h3><h3> 1961年10月,克里姆林宫大礼堂投入使用。</h3><h3> 1967年,在克里姆林宫的花园 里建列宁全身塑像。</h3><h3> 1978年11月27日,莫斯科的专家们修复克里姆林宫建筑。整个修复工程持续到80年代。</h3><h3>1990年,克里姆林宫与红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201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拆除克里姆林宫内部建筑“14号楼”。</h3> <h3><b> 3、一组反映克里姆林宫红墙景观照</b></h3> <h3><b> 4、一组张反映宫之墙体上塔形建筑照</b></h3> <h3> </h3> <h3> 下图:游人进入克林姆林宫的通道</h3> <h3><b> 二、莫斯科红场</b></h3> <h3> 简介:红场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原是前苏联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辟于十五世纪末,十七世纪后半期取今名。平面长方形,面积约4公顷。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临莫斯科河。列宁陵墓位于靠宫墙一面的中部。墓上为检阅台,两旁为观礼台。</h3><h3> 红场国际知名度远远大于天安门广场,可是面积(9.1万平方米)大约只有天安门广场的1/5。地面很独特,全部由条石铺成。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h3><h3> 红场原名是"托尔格",意为"集市"。它的前身是15 世纪末伊凡三世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1517 年,广场发生大火灾,广场曾被称为“火灾广场”。1662年改称“红场”,意为“美丽的广场”,面积9.1万平方米,位于市中心,是国家举行各种大型庆典及阅兵活动的中心地点,是世界上著名的广场之一。</h3><h3> 在俄语中,“红色的”含有“美丽”之意,“红场”的意思就是“美丽的广场”。红场的大规模扩建是在1812 年以后。那时,拿破仑的军队纵火焚烧了莫斯科,莫斯科人民重建家园时,拓宽了红场。到二十世纪20 年代,红场又与邻近的瓦西列夫斯基广场合二为一,形成的规模。红场南北长695 米,东西宽130 米,总面积9 万多平方米。广场用赭红色方石块铺成,油光瓦亮。</h3> <h3> 红场形状:红场是长700米、宽130米,总面积9万余平方米的广场,从17世纪中叶起开始称“红场”。红场地面全部由条石块儿铺成,南北两边呈斜坡状,整个红场似乎有点微微隆起。</h3> <h3> 下图:清晰可见石块儿铺成的红场地面</h3> <h3><b> 1、 红场之东西南北四大建筑照</b></h3> <h3> 西侧:红场的西侧紧依克里姆林宫之红色的城墙。列宁陵墓位于宫墙的中部,墓上为检阅台。在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有12块墓碑,包括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捷尔任斯基等人墓碑。</h3> <h3> 下图:红场西侧紧依的克里姆林宫及列宁墓的红墙</h3> <h3> 下图:以红场西侧“列宁墓”为背景的合影照</h3> <h3> 下图:高于红墙部分是列宁之墓。初建时为木结构,1930年改用石建。陵墓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墓前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60吨。</h3> <h3> 东侧:红场东侧是莫斯科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店建筑群,修建于20 年代初,分上下两层,营业面积近8 万平方米。</h3> <h3> 下图:红场东侧的百货商场一角(由北向南照)</h3> <h3> 下图:以红场东侧“百货商场”为背景的合影照</h3> <h3> 下图:红场东侧的百货商场一角(由南向北照)。</h3> <h3> 北侧:红场北面是一座三层红砖楼,其式样仿照古代俄罗斯建筑,南北各有尖塔8 座。这是建于19 世纪的历史博物馆,里面收藏有450 万件展品。</h3> <h3> 下图:红场北侧的历史博物馆之远景</h3> <h3> 下图:红场北侧的历史博物馆之近景</h3> <h3> 南侧:红场南面,向莫斯科河微倾的斜坡上,矗立着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俄国沙皇占领喀山公国和阿斯特拉罕,于1555~1561 年修建的。它被誉为古代俄罗斯建筑艺术的卓越代表。教堂是由大小9座教堂巧妙结合起来的,周围8 座略小的教堂团团围住中间稍大的教堂,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建筑群体。9 座教堂均为圆顶塔楼,中央主塔高47 米,周围是8 座高低、形状、色彩、图案、装饰各不相同的葱头式穹窿。教堂用红砖砌成,白色石构件装饰,穹窿顶金光闪烁,配以鲜艳的红、黄、绿色。整座教堂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h3><h3> 在教堂前面,有爱国志士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h3> <h3> 下图:红场南侧的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h3> <h3> 下图:以红场南侧“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为背景的合影照</h3> <h3><b> </b></h3> <h3> <b> 2、红场上其它建筑照</b></h3><h3><br></h3><h3> 下图1:朱可夫元帅雕塑。这座雕像虽然是1995年塑的,但是它却是一座19世纪的丰碑。朱可夫元帅雕像位于莫斯科红场,整个用青铜打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驻德苏军部队统编为苏驻德占领军集群,朱可夫出任总司令兼苏联军管局总指挥。 1946年4月,朱可夫调离柏林,回莫斯科担任苏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53年3月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2月任苏联国防部部长。1958年3月朱可夫正式退休。1974年,这位战功卓著的元帅溘然长逝。</h3> <h3> 下图2:教堂前是一个圆形的平台,俗称断头台,是当年向群众说教和宣读沙皇令的地方。同时也是行极刑的地方,行刑是在台下进行,在台上宣读处死令和犯人罪状。</h3> <h3> 下图3:位于红场东北角上的建筑</h3> <h3> 3、无名烈士墓:位于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里。它建成于1967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h3><h3> 俄罗斯在二战中牺牲了数千万的士兵,这些士兵的背后是无数为失去亲人而悲痛万分的无数家庭。在胜利广场上建起的十七坐纪念碑象征着在十七次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们,纪念碑建筑庄严肃穆,每天都由很多莫斯科的市民前来吊唁。在纪念碑上刻着的是那句著名的“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相信每个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所感触。是的,铭传后世固然是烈士的心愿,但是即使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任然是为正义为和平勇于牺牲的英雄,他们的功绩依然会被后人永远铭记。</h3><h3> 在胜利广场上,无名英雄纪念碑周围一直会有士兵在护卫,他们守卫的不只是一座建筑,更多的是对前辈烈士的缅怀。每天的换岗仪式都会有很多有人前来参观,整个仪式一丝不苟,气氛庄严肃穆。这个换岗仪式是游览无名英雄纪念碑的保留节目,相信大家观看之后都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安宁的生活吧。</h3> <h3> 下图:守卫</h3> <h3> 墓体介绍: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侧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h3> <h3> 下图:墓碑</h3> <h3> 下图:墓碑及灵火</h3> <h3> 两座玻璃岗亭置放于墓的两侧,亭前站着两名神情庄重的持枪哨兵,昼夜为烈士守灵。这便是俄罗斯妇孺皆知的“全国第一岗”。据说这“第一岗”原来设在列宁墓前,不知从何时起挪到了这里。</h3> <h3> 下图:守卫</h3> <h1><b> 三、新圣女公墓</b></h1> <h3> 新圣女公墓(Новодевичьекла дбище),位于莫斯科郊外,埋葬着俄罗斯民族历代的精英和骄傲,是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长眠之地。该公墓占地7.5公顷,共埋葬有26000多位俄罗斯各时期的名人,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 而且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独特的墓碑,向世人讲述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故事。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 这里有著名文学家普希金,作家果戈理、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作曲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蹈家乌兰诺娃,播音员尤利·鲍里索维奇·列维坦,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图波列夫、瓦维洛夫,政治家赫鲁晓夫,米高扬、波德戈尔内、叶利钦等等。 在这里,墓主的灵魂与墓碑的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各三块大理石互相交叉构成,中间是石雕头像;女英雄卓娅的墓碑形象感人至深:她双手被紧缚在背后,衣衫破碎,挺着裸露的胸膛,双腿微曲,头高高的向后昂起,这些各种各样的造型都表现了死者的身份和特点。王明的墓也在这里,一尊半身雕像,身穿中山装,两眼直视前方。</h3><h3> 注:导游带我们观看及介绍了21位在园中墓葬之人。</h3><h3><br></h3> <h3> 下图:新圣女公墓大门</h3> <h3> 下图:叶利钦一一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俄罗斯族,1931年2月1日出生于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h3><h3> 1951年考入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1955年毕业。196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曾历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等职。1990年7月退出苏联共产党。1991年6月12日当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h3><h3>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独立后更改国名为俄罗斯联邦,由叶利钦担任俄罗斯联邦的首任总统,执政时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制,采取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联邦经济濒临崩溃。在任总统期间曾四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12月31日辞职并推举普京作为接班人。2007年4月23日,因心脏病加重在莫斯科突然逝世,享年76岁。</h3> <h3> 下图:列别德一一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列别德,苏联解体以后的地方军政强人,在政坛风云一时,以解决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和车臣纠纷而出名,1996年和2000年曾两次参加总统竞选, 分别败给叶利钦和普京。2002年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长官任上飞机撞山而亡。</h3> <h3> 下图:德哈尔一一“招妓门”女主角年仅18岁,名叫萨伊娅·德哈尔。据传,她与效力于里昂的戈武、皇马的本泽马和拜仁的里贝里都发生过关系。在得知三人因此受到警方的聆讯而且很有可能入狱三年时,萨伊娅自称“非常震惊”。</h3><h3>在法国,妓女是合法职业,不过前提条件是必须年满18岁。警方调查发现,光顾萨伊娅的都是富有的嫖客,其中不乏足球明星。他们出钱带萨伊娅到别的地方,诸如迪拜,住进五星级宾馆。萨伊娅每月的收入在20万英镑左右。“招妓门”丑闻曝光后,萨伊娅非常配合警方的调查。</h3> <h3> 下图:图波列夫一一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Andrei Nikolaevich Tupolev,1888年11月11日—1972年12月23日〕,前苏联乃至世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科学院院士、空军中将,是图波列夫设计院的创始人。曾带领设计局设计了许多世界著名的飞机项目,如图-95,图-22等。这些项目至今对世界航空业有着深远的影响。</h3> <h3> 下图:王明一一王明(1904甲辰年~1974年3月27日),安徽金寨县双石乡(时属安徽省六安市)码头村人,原名陈绍禹。</h3><h3>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书记等职务。1930年从苏联回国后,打着“反对立三路线”旗号,在1931年1月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了中央领导权,至1934年间,在党内推行了一条以教条主义、媚苏亲苏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1956年叛逃到苏联,于1974年3月27日在莫斯科离世。</h3> <h3> 下图:赫鲁晓夫一一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h3><h3> 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918年加入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及基辅保卫战。1953年9月3日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h3><h3> 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他于1956年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此后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h3><h3> 外交方面,他的“秘密报告”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1]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h3><h3>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h3> <h3> 下图:列维坦一一列维坦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之一。列维坦的作品极富诗意,深刻而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的特点与多方面的优美。</h3> <h3> 下图:卓娅一一卓娅·阿纳托利耶芙娜·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1923年9月13日-1941年11月29日),出生在距坦波夫州北部不远处的奥西诺维·加伊村(意为山杨林),是前苏联游击队员,苏联英雄(追授)。她是首位获得这一称号的苏联女性,是一个受尊敬的苏联女烈士。</h3> <h3> 下图:舒拉一一舒拉,卓娅的弟弟。进入坦克学校学习,毕业后以指挥员的身份参加了战斗。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在战争胜利前期也不幸牺牲。<br></h3> <h3> 下图:尼古林一一在俄罗斯马戏史上,尤里·尼古林宛如一颗独立的星球,让无数人仰望,他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小丑明星。莫斯科花园街坐落着以他命名的尼古林马戏院,作为对这位马戏丑角大师永久的纪念,这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马戏院。马戏院正门口的台阶下,矗立着一座尤里·尼古林的雕塑:尼古林倚靠打开门的敞篷车上,深情的凝望着马戏院。</h3> <h3> 下图:加林娜乌兰诺娃一一苏联女芭蕾演员。1910年1月10日生于圣彼得堡,出身于舞蹈演员家庭。1998年3月21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8岁。 1919~1928年在列宁格勒舞蹈学校学习,主要教师是她的母亲和瓦加诺娃 。毕业后先后在基洛夫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1928~1943)和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1944~1960)任主要演员。1962年退休后,从事排练工作。1998年3月21日逝世。</h3> <h1><b> 四、莫斯科地铁站</b></h1> <h3> 在阅读之前,我先谈四点地铁观后感,以帮助有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俄罗斯地铁:</h3><h3> 1、深度世界第一:地下120米;</h3><h3> 2、设计世界罕见:每条线主体结构不同;</h3><h3> 3、工艺世上少有:大量精致的浮雕、壁画与雕塑;</h3><h3> 4、建造历史悠久:1935年兴建;</h3><h3> 5、装潢经久不衰:富丽堂皇犹如新建。</h3> <h3> 乘扶梯上下120米深之地铁地下地平面</h3> <h3> 扶梯</h3> <h3> 我们一行乘扶梯</h3> <h3> 莫斯科地铁,全称为列宁莫斯科市地铁系统(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 имени В. И. Ленин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按运营路线长度为全球第五大地铁系统,按年客流量为全球第四繁忙暨亚洲以外第一繁忙的地铁系统。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地下铁道考虑了战时的防护要求,可供400余万居民掩蔽之用。</h3><h3> 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由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各有其独特风格,建筑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除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照明灯具十分别致,好像富丽堂皇的宫殿,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h3><h3> 地铁车厢除顶灯外,还设计了便于读书看报的局部光源,在车厢门口安装了报站名用的电子显示屏。地铁站除根据民族特点建造外,还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其中最早建成的车站其名为卡冈诺维奇(Л. М. Кагановича)。</h3> <h3> 俄罗斯每一地铁站由中央人行通道和左右车行通道构成,中央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通过若干门孔相连接。其特点是:每一车站建筑设计一一立柱、门孔之造型不一,装潢设计一一灯具、浮雕、绘画与墙壁、地面色泽不一样。</h3> <h3> 地铁人行通道之一</h3> <h3> 地铁人行通道之一</h3> <h3> 概况:如今,莫斯科地铁布局与地面的布局一致,呈辐射及环行线路。地铁总共有12条线,包括11条辐射线和1条环行线,全长312.9公里,有171个站台,4000列地铁列车在地铁线上运行,有5000多节车厢。地铁每天平均开8500多次列车,担负全市客运量的45%,每天运送的乘客达900多万人次,其主要结构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所有的线路按照其开通顺序的先后获得1-12的编号,其中最重要的线路便是长度大约为20公里的5号线--环线,它负责连接起其余绝大部分分支线路。</h3><h3>地铁运行速度很快,时速最高达90公里。莫斯科地铁连接着莫斯科的各主要公共场所,大多数标志性建筑都有地铁站,以红色“M”标记,“M”是俄语中地铁Метро的第一个字母。</h3><h3>莫斯科地铁最初为了战备而建,大部分线路都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下,但4号线途中有7个车站、3号线有2个车站、1号线、2号线和7号线各1座车站是建立在地面上的(其中1号线的麻雀山站最为独特,它建在卢日尼基铁路桥上,2号线但我地面站也是利用原跨河地面段增设的),12号线还有4座车站是高架站。除此之外,13号线由于是单轨线路也是以架空线为主的铺设方式,14号线是因莫斯科第二环线建设迟缓,利用既有铁路改造的市郊铁路环线,地面为主,有少数立交桥或下立交,好消息是,11号线剩余段将在2020年前后开通,皆是莫斯科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三环同心、两环相交的城市。</h3> <h3> 下图:右侧人行通道,左侧车行站台。</h3> <h3> 下图:右侧车行通道,左侧人行站台。</h3> <h3> 站台风格:莫斯科的每座地铁站都拥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来自乌拉尔山、阿尔泰、中亚、高加索及乌克兰等二十多种不同产地的大理石及各种矿石,铺满了车站的大厅。精美的大理石艺术雕像、浮雕,典雅的吊灯、玻璃拼花以及站台顶部那些代表着建筑者精湛技艺的马赛克镶嵌画,使车站仿佛成了一座艺术博物馆。</h3><h3> 地铁车厢除顶灯外,还设计了便于读书看报的局部光源,在车厢门口安装了报站名用的电子显示屏。地铁站除根据民族特点建造外,还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h3><h3> 各个地铁站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地铁站。这些地铁站,例如革命广场站,雕塑的是以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冲锋陷阵的苏联红军、站岗值勤的哨兵,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早已定格在激情澎湃的历史年代。有观光客必访的共青团车站,里面金碧辉煌如同沙皇宫殿。还有些是以著名文学家为主题,配上各种人物的雕塑和历史题材的浮雕画面,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既展示了历史画卷,又显得富丽堂皇,使人们既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又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教益。</h3><h3> 另外,不少地铁站也以俄国大文豪命如“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等。其中名气最响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站。“马雅可夫斯基”站是为了纪念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地铁入口处立着诗人的头像,目光深邃。“马雅可夫斯基”站之所以有名不仅在于诗人,更是由于车站的建筑特色。这个地铁站的建筑风格被归入当时的“斯大林式新古典主义”,前卫的设计理念融入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别有一番诗人般的浪漫情怀。大厅两侧的每座大理石拱门都镶着不锈钢。一盏盏照明灯围成圆形,嵌在穹顶。地面中央的红色大理石“通道”,犹若一条红地毯,仿佛在欢迎每位乘客。地铁站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天花板:千万别以为只是灯饰围成圆形这么简单,其实每个圆圈里面都另有风光。这里镶嵌着苏联名画家杰伊涅卡的马赛克壁画,共有31幅。该设计方案于1938年在纽约国际展上获得大奖,使“马雅可夫斯基”站成为世界级的地铁站。</h3><h3> 总体来看,莫斯科地铁保留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从一些地铁站名就可以看出,如十月广场、马克思主义者、红色近卫军、列宁大街、共青团员等。而且,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库尔斯克站,仍然能看到前苏联的标语“斯大林教育我们要对国家忠诚,鼓舞我们为了伟大事业努力奋斗!”</h3><h3> 莫斯科共青团地铁站在科尔特瑟瓦雅地铁线以及莫斯科整个地铁系统中最有名气,它也是莫斯科的标志,部分原因是它处于莫斯科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共青团广场。这个地铁站是到莫斯科和俄罗斯其它地区的枢纽,它的设计主题是展示爱国史,激发人们对俄罗斯的未来充满向往。莫斯科共青团地铁站于1952年1月30日开张,是环线第二级的一部分。</h3><h3>媲美宫殿的地铁站</h3><h3> 基辅站壁画自然主要是乌克兰的风光和生活情景。顿河彪悍的哥萨克,美丽的乌克兰姑娘充满民族风情的舞蹈,克里米亚和黑海的旖旎风光,每一幅,每一件都吸引人们的目光。这些都体现了乌克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它们生动而又鲜明。</h3><h3> 爱国主义也是地铁壁画的主题。俄罗斯和苏联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1812年抗击拿破仑的入侵、十月革命的爆发等等,有的是以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反映了苏联人民英勇奋战的壮观场面。</h3> <h3>中央人行通道与左右车行通道之相连的门孔通道(每个地铁站之门孔的式样不同)</h3> <h3> 下图:门孔通道形式的一种</h3> <h3> 下图:从中央通道清晰可见通往车行通道及站台的数个门孔</h3> <h3> 施工特点:线路的最大坡度为 40‰,最小曲线半径为300米;轨距为1524毫米。早期修建的区间隧道为浅埋、明挖法施工的双线矩形断面,宽7.6米,轨面以上高3.9米。以后修建的区间隧道绝大部分是深埋、盾构法施工的两个单线圆形隧道,内径为5.46米。</h3><h3> 车站深埋居多,如狄纳莫站埋深达40米。深埋车站隧道的断面采用单拱、三拱立柱及三拱塔柱等几种形式,并设置岛式站台。站台宽度一般为10~14米(浅埋车站一般为8~10米),站台面至吊顶的高度为4米,站台长度一般超过150米。深埋车站都装有自动扶梯,环行线上各站共有82部。平均站间距为1.84公里。列车用第三轨供电,电压为825伏直流电。</h3> <h3> 下图: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之立柱上的一种浮雕</h3> <h3> 下图: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之立柱上的一种浮雕</h3> <h3> 艺术文化:2014年11月5日,莫斯科地铁开放俄罗斯经典文学虚拟图书馆。莫斯科地铁站免费向乘客提供100多部经典文学作品,乘客只需用智能手机或平板扫描编码,就可以浏览图书馆的虚拟书架。</h3><h3> 每年,莫斯科地铁的客流量达24.9亿人次,经典文学作品将供这些乘客免费下载,其中包括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小说作品。另外,莫斯科还在公交车、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开展了类似的项目。2014年11月,该项目仅在195座莫斯科地铁站进行试运营。到2014年底,所有莫斯科地铁车厢还将提供免费Wi-Fi。</h3> <h3> 下图:壁画一瞥</h3> <h3> 下图:画框壁画一瞥</h3> <h3> 下图:门孔及门框上雕塑的鸡,俄罗斯将鸡誉为吉祥物,凡触摸则会健康长寿,故狗嘴被摸的发亮,故鸡头被行人摸的发亮</h3> <h3> 下图:门孔及门框上雕塑的狗,俄罗斯将狗誉为財神,凡触摸则会带来财运会,故狗嘴被行人摸的发亮。</h3> <h3> 下图:门孔及门框上的一种雕塑,清晰可见门孔之两侧都有雕塑。</h3> <h1><b> 五、莫斯科大学</b></h1> <h3> 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В.Ломоносова,МГУ),简称“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联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校址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h3><h3>学校1755年由教育家M.B.罗蒙诺索夫倡议并创办。是一所历史悠久且拥有优良传统的大学,以师资雄厚、设备完善、高教学质量和高学术水准而享誉世界。莫斯科大学在俄罗斯联邦具有特殊地位,它是俄罗斯独立的有自治权的大学,其《章程》由俄罗斯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研究制定。</h3><h3> 莫斯科大学不但是全俄罗斯联邦最大的大学和学术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h3><h3> 该校共有9名毕业生和4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6名毕业生获得菲尔兹奖。2017年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93位。</h3> <h1><b> 六、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b></h1> <h3> 伏龙芝军事学院是苏联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军官的高等军事学校;研究诸兵种合同战斗和集团军战役问题的科研中心。校址在莫斯科。根据列宁指示,奉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18年10月7日命令创办,称工农红军总参学院,旨在从工农中培养具有高等军事文化程度的指挥干部。</h3><h3> 苏联解体后改为伏龙芝军事学院。该学院现已并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但俄国人还是习惯称之为伏龙芝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在世界上享有最高的声誉,这是因为它在80年的建校史中培养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h3><h3> 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的军事家摇篮。</h3> <h3> 下图:伏龙芝军事学院教学楼,我国的刘伯承、左权、刘亚楼等军事将领曾在这里受过训。</h3> <h3> 伏龙芝军事学院视频</h3> <h3> 学院简介:伏龙芝军事学院是俄军一所合成军队指挥学院,校址在俄联邦首都莫斯科。该学院创建于1918年,是苏联十月革命后第一所高等军事学院。</h3><h3> 最初称为工农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1921年改名为工农红军军事学院,1925年起称为工农红军伏龙芝军事学院,1992年改称俄武装力量伏龙芝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是因为它在80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如赫赫有名的朱可夫元帅、科涅夫元帅、崔可夫元帅等都是该院的毕业生,我军中也有些高级将领毕业于此,如刘伯承元帅、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和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等。</h3> <h3> 下图:伏龙芝军事学院教学楼一角</h3> <h3> 该学院现已并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但俄国人还是习惯称之为伏龙芝军事学院。</h3><h3> 几十年来,学院为前苏联武装力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级军事指挥人才,前苏联红军的元帅和高级将领大都出自于这所学府。 由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对前苏联武装力量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因此它被人们冠以“红军大脑”的美誉。</h3><h3> 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h3><h3> 从60年代起,学院就建立了军队指挥自动化教研室,配备了大型电子计算机,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配备了大量微机,为教学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70-80年代,学院重新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野外训练能力建立了训练中心和合同战斗训练场;为改善室内训练条件建造了新的教学大楼、教研室楼和实验室楼,楼内的各种专修室和实验室配备了有技术兵器和武器装备实物或模型、电动示教板和显示图,以及放映图表、底片、录像和电影短片的多路放映系统;为进行技术装备学习和军队指挥作业,修建了训练用指挥所,内有部队和兵团装备的指挥车模型和通信工具实物。学院还修建了包括有比赛馆、练习馆、摔跤馆和举重馆等场馆的综合体育设施。学院的图书馆平均每年新添图书20000余册,是俄军中最大的图书馆之一。</h3> <h3> 下图:伏龙芝军事学院教学楼一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