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未负你

心若无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老了,喜欢泡在各种温暖的回忆里🌾</h3> <h3>不知道慢慢老去的朋友有没有这种感觉,过去的各种记忆时不时侵蚀现实,早年的快乐一点一滴涌入脑海,那不是一种无处安放的情绪,而是一种无法诠释的情怀……<br></h3> <h3></h3><h3> 🌾🌾童趣🌾🌾 儿时记忆里最深的:每年一到四月春,爷爷便去菜市买了新鲜的茅根,鳝鱼,奶奶将这两样东西一起加水煮了,鳝鱼不杀,鲜活的放进去,煮好后,孩子们一人分一大碗,喝了清血热解疮毒。几十年过去,那独特的味道依旧清晰地记得,仿佛还在味蕾间萦绕。 最喜欢奶奶用大铁锅焖饭。奶奶会把饭故意焖久一点,直到下面起了一层锅巴。一块块铲起来,奶奶用手把锅巴团成圆形,一个孩子一个。锅巴又香又去积食。 小时候有趣得很,大自然于我而言充满了各种诱惑。 天空时有老鹰凌空飞过,夏天那草长得茂密又高,青青的在阳光下泛着光。绿蚱蜢在脚边蹦来跳去,瞅准一只用手掌快速地罩下去。抓住后就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蚱蜢的腿部,和小伙伴开始斗蚱蜢。抓手掌一般长的螳螂就不太容易,不小心被两把大刀夹到,龇牙裂嘴,还得强忍眼泪。我胆大动作快,一抓住赶紧塞进玻璃瓶。 院子外的树上经常有吊死虫,一丝丝的从树枝上挂下来。我们把吊死虫扯下来装进玻璃瓶用火慢慢烤;有一次房间飞进一只黑黑的小蝙蝠,被我逮着了,找个纸盒子养着。后来被家里人发现,说蝙蝠太脏传染疾病赶紧丢了,无奈地把小蝙蝠放了。成年后仔细观察蝙蝠的图片,发现蝙蝠长得极丑,为什么小时候见啥都可爱呢? 周末的日子,野外捕蜻蜓、捉青蛙,溪边摸小蟹,虫子除了蚱蜢、螳螂、金龟子、天牛,七星瓢虫,毛毛虫也敢玩,无知无惧...... 我妈总说我是野马一匹,小学班主任说我白长了一副安静清纯的模样。小时太皮,不爱着家,最喜欢野外乱跑,不像我姐在家安静的学习写字。记得好几次我爸来寻,回家自然免不了被严加管教。慢慢大了,慢慢还原成了该属于安静的样子…… 其实内心依旧狂热。 汪曾祺曾写道:人活着,一定要热爱点什么。我便爱了这山川草木的多情,爱了自然里各种生动的乐趣,爱了蓝天下无拘束奔跑的自由......<br></h3><h3></h3> <h3><br></h3><h3>你来与不来,它都静静地那,不急不躁任时光流淌。你来了,就会惊讶的发现繁华的大重庆下还有温柔岁月的另一面,可回忆,可叹惜,可追溯…<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去哪寻找老重庆🌾🌾</h3><h3><br></h3><h3>自己生在重庆长在重庆,却从没有让女儿真正了解过重庆。(女儿刚满一岁,我就带她到南宁和爸爸团聚,每年假期探亲,多半也是在家陪老人) 热爱生活的堂妹义不容辞担当了导游,带着我们感受老重庆、新重庆的各种风采。重庆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是从上半城通到下半城的一条老街道,也是领略老重庆市井生活的好地方。可如今十八梯也逃不过城市建设的步伐,到处被拆得七零八落,再无昔日里浓浓的生活气息。 山城步道、老城墙、湖广会馆,一路走来,女儿特别的感兴趣。<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这个话题不想多说,你亲自来感受更深。3D城市,魅力十足。</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华路小学🌾🌾</h3><h3><br></h3><h3>顺路带女儿去了当年就读的新华路小学,名字亦然,却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完完全全重建过了,留张影纪念吧。 我经常跟女儿说自己童年的糗事。小学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某一天课堂上,李老师说:“今天干坏事的同学请主动站出来。”当时干什么坏事完全没印象了,只记得那几个男同学陆续起身,我也很爽快地站了起来。然后我们老师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让我快乐的记到现在:“某某同学,你看你长得那么秀气那么文静,为什么每次干坏事,十处打落九处有你?”</h3><h3><br></h3><h3>我个高腿长,李老师让我当了体育委员。上体育课喊喊稍息立正挺有劲的,可是一到跑步,弱势暴露无遗。估计体育老师忍无可忍,有一次跑步时冲我大声喊道:“某某同学,你那大长腿有什么用?白长了。”</h3><h3><br></h3><h3>多年后事实证明,体育差不是我的错,我们家的孩子体育都不行。 当你回忆自己孩提时候,你都会想起什么呢?做过一些“小坏事”的人会不会懊恼年幼时为何不做个听爸妈话的乖孩子?而那些从小一路懂事规矩、成绩优异的好孩子们成年后会不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从来没做过一件“小坏事”?</h3><h3><br></h3><h3>岁月如风,成长的过程中那些或温暖或伤心的往昔,都随着时光流逝,慢慢变成一串串小风铃点缀在你生命中,直至老去。<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回忆是无法记出详细的年月日的,常常因为偶然听到的几句歌词、下班路上某个饭馆传出了家乡菜的味道,甚至一场突来的雨,一个不相干的感触,就把思绪牵回到自己的童年,柔肠万千。</h3><h3></h3> <h3>你可还记得童年的记忆里,那座岁月浓浓的老房子?<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约街9号🌾🌾</h3><h3><br></h3><h3>节约街9号,离朝天门不远,旁边标志性建筑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重庆饭店,印象深刻的就是重庆饭店的卤兔头。改革开放,节约街9号有几年变成了小商品批发市场,头花、发夹、袜子、洗发水、装饰品等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h3><h3><br></h3><h3>现在的节约街9号已面目全非,变成了大工地。据说因风水太好,拆了好多居民楼建成大型的商务中心。</h3><h3><br></h3><h3>有一年去外地出差,朋友开车带我去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看看,家里的老房子已改建成三层的小楼房,学校依旧还是那个学校。朋友感叹:“小时候,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下水摸鱼抓小虾......可如今......”<br></h3><h3><br></h3><h3>记得朋友曾在我的朋友圈写道:中国的农村已经不复当年的宁静,而城市更是毫无根基。故乡,早已消亡;回忆,无处安放。<br></h3><h3><br></h3><h3>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h3><h3><br></h3><h3>是啊!城市日新月异,变化大到让你惊叹,可儿时的味道却越来越淡,只剩回忆。</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院子的故事🌾🌾</h3><h3><br></h3><h3>节约街9号那座老院子,是我童年、小学,跟着爷爷奶奶、姐姐妹妹,家人们一起生活的地方。从来不用刻意的去回忆,梦会把我带回老院子,魂牵梦萦。</h3><h3><br></h3><h3>老院子分前楼后楼、中间有口水井,厨房和卫生间是公用的。几十口人就在这院里和谐生活着。以前的美篇作品《端午时节抒粽情》,《从小桔灯到红灯笼》我都有写过。<br></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长里短🌾🌾</div> 现在都是高楼大厦,一栋楼有三十几层,一个小区几百户人家。下了班放了学进了各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门,门里的世界只有自己懂。 老院子没有秘密。哪家夫妻吵架分床睡了;哪家的孩子昨晚床上画地图了,或者淘气挨揍了;哪家养的大白兔生小崽子了;谁家要娶媳妇或者嫁女儿,都清清楚楚的。又或者谁家有事麻烦邻居帮照应一下都是很自然的。 做饭的时候最热闹,大的小的都挤在公用厨房里,一边做饭一边聊天,气氛融洽。</h3><h3><br></h3><h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用在节约街9号的老院子,格外适合。 </h3><h3><br></h3><h3>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奶奶都是特别善良正直的人,从不在人后说闲话,也乐意帮助别人。对面家的邻居搬走后还每年回来探望老人。</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颂夏天🌾🌾</div> 一进入夏季,院里的孩子们热情高涨、精力格外充沛。 夏天有趣的事情太多了。相约着去水运公司排队买冰砖,回家做冰镇饮料;去长江边上放风筝,杂草丛里抓虫子;夏天穿着少,女孩子们跳橡皮筋、踢毽子、跳格子也多了起来。特别是跳橡皮筋,难度高的时候,是需要翻跟斗的。想象一下身着大棉袄大棉裤在大严冬里翻跟斗的样子,是不是让你有了忍俊不禁的面面感? 夏天,西瓜买回来就搁在水桶里,用绳子慢慢地放进水井里泡着。几个小时后冰冰凉凉的甜西瓜让你瞬间变小猪。大人们还在水井里泡啤酒。 4分一根的糖水冰棍,5分一根的豆沙冰棍你吃过吗?特别好吃! 那个年代没有冰箱,冰棍只能现买现吃。院里孩子多,经常结伴去买。卖冰棍的阿姨里三层外三层揭开厚厚的老棉布,冷气嗖嗖地冒出来,一支支冰棍整整齐齐地码在箱子里,眼馋得要死。买好的冰棍装进搪瓷缸子里,上面搭块厚毛巾,百米冲刺跑回家。 我特别喜欢豆沙冰棍,可为了每次节约一分钱,大部分时候都买4分的糖水冰棍。 夏季炎热,房间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只靠一把把蒲扇送清凉。有时在蒲扇上洒些水,水珠上下飞起,舒服之极。 落日的余晖晕染大地,朝天门方向时不时传来轮船的汽笛声。地面的温度依然没有退却,大人们便提了井水泼洒在院子外的空地上。再晚些家家户户都拿着四方凳,竹板席出来搭。 大人们忙着,孩子们更忙,夏夜最好的游戏就是官兵捉贼(捉迷藏的一种),那时真的怎么疯怎么野都不觉得累。现在特别理解人们都说孩童似朝阳。 大人一吆喝,我们乖乖的躺回自家搭的竹板席上睡觉。我们姐妹三个刚好睡一张。 月光清亮,星星眨巴着眼睛,偶有萤火虫打着小灯笼出来乘凉,一闪一闪的。老人开玩笑说萤火虫打着灯笼出来找媳妇的。 我们不愿睡觉,还缠着老人讲故事。奶奶就讲朝天门、千厮门、金竹宫的离奇故事,孩子们又怕又爱听。 听着听着脑子开始打结,眼睛也慢慢闭上了。月光如水,奶奶用故事把我们送进了甜蜜的梦乡。 早上醒过来懵懵懂懂的,昨晚不是睡在院子外吗?怎么早上又睡在房间里呢?原来爷爷奶奶怕我们着凉,到了下半夜,又把三个睡得像小猪的姐妹背回楼上。 爷爷奶奶走了那么多年,我跟姐姐依然认为他们是世上最好的爷爷奶奶。如果世间真有轮回,我们还是愿意做他们的孙女。<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抓沙包🌾🌾</div> 那个年代,女孩子手巧,沙包都自己做。找块棉布,用剪刀剪成一条条大约8厘米长,3.5厘米宽的布条,将棉布的反面对叠起来,一针针来回尽量缝密实,缝隙大了里面的东西就会漏。两边缝好后留上口,将小布袋翻至正面,里面装沙或者米粒,八分满,再把上口两边各自向里卷点边叠在一起缝密实。 这样的小沙包要做7个。 几个女孩凑一起就可以比赛了。将7个小沙包全部握在右手,半空随意抛下,这个动作要讲技巧的,抛得太密没法抓,抛得太散,不好抓。 下面就介绍一下我们当时抓沙包的规则。第一回,抛下沙包,拿起一粒,扔上空,右手赶紧反手往下抓一颗,再接住上面掉下的一颗。再扔再抓,把剩下的六颗都拣完;第二回,扔一颗,反手同时抓两颗,三次把六颗抓完。最后一回按一二三的沙包个数捡。难度最大的就是一把抓,七颗沙包,先上抛一颗,反手抓六颗再正手接住上面一颗。做完这一套,你就算赢了。 丢沙包很关键,再加上眼疾手快。 我们也用杏核做沙包。杏子吃了留下杏核,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用砂纸将两头磨平即可。但不如软沙包好抓。 女儿小时候,我也帮她缝了七个沙包,玩一下就再无兴趣,时代不同玩法也不同了。</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刻纸风波🌾🌾</div> 有一段时间流行刻纸。那时候的手工纸颜色不多,油亮油亮的。先在手工纸背后描上喜欢的图案,多半是比较简单的。描好后,下面垫块玻璃,用小刀小心翼翼、一刀一刀地刻,有时也用上剪刀。刻好后,心情愉悦得很,一张张夹在白白的笔记本里收藏着。 时不时,院里的女孩们串门便各拿了自己的宝贝,互相传阅欣赏。我们家的女孩算得上心灵手巧,刻的纸总是比其他孩子的漂亮。 记得有一次,有一本刻纸怎么都找不到。我们三姐妹(我姐、我表姐)一分析一致认为是楼下水井边的小柳拿去了。我们三个立马跑去小柳家兴师问罪,小柳怎么都不承认是她拿了,还怪我们诬赖她。吵来吵去没有结果,我们三个只好无奈地离开。 过了几天,发现水井边地上零乱撒落着我们的刻纸。 那个年代的人总是善良又单纯的。我们三姐妺没有再追究刻纸事件。过了不久,大家又聚在一起刻纸剪纸了。</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裸女事件🌾🌾</div> 对面邻居的毛毛擅长画画。他家有很多画册,包括当年并不多见的世界名画画册,让我羡慕至极。每天一放学,我都想溜进他家,要么安静的看他画画,要么安静的看画册,偶尔给他做做模特。 画册中,世界名画对我吸引力最大。还有画册里好多女子,要么裸着全身,要么裸着半身,丰盈的身体却一个比一个美丽,第一次看得我目瞪口呆,然后越来越喜欢。 我央求毛毛照着画册上的女子画几幅给我,他便取了画纸用A4铅笔画了几个小小的。我带了去学校偷偷给同学欣赏,男生女生既惊讶又喜欢。后来我强烈要求毛毛给我画幅大的,带到班上,同学你传我我传你,被李老师发现了。</h3><h3><br></h3><h3>我们那个年代,性教育非常落后,大人们的思想也比较闭塞封建。结果我就不写了,大家肯定猜得到。</h3><h3> 我的小学同桌燕子喜欢画仕女,看一个个柳叶眉、细长眼、樱桃嘴、裙衫飘逸的女子展开在画纸上,我也喜欢得很。加上毛毛那边的艺术熏陶,我也开始画画,画各种美美的女子,有模有样。初中三年参加了几次水彩绘画比赛还拿了奖,跟着美术老师学了几个月的素描,因文化课成绩平平,顾此失彼,最后放弃了。 一个人的性格很重要。儿时太皮安静不下来,学什么都半途而废,悲伤不至一点点。<br></h3><h3></h3><h3></h3><h3></h3><h3></h3> <h3>回忆一旦开始,铺天盖地。漫无头绪写了那么多,但每一个小故事都掩藏不住我对童年的怀念……<br></h3> <h3>假如真有时光穿梭机,你愿回到哪一年?</h3> <h3>节约街9号的故事还有很多,你如果想听,我就继续讲。</h3> <h3>所有故事及图片均系原创,希望你喜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