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行。

万里

<h3>嵊州东王村,是我国越剧涎生,发源地,后经宁波,上海的发展,成为国內第二大剧种。可令人难从相信越剧居然起源于嵊州这个不起眼的东王村。己有国家领导人及地方政府人员多次光观支持。今天我们也有幸到此一游!</h3> <h3>文化之旅嵊州行即兴/胡逆风诗。 五律 越剧</h3><h3>的笃草台戏,百年尊美谈。</h3><h3>红楼顽石梦,碧玉凤冠簪。</h3><h3>足迹京连沪,传承女易男。</h3><h3>澄潭听水韵,灵秀数江南。</h3> <h3>2016年3月27日,在越乡</h3><h3>的盛情邀约中,越剧人、爱越者</h3><h3>怀着虔诚的心、饱满的爱,齐聚</h3><h3>越剧诞生地——嵊州市甘霖镇</h3><h3>东王村,完成了一个恭祭,寄托</h3><h3>了一腔深情,感慨了一怀虔诚,</h3><h3>昭示了一念决心。</h3><h3>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数</h3><h3>百名戏迷欢聚一堂,与政府部</h3><h3>门、越剧界等有识之士共商越剧</h3><h3>发展大计,形成了推动越剧传承</h3><h3>的共识。</h3> <h3>2017年3月27日,是越剧诞辰</h3><h3>111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越剧戏</h3><h3>迷网正式开通上线的启动日。</h3><h3>作为越剧故乡嵊州文化创新发</h3><h3>展的大举措,中国越剧戏迷网为越</h3><h3>剧小镇建设打开了一个窗口,为越</h3><h3>剧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发展搭起了</h3><h3>一个平台,更为全国广大越剧戏迷</h3><h3>兴建了一个聚会、交流、探讨的网</h3><h3>上大家庭。</h3><h3>来自香港、台湾等16个省、</h3><h3>市的千余名戏迷参加了活动。</h3><h3><br></h3> <h3>王金水,金荣水(1879—1944一1957.</h3><h3>越剧史上第一副女子</h3><h3>科班的创始人。读过私塑,</h3><h3>在贫困的施家岙算是一个</h3><h3>有文化的人</h3><h3>他身高体壮,有胆有</h3><h3>识,青年时租包柴山,参加“抬脚班”,是一</h3><h3>个谋生里手,被同村一户独生女农家招赘为婿。</h3><h3>与苍岩俞芝祥、俞基椿等光复会的骨干结为知</h3><h3>交。和反的县绿林头目朱章元、洪庆标、</h3><h3>王良云等有秘密往来。</h3><h3>袁世凯倒台后,参加辛亥革命和反袁半争</h3><h3>的县人纷至上海。王金水依靠这层关系,也</h3><h3>开始往返沪嗓,经营旧衣、布头、糖果、糕点</h3><h3>和少量人参补品等小本单帮生意。</h3><h3>这时,俞基椿已在上海十六辅九亩地镜花</h3><h3>舞台开戏馆,王金水通过他的关系,也开始为</h3><h3>戏班包饭。不久,又和同乡关子羽合股,成为</h3><h3>县人周麟趾办的升平歌舞台的前台老板,承</h3><h3>包小歌班的演出业务,进入了小歌班的圈子。</h3><h3>王金水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对小歌班内部情况的熟悉,为他开办女子科班创造了有利条件。</h3><h3>同时在俞基椿的鼓励和支持下,推荐金荣水、</h3><h3>任阿求为女班教戏师傅,王和铨为武戏师傅,</h3><h3>增强了开办科班信心</h3><h3>办班初,受社会上封建残余思想的阻挠,</h3><h3>年幼的姑娘不敢入科,他动员女儿、侄女率先</h3><h3>进班,并给以食宿和高待遇为报酬才得成功。</h3><h3>并动员弟弟为琴师,女儿管理和制作戏服,儿子、</h3><h3>女婿管理班务。为供给全班三十多人的膳食以</h3><h3>及师傅的工资等,使他积蓄化尽,无奈卖掉准</h3><h3>备盖房造屋的木料、砖瓦,终于使女科班能坚</h3><h3>持办下去。并培养出了施银花、赵瑞花、屠杏</h3><h3>花在内的一批女伶,开创了男子小歌班转化为</h3><h3>女子越剧的新局面,成为女子越剧的创始人。</h3> <h3>“赋子教戏法”。这在当时是一个创造。因为男班时期没有固定的剧本,</h3><h3>大多是“路头戏”;即使有些“肉子戏,在表演上仍有很大随意性。那时剧</h3><h3>目的基本内容,是由“赋子”和“单片”两部分构成的。“赋子”是“落地唱</h3><h3>书”和男班艺人用嵊县方言演唱的程式化唱段,一般为七字韵句,用来描人、</h3><h3>状物、摹景、叙事,如“游景”、“街坊、“节季”、“出征”、“赶考”、</h3><h3>“花园”、“品貌”等等,演员熟记后,在台上碰到什么情景就套唱什么“赋</h3><h3>子”,同一“赋子”可在不同的剧目中演唱。根据剧目情节的需要,用一些特</h3><h3>定的内容把“赋子”贯通起来,称为“单片”。用“赋子”和“单片”来表</h3><h3>演的剧目称为“路头戏”(即“幕表戏)。当某一“赋子”成为某一剧目的</h3><h3>固定化唱段时,则称为“肉子”,这类剧目称为“肉子戏”,“肉子戏”是向</h3><h3>剧本戏过渡的雏型。施家岙女班采取的基本教学方法是口授“赋子”和“单片”,</h3><h3>形成了“赋子教戏法”成为以后办科班的典范,被照搬照用,促使了女子越剧</h3><h3>大发展。</h3> <h3>初创(四工调)</h3><h3>1925年春,裘光贤接班后,把女班带到杭嘉湖地区。这时,施家岙女班艺徒已进入青春期,渐</h3><h3>渐绽出女性的天赋美,近两年的演出史让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王湘芝等的主角地位也已逐渐</h3><h3>明朗起来。在嘉兴县演出时,陈素娥等四位男艺人参加到了女班中来,男女同台串演了一段时间。</h3><h3>施银花在表演和唱腔上受到了陈素娥等艺人的诸多指导。但在表演和唱腔上男女不协的矛盾也更加</h3><h3>明显地暴露出来,并成为了女班发展上的一个严重障碍。男班唱腔主要是丝弦正调,金荣水教的也</h3><h3>是这种丝弦正调但感到压抑。在琴师王春荣的配合下,施银花等女班学员大胆吸收京剧、绍兴大班、</h3><h3>武林班等剧种和民歌小调的营养,在班丝弦正调的基础上,改定基音,摸索出一种新的丝弦过门</h3><h3>并不断改造原有的慢板、中板、快板、十字调和各种速度的清板,又增加了板、侧板、调等板</h3><h3>式,终于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女宫的[工调],改胡琴[正调]的15定弦为63定弦。为女子越</h3><h3>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走出了女子声腔发展的第一步,是女子越剧发展的里程碑。</h3> <h3>王氏宗祠</h3><h3>王氏宗祠,又称大祠堂、节孝祠、建于明正德七年(151</h3><h3>2),是该村最古老的明代建筑之一。宗祠位于华堂村东首,座西</h3><h3>朝东,共三进。中轴线上设门楼、孝子殿和大殿,两侧设厢房,大</h3><h3>殿供奉自始祖王羲之以来历代祖先神位中进孝子殿供奉王羲之第</h3><h3>三十六世孙、孝子王琼及其妻石氏太婆当年为表彰石氏太婆守</h3><h3>节持家、教子成名的功绩,还另建有碑坊一座瑞莲池呈凹字形环</h3><h3>扣孝子殿,使该殿三面临水,上架双孔石拱桥连接门楼与孝子殿。</h3> <h3>金庭观 </h3><h3>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弃官隐退,遍浙山水,最后携妻带子来到刻具(今嵊州)剡溪之畔,建宅躬耕,过起田园生活。晚年</h3><h3>羲之修书教子,论道辩佛,在此生活了七年,升平五年(361)在故宅谢世。后五世孙舍宅为道观,齐高帝赐名金庭观。唐天宝六</h3><h3>年(747)被定为道家第二十七洞天。明代金庭观更名为三清殿,并增设禅院,供奉佛祖。金庭观有道观,佛堂和祭孔的书楼,成为儒释道</h3><h3>三教合一的胜地。近年来,王羲之故居经修,书股,艺术长金庭观生平艺术馆。</h3> <h3>王羲之墓,四面环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墓顶圆形,四周石砌茔堂,</h3><h3>有墓道、墓碑、亭,墓前有明弘历年间“晋王右军墓碑”。墓系1985年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h3><h3>护单位。</h3> <h3>以上照片资料取于群里大家所提供的,谢谢大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