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总顾问:舒琦</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顾问:蒋序卿</span></h3><h3>专家评委:李志红 侯群芳 杨荷鲜</h3><h3>组长:徐冬冬 邓开冰 杨永洪 陈世明 袁亚林 李良军</h3> 前言 <h3> 思想,需要碰撞;成长,需要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努力造一批有理想信念和扎实学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4月25日上午,“沅州秀水,研学共同体”第二期校际交流活动在芷江镇麻缨塘小学隆重举行。</h3><h3><br></h3> <h3></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沅州秀水研学共同体”是由荷花池小学牵头,麻缨塘小学、大树坳小学、碧涌镇小学、五郎溪小学、艾头坪小学五所农村小学组成于2018年11月22日成立。第一期在芷江县荷花池小学举行,取得了圆满成功,让六校老师们受益匪浅。</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3> 此期教研活动是对第一期的延续,本次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模式。</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活动分为两大板块,上午四堂语文课展示,下午分两组对课例进行研讨以及教育局专家进行总结点评。</span></h3> <h3> 芷江镇麻缨塘小学为本次校际交流活动的东道主,学校僻居一隅,远离城镇和集市的喧嚣,如空谷幽兰,从容而淡雅,丝丝兰香浸润着校园。</h3> 开幕式 <h3>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春日的芳香洋溢在麻小蓬勃的校园,春日的温暖充盈着孩子甜蜜的脸庞。在春天的召唤下,我们六校齐聚一堂!</h3> <h3> 在活动伊始,县教育局语文教研员李志红老师为本次活动致开幕词,对本次活动的策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本次校际交流活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让我们顿时觉得信心满满。</h3> <h3> 荷花池小学徐冬冬校长宣布活动开始!</h3> 上课之老师篇 同课《范仲淹的故事》 <h3> 麻缨塘小学的李文红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第一节课《范仲淹的故事》。上课之前,李老师板书好范仲淹的千古名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h3> <h3> 人淡如菊的李文红老师课如其人,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如春风细雨般娓娓道来。</h3> <h3> 《范仲淹的故事》一课,主要叙述了范仲淹的四个故事。李老师回顾上节课内容后,让孩子们合作探究令<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子</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们</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句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说明原因,展示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范仲淹的品质,教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思路清晰明了。</span></h3> <h3> 如果说麻小的李文红老师的课如小溪流水般顺畅自然,那么荷花池小学的谭海燕老师的课呈现的却是一堂激情飞扬的《范仲淹的故事》。 </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蓝本,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对教材的把握是关键。李志红老师强调:我们要准确定位语文学科的地位,夯实语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span></h3> <h3> 谭老师这堂课和李老师最大的不同:课件出示了令孩子们感动的语言,用四种不同的方式来学习范仲淹的四个故事,特别注重以读悟情,让孩子们用多种方式朗读来体会领悟,并在授课中渗透着动作和语言描写的写作手法,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h3> 同课二《孔子学琴》 <h3></h3><h3> 杨戬老师站在三尺讲台前,脸上始终洋溢着亲切的微笑,举手投足间,颔首低眉间,无不体现出她是经验丰富,亲和力极强的好老师。</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课文思路比较清晰,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词,上课时,先让学生理清思路,划分好阶段,在从时间上感受孔子好学、不知疲倦的精神。在此基础上,结合师襄每次来看孔子琴艺的不同为切入点逐步的深入课程,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孔子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却仍不满足,体现出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品质。由于考虑到是“同课异构”展示课,本着“另辟蹊径”的原则,她的课堂增加了时间顺序、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span></h3> <h3> 杨老师那苍劲有力的板书,那举手投足间的自信,那清晰明了的教学思路……处处体现着她二十年来积累的扎实教师功底。</h3> <h3> 第四堂课是五郎溪小学张映荷老师带来的《孔子学琴》,与杨戬老师不同的是,她只选取了孔子语言这条线索来做进行授课。</h3> <h3></h3><h3> 青春活力的张映荷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设计简单清晰,亲如大姐姐的她用爱心和耐心浇灌了自己的课堂。</h3> <h3> 张老师去年才参加工作,教师生涯未满一年,几十年的教师生活才开始,且学且珍惜,保持这颗热情的心去接受更多的挑战吧!</h3> <h3> 四位老师因同课而相聚,因异构而各吐芳华。此前磨课这段历程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期间的思考——推翻、重构、斗争、说服、矛盾……千滋百味、百感交集的状态,是对自己的不妥协,也是对课堂的追问沉思。</h3> <h3> 是的,我们语文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从无从教起到发现N个精彩点再到滤出一条教学主线,真的需要我们付出无数倍的心血和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啊!</h3> <h3> 听课的老师们时而侧耳倾听,<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时而挥笔速记,时而拍摄收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时而耳语几句,时而闭目沉思……既不错过精彩,也不放过瑕疵。</span><br><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h3><h3> 再来看看课堂上的孩子们,时而热烈地讨论,时而认真地做课堂笔记,时而大声朗读,时而踊跃发言,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他们都是学习的小主人。</h3> <h3> 孩子们正襟危坐,道不尽的认真和喜欢。没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h3> 课例研讨 <h3> 课例研讨分为两组。第一组在会议室研讨五年级的《范仲淹的故事》,第二组在多媒体教室研讨四年级的《孔子学琴》。</h3> <h3> 第一组由邓开兵校长主持,采取每个老师依次发言的方式。</h3> <h3> 上课老师先说教学反思,然后每位老师再依次评课。</h3> <h3> </h3> 第二组 <h3> 第二组在多媒体教室研讨《孔子学琴》,又分为两个ab两个小组分开进行研讨。</h3> <h3> a组的主评人――荷小张恒老师。张老师在荷小语文组有很高的声望,她就像一个问诊把脉的老中医一样,什么课只要她一听,定能找出症结之所在。</h3> <h3>a组研讨张映荷老师的课。b组研讨杨戬老师的课。教师三五围成一团,进行思想交流碰撞。</h3> <h3>b组讨论激烈</h3> 课例分组研讨成果之汇报 <h3>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和评课研讨可以减少遗憾,让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完美。</span></h3> <h3>麻缨塘小学杨萍老师作为二组的研讨汇报人,她的汇报聚集了全组同仁的思想火花。</h3> <h3> 第二组的汇报人――蕙质兰心的荷花池小学蒲俊老师,汇报博ab两组之智慧,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强调了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基必须落到教学实处。</h3> 专家总结 <h3> 最后由县教育局语文教研员李志红老师做总结发言。她先对四堂客进行点评,每次听李志红老师的评课,总是迷糊灌顶。</h3> <h3> 李老师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怎么样把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落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是现在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语文是工具学科,孩子的阅读思考能力,是未来学习数理化思维能力的基础,而且语文的学习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李老师的点评中提了一些关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阅读教学的意见和看法。</span></h3> 写在最后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同课中磨砺,在异构中升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闭门造车,各自为营是提升不了教研水平的。此</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次同课异构活动为六校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如何建立一个富有激情,充满理想,凝聚智慧,放射活力,敞开胸怀的教研环境和机制,是我们构建共同体的目标,也是我们对新教育、大教研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将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探索着,践行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