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宅!(乡情篇)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老屋是沈氐祖屋,它建于明清年间,距今已近两三百年,位于浙江省桐乡濮院镇义路街61号。据镇誌记载“沈氏&nbsp;&nbsp;最早一支,原籍吴兴,元时迁居濮院,始迁祖不详。《东畬杂记》载“北横街杨家牌楼下,沈宅亦元时屋,俗称牛棚里”,元时屋“春煦堂”匾额,为同是吴兴人的赵孟頫所书,文化大革命时该匾额及家谱均毁。几经变迁,“沈家牛棚”人员进出门改在义路街37号。”沈家牛棚”即沈氐老宅——祖屋记录了历史的更替,社会的变迁。它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也是几百年前百姓们最真实的生活遗迹,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我家这栋老宅共有十几间屋子(两层阁楼),五个天井,两个院落,共占地近千平米,可谓深宅大院,两面临街……。院子里有两棵硕大茶花树和枇杷树,盛开季节花瓣洒落遍地,另样的景致,别样的情;枇杷树上结满金黄的枇杷果……。天井更是我们老少皆宜活动的地方。各类花草盛开,夏日纳凉,孩子们嬉戏玩耍……。</p> <p class="ql-block">老屋的“漱石居”等老房子是我的曾祖父沈賓虞周岁那年建造的。造屋花了两千多大洋,而装修装饰老屋费用和造房同样多。听父亲说“曾祖父是个非常能干的生意人,承接祖上的多种产业又经营有序,收入丰厚;本性良善又乐善好施的上祖和曾祖每日忙碌……。不幸的是长年的劳顿奔波让曾祖感染疫病,殁于旅途。他的英年早逝让沈氐当年的后人子弟们提前担负起责任。怀念他们,我的上祖和曾祖!</p> <p class="ql-block">老屋是我的精神信仰,是岁月变迁,是光影流动,时光斑驳的记写。如同一个时光宝盒里装满过往所有美好;成长路上的欢声笑语,青春里的磕磕碰碰,跌倒过爬起来的样子。童年走过的无数快乐和懵懂。奔跑在岁月的长河里,经历繁华、走过沧桑、无数记忆中走过的回忆:唯独深记的是故里的老屋!在风雨中傲立的老屋,它深情的样子!记忆中不曾褪去,烙印在脑海的是成长中经历的点点滴滴。老屋是一本经书,诵读着我多年来的经历与坚强。身处浮华,久居闹市。若说寻找一种归家的潜意,那就是走进故里的老屋。</p> <h3>……“第一次触摸老屋那是一九七五年初,首次踏入老屋的家门,看着这与北方完全不同风格的雕梁画栋的古式阁楼。惊喜,赞叹!有些好奇,忍不住四处看看走走……。站在天井望着湛蓝的天空,走到当时父親的后花园,看到一个硕大的鱼缸。里边还放着一座小假山,几条小金鱼自由地游着。院内有几棵果树。听说,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这里将是春潮起伏。一派春意盎然。我们曾顺着厨房间的过道沿着楼梯始阶而上,几间木雕的闺房便现在我们的眼前。”</h3> <h3>曾几许,庭院深深……</h3> <h3>烟雨中的老屋~~烟雨笼罩中的老屋另一番味道,“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屋檐洒雨~蹉跎辗转宛然~岁月中寻寻觅觅……。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意境!👍</h3> <p class="ql-block">我家这栋老屋:百年沧桑,百年历史。曾几何?楼顶攀高灯,雀鹊高枝鸣……。出自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赵松雪)亲笔手书的“春煕堂”堂扁名振江南,可见老屋与赵孟頫渊源之深。老屋孕育了几代人,曾让族人为此骄傲。这里有前辈的艰辛创业,有后辈的承接跋涉!一代又一代,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曾走出过引以为豪的名人,专家、学者。当然,更多的名不见传的普通人。每当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天井,过道,门坎和雕刻花鸟的门窗与院子里果树,花草朝珲相映。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让人绪沸动,联想翩翩。仿佛那门楼的砖碉上刻着,古代人物述说的久已远去的故事;似乎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写下先人的足迹,后人的背影,老屋还向我们涓涓地述说着昔日的繁闹……。这具有江南风格的雕梁画栋的古式阁楼老屋是一个年代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濮院隶属浙江桐乡,据昔日吴越交汇之地,以濮绸闻名,明清两代日出万匹绸,属富甲一方的江南五大巨镇之一;走进千年濮院,触摸古镇的轻袅婷婷,领略衣锦之乡的繁华,感受时代濮院人对人文的执着,延续根植桑泥的简朴气息;“江南忆,最忆是濮院。”濮院的老桥、老街、老房子……古镇是艺术家眼中的瑰宝,留住这烟雨美景,江南文脉……。</p> <p class="ql-block">时光轮转,岁月悠然。与老屋结成一道无法斩断的情怀。儿时的记忆,相连的碎片,过往的碎碎念连成片片美好回忆:依稀记得五十年代每每台风到来之际,老屋便挤满了前来躲避台风邻居们,当时我家老屋是四邻的“避风港湾”,可见老屋的基础建筑非一般厚实,能抵挡住自然界侵犯;乐善好施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传承的信念——时至今日。</p> <h3>父母的结婚证,当年在“春熙堂”举行婚礼!</h3> <p class="ql-block">2019.4.18日我们在老屋找到仅存一百多年前的老物件,一个当年爷爷沈叔和在世置办的木桶,弄清我们的祖先乃吴兴人氏。4.19日我刨根求源:根据哥哥回忆:“父亲告诉他,我们的沈氐祖先从湖州吴兴竹墩走出来,传承家用木桶上吴兴字样,确定我们沈家祖先是吴兴竹墩村人氏。“天下沈氐出吴兴,吴兴沈氐出竹墩。”愿沈氏后人青出于蓝,胜于蓝。</p> <p class="ql-block">竹墩曾是湖州市下昂乡的一个下属行政村,包括冷湾里、潘家塘、南墙门、李家棣、寺前桥、寺塘漾、姚家棣、周家墩八个自然村。虽仍保持着桑、蚕、鱼、稻的农业生产传统,但水乡风貌已不复存在,陆路交通却相当发达。</p><p class="ql-block">湖州市下昂镇是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上的典型江南水乡,位于湖州市南20千米,辖18个行政村,一个镇区管理委员会,------﹣下昂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现下昂镇的老街仍保存有据传由赵孟俯取名的"望晖"、"听月"二座古石桥。下昂镇竹墩村是明清时吴兴望族一一吴兴竹墩沈氏的发源地,是沈尹默、沈迈士等文化名人的故乡。其中,沈尹默出自竹墩村《五亩园》。2000年5月,竹墩已改属菱湖镇管辖。</p> <h3>天井里的青石板……</h3> <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大多是一个钟爱拍摄,毕业于浙江美院的侄女拍的。油然而生一种赞叹!.赞几百年前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建造水平。房子虽历经风雨却能保存至今,不能不说当时的建筑技术是上乘的。赞我侄女的高超摄影技术,让这有着历史文化意义和经济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留给世人观赏,作为现代人——老屋的后人当引以为傲!江南特色的此类老屋几十年之前也许比比皆是,随着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完整存留下像我家老屋这样久远的宅子已寥寥无几。我家老屋之所以完整存留是几代人的守护;几代人的艰辛付出才得以保存下来,现面对世人,为此点赞!</p> <p class="ql-block">美篇集唯美的照片和真实的文字记载说明,呈现给大家的将是一座百年老宅的沧桑。有些照片是首发;表达了家人,亲人对老屋的情感和旅居异乡和侨居国外人的思乡情怀。记住昨天,珍惜今天、憧憬未来。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释怀,包容一切过往的人和事。美好每一天。美篇也是为了纪念曾经的家乡老屋,曾经的过往,曾经的人和故事。家国情怀,铭记于心!永远的老屋!提供素材为老屋主人们回忆,视频由侄女婿录制提供,文字叙述由Sh丫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