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碰撞——吴春华工作室活动

殊途

<h3>在阳光明媚、春光送暖的四月,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相聚在整洁、漂亮的昆十中学,相聚在充满活力、幸福洋溢的白塔校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探究智慧课堂和传统课堂各自的优点。本次活动由吴春华名师工作室两位老师分别展示智慧写作和传统写作课,参加观摩的还有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中学、宣威市第一中学、昆三中滇池中学、新迎中学以及昆十中部分初高中英语教师。</h3><h3><br></h3><h3><br></h3><h3>正在进行联网和系统调试</h3> <h3>第一节是昆十中张晨婧老师的“智能批改作文讲评"课。</h3><h3>首先,张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并指出大数据时代,利用智能工具能帮助我们掌握直观信息,快速呈现当堂反馈,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h3> <h3>接着,张老师给出了两张本次考试的数据分析图,让学生直观地说出此次考试的优点和缺点。从图表上,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本次考试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考点和仍需要改进和提升的部分,为接下来的复习提供了导向和针对性。</h3> <h3>然后,根据本次批改情况,依次列出书写不规范、拼写错误(the most common mistakes)</h3><h3>动词错误、冠词限定词错误等题目。</h3> <h3>在此互动环节中,以抢答和随机抽取同学作答的形式进行。学生抢答只需要按下pad上的键即可进行回答。但是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生怕错过最佳点击时间,课堂氛围非常活跃。</h3> <h3>此外,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老师终端和大屏幕上同步显示作业完成情况,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答题速度和时间掌控。</h3> <h3>Learn from good examples:</h3><h3>让学生勾出好的句子, 然后抽取几个同学展示勾画情况,然后老师点评和展示推荐的好词好句。</h3><h3></h3> <h3>最后让学生根据要求每个结构造一个句子,然后把写好句子用pad拍照上传。</h3> <h3>写完后老师挑选部分同学句子,呈现在大屏幕上进行批改,让学生当堂得到反馈,也让其他同学从别人的句子中学到东西。</h3> <h3>第二节课是昆十中杨熙老师的传统写作课堂:Writing a letter to give advice。</h3><h3> </h3> <h3>以问题What are your problems来导入,让学生从study,personally,friendship,family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然后确定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头脑风暴列出写作相关词汇。</h3> <h3>然后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写一封建议信。</h3> <h3>然后,杨老师介绍了写建议信的结构和大体思路,并给出了一些适合用于提建议的句型,给学生scoffeding和充分的语言输入。</h3> <h3>接着,杨老师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写一篇建议信。四人小组要亲密合作,学生1写开头和结尾,学生2和学生3写body(给建议),学生4(小组长)负责合成文章。</h3> <h3></h3><h3>在大量的脚手架基础和词句输入之后,学生们积极讨论,合作学习,写作效率很高。</h3><h3></h3> <h3>写作过程中杨老师不断到各个小组中去指导。</h3> <h3>写作完成之后,杨老师让学生互相交换批改,并给出评价和意见。</h3> <h3>然后,老师挑了几份作文用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进行点评。</h3><h3>作为总结,杨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学习所得。学生不仅仅聚焦于作文,而是就本次写作,得到启发,要注重交流,努力解决问题,走出自己的舒适圈。</h3><h3>最后,杨老师要求把作文再修改,并制作成手抄报。</h3> <h3>课后,吴老师带领工作组成员和其他老师进行评课。张晨婧老师和杨熙老师进行说课ing…</h3> <h3>张晨婧老师介绍了智慧课堂 和“智学网”,并分享了作文由老师改到机改的经历。她说智能教学有利有弊:一方面大数据分析,拍照上传批改(在家可以上传快速得到反馈),直观即可反馈 ;另一方面,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h3> <h3>杨熙老师充分调研分析学情,如作句式单一,故多进行写作前的词句输入。她还说写作内容(给建议)要具体有效,要有礼貌。</h3> <h3></h3><h3><br></h3><h3>接下来是昆十中陈芳老师的点评:</h3> <h3>陈芳老师指出智能课堂近些年已经慢慢走近课堂 ,首先就是APP在教学上的使用越来越多。</h3><h3>一、张晨婧老师的课是典型的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课程设计及步骤层次清晰,由常见错误到短语,到结构再到范文赏析,层层深入,循序渐进。</h3><h3>1.APP评价显示老师可见即可-----大数据能够当堂展示,快速反馈。但是过度的信息公开可能会对部分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所以评价部分还是不公开展示为好。 </h3><h3>2. AI 趋势,帮助教学------但也要求老师也是好学者,要与时俱进。尽管不易实现普及各校但还是要积极学习。</h3><h3>3.写作展示(投影/拍照上传)不清晰时,可以将A4纸对折再展示,这样效果好一些。我们仍需要继续研究学习,将智能APP和传统教具完美结合。</h3><h3>4.不足:其他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如何实现全员参与。</h3><h3>二、杨熙老师首先抛出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列出措施;利用ppt展示useful languages进行充分的语言输入;其次杨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此外,作为Topic writing,前面输入充分,中间辅助及时。最后提出了改善建议:开头选择的problems 太宽泛,不好快速进入写作主题;此外书写纸以中高考标准为主。</h3> <h3></h3><h3><br></h3>接下来是新迎中学王琼芳老师的点评: <h3>王琼芳老师首先高度评价了杨熙老师的传统写作课:1. 设计思路很好;2.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型课堂;3.Scorffording 充分;4.建议信写作的有效性和礼貌性的强调。然后也提出了改进建议:</h3><h3>1. 写作坚持六步走:审列写润差抄,要特别强调格式和书写要求,最后完美誊写在答题卡上才完整;2.要继续研究学生,思考学生层次低怎么处理,展评是否能达到今天效果。</h3><h3><br></h3><h3>接着,张老师对张晨婧老师的课和智能教学作了详尽的指导:</h3><h3>1. 张老师勇气可嘉,富有创新精神;</h3><h3>2.大数据整合背景下的教学环节具体化,个性化--------精准到个人;</h3><h3>3.还要继续开拓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以及更多新型资源的探索;</h3><h3>4.智能教学能够及时反馈,高效学习;</h3><h3>5.以高三试卷讲评课为例,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体验和探究问题从而可持续发展,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h3><h3><br></h3><h3>最后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智慧课堂的前世今生,介绍了其特点及思考:</h3><h3>1.智慧课堂是建立在“翻转课堂”基础之上,先教后学;</h3><h3>2.其强调技术和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以及轻松的学习体验;</h3><h3>3.其有巨大无比的挑战,突出体现在差异教学上。一是班级差异化教学(强调核心技能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个人自主和适应性;三是要求全体的互动性学习。</h3><h3>4. 智能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h3><h3>5.其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应该是课堂的设计者和诊断者; </h3><h3>6. 要求教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整合和运用能力;</h3><h3>7. 教室场所职能转变:学生展示为主;</h3><h3>8.怎么样实现人机的融合: 学生的注意力及全员参与;</h3><h3>9. 怎么样真正做到有效和高效的新旧资源的结合?</h3><h3>所有在场老师都受益匪浅,陷入思考。</h3> <h3>最后吴春华老师作总结:</h3> <h3>吴春华老师首先感谢各学校老师和专家,然后谈了自己的感受:</h3><h3>一.张老师的智慧课堂:</h3><h3>1.各种形式的feedback,学生分析---教师feedback-----</h3><h3>2. Nomination 点名------不一定是好的,多给后面学生机会,不遗忘任何一个学生;</h3><h3>3. Hot Corection 反馈快速得到解决;</h3><h3>4. 精准教学:(1)教师的诊断准确,有效帮助每一个学生(学生名字打在屏幕上-----学生心理障碍) (2)落实到英语词汇和语法</h3><h3>5.改进:</h3><h3>(1)关于第一语言和英语教学中的侧重?</h3><h3> English possible,Chinese necessary</h3><h3>(2)造句:所给出的中文只用给基础薄弱环节同学</h3><h3>(3)关于冠词和定冠词 the music player 都能表示类指</h3><h3>二.杨熙 topic writing</h3><h3>1.任务生成有创意,思路很好:</h3><h3> Problems-------依据学生选择生成任务</h3><h3>2.Scaffolding 不断铺垫,不断植入有效性和礼貌性,最后产出</h3><h3>3. 改进:</h3><h3> (1)关于座位编排:写作课程不好指导,空一排教师可以指导每个小组;侧重口语:好对好 差对差 -----fluency;侧重作文:好对差,相互帮助修改。</h3><h3>(2)写作规范以中高考标准为准,jipsaw writing可以考虑用拼纸。</h3> <h3></h3><h3><br></h3><h3>最后,吴老师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了第二次评课,并针对每节课让每个学员发表建议和看法。大家经过两节课的观摩和专家点评,受益匪浅,深受启发,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在学员二次评课中,大家各抒己见,交流碰撞。</h3> <h3>最后,工作室成员对下课上课老师的课件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建议。</h3><h3>短短一下午,春意融融,收获满满,相信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定劈波斩浪,在教育的海洋里徜徉。学习一直在路上......</h3> <h3>学员介绍:罗文,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英语教师,敬业,苦干,肯学。曾获得271教育集团青年教师创新课堂大赛奖。现由集团出资,在美国西北大学就读在职研究生。目前正在参与进行由中国英语阅读研究院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审核批准的小课题研究。学习一直在路上,stay foolish,stay hungery。</h3>

老师

学生

课堂

写作

教学

学习

展示

杨熙

批改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