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午下班,我和老公有事要办便途经龙王塘,很久没来这里了,因此,我俩临时决定买点小吃在龙王塘休憩片刻。龙王塘,位于县城西南二三里的巴曲河岸,因其南端有一股龙眼泉清澈甘甜,且在历史上又修建过一座龙王庙,称之为“龙王塘”,加之这里有一片葱绿的柳林,又命名为“柳林较射”,是巴塘八大景点中的景观之一。据民国《巴安县志》记载:“城西南二里许,有龙王塘一座,前为巴楚河,沿堤老柳数十株,每值春夏,人们于此避暑,名曰:‘逛柳林子’,骑马较射,酒醉歌舞,一娱乐场也。”当时有汉人赋诗称赞道:“讲武当年事已迁,空留迹址忆前贤。一弯绿水千株树,避暑人为九夏天。”</h3> <h3> 那么多年,不知在龙王塘穿行过多少次,从春天的嫩绿、夏天的碧绿、秒天的黄绿、到冬天的灰迹绿,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而我最喜欢的正是夏天的龙王塘。头顶上是一片蓝莹莹的天空,偶尔有几朵白云悠悠地飘过,碧绿碧绿的树叶衬托着浅浅淡淡的花儿,在柔柔的微风中轻轻摆动,不远处,白塔的转经筒伴随着人们朝拜的脚步声不停沸腾着。我躺在草地上,闭上眼,享受着、品读着龙王塘的美,有那么一瞬间,所有过往的回忆,就如同一张张旧时光的照片,慢慢地浮现在眼前。</h3> <h3> 小时候,通往龙王塘的路基本上是土路,车子也很少,在南门口有一座桥,巴塘人都称它为吊桥,听长辈们讲这座桥是1980年政府和群众集资修建的,钢丝上铺有木板,全长30米,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特别是女孩子们总是缓慢的向前移动,虽然桥不长,但却感觉走了一个世纪,在桥的两头,男生们肆无忌惮地跳动着,看着桥晃悠地厉害,还有一阵阵震破耳膜的尖叫,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如今,这座桥已改建为水泥桥,车子也可以直接驶入龙王塘。</h3> <h3> 还记得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每年4月份学校就会组织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到龙王塘“春游”,而要去“春游”的前一晚是我们最激动的时刻了,因为,老师对明天的活动进行了分工安排,个头稍微大点的同学要陪老师一起准备好烧火用的柴火,采购一些用品;家离龙王塘近点的同学还得把家里的大锅、打茶筒带来;其余的同学就要忙着催大人们准备好第二天的食物;除此之处,还得担心第二天,天公会不会作美,所以,这一晚上几乎每个人都是数着一只羊、两只羊……一直熬到天亮。那个时候其实是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也不用操心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每个家庭更多地是自己在家烹制,比如“自制的土面馒头、萝卜小菜、土豆 ,而带“青椒肉丝”和“罐头”的同学算是比较奢侈的了,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第二天,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挥舞着鲜艳的队旗,唱着嘹亮的队歌,浩浩荡荡地走向龙王塘。一到达目地的,老师、同学们、还有热心的家长们忙得不亦乐乎,有挑水的、有烧火的、还有打酥油茶的,没有一个是闲的。中午,大家一起分享着各自带来的美味佳肴,脸上洋溢着纯真、最甜美的笑容。那时候的”春游”我们没有相机,没有手机将这些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但是却早已经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生的回忆。</h3> <h3> 龙王塘不仅是巴塘人民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巴塘藏戏文化的历史见证地。 巴塘藏戏,藏语叫“降嘎冉”,是藏戏四大流派之一,历经三百多年的积淀,现在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艺术,一路走来,它犹如一股清泉,沁透到人们的心里;犹如一匹骏马,一路驰骋在艺术舞台中;又如同一朵傲娇的红牡丹,绽放在美丽的高原江南上。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前后,人们都要在龙王塘搭上五彩的帐篷,欢度七至十天的“央勒节”,同时,表演藏戏、弦子等。小时候,我喜欢看藏戏,因为那时坐在身边的外婆可以给你讲述每段藏戏的意思,很多地方尽管是一知半解,却有种其妙的魔法吸引你。在外婆去世后,我也很少去看藏戏。随着发展,生活越来越好,每年的央勒节搭建的帐篷越来越多,物质也不断富裕起来,但是很多喜欢看藏戏的老年人因为身体不适长年居住在成都、双流等地,所以每年的央勒节总还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h3> <h3> 岁月悠悠,时光在指缝间滑落, 在龙王塘的每寸土地上有我们珍贵的回忆,有童真的笑容,风华正茂,一路成长的点点滴滴。年复一年,龙王塘的一草一木也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成为记忆深处那一道难以磨灭的痕迹,对龙王塘的那份深情与眷恋我只想凝聚成文字记于心间,让它一直温润着我的心灵!</h3>